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机械工业
第一节 机械制造
一、动力机械
60年代中期,动力机械生产开始,有电机厂和地区柴油机厂。1966年至1981年,电机厂主要生产JO2型电动机,以1975年产量10,505班为最高,历年累计产量8.94万班(其中包括潜水泵厂636庭)。1970年,地区柴油机厂由拖拉机修配转产12匹单缸X-195型柴油机,以1975年产量3,302台为最高,至1979年累计产量1.14万台。1982年后,动力机械基本停产。
二、农业机械
50年代,农业机械生产开始。60年代,主要产品有机械厂生产的畜力管子水车、马拉收割机、畜力弹花机、小钢磨和动力轧花机等。70年代,新产品有力车厂生产的轻便型和加重型力车,以1975年产量20万轮为最高;农机厂生产的机引系列耙,以1979年产量2,651台为最高;机械厂生产的12行谷物播种机,以1979年综合产量1,801台为最高。80年代,新产品有农修厂生产的气流打麦机、喷灌机厂生产的喷灌机组、机械厂附属厂生产的动力式弹花机、农机厂附属厂生产的稻麦收割机等。1985年,农机生产共有7个厂,其中机械厂、农机厂、农修厂系全民企业;五一机械厂、喷灌机厂系乡集体企业;机械厂附属厂、农机厂附属厂系厂附属集体企业。7个厂共有职工1,420人,分别生产机引耙625台、喷灌机1,594台、播种机77台、收割机741台,产值941万元。
三、电器、仪表
电器、仪表行业的主要产品有变压器、电焊机、电度表、晶体管扩大机、收音机、心电示波器、波试仪、电疗仪、针麻仪、电风扇、启动器、电熨斗、电热卧具、灯具、绝缘导线、电子原件等。其中变压器以1970年产量1.78万千伏安为最高;电风扇以1980年产量813台为最高;收音机和电熨斗分别以1981年产量2,750台和4.2万只为最高;电子原件以1985年产量1,000件为最高。1985年从事电器、仪表生产共7个厂,其中电焊机厂、无线电厂、地区电表厂、航天工业部693厂系全民企业;仪表厂系集体企业;家用电器厂、电线厂系街道集体企业。7个厂共有职工1,037人,年产值1,447.4万元。
四、专用机械
专用机械有纺织机械、建筑机械、起重机械、锻压机械、矿山机械、粮油加工机械、交通机械、化工机械等类。50年代,农机厂即生产瓦机和木纱机。1965年至1974年,生产40公斤室气锤,历年累计产量669台。1969年至1978年,耐火材料机械厂生产矿车,历年累计产量240台。1970年至1978年,机械厂生产5吨起重机,历年累计产量102台。1970年车辆厂和1983年电机厂分别开始生产拖车,主要有1.5吨、2吨、2.5吨、4.5吨、7吨、10吨等,至1985年,综合产量791台。1984年至1985年,柴油机厂生产柴油机三轮车,两年总产量398台。此外,地区粮油机械厂生产的SQD51型组合清理机,历年累计产量1,081台;化工机械厂生产的食盐加碘机,累计产量62台;纺织器材厂和新华纺织配件厂生产有纸管、纸芯、刺毛铁皮等。1985年,专用机械专业生产厂有6个,其中耐火材料机械厂、地区粮油机械厂系全民企业;化工机械厂、纺织器材广、车辆厂系二工集体企业;新华纺织配件厂系街道集体企业。6个厂共有职工1,360人,年产值1,452.2万元。
五、金属制品
明末清初,驻马店已有铁匠、铜匠、白铁匠、银匠,加工枣核钉、马掌、油撇、油提、耙齿、铜盆、铜壶、金银手饰等。民国时期、有翻砂炉房生产铁锅、犁铧、犁面、牛车轮等。50年代,生产铁丝布、铁丝门、钢丝床、铁鸡笼等铁编制品。60年代,生产拉丝、圆钉、千斤顶、台虎钳等金属制品。70年代,开始生产弹簧、钢窗、建筑支架、瓶盖、打包扣、铸铁管等。1985年,金属制品生产有10个专业厂,其中地区安装公司钢窗厂系全民企业;制钉厂、五金厂、铸造厂系二工集体企业;东风簿板厂、东风机电工程公司、人民铸造厂系街道集体企业;师范钢窗厂、地区罐头厂知青厂系企事业附属集体企业。10个厂共有职工539人,年产值279万元。
第二节 机械修配
1947年(民国36年),驻马店建立私营兴业铁工厂,主要维修卷烟和切烟设备。1958年,又建两个国营机械修配厂,其中信阳专区农业机械修配厂为拖拉机修配专业厂;镇机械修配厂系由1956年建立的修配社发展起来,下设4个门市部,以维修自行车、木秤、钟表、眼镜、手电筒、钢笔、门锁等为主。70年代,以交通机械修配为主,机械修配工业迅速发展,先后建有地区汽车大修厂、地区运输公司大修厂两个汽车专业修配厂。1978年以后,陆续建立的有:人民五金修配厂,系以钳、焊工为主的小型综合修配厂;汽车配件厂,专业生产油箱盖、保险缸消声器、驾驶室等汽车配件;汽车摩托车附件厂,专业生产引擎垫轴承、垫片,摩擦片等汽车摩托车配件;地区柴油机厂附属修配厂,专业生产柴油机配件;地区建筑公司修造厂,专业生产和维修建筑机械。1985年,机械修配有7个专业厂,其中地区汽车大修厂、地区运输公司大修厂、地区建筑公司修造厂系全民企业:汽车配件厂系二工集体企业;人民五金修配厂、汽车摩托车附件厂系街道集体企业;地区柴油机厂附属修配厂系厂附属集体企业。7个厂共有职工358人,年产值258.1万元。
1985年,机械工业共有39个厂,其中全民企业14个,集体企业27个,总产值4,555万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15.5%,创1项出口产品,2项国家名牌产品,2项省优质产品,3项地区优质产品。
附:机械工业主要企业简介
地区电表厂 位于中华路127号,占地3.57万平方米,隶属地区第一工业局,全民企业。1969年建厂,原名电信器材厂,生产漆包线和电焊条,1975年转产并更名。1985年,有职工592人,固定资产原值380.6万元,生产电度表48.93万只,产值1,092.6万元,盈亏相抵后利润总额70.3万元,产品销售税金30.4万元。该厂为河南省取得电度表生产许可证的唯一厂家,又系国家电度表生产的重点厂之一,被誉为“豫南明珠”,其生产的DD28型金雀牌电度表为省优质产品,并出口。
地区柴油机厂 位于解放路84号,占地69.42万平方米,隶属地区第一工业局,全民企业。1958年建厂,原名信阳专区机械修配厂,专业维修拖拉机和生产拖拉机配件。1969年,开始生产12匹单缸卧式X-195型柴油机,并改厂名。1984年,转产Z-500型柴油机动三轮车:1985年,有职工398人,固定资产原值463.9万元,产值204.2万元,盈亏相抵后利润总额13.4万元,产品销售税金9.9万元。该厂为全市最早的地辖工厂,下有电影院、青年印刷厂、修配厂等3个附属单位。
农业机械制造厂 位于中华路115号,占地4.42万平方米,隶属地区第一工业局,全民企业。该厂由驻马店建立最早的冶铁互助组发展而成。1958年转全民,1960年退为集体,1970年再转全民。50年代,主要生产小件农具。60年代,生产锻压设备。70年代至80年代,生产机引系列耙。1985年,有职工307人,固定资产原值223万元,产值220万元,盈亏相抵后利润总额2.3万元,产品销售税金4.6万元。
机械厂 位于中华路44号,占地4.41万平方米,隶属第一工业局,全民企业。该厂由1947年(民国36年)建立的驻马店唯一的私营铁工厂发展而成。1956年转公私合营,1958年转全民。50年代,主要生产管子水车、马拉收割机等。60年代,主要生产轧花机。70年代,生产起重机、播种机。80年代,恢复轧花机生产,并试产建筑机械。1985年,有职工364人,固定资产原值362.9万元,产值130万元,亏损13.4万元,产品销售税金2万元。
电焊机厂 位于中华路118号,占地2.55万平方米,隶属第一工业局,全民企业。1968年2月建厂,主要生产变压器和电焊机。原名变压器厂,1970年更名。该厂为机械工业部电焊机定点生产厂。1985年,有职工183人,固定资产原值85.7万元,产值133万元,盈亏相抵后利润总额12万元,产品销售税金7.3万元、
电机厂 位于纺织路41号,占地3万平方米,隶属第一工业局,全民企业。前身为1958年建立的国营修配厂。1960年曾退为集体,1970年再转全民,主要生产电动机。1983年,转产拖车。1985年,有职工153人,固定资产原值94.7万元,产值364万元,盈亏相抵后利润总额30.4万元,产品销售税金8.6万元。
五一机械厂 位于练江路中段,占地1.42万平方米、隶属老街乡,集体企业。1969年建厂,主要生产小件农具。1970年以后,生产动力式轧花机、砖机、钢制家具等。1985年,有职工267人,固定资产原值107万元,产值193万元.盈亏相抵后利润总额12.8万元,产品销售税金5.1万元。
喷灌机厂 位于前进路南段,占地1.17万平方米,隶属老街乡,集体企业。1970年7月建厂,曾生产深井泵。1980年,开始生产喷灌机,其12CG型喷灌机组曾获省、地重大科技成果奖和省优质产品奖;65BP-55型、66PZ-55型喷灌机为国家经委七五计划中的更新换代产品。该厂系省机械电子工业厅喷灌机具定点生产厂。1985年,有职工183人,固定资产原值73.7万元,生产喷灌机1,594台,产值290.1万元,盈亏相抵后利润总额15.1万元,产品销售税金1.2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