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卫 生
建国前,市内仅有一所教会医院和少数诊所及中药堂铺,设备简陋,技术低下。
建国后,建立了各种卫生机构和医疗设施,多次广泛开展以“防害灭病”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一些地方病和传染性疾病基本绝迹,有些已达到国家控制标准。
卫生保健、妇女病普查防治和幼儿疾病防治都取得显著效果。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的三支医疗队伍在卫生事业中发挥重要作用。“离体睑板再植成活”和“超剂量使用阿托品抢救有机磷中毒”的成功经验,标志着本市的医疗技术水平有了新的发展和提高。1985年全市共有卫生机构115个,卫生技术人员2,345人,其他工作人员634人,床位1,505张,一个比较完整的医疗网已经形成。
第一节 医疗机构
一、市属医疗机构
(一)市人民医院
建于1951年,前身为驻马店卫生院,仅开设内外科和中医门诊。1956年迁至西郊,现位于解放路和健康路之间,占地24,355平方米,床位225张,卫生技术人员270人,其中中医师8人,西医师62人,护师13人,中药师3人,西药师3人,检验技师2人,其他技师2人;其他工作人员33人,是一所拥有25个科室的综合性医院,也是市属医疗工作的中心。该院“离体险板再植成活”在国内系首例报道;救治有机磷中毒、在心电图监护下施行大手术、胸内心脏按摩抢救各种危重病人、治疗急性偏瘫、纤维胃镜、B型超生波及免疫学检查等方面,都取得较为成功经验,多次被地区评为先进医院。
(二)市第二人民医院
其前身为驻马店镇卫校,以培养乡村和企事业单位的基层初级卫生技术人员为主。1978年迁至乐山路北段东侧。1979年开设门诊部,设内科、妇儿科、中医针灸等科室。1981年在门诊部基础上成立市第二人民医院。1985年有卫生技术人员27人,其中西医师6人,西药师1人;其他工作人员7人。
(三)市中医院
位于解放路东段北侧,占地6,670平方米,1956年由第二区第二联合诊所、第五联合诊所、“常明”眼科诊所、“思明”、“广祥”、“庆祥”等诊所合并为联合医院。是一所以中医中药为主的集体所有制综合性医院,1980年更名市中医院,另设一门诊部。所设痔瘘专科,闻名全地区。1985年有床位201张,卫生技术人员251人,其中中医师24人,西医师9人,护师2人,中药师2人,西药师1人,其他工作人员59人。该院曾先后被河南省人民政府授予省卫生战线先进集体,被市人民政府命名为“文明医院”。
(四)市卫生防疫站
建于1956年,位于乐山路东侧20号。1968年并入镇医院,统称镇防治院。1970年恢复防疫站编制,下设防疫科、食品卫生科、劳动卫生科、检验科、宣教科、后勤科及办公室。1985年有卫生技术人员53人,其中医师7人,检验技师3人,其他工作人员10人。该站系卫生防疫工作的综合性专业机构,也是本市卫生防疫工作的指导中心,曾多次被评为先进防疫单位。
(五)妇幼保健院
位于文化路中段,占地12,550平方米。1952年,市卫生院成立防保股妇幼保健站。1976年开始组建妇幼保健院,1980年正式更名为妇幼保健院。该院负责全市城乡妇幼保健和医疗工作,是本市妇幼保健中心。1985年有床位66张,卫生技术人员97人,其中中医师1人,西医师26人,西药师1人;检验技师1人;其他工作人员26人。
(六)市公费医疗门诊部
位于风光路中段西侧,1979年建立,前身为公费医疗门诊室。1985年有卫生技术人员24人,其中中医师2人,西医师5人,护师1人,其他工作人员3人。全市享受公费医疗待遇的干部和职工有3,907人。
二、驻市医疗机构
(一)地区人民医院
位于中华路西段,1965年建立。1985年有床位430张,卫生技术人员399人,其中中医师9人,西医师127人,护师10人,西药师13人,检验技师3人,其他技师2人;其他工作人员158人。是一所拥有临床、医技等24个科室、63个专业分组的综合医院。
(二)地区中医院
位于解放路西段,1978年筹建,1982年开诊。1985年有床位120张,卫生技术人员104人,其中中医师37人,西医师6人,护师3人,中药师3人,其他技师2人;其他工作人员24人。
(三)地区精神病医院
位于纺织路东段,1970年建立。1985年有床位300张,卫生技术人员193人,其中中医师1人,西医师38人,护师4人,西药师2人;其他工作人员49人。现担负许昌、周口、信阳和本地区的精神、神经病防治和司法医学鉴定工作。
(四)驻军医院(159医院)
位于风光路南段,建于1950年。50年代为部队结核病专科医院,后改为综合性野战医院。该院对烧烫伤抢救治疗有20多年历史,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人员编制相当于地区级综合医院,是中南地区烧伤治疗中心。
三、基层医疗机构
(一)老街卫生院
位于风光路南段,占地6,000平方米,1985年有职工47人,床位31张,负责老街乡卫生防疫工作。
(二)街道卫生院
市属街道卫生院3个。人民街卫生院建于1970年,1985年有医务人员11人,床位3张;东风卫生院建于1970年,1985年有职工59人,其中医务人员54人,床位50张;新华街卫生院建于1972年,1985年有工作人员15人,其中医务人员11人
(三)地、市机关学校厂矿卫生所(室)
建国初全市工厂医务室7个,医务人员10人,学校保健室1个,医务人员2人。1979年诊所增至28个,病床22张,医务人员475人。1985年市直医疗单位增至99个,床位82张,卫生技术人员534人,其中中医师8人,西医师82人,护师8人,中药师1人,检验技师1人;其他工作人员26人。
四、个体行医
建国初期,驻马店市内有多家个人行医户,医术各有所长。50年代后期,根据当时形势发展和政策规定,个人行医户实行联合经营,组成了市联合医院,取销私人行医。“文革”中,出现了合作医疗和“赤脚医生”,但均不属个人经营。个人行医被视为非法,遭到取缔打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解放思想,放宽政策,打破国家、集体独办医药的局面,坚持国家、集体、个人一齐办的方针,允许个人行医。1985年经市卫生局考核审定,符合行医条件、办理开业证者计有40多家51人。
较为著名的个体医生有东风路南侧的夏维武。夏维武原是地区医院口腔科主治医生,1982年离职开业,主治口腔疾病。尤其擅长镶牙、拔牙、矫正牙,还治疗咽炎、三叉神经、血管瘤、鼻炎及扁桃体切除等疾病,有门房1间,学徒2人,每天上门就医者60余人次。曾多次获得市卫生局和各级卫生部门表彰,室内挂满了患者赠送的匾和锦旗。
位于乐山路和纺织路交叉处的个体行医户赵仙洲,1980年开业,以中医内科为主,每天就医者30人左右,主治妇科病、瘟疫、风湿疾病、面部神经麻痹、肝炎、肺结核、阑尾炎等,有门房1间,自备中草药,其爱人为助手。
位于白桥头路西的张国胜诊所,于1984年5月开业,每日就诊15人左右,以内科和儿科为主,有门房1间。
开业较早、效益较好的还有菜市街的徐相济、宋广礼,保健医院对面路北的乔树林,南小立交桥口处的门家英,前进路北段的孙永汉,北立交桥东段路北的刘书文,纺织路西段的刘汉文,师专对面的唐树亭,塘坊庄的高华及沿溪路中段的何英轩等。
这些个体行医户都有一技之长,且服务态度好,能送医上门,方便群众,收费合理,颇受患者的欢迎,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果和经济效益,是医疗事业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第二节 卫生保健
一、食品卫生
1956年市防疫站对企、事业单位101名炊事员进行集中训练,学习食品卫生知识,编印食品卫生宣传资料。1962年执行食品“四四”制(不卖不收腐烂变质原料;不卖不制腐烂变质食品。食物成品四隔离:即生与熟隔离,成品与半成品隔离,食物与杂物、药物隔离,食品与自然水隔离)。
1980年对饮食服务行业人员进行健康检查,发卫生许可证348份,对健康者发给“健康证”。对患有皮肤病、传染病的人员及时调换工作。同年2月,组织44人的领导小组和专业队,对4个办事处和1个公社进行驱绦灭囊的普查普治工作,治疗37人,驱绦虫8人,治疗囊虫病21人。并为此培训170人,放科教片5场,实物展出12天,给学生上课两次,发传单1,800份。
1981年对食品厂、酱菜厂、味精厂生产的酱油、醋;酒厂、啤酒厂生产的曲酒、啤酒进行全面卫生监督调查。1982年对上市的各种冷饮制品进行细菌、理化指标抽样检查,合格率为75.49%。同年春节,对8个饮料销售单位和省内外不同品种抽样60份进行检查,结果省内有22份合格,省外有23份合格。
1985年7月,配备8名食品检查员,按规定统一着装。同时,加强对食品生产、储存、运输、销售等环节的监督管理。对全市681个食品经营单位,直接接触食品的4,614人进行健康检查。先后给23个大小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建立食品卫生档案。对食品卫生管理实行分片包干、负责到人的办法,分别查出不合格食品、副食品、调味品等9种1.1万公斤,对不符合卫生要求的34个食品单位限令停业整顿,对38个食品单位给予罚款处理。
二、学校卫生
1964年至1965年,卫生防疫站对全镇中小学学生进行砂眼普查、治疗。1980年先后对市一中、三小2,081名学生视力、身高、体重、胸围、座高4个指标进行调查.同年12月对市一中的1,555名学生进行近视病因专题调查.1981年全市中小学开展眼保健操活动,对二中的1,000名学生试建健康卡片。1982年对全市城乡4,493名学生进行视力调查;城市学生视力减退率为31.67%;农村学生视力减退率为13.98%。同时,对市二中的76名患单纯性近视的学生进行雾视镜矫治。同年,对部分中小学生进行大便镜检和卫生习惯登记,选择镜检寄生虫卵阳性率较高的界牌小学和市八中的619名寄生虫感染学生,采用驱虫净治疗,驱虫率为51.5%。另外,还加强了对粪便的管理和对菜农的卫生监督。
三、劳动卫生
自1952年开始对4,132名工人体检,并派出医务人员到工厂进行职业病防治。1954年镇卫生科每月召开一次工厂企业卫生委员和组长会议,及时布置劳动卫生任务。1957年,对工厂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及防暑降温设备进行检查。1959年对从事高温作业的工人进行实地调查,提出改进意见,增设面罩、手套、眼镜等防护用具。1964年对香山采石厂、机械厂、农具厂等7,000多名工人进行矽肺调查,协助改进生产工艺。1979年10月,防疫站设劳动卫生科。1981年后开始进行工业卫生的建档工作。
四、妇幼保健
建国后,各级卫生部门加强对妇女经期、孕期、产褥期、哺乳期和更年期的劳动保护,实行“三调三不调”(月经期调干不调湿、孕期调轻不调重、哺乳期调近不调远)的制度。
1964年冬,开始对妇女病进行普查普治,对普查中发现的宫颈糜烂、宫颈癌、子宫脱垂和尿瘘等进行治疗。1980年至1981年,市保健院举办两期子宫脱垂治疗技术指导培训班,为老街大队的96名患者治疗,治愈率为100%。1983年编纂出版了《妇女五期卫生》、《围产期保健》、《遗传与优生》、《常见妇女病的防治》、《儿童保健知识》等小册子5万余本,免费发放城乡,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
1984年春节,举办了计划生育、妇幼知识、妇幼常见病和多发病的防治、遗传与优生等实物、模型、大型版画展览,分6个展室,前往参观学习的有13,000人次。
1979年后,市妇幼保健院每年对7岁以下儿童进行体检。先后举办6次儿童保健学习班和托幼机构儿童卫生知识学习班。1981年在老街乡和1027研究所工厂施行儿童保健试点,建立儿童保健卡片,有效地控制了儿童发病率。杜绝了新生儿破伤风和胎位性难产。1980年以来,新生儿死亡率下降到1.3‰。
第三节 疾病防治
一、地方病防治
(一)地方性甲状腺肿(地甲病)
1976年10月,由25人组成地甲病调查小组,对郊区7万余人进行普查,发现地甲病患者25,339人,患病率36.2%。经饮水抽样化验,含碘量严重缺乏,是年在病区投放含碘食盐。1982年供碘盐范围由发病区扩大到全市城乡。1978年通过对现症病人的综合治疗,治愈率达85%以上。患病率降至0.58%,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消灭标准。
(二)头癣
1979年7月普查郊区37个大队8万余人,查出黄、白、黑3种类型头癣患者484人,患病率为0.6%,经过贯彻卫生部制订的“五字”(理、洗、涂、服、消)治疗方针,头癣患者治愈率达到国家控制标准。
(三)丝虫病
1973年调查3,916人,查出丝虫病患者437人,患病率为11.2%。1979年成立丝虫病防治领导小组和丝防专业队,培养防疫员50人,采用海群生7天4.2克疗法和5天5克疗法治疗1,990人,微丝虫卵阳性率为0.27%,达到国家基本消灭标准。
二、传染病防治
建国前,驻马店曾发生各种急慢性传染病20余种。霍乱、白喉流行的1932年(民国21年),麻疹流行的1937年(民国26年)春,疟疾流行的1938年(民国27年)夏秋,患者数千人,死亡率很高。1949年后加强对传染病的防治和监测,建立较完善的疫情报告制度。1952年开始实行全民免费预防接种,供应各种菌苗50万只。1954年后用于预防接种注射菌苗类10种,累计注射509,272人次;疫苗类5种,累计注射1,112,369人次;自喉、破伤风类毒素累计注射165,236人次。
(一)白喉
1932年(民国21年)儿童白喉病死率达8%。1949年后实行白喉类毒素接种,发病率明显降低,1974年基本得到控制。
(二)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1956年发病125人,死10人,病死率8%。1967年发病1,004人,死16人,病死率1.59%。1977年发病270人,死8人,病死率2.96%。采用菌苗注射人工自动免疫,暴发时用磺胺药控制,日常用利福平、洗必泰、呋喃西林,中草药大青叶、金银花等预防,效果均较明显。
(三)流行性乙型脑炎
50年代到60年代初期为间断发生。1968年发病18人,镇革委组织成立“乙脑临时病房”集中治疗。1970年发病36人,死亡4人,为高发流行年。1975年后发病趋势逐年下降。
(四)疟疾
50年代处于低发状态。1960年后逐年上升,1965年呈小流行,发病1,922人。1972年大流行,发病22,420人。1978年后采取防蚊、灭蚊,预防服药等综合措施,发病率明显下降。
(五)脊髓灰质炎
1964年发病9人,为高发年。1965年至1977年呈间断发生,发病率维持在较低水平。1974年后,半岁以上儿童普遍口服减毒活疫苗,获得人工自动免疫。1977年仅发病1例。1979年后得到控制。
另外,对百日咳、猩红热、麻疹、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肝炎、伤寒副伤寒、痢疾、黑热病、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等传染性疾病进行防治,发病率逐年下降。
第四节 医 疗
一、中医
西医传入之前,中医中药是唯一的医疗手段。民间中医多为世传或门下师传,少数为儒医。行医方式以开铺设堂较多,此外尚有游方郎中赶场摆摊。光绪20年(1894年),鄂人马万顺开设本市最早的中药店铺。民国初年有中药店铺11家,中医中药人员58人,其中较出名的有福兴隆、隆泰昌、延寿堂、文兴堂、天益成等堂号。
1954年组成6个较大的联合诊所。1955年后,举办各种形式的“西医学习中医”学习班。中医实行带徒的办法,协助有名望的老中医著书立说,传于后人。1956年建立以中医为主的联合医院。1958年,开展发掘中医学宝库的“采风”活动,搜集土单验方4,000多个,汇集成册。1985年,市内两所中医院有床位321张,卫生技术人员355人,其中中医师61人,西医师15人,护师5人,中药师5人,西药师1人,其他技师2人,其他工作人员83人。
(一)内科
历年来中医内科人员在长期临床实践中积累了各种较成功的经验,在诊治胃脘痛、鼓胀、泄泻、咳嗽、带下、月经不调、时疫等疾病方面各有独到之处。运用自拟保元安胎饮加减治疗胎动不安190例,服药3剂至9剂痊愈;采用清热解毒、健脾利湿法治疗小儿急性黄疸型肝炎,临床观察300例,治愈率达95%;健脾法治疗肝炎,柴平三仁汤、甘露消毒饮加减治疗温热病,炙甘草汤治疗脉结代者,主用八正散加减治疗各种急慢性肾炎,助阳化阴汤治疗小儿不明发热等均取得明显效果。运用傅氏疗儿散加味治疗胎死不下一例成功,并撰写成文,被《河南省名老中医经验集绵》收录。
多数中医人员对中医经典著作《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的领会见解独到,并能循经据典,通过四诊,以八纲,脏腑病因等进行辩证施治。异病同治,同病异治,各有千秋。并以56种医案医论编写《中医经验资料汇编》一册,出版问世。
对危重病人抢救治疗,也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来苏儿中毒引起肾功能衰竭,以增液汤合八正散出入,二月余告除。以二增液汤制成静脉输液剂治疗阴虚症等也有显著功效。
(二)外科
宛氏中医外科,已传3代,以善治疮疡瘰疠等恶症痼疾而闻名。运用自配中药散膏丹剂治疗痈疽疗疖等一周内痊愈。治疗“复杂性肛瘘”采用分次穿线,逐一开痿管分支、外敷生肌散,数月可根治。1979年后设立痔瘘专科,共治疗痔瘘患者1,064名,平均治愈率87%。同时,对2,409例肛肠疾病进行统计分析。
彭氏骨科运用传统中医正骨法,进行对接推拿,外贴“万应膏”、“接骨膏”,治疗长管骨闭合性骨折、骨关节脱位、骨关节韧带损伤,效果明显;以“苏木饮”中药熏洗疗法,中药透敷疗法治疗各种风湿痹症,以药棒疗法治疗颈椎综合症、软组织扭伤都有较好疗效。
(三)针灸
1958年在针灸疗法的基础上,用直流电传加重刺激强化手法增加疗效,治疗面神经麻痹;用耳针压穴治胆道结石等。1968年后,开展各种新针疗法。名医陶厂农在针灸术上造诣较深。
(四)按摩
1968年开业,对一些虚火上升长期不明发热病人,不用吃药打针,仅施以按摩就可治愈。对小儿泻泄,经用中西药物、输液等治疗均不见效者,改用按摩手法可治愈。对子宫脱垂、脱肛者,按摩3次,明显好转。对急性肠胃炎、胃痉挛、各种风湿疼痛等均有明显疗效。
二、西医
清光绪23年(1897年),意大利人安西满、纪纯仁等在城南1公里处建天主教堂,内设教会医院。1918年(民国7年)于原中华路再建1所,1929年(民国18年)转德国人管理。随着西医传入,各家西医医院诊所竞相成立。规模较大者是1920年(民国9年)邹之忍开设的“普济医院”,以割治砂子淋(膀胱结石)名噪一时。1925年(民国14年)建红十字会医院。1947年(民国36年)后相继开设20余家私人医院和诊所,其中较大的有伯龙医院(聂伯龙)、洞桥医院(张洞桥)、亚东医院(张亚东)、印度眼科医院、仁爱医院、大同药房、福音药房等。
(一)内科
50年代在检验、透视等配合下,内科医疗水平不断提高。1954年后,医学院校毕业生陆续进入各医院,技术力量加强,可进行胸腔、腹腔、骨髓腔的穿刺。1962年内科主治医师许维之首次对一例渗出性心包炎患者进行心包穿刺成功。70年代,内科已向专科分系发展,在超声波、心电图、生化检验的配合下,对疑难病例及时正确诊断,误诊率不超过5%。1978年开始对缺血性脑血管病(脑血栓)采用低分子右旋糖酐加川芎嗪注射治疗,具有缩短病程的效果。1979年使用超剂量阿托品抢救有机磷中毒获得成功。1980年抢救急性广泛性前壁心肌梗塞。1981年对1例门脉高压合并食道静脉破裂出血患者,使用三腔管压迫止血及去甲肾上腺素加冰水胃内灌注均取得成功经验。
(二)外科
建国初,外科仅能处理一般外伤和骨伤。1953年后成立简易手术室和外科病房。1955年能单独进行肠扭转复位术、胃穿孔修补术、脾切除、截肢、胆囊造瘘、死骨清除术等。1959年能顺利进行肠切除吻合术。1962年相继开展胆囊切除胆道探查和甲状腺大部分切除。1965年后,开展肾上腺腰交感神经节切除治疗闭塞性脉管炎、乳腺癌根治术、膀胱部分切除术、全胃切除术、胸内心脏按摩术等。1974年后开展I3次胆道手术,肺叶切除术,食管贲门癌根治术,前列腺切除术等。1975年,市医院外科逐步向各专科发展,成.立了骨矫外科、泌尿外科、胸外科、脑外科等。
(三)妇产科
1952年成立妇产科病房。1956年开展刮宫、人工流产、臀位内倒转,产钳引产等手术。1964年开始做腹膜外剖腹产及全子宫切除手术。在计划生育中,市直各医院和乡卫生院妇产科开展了人工流产、上环、取环、输精管、输卵管结扎等技术项目。1972年举办两次推广“小切口”学习班,把好手术前检查关、手术操作关和手术后随访关。1973年至1978年,每年派遣计划生育小分队赴周围各县作手术共15,000余例。1982年又组织了20多人的计划生育小分队到农村作节育手术265例。
(四)传染科
1956年对传染病进行隔离治疗。1980年市医院传染科病房单独分出,建立健全隔离、消毒和报疫制度。1981年扩大病房。市属各医院建立专科肠道门诊,对细菌性痢疾和活动性肺结核的治疗都取得显著效果。在传染性肝炎的治疗方面由过去的单纯休息和保肝药物治疗转变为以中药为主、合理休息为辅的治疗方法,在对数百例儿童黄疸性肝炎的治疗中取得较好效果。
(五)小儿科
1974年前诊治小儿疾病由内科负责。同年小儿科成立。1978年小儿科为独立科室。1982年小儿科床位增至35张,主治医师1人,医师12人,医士3人,护师1人,护士11人。对小儿消化不良、小儿肺炎、小儿急性肾小球肾炎和小儿重度脱水等疾病的治疗都取得良好功效。1982年后,利用T·D·P治疗机磷板产生的热能、离子流及生物效应治疗小儿肺炎、腹泻,效果良好。
(六)口腔科
1963年建立,开展唇腭裂修补颌面外科手术,颌面整形根管治疗,牙再植术,牙矫正术,下颌骨大部切除自体助软骨移植术,颌下腺、腮腺切除术等。1965年后,镇联合医院成立口腔科技工室。1974年公社卫生院建立牙科和技工室,开展对置换全口义牙、活托和异位法矫正等的治疗。
(七)眼科
建国初有“思明”、“常明”等眼科诊所,1956年并入联合医院。1959年镇医院设眼科诊断室。1964年设暗室,开展眼底检查,1979年开展裂隙灯检查,能进行脸内翻矫正术、义眼安装术、翳状胬肉切除术、白内障囊外摘除、青光眼虹膜嵌顿术、脸球粘连松解术、上脸下垂矫正术、针拨白内障等,并推广病毒性角膜炎自血疗法。1981年首创1例眼脸撕脱外伤患者行睑板再植成活。
(八)五官科
1964年设立五官科,可进行前鼻窦穿刺冲洗,鼻息肉切除、乳突根治术、鼻窦炎根治术、鼓膜穿孔外贴法修补术等。
(九)皮肤科
1975年皮肤科成立。治疗一般常见皮肤病。1979年进行头癣治疗,自制百部酒精、苦参酒精用于临床,效果良好。
(十)脑血流图诊断室
1975年镇医院购置XL-1型脑血流图机1部。1982年检查968人次。
(十一)心电图诊断室
1966年镇医院成立心电图诊断室,1974年镇中医院也相继成立。1976年增设心电图示波器。1982年后,开展二阶梯运动试验、葡萄糖负荷试验、心得安试验、阿托品激发试验、饱餐试验等。1976年增设心电图示波器,应用于临床,5年中在心电图监护下抢救危重病人10人,重大手术心电图监护11人次。
(十二)超声波诊断室
1975年成立,1982年先后开展胸、腹腔及脑部探查、诊断早孕、子宫肌瘤腹腔包块、腹腔积液及良、恶性肿瘤等。
(十三)经络电图诊断室
1980年建立。1981年开展对病人、正常人的心包经、心经、三焦经的经穴皮肤电阻率测试,探讨体表感应与相应内脏的关系。
(十四)理疗室
1964年建立。有中、短理机1台,腊理疗、红外线、紫外线、离子透入机、电兴奋机、辐射机、五官科超短波治疗机各1部。1979年,妇幼保健院建立理疗室,开展对内、外、妇科常见病治疗。1980年后,麻纺厂、粮局、油脂厂、工业局、二轻局、地区高中等单位相继购置了紫外线、红外线、超声波等理疗机,开展一般性理疗工作。1982年后,电磁波理疗机开始用于治疗青少年近视眼。
(十五)检验
1952年可做尿三胆试验、脑脊液检查,血型交叉试验和康氏反应等。1955年后新设细菌培养室1间。并开展肝功能试验、肥达式反应、外裴式反应、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1963年检验设备更新,检验质量提高,由定性进入定量分析阶段,开展各种生化检验,血钠、血钾的测定,肌酐、肌酸、骨髓分类、癌细胞检查、胃液分析、血脂检查、乙型肝炎表面抗原、胎甲球试验等项目。1983年以后,检验质量基本上达到质控水平。
(十六)血库
1975年后建立,临床各种输血用具统一规定,制订储血、用血制度。1982年有输血人员215人。
(十七)病理检查
1977年后,市医院开展各种组织标本的病理诊断,组织穿刺细胞学检查。
(十八)放射线科
1961年镇医院开展胸部透视。1982年市属各医院先后建立放射科,开展胆囊口服造影、肾盂分泌造影、关节、膀胱腹膜后等部位充气造影、胃肠双重对比造影和投照拍片等检查。
三、中西医结合
60年代,广泛开展中草药针刺麻醉进行外科手术。1968年后,开展新针疗法、水针疗法、药物穴位封闭、耳针疗法,挑痔疗法、拔火罐、埋线疗法以及烧伤外用药等中医疗法,并推广土、单、验方。
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急腹症及心血管、脑血管病、慢性气管炎、地方病、传染病等取得成功经验。
第五节 爱国卫生运动
建国前,驻马店街道泥泞,粪污遍地,人畜混宿,污染严重,素有“猪马圈”之浑称。建国初,成立卫生部门专门管理机构卫生委员会,1953年改称“爱国卫生委员会”。抗美援朝时期,全市发动“反细菌战运动”,广泛开展消灭五害(苍蝇、蚊子、老鼠、跳蚤、臭虫)卫生运动。1955年防疫站设立清洁队,负责市区清扫、垃圾污物的处理,井水坑塘的药物消毒等。一年内,对市区93口水井累计消毒7,998次,清理垃圾粪便12,541立方米。
1958年1月,开展规模空前的除“四害”、讲卫生、移风易俗的群众运动,成立除“四害”、讲卫生总指挥部和16个指挥分部,召开万人动员大会,发布《关于城镇卫生管理的各项规定》,制定“七改良、三处理”(改良厕所、畜圈、水井、厨房、粪坑、街道、下水道;处理粪便、污水、杂草)卫生运动方案,一年内填平污水坑100多个,改建厕所50多个。
1965年提出“两管五改”(管水、管粪,改水井、厕所、炉灶、牲畜圈棚、内外卫生)的卫生措施。1973年在农村施行,并选定五一公社杨楼大队前张庄生产队为试点,全部改用压水井,改炉灶、厕所和猪圈各27个,建公共厕所两个。
1982年以治理“脏、乱、差”为重点,切实抓好“文明礼貌月”活动,使全民性的爱国卫生运动深入持久地进行,并逐步走向正规化、经常化、规范化。卫生面貌达到“三化”(绿化、净化、美化),同时涌现出许多“文明医院”、“文明商店”、“卫生之家”等卫生先进典型。
1982年市郊15个大队的住户10%用自来水,80%用压水井,其中东高庄大队建立了公共厕所,实行高温堆肥;部分生产队和农户使用沼气,全大队75%的农户建立了新式猪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