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图书档案
第一节 图 书
一、图书发行
民国时期,新华街有张德兴的串书馆,李新兰的图书文具店,中山街有朱乐泉的时代书店,王化广的余庆祥图书文具店,解放路有国民党区党部的新文化书社。驻马店解放时,私营新民书店随军进入,1949年8月被市委宣传部接管,成为新华书店,同年10月1日开业,1958年改为确山县新华书店驻马店门市部,1962年改为驻马店镇新华书店,1965年改为地区新华书店。1972年驻马店镇重建新华书店,至1985年,下设5个门市部:解放路中段销售部、解放路西段销售部、中山街销售部、乐山路销售部、风光路中段销售部。
建国前主要发行《四书》、《五经》、武侠小说、三民主义小册子和少量鲁迅作品。50年代前期,主要发行党的政策文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著作,画像;文艺书籍有戏剧演唱材料、连环画;西戎、马烽、赵树理的小说和少量的自然科学读物;中小学课本,新华字典、辞典等。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前期,主要增加有《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周总理工作报告》、反右倾学习材料等1.4万册。“文革”期间,书店除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著作外,就是学习材料,样板戏唱本等。1978年至1985年,发行党的文献14万册,《党员必读》3万册,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文学艺术,工具书等200种,15万册。另外还发行了成人高考辅导材料和大量中小学课本。
二、图书阅览
人民教育馆教导部负责图书阅览,设阅览室、书库各1间,藏书500册。1956年以后,文化馆设图书阅览部,阅览室扩大到两间,藏书增加到2万册。基层图书室到1960年全市仅有1家,藏书不足万册。
“文革”期间,书库16,920册图书因虫蛀、霉烂全部报废。1978年,成立市图书馆,建1,700平方米4层图书楼1座,库存图书达4万册。基层图书室28个,总藏书52万多册。
附:图书馆简介
图书馆1978年10月,图书阅览部由市文化馆分出,单独设图书馆。下设办公室、借书室、综合阅览室。存书25,100册,日接待读者200人。1984年,新建图书馆大楼竣工,馆址迁到人民路西段路南,设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儿童、报刊等9个阅览室,采编、借阅、辅导等6个组,工作人员15名,存书38,700册、报纸675份,藏有善本《嘉业堂》丛书。图书采用《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分类。日接待读者400人次。1985年发放借书证5,659份,儿童借书证576份,到馆阅览人数11,700人,借书人数7,200人。
第二节 档 案
1962年以前,档案工作没有纳入正轨,很多档案资料流失。此后虽建立了专业机构,但不久又遭破坏。“文革”结束后,档案工作才真正得到重视,恢复了机构,建立健全了管理制度,并投入资料的搜集、整理、鉴定、立卷和归档工作。1985年始,对各大单位文书档案进行整理,对褪色变质的379卷进行抢救、裱修和复制,销毁了超过保险期的档案,又征集了《二十四史》、《全国地方志选编》、《清史录》、革命史料等。包括基层,全市共有文书档案313个全宗,202,171卷。同年,全市建立科技档案室357个,整理出4,450卷,底图331,991张,资料11,333册。1981年前,专业档案只建立了病历,城建档案等1.2万卷。1981年至1985年,整理出公检法档案9,334卷,纪检档案374卷,会计档案67,585卷,声像档案2,012盘,其他4.21万卷。1965年以前年均利用650卷次,423人次。1982年以来,利用率明显增长,仅1985年就为用户提供16,570卷,6,340人次,复制、摘抄各种资料23,965页。通过利用档案,为2,081人落实了政策,为79个单位查清了机构沿革,还为编修地方志提供档案41,410卷。档案的查阅,1980年前只有簿册或案卷目录1本。1981年后,建立了专题文件目录,案卷目录、卷内文件目录、资料目录、全宗索引等档案工具。先后编写了市委、市政府全宗介绍等几种参考资料。
附:档案馆筒介
档案馆位于市政府大院。1963年8月建馆,设馆长1人,管理员2人。“文革”中机构撤销,1980年6月恢复,人员增加到12人。馆藏全宗63个,档案9,836卷,照片852张,资料6,655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