第二章 种植业
第一节 粮食作物
一、小麦
土地改革前种植的是地方品种,亩产只有三、四十公斤,后对地方品种优选,推广“蚰子头”。1954年引进南大2419,碧玛一号(春性)和农家种白玉皮,较本地品种每亩增产15公斤至25公斤。1960年上述3品种已全部取代本地品种。但由于盲目提高复种指数,播种玉米、红薯、导致小麦晚茬。1963年引进丰产抗病品种阿夫、阿勃、内乡5号、丰产1号,1965年亩产量达到68.2公斤。1973年引进推广7023、郑州683、百农3217等,1975年亩产达147.5公斤。80年代夏薯面积锐减,始解决小麦晚播问题。常播面积3.5万亩,亩产达209公斤,总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60%多。由于良种的推广和农机的使用,耕深一般在25厘米至30厘米,适宜播期已由秋分前后推至寒露前后。
二、大豆
建国前的大豆品种易遭病虫害,单产25公斤至30公斤。1949年至1965年间,种植面积稳定在4,000亩至5,000亩。因大豆生长期正值汛期,多涝灾,影响产量。1967年种植2,200亩,单产仅15公斤。60年代从农家种优选出“天鹅蛋”、“大红蛋”。70年代引进抗病品种跃进5号、鄂豆2号、商丘7608。
三、玉米
建国前很少种植,单产不足百斤。50年代至60年代始种数百亩,单产在100公斤上下。后引进丹玉6号、11号,烟单14号、15号,豫农704、C型豫农704、郑单2号、豫双5号等。1971年后扩大到14,594亩,单产156公斤。1975年后,为充分利用地力,多采用夏播,推行人工授粉、隔行去雄技术。1985年种植11,198亩,单产252公斤,高产达400公斤,总产2,820吨。
四、红薯
建国前后采取冷畦育秧,一般“惊蛰”下种,清明齐苗。60年代初始用温床育秧,稍后又“火炕育秧”,1968年至1973年推广红薯下蛋,虽免育秧之工,但用种量大。70年代用塑料薄膜覆盖温床,改翻秧为提秧,产量增高,平均亩产1,250公斤左右,总产2,835吨。80年代后种植面积锐减,1985年只有零星种植。
五、大麦
建国前后多和豌豆混播,除当粮食外多作饲料。70年代麦麸大量用作饲料,大麦面积减缩。近几年,啤酒工业兴起,播种面积增至800亩,单产提高到150公斤至200公斤。
六、高粱
1972年以前以红高梁为主,常年约种植1,500亩,单产百余斤。1972年至1973年引进鲁杂5号,单产150公斤。后种植减少,1982年减至376亩,单产降至40公斤。
七、谷子
建国前后,播种面积2,000亩,单产33,5公斤。1957年后,面积缩减,80年代不足50亩,均产55公斤上下。
八、水稻
建国前后很少种植。70年代板桥水库南干六支渠通水,东高、小界牌受益,年种植在千亩上下,平均亩产200公斤至300公斤。1975年板桥水库决坝后,因无水停种。1984年推广水稻旱种技术,面积454亩,连续两年单产253,5公斤。
九、其他
豌豆、扁豆、绿豆、豇豆、荞麦等有零星种植。
第二节 经济作物
一、芝麻
建国初,芝麻种植面积不大,产量20公斤至25公斤,60年代由于气候影响,单产长期徘徊在30公斤上下。芝麻品种单一,株高,荚稀,抗灾力低。70年代推广驻芝2号。1980年后推广中芝7号、河南1号、郑芝1号、驻芝4号和紫花叶23号等,渐改撒播为条播。1985年种植3,444亩,单产47公斤,总产160吨。
二、油菜
建国前全系“小白菜”型,作为蔬菜种植,多与荞麦混播。50年代至60年代改种“芥菜型”。60年代末推广“甘兰型”,以“胜利”油菜为主,产量在25公斤左右。1978年后引进、推广甘油5号、南阳41、郑州1号、7818等甘兰型新品种。1985年种植4,310亩,单产109公斤,总产370吨。
三、棉花
建国前,棉花种植面积很小,单产仅十几斤。1950年以后增加到400亩,平均亩产提高到17.5公斤。60年代引进鄂光、徐州58、中棉1号、中棉2号,70年代引进岱宗15号、鲁棉1号、中棉9号、中棉10号、河南79、驻棉16-1号。1970年播种面积达2,024亩,平均亩产为23.5公斤。1973年推广营养钵育苗移栽。1980年应用超薄农膜。1983年仅种植3亩。
四、麻类
麻的种植历史悠久。建国前以青麻为主,多种植于村边洼地,单产25公斤。建国后至1961年以苎麻为主。稍后引进黄麻、红麻,60年代末基本替代苎麻。70年代种植在2,000亩上下,平均亩产125公斤。1979年后面积下降到400亩、单产100公斤。
五、烟草
1965年以前,农家为自种自用,多是绳吊晒叶。烟苗植株高,叶片稀而薄,花早,籽多,烟碱含量高,生长期长,产量低。其后,逐渐推广烤烟。1978年种植最多,达5,239亩。1979年减至2,996亩,1984年仅种2亩。
六、茶叶
1972年烧山刘楼种茶30亩,其中20亩种于河边高地上,出苗后因干热风而枯死。另10亩离村较近,与小麦套种,出苗后为其搭架蔽日,始成活。加工成茶,名“驻马店毛尖”。1981年分包到户,无人专管。
第三节 蔬 菜
光绪30年(1904年)以前,驻马店有菜园20余亩,平汉铁路通车后没展到80亩。1922年(民国11年)人口剧增,靳庄、段庄、西刘庄、付庄等均改粮种菜。至1938年春有菜地500亩,菜农百余户,日上市蔬菜超万斤。解放前夕,梁店、小刘店、夏庄等村亦渐次改粮种菜,菜地近千亩。人民公社化时成立了菜业大队,辖靳庄等11个生产队,菜地760亩。1965年后增至16个菜队,菜地1,358亩。1976年菜队达41个,菜地4,128亩。1982年菜队45个,菜地4,600亩。1985年因城建占地,菜队减至40个,菜地4,300亩。
据1982年调查,全市栽培的蔬菜共9类62种,另有香椿、食用菌银耳、木耳、香菇、平菇、草菇等68种。
一、根菜类
有萝卜(油罐、竹杆青、串心红、热萝卜)、胡萝卜(镶子、硬汉)、芥疙瘩(狮子头、净身)、蔓菁(紫皮、青皮)、马铃薯(丰收白、白头翁、高厚7号)、芋头(混1、山杂1号)、洋芋、山药等8种。
二、茎菜类
有苔子菜(紫苔、青苔)、芹菜(实杆青)、榨菜(四川榨菜)、空心菜(紫秧、青秧)、花菜(西杂、雪球、福州花菜)、百合、芥菜(草缨子、山转子、白叶早、三层楼、枇杷叶、半碎叶、雪里蕻)、苤兰(青皮南阳苤兰)、莴苣(信阳罗汉笋、本地圆叶、本地尖叶)等9种。
三、叶菜类
有白菜(小白菜、山东4号、77-56、青麻叶、菊花心、小白口),包菜(报春、京丰、牛心、庆丰、晚丰、黄苗、青苗),黑白菜(黄心菜、老鸹翎、白筋、二糙),大青菜(上海青、南京白),菠菜(园叶、尖叶),苋莱(红苋、白苋、米苋、柳叶苋),牛皮菜,木耳菜,胜菜(紫叶、青叶)等9种。
四、荚菜类
有豆角(红嘴艳、青钢条、本地豇豆、之豇28-2),梅豆(四季梅、6-23、3-2、九粒白、山东云豆、气梅豆)两种。
五、瓜类
有黄瓜(津研2号、4号、5号、7号、西农-58、7418、长春米刺)、冬瓜(本地冬瓜、广东条形)、南瓜(枕头型、圆鼓型)、西葫芦(阿尔及利亚品种)、搅瓜(白皮、花皮)、金瓜(大金瓜、小金瓜、洋桃)、菜葫芦、瓠子、蛇瓜、丝瓜、苦瓜、笋瓜等12种。
六、茄类
有茄子(早青茄、大青茄、糙紫茄、大紫茄)、番茄(北早、青早、早2、青5、强力未寿、农大23、粉红甜肉)、辣椒(云阳椒、荥阳菜椒、茄门、早甜)等3种。
七、调味类
有葱(分葱、大葱、四叶齐、五叶齐、洋葱)、蒜(白皮、紫皮、蒜苗、蒜苔)、韭菜(线韭、马莲韭、江中韭、川韭、竹杆青)、姜、荆芥、芫荽、藿香、茴香、什香等9种。
八、水生莱类
有菱角、蒿瓜、荸荠、慈菇、莲菜等5种。
九、多年生莱类
有黄花菜、芦笋两种。
蔬菜生产单位对品种的更新非常重视。60年代引进“平头”、“大中心”包菜,“实杆青”芹菜,大刺黄瓜、“红嘴艳”豆角,“四季梅”梅豆等。70年代五一公社成立蔬菜实验站,引进菜椒、甜椒、山东大白菜、山东大葱、四川榨菜等30多种。 前王庄、方庄、刘庄等蔬菜队相继培育出“迎春”、“报春”结球甘兰、杂交一代萝卜等,在全市推广。并广泛利用温房、塑料大棚、小弓鹏,早育苗,育壮苗,清明前后带土移栽,较直播早上市近月。
第四节 果 树
建国前有桃、李、杏、梨、梅、柿、枣、石榴、葡萄、核桃、板栗、银杏、拐枣等,多零星种植于房前屋后,成园者少。1952年建老街果园。1959年建市园艺场,大面积栽培苹果、无花果。60年代先后建立胡庄等10个队办果园。70年代引进草莓、温州蜜桔。至1982年共有国营、集体果园14个,面积2,267亩,果树18种共54,356株,产果50吨,其中苹果25,437株(1,151亩),占46.8%;桃15,883株(476亩)占29.2%;梨4,531株(348亩),占8.3%;枣2,640株,占4.9%;其余14种5,865株共占10.8%。
一、苹果
1952年至1975年间,先后由郑州果树所、汝南园艺学校等单位引进红玉、国光、伏花花、倭锦、红星、元帅、金帅、青香蕉、富士等品种。1975年后,红星、元帅、金帅3品种已占80%。
二、桃
建国前以本地“五月鲜”、吊枝白、二阶桃、大木桃为主。60年代引进串红、大红、安纯利。1975年引进黄露、丰黄、大久保等。
三、梨
建国前以秋子为主,50年代引进齐花、青皮酥、孔德梨、桑皮梨,60年代引进荏梨、思梨、酥梨。
第五节 肥 料
60年代前,驻马店农用肥料主要是人粪尿、厩肥、沤肥、绿肥、饼肥、土杂肥等有机肥料;60年代后始用无机肥。主要有:
一、氮肥
60年代主要用氨水,因其易挥发,灼伤作物茎叶,至70年代中期用者渐少。1970年后,尿素使用日广,至80年代使用量占化肥总量的80%以上。碳酸氢铵主要用作底肥。其它如硫酸铵、硝酸铵、氯化铵等用量均不大。
二、磷肥
1970年后普遍使用,以磷酸钙为主,钙镁磷次之,还有骨粉、磷矿粉等
三、钾肥
因驻马店市土壤含钾较富,用者不多。
四、复合肥
1968年试用,1975年普及,肥效明显。常用有磷酸二氢钾、磷酸钾、氮磷钾复合肥等。
五、微肥
70年代初始用硼、铁、铜、锌。80年代又用钼、锰、稀土肥。
此外,70年代初曾推广根瘤菌、固氮菌、“5406”等菌肥。
第六节 病虫害防治
一、常见病虫害
小麦有锈病、白粉病、黑穗病、赤霉病,害虫有蛴螬、蝼蛄、粘虫、金针虫、吸浆虫、麦蜘蛛等。
玉米有叶斑病;害虫有玉米螟等。
红薯有黑斑病、软腐病等。
棉花有立枯病、黄萎病;害虫有棉蚜、棉铃虫等。
大豆害虫有豆天蛾、豆象、造挤虫、食心虫、豆荚蝼等。
芝麻有茎点枯病。
油菜有病毒病、霜霉病、白粉病;害虫有蚜虫等。
蔬菜有立枯病,猝倒病、枯萎病、霜霉病、病毒病、炭疽病、软腐病、瓜类白粉病、豆角锈病、根腐病、署腐病;害虫有菜青虫、菜蚜、菜叶蛾、瓜蝇等。
苹果有早期落叶病、炭疽病;害虫有红蜘蛛、天牛、卷叶蛾等。
梨有黑星病;害虫有大食心虫、星毛虫、梨蚜等。
桃有炭疽病、叶细菌性穿孔病;害虫有小食心虫、蛙螟、桃蚜等。
葡萄有黑痘病、霉霜病、白腐病;害虫有大青叶蝉、介壳虫等。
柿有锦蚧。
枣有风病;害虫有尺蠖。
二、防治
建国前,由于科学技术落后,对病虫害束手无策。建国后,以“以防为主,防重于治”。50年代人工捕杀,70年代始用化学药物,先后消灭蝗虫、豆虫。由于长期使用“六六六”、滴滴涕、敌百虫、敌敌畏、波尔多液、乐果、1605、1059、托布洼、百菌清、多菌灵等剧毒农药,致使土壤、水体中残毒越积越多,一些益鸟、益虫濒临绝迹,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后来采取综合防治、增施水肥、改善耕作、修剪、整枝,以增强作物长势,提高抗病能力。此外,放养瓢虫、草青岭、寄生蜂、白僵菌、青虫菌等病虫天敌,进行生物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