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市政工程
第一节 道 路
建国前,全市有大小街巷47条,总长8公里,除中山街铺有水泥预制板和共和西街路中心铺有条石外,其它均系土路。建国后,政府一直把道路建设列为城市建设重要项目之一。1953年3月把中山街扩宽到10米,长388米,为水泥路面,成为当付信阳地区第一条水泥敷面的街道。同年8月,修筑了共和东街、解放路东段和交通街,全长1。677米的石子路面。1956年12月,修筑了中华路西段石子路面,全长300米。1957年4月,修建了通向解放军159医院的道路,全长2,161米、宽6米。同年12月,对街道进行了一次整修。1964年把人民街、指南街、光明巷和复兴街等4街修筑成灰渣路面,全长951.7米。同年冬,把解放路由富强路口往西延长1,471米,铺设宽13米的沥青路面。1968年11月,修筑了南起中华路、北至纺织路的人民路(现乐山路),全长1,725米,宽12米,同时对全市旧城区解放路东段、共和东街、中华路等拓宽取直延长。至此,市区道路初具规模。到1985年全市道路街巷已达112条。其中主次干道32条,全长48公里,面积164.6万平方米。95%以上的街道路面铺设了沥青、水泥,同时对要干道进行了拓宽扩建。
第二节 桥 涵
建国前全市区没有一座永久性桥梁。1951年在市区修建砖拱桥7座。1957年修建各种小桥17座。1964年增设桥梁2座。1974年兴建了中华路立交桥1座,系箱涵式孔道5--7-5米。1982年重修老街“朱氏桥”,改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全长5.3米,宽4.75米。1983年,先后在中华路西段和健康路、解放路西段等筹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永久桥梁7座。1985年2月修建纺织路立交桥工程,以箱涵式孔道6-9-6米加引道设计施工。同时在平等路东口和铁路东共和西街衔接处,修建人行立交桥1座。
截至1985年,全市区建桥31座,总长327.5米,面积2,224.28平方米,并建有立交桥4座,跨街天桥1座,跨铁路线站台天桥1座。
第三节 排水工程
建国前,驻马店仅有1条砖砌排水沟,全长不足1公里,长期淤塞不通。市区20多处大小坑塘臭气熏人。
1950年,市政府采取“以工代赈”的办法,组织市民疏通火车站广场以南淤塞多年的排水沟。然后,动员各街群众清挖宅前房后的明沟、暗沟。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在修建老城区道路的同时,于街道两旁修建排水道4,730米。在中山街、新华街、菜市街、人民街、富强路、解放路东段兴建砼管和砖砌排水道2,711米。
第二个五年计划开始后,城市建设迅速扩展,人口增加,工业废水和生活废水不断增多。此间虽修建了一些排水沟,但由于资金不足,经验缺乏,排水工程的建设走了弯路。建成的排水沟大都是明沟,有的街与街之间互不沟通,流向紊乱。
1966年,为了堵截西来雨水,发动全市居民义务劳动,在今沿溪路西侧,南北向挖掘了2,000米长、4米深、上宽6米、下宽3米的护城排水沟。这条排水沟可将西北高地雨水输入练江河。在1975年的特大洪水中起到了护城作用。1975年修建了从风光路北到老街西1,800米的地下排水道。1976年以来,全市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排水工程建设,先后修建了交通路、富强路、解放路、乐山路、中华路、平等路、中山街、新华街、南海路、共和东街等地下排水道,在背街小巷修建了和地下排水管道相通连的排水沟。截至1985年,全市已新建和铺设排水管道37条,总长34.27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