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成人教育
第一节 工农业余教育
建国前,驻马店文盲遍及城乡,教育十分落后,工农业余教育是一张白纸。
1949年12月,新华街首先办起了一所职工夜校,共有学员260人。
1950年春,进行扫盲运动,组织了常年民校6所、10个班,有学员490人,并选出教师60人到中学培训。同年,开办干部业余文化补习学校,分理论和文化班。
1951年,工厂和商业方面都办起了业余学校,街道上的市民业余学校增多,入学人数达3,000余人,掀起了建国后第一个业余学习文化的高潮。
1952年,全面开展扫盲工作,在新华街推行祁建华速成识字法,成效很大。接着人民街、中华街的“早干班”也相继成立,掀起第二个学习文化的高潮,入学人数占成人总数的70%。
1953年,调整扫盲机构,扫盲工作由集中突击走上依靠群众、全面开展的正常学习。
1955年,工农业余学校增至16所,46个班,1,741人。1956年,人民街办起了一所业余学校中学班和小学班,均是半日制,招生156名,次年扩招3个班。
1957年,扫盲现场会、展览会、誓师会声势浩大,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出现了要求过关不顾实际的情况。
1958年秋,工厂、街道先后成立红专学校。信阳专署文教局扫盲工作队来驻马店验收,80.5%的群众摘掉了文盲帽子。
1959年,再度掀起文化学习热潮。夜校已发展到业余大学2所、业余师范3所、业余高中4所,业余初中44个班,业余高小185个班,业余初小13个班,总计11,867人。各种红专学校54所,还建有54个教研组,7个传授站,有兼职教师284人,专职教师28人。据年底统计,全镇13,629名青壮年中,有11,703人摘掉文盲帽子,有64个单位成为基本无文盲单位,15个红专学校获“四季常青”的美誉。但,跃进风、浮夸风对扫盲工作有很大影响。
1962年10月,职工联校在菜市街老工人俱乐部恢复了3个班,隶属镇总工会。到1964年,增至7个班。1965年,校址迁新工人俱乐部,学员达500余人。同时,全市开办了半工半读学校15个班。驻马店太平街居委会作为“先进集体”代表出席信阳专署半工半读教育表彰会。
“文革”期间,工农业余教育停办。
1980年,市教育局恢复了工农教育股。1982年市政府成立工农教育办公室,主管职工的文化技术培训和农民的扫盲及技术知识教育。8月,恢复市职工业余学校,在市文化宫建教学楼1座,开办12个班,配备了教师和工作人员,以传授专业知识为主。
1982年,市职工业余学校在文化宫、二中、四中、回小、三小、十一小招生,有14个班,714人,教职工61人。1983年有9所,16个班,720人,教职工16人。1984年,有11所,19个班,912人,教职工25人。此外,还有各中学开办的职工文化补习班,1982年有79个班,专职兼职教师84人,职工3,820人,其中统考合格1,232人。1983年,有40个班,教师78人,职工2,220人,统考合格1,324人。1984年,有60个班,3,024人,教师108人,统考合格1,440人。1985年,有14个班,1,778人,统考合格778人。在扫盲方面,1985年全市有青壮年文盲、半文盲14,605人,办扫盲班48个班,及格733人,扫盲教师46人。
同时,加强了农民技术教育,开办农民技术培训班。自办职工业余学校的单位越来越多,仅市属单位就有麻纺厂、塑料厂、电焊机厂、印刷厂、工程队、粮食局、农机厂、糖烟酒公司、公安局、二工局、烟厂、药厂等。
第二节 函授电大教育
一、函授教育
1956年,开封师院函授部始在驻马店招生,后又招一批。1976年,在驻马店招收政治、语文两个函授班,延期到1984年,共毕业29人。同年暑期,河南大学函授部在全市招收英语、中文、政治、历史等专业函授生各1班,94人。这一年,汝南师范在驻马店开办一个中师函授班,招收学员58名。
1978年,驻马店地区函授站在驻马店设分站。当时,站址在市教育局教研室,配有兼职教师2人,具体任务是组织函授生学习,受开办函授业务学校之托,布置检查学生学习情况,对函授生进行考试和面授辅导,现迁至市教师进修学校。
二、电大教育
1979年,市教育局举办了一个电大班,委托一中代管,并配发18时黑白电视机一台。此外,当时还在1027研究所、地区棉纺厂设两个班。1980年底,驻马店地区电大工作站成立,随后,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了河南省广播电视大学驻马店地区分校。电大招生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统一命题,统一考试,择优录取,不包分配。电大的教学,采用电视录音授课、面授辅导、自学和函授相结合。截至1985年6月,驻马店地区电大分校在驻马店市共招生5届,单科结业学生52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