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自然环境
第一节 地质地貌河流
一、地质
(一)地层
市区内除郊区烧山露寒武系灰岩外,其余广为第四系波洪积物覆盖。市区少数地区在地下170米左右可见有寒武系泥质条带状灰岩。大部分地区均在400米左右才可见到火成岩及寒武、奥陶、石炭、二叠等系地层。市区地表除沿练江河两岸见有浅层的第四纪地层的上更新统外,均为中更新统和下更新统沉积物。
附:市区地质剖面图
(二)地质构造
市区大部分位于正阳台穹西端,市区内构造颇为复杂,且多数断裂隐伏于新生界地层之下,依据陆地卫星彩像的宏观显示,解释出的大部分断裂构造与物探资料吻合。
(1)驻马店环形隆起中更新世晚期,地壳开始微弱上升(尤其是西南山前地带),汝河冲积扇北移。由于正阳岗抬升幅度大于驻马店岗,故臻头河冲积扇也有些北移。晚更新世末期,驻马店环形隆起抬升强烈,致使东部的吴宋湖、蛟停湖萎缩,演变成季节性沼泽,宿鸭湖水域也比晚更新世初期减少,驻马店环形隆起在全新世仍持续上升,遭受剥蚀。
(2) 断裂构造北西向断裂构造在市区内及外围占主导地位,总体展布方向为300度至320度,市区及外围新构造活动强烈,一系列活动断裂控制着新生代盆地和现代河谷的展布及湖泊边界等。驻马店环形隆起的持续缓慢上升,使剥蚀区逐渐扩大。隆岗周围以断裂升降为主,具有明显的震荡性和节奏性。
(3)根据“中国地震裂度区划图”圈定,市区地震裂度为6度,发震强度与机率和地质构造条件密切相关。贯通市区的驻马店隐伏大断裂及雷寨隐伏断裂、大卫庄隐伏断裂,均为近期发现。而这些隐伏断裂带活动强度,具备发震的构造背景。因此,于重点工程的场地裂度应参考此种因素。
(三)工程地质
(1)建筑地基土特征建筑地基土分类属第四纪更新统中更新统的沉积产物,工程地质分类属一般枯性土至老粘生土系列。距地表20米以上的地段一般具粘性土特点,为中压缩性,可塑状亚粘土类,承载力可达20吨/平方米。距地表20米以下属老粘土类,为低压缩性,硬塑性坚硬状粘土类,其承载能力达50吨/平方米,上层沉积厚度60米至70米到100米不等。从工程地质条件看,驻马店市区土层属于良好的建筑物特力层。
(2)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的关系从工程地质看,主要含水层的表层人口填土类,原始沉积的亚粘土为不透水层或弱透水层。因而地下水不具承压性。水量、水位主要由降水和地表排水条件来控制,一般而言,水位2米至4米,降水季节稍有抬高,地下水无侵蚀性。作为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物,其基础埋深多不大于2米。因此地下水对建筑物地基影响不大,或基本无影响。但个别高层建筑,当基础埋深大于地下水位时,地下水的不良影响应予考虑。
(3)驻马店市区不良工程因素主要是近代人类活动造成的各种填积物,如铁路西侧炮弹坑填充物,寨河、水塘填充物,古墓、古井填充物等,这些填充物多为游泥、垃圾,工程性质极差。另外,市区虽未发生过破坏性地震,但市区与外围地质构造发育,具活动性,具备发震构造背景,高层建筑与重点工程应予考虑。
二、地貌
驻马店市地势平坦,绝大部分为平原地形,属于“山前倾斜平原”地貌单元。从总趋势来看,市区西北略高,东南稍低,由西北向东南微呈倾斜,兼具有“垄岗”地貌特征。市区最低点标高为海拨68.22米(南郊练江河谷),最高点标高为海拨98.74米(烧山顶),其余在海拨76.4米至86.4米之间,地高坡度为1,000至800分之一。
烧山位于市区南4公里处,傍郑州至汉口公路。因山南侧有数座缸窑、盆窑,故名。烧山是全市唯一的山丘。现山头因矿石开采已削去,并呈不规则椭圆状向下部开采近20米。
三、河流
(一)练江河
别名练河,又名南大河,陡河。因河床蜿蜒似练,故名。该河源出确山胡庙乡境内的桃木山北侧和三架山东侧,自西向东流入宿鸭湖水库,全长42.5公里,在市内流经18公里,属常年流水河,冬季结冰,汛期水满河床,水位最高达海拨79.6米,最大流量达1,710立方米/秒,河床宽5米至45米不等。1975年以前,练江河是驻马店市重要水源之一。建有3座电灌站,灌溉面积48万亩,受益面积100平方公里。后又建自动翻板闸1座,蓄水4万立方米。练江河是全市污染最严重的河流。
(二)冷水河
源于市西北范楼坡地,流经小界牌、刘竹园至魏桥与大王楼坡水汇合,东流经袁楼、马堰、大陈庄至汝南别桥东入宿鸭湖。该河在驻马店市境流长12公里,流域面积18平方公里。此河为清雍正4年(1726年)人工挖掘而成,建国后又加以疏浚。因河水与地下泉相通,水凉而得名冷水河;又因位于市北,故别称北大河。沿河多处营建河坝,蓄水灌田,1978年又对全河床进行加宽,建排灌站1处,蓄水3.6万立方米。此河因离市区较远,污染较轻。
(三)小青河
又名黄泥河,雷竹园河,源于市区东北路王庄,北流至顺河折东,至汝南汉世桥东北注入宿鸭湖。该河在驻马店市境内流长8公里,流域面积16平方公里。
第二节 气侯
一、四季气候
驻马店市地处中纬度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地带,兼有亚热带和暖温带的气候特征,属于大陆性季风型亚湿润气候,为淮北平原温暖湿润易涝旱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夏热冬寒,春秋宜人。
春季
温度断续回升,降水随之增多。由于各年夏季风强弱不一,有的年份在4、5两月有低温连阴雨出现的春涝,也有机率为十年一、二遇的春旱。平均气温14.6℃,日照为532.6小时,平均相对湿度为72%,降水量为207.9毫米,占全年的21%。
夏季
高温多雨,是大雨、暴雨集中季节。至盛夏时雨带北移,雨水显著减少,伏旱屡有发生,平均气温26.5℃,日照为663.5小时,平均相对湿度75%,降水量为501.7毫米,占全年的50%。
秋季
温度下降明显,连阴雨对秋收秋播影响很大。平均气温15.4℃,日照为475小时,平均相对湿度75%,降水量为233.9毫米,占全年的23%。
冬季
低温干燥少雨,平均气温2.6℃,日照为346.9小时,平均相对湿度为67%,降水量为59.2毫米,占全年的6%。
二、光能
(一)太阳辐射
驻马店市太阳总辐射量为112.3千卡/平方厘米。全年以6月为最强,达14.37千卡/平方厘米,1月为最弱;仅4.58千卡/平方厘米。全年太阳有效辐射为56.76千卡/平方厘米。夏季(6月22日)太阳辐射量最大,达40.8千卡/平方厘米;冬季(12月22日)总辐射量为19.9千卡/平方厘米。全年天文辐射总量为265.8千卡/平方厘米。
(二)日照
驻马店平均日照时数为2,104.8小时,年均日照率为48.1%。日照最多年份在1957年,达2,436.6小时,而1982年仅有1,682.3小时。本市有80%的年份日照时数在2,000小时以上。月日照达300小时以上的仅出现在1959年的7、8两月。1964年4月由于长期阴雨,全月日照仅58.8小时,为历年各月最小值。日照月份最高的在1959年,达55%,而1985年仅有39%。日照率最高的月份在1959年8月,达80%,最低月份在1984年3月,仅14%。月日照率低于20%的还有1964年的9、10两月和1982年的2月。
三、热能
(一)气温
全市年平均气温为14.8℃,年均最高气温为20.3℃,最低气温为10.3℃,1月平均气温为1.2℃,7月平均气温为27.3℃.全市极端最高气温为41.9℃,出现在1966年7月19日,极端最低气温为-17.4℃,出现在1969年2月5日。
(二)积温
全市历年平均大于或等于0℃的积温为5,407.1℃。平均积温初日在2月7日,终日在12月27日,平均初终日数相间323.9天。最早初日在1月4日,最晚初日在3月9日。累年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温度线,平均初日在4月2日。最早初日在3月15日,最晚初日在4月13日;平均终日在11月7日,最早终日在10月10日,最晚终日在11月18日。大于或等于10℃的积温平均为4,750.9℃,最多年为5,138.1℃,最少年为4,424.9℃。
(三)地温
全市地面温度年平均为16.6℃,最高为69.1℃,出现在1966年8月4日;最低为-19.1℃,出现在1958年1月16日。
(四)霜期和无霜期
本市初霜期在全区最早,平均为11月4日(最早在10月25日,最晚在11月25日),终霜期在全区最晚,平均在3月31日。初、终霜的两个极端致使驻马店市无霜期在全区最短,平均为220天。全市的终霜期年际变化很大,1982年3月10日终霜,而1976年竞推迟到4月24日。历年无霜期最长为252天,在1976年;最短179天,在1962年。
(五)冻土
全市冻土平均为27天,1969年达50天,而1975年仅两天。最早是在1966年11月21日始冻,结束最晚是1965年和1967年的3月7日。最长封冻是1966年12月22日至1967年1月10日,持续20天。冻土深度一般小于10厘米,而1970年1月7日最深,达16厘米。
四、降水
(一)年降水量及分配
本市历年平均降水达1,004.4毫米。雨量较充足,但年际变化大,雨量分配不均,致使涝灾、旱灾交替发生,降水相对变率夏季达36%,春,冬为31%,秋季为27%,全年相对变率为20%,相对变率大表现为降水年际变化大。降水量最少的1966年只有406.8毫米,而1984年达1,496.5毫米,1982年高达1,791.6毫米,1975年8月4日至8日降水达427.2毫米,竟比历年其间多6.2倍。1954年7月上旬,本市降水高达803毫米,驻马店市历年平均降雨为105.5天,降水形式以小雨为主,依次是中雨、大雨、暴雨。
(二)降雪
建国前本市记载的大雪较多,60年代后降雪渐少.最早降雪日在11月8号,最晚降雪日在4月7号。平均初雪日在12月5号,平均终雪日在3月6号。11月最多降雪日数为5天,在1962、1967年。12月最多降雪日数为9天,在1974年。1月最多降雪日数为11天,在1974年。2月最多降雪日数为11天,在1964年。3月最多降雪日数为6天,在1985年。4月最多降雪日数为两天,在1963、1969年,全年最多降雪日数是24天,出现在1984、1985年。
五、风
本市历年平均大风日数为6天,特大风出现机率为百年一遇。历年最大风速为25米/秒.春、冬平均风速均为2.9米/秒,夏、秋平均风速均为2.6米/秒。全年平均风速为2.7米/秒。主要风向为东北和西北,
六、温度和蒸发
(一)湿度
本市平均绝对湿度为14.2毫巴,春季为12.4毫巴,夏季为25.9毫巴,秋季为13.6毫巴,冬季为4.9毫巴,有时夏季也可能出现湿度极小的日子,如1966年6月4日,绝对湿度为0,这是由于气温迅速上升,水份蒸发盛旺,相对湿度反而下降所致。
(二)蒸发
本市历年平均蒸发量(仪器、金属器皿)为1,612.5毫米,比年均降水量多606毫米。全市年蒸发量除1966年高达2,130.4毫米之外,其它各年均少于1,900毫米。1965年为最小仅1,290.3毫米,在四季蒸发量分配中,夏季占总蒸发量的41%,春、秋分别占26%和21%,冬季只占12%。月蒸发量最大值出现在6月,最小值出现在12月。
全市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多雨年差异小,干旱年差异大。多雨年的1964年蒸发量仅较降水量多78.7毫米,而干早年的1960年蒸发量较降水量多1,723.0毫米,相当于降水量的5倍。
七、云和雾
(一)云
本市平均总云量为6.2成。1月较低为5.1成,12月最低为4.9成;而5、6、7月较高,分别为6.8成,6.7成,7成。年均低云量为2.2成,1月、12月较低,分别为1.3成、1.5成,而7、8两月较高,均为3.1成。
(二)雾
本市雾日数年均16.2天。6、7月的平均雾日数较少,分别为0.4天和0.9天;3月、5月的月均雾日数较多,均为1.6天;年最多雾日数为36天,出现在1985年;月雾日数最多为7天,出现在1977年5月。
八、气候资源与农业
(一)光热资源丰富
驻马店市气候温和,光热充足。全年平均光照时数为2,104.8,年均日照率为48.1%,全年太阳辐射总量为112.3千卡/平方厘米,尤其是5月至8月4个月太阳辐射值高,平均为13.4千卡/平方厘米,光合有效辐射平均为6.6千卡/平方厘米,时值夏秋作物及蔬菜瓜果生长的旺盛期,对其生长十分有利。全市年均气温14.8℃,元月平均气温为1.2℃,在此温度条件下,苹果、梨、葡萄等落叶果树均能安全越冬,便于积蓄养分,尤其对小麦生长更加有利。小麦生长发育期要求0℃以上积温1,850℃至2,100℃。而本市从10月到翌年5月底大于0℃积温平均为2,136℃,可以满足小麦的需求。大豆、玉米、芝麻是主要夏秋作物,要求长日照,高热量,其全生育期要求18℃以上积温2,500至3,000℃。而本市从6月到9月大于18℃的积温达3,036℃,可满足所需。
本市年均无霜期为220天,蔬菜和粮油作物生长期较长的品种都可以免除霜冻危害。可见,热能资源能满足小麦、油菜、大豆、玉米、芝麻、瓜果多种作物中晚熟和早熟品种的需要。
本市一般作物光能利用率只有1%,高产作物也仅利用2-3%。
(二)雨量充沛
驻马店市年均降雨量1,004.4毫米,年最大降雨量达1,791.6毫米,年降水的一半集中在光热强的夏季,雨热同季,时逢农作物和蔬菜生长的旺盛时期,有利于生长发育。小麦全生长期需降水210毫米,关键需水时段在2、3两月,需水12毫米,4、5两月需水80毫米;而其问降水量分别为328.6毫米、74.4毫米、159.8毫米。大豆全生育期需水330毫米,关键时需水169毫米,其间全市降水分别是545.9毫米、188.6毫米。玉米全生育期需水365毫米,关键时需水188毫米,而此间降水分别是442.5毫米、144.3毫米。以上充分说明驻马店市雨量充沛,可以满足多种作物生长的需要。
驻马店市光、热、水资源丰富,而且蕴藏着很大的潜力有待挖掘。
第三节 自然灾害
一、水灾
(一)春涝
一般出现于清明前后,特点是温度低,降雨连绵,雨量较大。春涝致使早春作物缺苗、断垄严重,时值小麦抽穗灌浆期,易造成减产。
(二)夏涝
出现机率很大,而且降雨强度大,雨量多,大暴雨多,酿成洪涝的机会多。1954年7月上旬至8月中旬,降水高达803.0毫米,为历年同期的3.6倍;1963年7月上旬至8月下旬,降水295。2毫米,为历年同期的1.6倍;1965年6月下旬至7月下旬,降水506.5毫米,为历年同期的2.1倍;1968年6月下旬至7月中旬,降水521.6毫米,为历年同期的2.6倍;1975年8月4日至8日,降水427.9毫米,为历年同期的6.2倍;1982年7月至8月,降水达1,419.9毫米,为历年同期的3.7倍。
(三)秋涝
机率为五年一遇。秋涝致使晚秋作物豆子霉烂发芽,红薯沤烂,冬小麦不能适时播种。1952年8月下旬至9月上旬,降水多达247.4毫米,为历年同期的3.5倍;1960年9月上旬至中旬,降水215.9毫米,为历年同期的6.5倍;1964年晚秋降水达294.3毫米,为历年同期的1.8倍;1969年9月下旬初至下旬末降水达104.8毫米,为历年同期的3倍;1983年10月间降水274.1毫米,为历年同期的3.8倍。以上秋涝均造成了损失。
二、旱灾
干旱,一年四季均有发生,其中夏早最多,冬早最少,春旱多于秋旱。常年出现的旱灾有春旱、初夏旱、秋旱和伏旱。
(一)春早
机率是十年一、二遇,多出现于3月和4月.此时正是小麦拔节抽穗期,严重影响其生长发育.
(二)初夏旱
从5月底到6月底,早期可长达30天。此间正是晚秋作物播种时期,往往因此播种推迟,还不能保证苗全、苗齐、苗壮,严重时出土的苗也会干死。
(三)伏旱
7、8两月正是晚秋作物生育的旺盛期,需水量大,雨水过少就满足不了作物对水分的需求,造成不同程度的减产。伏旱为四年一遇,特点是次数频繁,危害重,早期长。1959年7月上旬至9月中旬降水量仅106.3毫米,比历年同期减少72%;1961年6月下旬至9月下旬降水量仅30.6毫米,比历年同期减少79%;1966年8月上旬至9月下旬降水量45.1毫米,比历年同期减少85%;1970年6月下旬至9月上旬降水96.3毫米,比历年同期减少73%;1972年7月中旬至9月下旬降水101.7毫米,比历年同期减少70%;1980年7月上旬至8月下旬降水量61.2毫米,比历年同期减少62%。
三、冰雹
冰雹又名冷子,对农作物危害性很大,轻者减产,重则绝收。驻马店市最早出现冰雹平均日期在2月下旬。1972年6月4日全区性冰雹历时30分钟,风力达7至8级,阵风9级,驻马店气象台取样最大的冰雹直径2。8公分。冰雹多出现于夏、春两季。
四、寒潮
寒潮是本市晚秋和早春作物的主要灾害,且极为频繁。仅1963年至1976年14年中就出现46次。其中,冬季24次,占51%;秋季12次,占27%;春季10次,占22%。寒潮在春天危害程度尤甚。而且,伴寒潮而来的降温、雨、雪、大风天气对建筑、通讯、交通均有很强的破坏性。
五、干热风
干热风多出现于5、6月小麦抽穗成熟期,俗称“热风”、“火风”等。干热风有两种类型:一是雨后骤晴;一是高温低湿,后者发生机率较高。干热风对小麦后期生长危害很大,致使小麦提前成熟,灌浆不满,籽粒变小,千粒重降低,造成严重减产。
六、雷暴
驻马店市年均雷暴日数27.8天,其中2月0.3天,3月0.7天,4月2.2天,5月1.7天,6月3.5天,7月10.2天,8月7.9天,9月1,3天,10月0,2天。雷暴最多天数出现在1965年7月,为19天。
第四节 资 源
驻马店市自然资源中,植物资源较为丰富,而矿产、动物、水资源较为贫乏。
一、土地资源
据1982年土壤普查,全市总面积7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2,771亩(人均0.37亩),林木343亩,果园1.177亩,水域5.768亩(古总面积5.3%),其中能养殖水面1,000亩,茶国10亩,居民古地36,490亩(古总面积的34%),交通用地4,218亩(占总面积的3.9%)。人口密度为1,878人/平方公里。
驻马店市土地资源总特征是:地势平坦,相对高度小,人均土地面积小,土壤肥力高。
(一)土壤成因
全市有部分士壤是洪积冲积的沉淀发育而成的黄棕壤上类黄阁上亚类;部分砂姜黑尘成上感进为第四组上更新统新蔡河湖相国积发育面成。全市地段分为洪积缓岗平地和河湖相沉积平原。洪积高平地属早期洪积冲积向涯地间斜部分,地面相成物质为第四記黄土状亚粘土,发育成的上壤以次者黄上为主。
(二)土种分布
除烧山、邓瓦房一带有部分成住厚黄胶土外,其余多为耕性较好的黄者土和白散土。有一部分耕性较差,保水保肥能力较强的砂姜黑土分部在市北部。南部的刘楼、铁路林场、市委党校附近均有砂姜黑土零星分布,市郊菜园西部为黄老土,东南部为黑老土,中南部大部分地区为黄棕壤。
(三)土壤肥力
本市土壤耕层较深,PH值一般为6.5,呈弱酸近中性,土壤表层有机质含量平均为1.29%,含全氮量为0.086%,速效磷为13.92PPM,速效钾为100PPM。在土种中,黄老土占49,770亩,壤厚复老土占9,240亩,壤厚黑老土占780亩,粘薄黑老土占772亩,粘厚黑老土占662亩。驻马店市土壤储水保肥性能好,上壤肥沃,便于机械化耕作。
二、水资源
全市每年水资源总量为4.995万立方米,其中地表水2,170万立方米,地下浅水层1.000万立方米,另育清市供水工程输送1.825万立方米。无客水过境,可利用水总量
为2,865万立方米。
(一)地表水
全市平均径流量为2,173.88万立方米,多集中于夏季,且丰水年集中,而旱年,偏旱年的春季相对较少。但由于拦蓄工程小而少,利用系数低,故每年用于农田灌溉的只40万立方米,仅占平均径流量的2%。
全市较大水体较少,只有过境的练江河(包括南、北支流)、冷水河等。且由于城市工业废水排入,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二)地下水
全市地下水资源也较贫乏,除周庄村浅层水较丰富外,其余各村均属浅层贫水区。特别是烧山、邓瓦房浅层严重缺水。深层属中富水区,但严重超采,年采量达1,724万立方米,其中工业生产和生活用水年采量达1,539.3万立方米,占采用量的89.3%。由于连年超采,导致地下水位日趋下降,形成地下水降落“漏斗”,单井出水量逐渐减少。1980年平均单井每小时出水量比1968年减少17立方米,平均地下水位降低15.4米。
地下水分布中,第一含水层位于中更新统地层下部,在72.6米至96,8米之间,该层水位埋深3.2米至8.7米。据造纸厂和159医院油水资料表明,单位出水量为1.2吨至1.9吨/小时米,渗透系数为8.3米至8.6米/昼夜,水质良好;第二含水层深藏于市东北部,砂层位于下更新统P99米至120米之间,厚度为2.5米至12米,地下水埋深5米左右,单位出水量为2.6吨至5.4吨/小时米;第三含水层分布于市区东北部,砂层埋藏在171米至200米,一般厚为13米至15米,是全市主要含水层之一,据第七小学及渠管所出水资料,水位埋深4.7米至7.1米,单位出水量2.4吨至4.7吨/小时米,水质良好;另有泥灰岩溶洞含水带,呈带状,分布于造纸厂、俱乐部、制药厂、化肥厂一带,埋藏于下更统上部100米至120米,厚10米至17米,泥灰岩呈灰白色,溶蚀现象严重,含水丰富但不均匀,该层水位埋深5.9米,单井涌水量10.6吨/小时米,为全市最好的含水层。
驻马店市地下水流向自西北向东南,水力坡度小,径流条件差。市区地下水除受降水补给之外,其余深部含水层皆受西北部上游地下水及基岩水的补给而向东南下游倾泄。
驻马店市地处倾斜平原西沿,位于地下水流向的上游,地下水层属重碳酸盐型,矿化度低,化学污染不明显,水质良好,但较贫乏。如果长此超采下去,终会因深层水补给因难,而使地下水资源枯竭。
三、生物资源
植物资源:因光、热、水条件较好,本市植物资源较为丰富。
(一)农作物
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高梁等多种;经济作物有大豆、芝麻、蚕豆、豌豆、绿豆、扁豆、花生、油菜、向日葵、甘蔗、棉花、麻类等。蔬菜有11类、47种,182个品种。
(二)林木
林木中果木有苹果、梨、桃、杏、李子、柿子、枣子、石榴、葡萄、无花果、子、樱桃、板栗、核桃等;其它树木有榆树、槐树、毛白杨、泡桐、刺槐、臭椿、香椿、苦楝树、柳树、杨树、柏树、枫树、梧桐、马尾松、水杉、绒花树、皂角树、桑树、黑松、银杏等;其它树种有花椒、茶树等。
(三)花卉
主要有:月季(市花)、梅花、玉兰花、牡丹、夹竹桃、海棠、迎春花、爬墙花、桂花、合欢、茉莉、杜鹃、石楠、玫瑰、蔷薇、百日红、冬青、白玉兰、栀子、刺柏、紫藤、紫荆、扶桑、龙柏、夜来香、菊花、龙槐、一品红、四季果、巴蕉、鸡冠花、铁蕉、凤仙花、仙人掌、牵牛花、石竹梅、粉豆花、绣球花、蝴蝶花、美人蕉、水仙、文竹、佛手、大丽花、大荔花、三叶草、白玉簪、并蒂莲、县花、露水花、荷花、君子兰、米兰、仙客来等。
(四)野草
有蓝、蒿、莠草、稗、芦苇、节节草、灰灰菜、野苋菜、抓地秧、面条菜、芥荠菜、野芫荽、掐不齐、燕麦、燕草、茅草、蒲草、黄麦草、金丁草、吉祥草、班茅、刺蓟、行文草、彩麦粮、大画眉草、苜蓿、白子草、瓦笋、豆瓣桿、蓼子桿、水花生。水葫芦、水芹菜、三棱草等。
(五)中草药
野生药材或根茎类有:半夏、白峦、花纷、白茅根、香附、墓头回、芦根、茜草、白头翁;果实与种仁类有:香元、杏仁、桃仁、瓜萎仁、白蒺藜、地夫子、蛇床子、青箱子、二丑、茴香、牛芷、山楂、苍耳子、王不留、兔丝子、车前子;全草类有:大蓟、小蓟、茵陈、瞿麦、地丁、瓦松、青蒿、蒲公英、败酱草、萹蒿、车前草、马齿苋、夏枯草、谷精草、半枝莲、旱莲草、稀蓝草、薄荷、益母草、土谷草、浮萍草;花叶类有:旋复花、鸡冠花、艾叶等;藤木、根皮类有:桑白皮、地骨皮;菌类有马勃、桑螵蛸;动物类有:土元、全蝎、鳖甲、龟板、蝉蜕、望月砂、夜明砂、羊肠衣、牛黄、龙衣、鸡内金;加工类有百草霜等。
四、矿产资源
驻马店市已知的矿产资源仅有烧山石灰岩,其岩性为寒武系水泥灰岩,成因为沉积变质,岩体层理清晰,产状为倾向235度,倾角15度。矿物成分,方解石达99%以上,矿床规模较小。因矿石质量好,交通便利,有10余乡、村个体经营的石灰窑、碎石厂同时开采。
五、动物资源
饲养动物有牛、马、骡、驴、猪、羊、狗、兔、猫、貂、鸡、鸭、鹅、鸽、鹌鹑、蜂等。
野生动物有野兔、野猫、黄鼬、水獭、刺猬、蛇、鼠、蝙蝠、壁虎、蛙、蛤蟆、鸽子、喜鹊、斑鸠、燕子、麻雀、布谷鸟、黄莺、告天、乍鹂、小雁、大雁等。
水生动物有鲤、鲢、鲫、草鱼、黄鳝、龟、鳖、蚌、螺、蟹、泥鳅、金鱼、白鳝、鳜鱼、马蝗等。
昆虫类有瓢虫、七量飘虫、丈母虫、蝼蛄、草青、赤眼蜂、金小蜂、胡蜂、蜘蛛、金针虫、粘虫、地老虎、麦蜘蛛、小麦叶蜂、蚜虫、玉米螟、土蝗、米蛀虫、豆夹螟、青虫、棉蓟马、棉江蜘蛛、棉铃虫、小菜蛾、菜螟、黄守瓜、食心虫、柳兰金花虫,象鼻虫、榆绿金花虫、刺槐种子蜂、椿皮蜡蝉、椿小象鼻虫、薄翅天牛、大袋蛾、马蜂、蚕、蚂蚁、蟋蟀、蚰子、蜻蜓、蛾牛、蟑螂、蝇、蚊、蚤、虱柱虫、牛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