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多种经营
第一节 林 业
解放前夕,驻马店市只有林木40余株。建国后林木覆盖率迅速上升,1957年达15%,1958年大办钢铁,成材林木被砍伐一空,覆盖率骤减至8%。1962年后,林业逐渐恢复发展,1976年森林资源普查时包括顺河、刘阁、韩庄三个公社有树481万株,面积41,770亩,覆盖率达12.54%。1981年初实行联产承包时,一些社员对集体林木大砍大伐,到1982年有林木822,973株,共10,593亩,覆盖率9.8%。截至1985年,有林木1,037,450株,人均7株。
一、林木种类
用材树主要有椿、榆、杨、柳、桑、楸、柏、棟、松、杉、刺槐、国槐、泡桐、法国梧桐、皂角、枫扬、杨树、合欢等。
经济树主要有枸桔、花椒、香椿、乌栖、杜仲等。另有小片竹林分布。
全市林木中,有1950年引进的美国杨,1954年引进的湖桑,1959年引进的加拿大杨,1964年引进的大官杨,1966年引进的白腊树,1972年引进的沙兰杨,1975年引进的意大利杨、火炬松、湿地松,1979年3月,引进的水杉、柳杉,12月引进的雪松,1980年引进的川棟。
二、培植
60年代以前,采用播种(椿、棟)、扦插(葡萄)、嫁接(柿子)等法,其后试验、推广泡桐、毛白杨埋根、毛白杨埋棵等新技术。大部分苗木系自米自育,小部分山外地调入。70年代末建立三级(市有林业股、社有林业助理员、队有林场技术员)林业网,广泛采用涂白防冻、泡桐带叶秋栽、林粮间作等新技术。与此同时,每年春秋两季(植树节前后为主)各机关、团体、学校在划分的责任段内植树。但往往只栽不管,年年栽树不见树。1980年后,加强幼树管理,成活率较前提高。
三、林业政策
建国前林权私有。土地改革中房前屋后坑边地头的树木随房产、地权分给少数缺房贫雇农。人民公社化时,林木统归集体所有。1961年林业“十八条”重申土改时期林权归属不变。1963年5月20日国家颁布《森林保护条例》。1966年至1976年堵资本主义道路,割资本主义尾巴,林权混乱。1979年2月13日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试行)》。1981年市政府在检查、核实基础上发放林权证。随后,市政府布告: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以任何借口砍伐林木,确需砍伐者应向林业部门提出书面申请,经审查批准后办理砍伐证方可砍伐。
第二节 养殖业
建国前,贫苦农民多喂不起牲口,农事活动以人代畜。土改后,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畜牧业相应发展。尤其是农业合作化后,土地连片耕作,骡马增长迅速。1958年对大牲畜实行大槽喂养,因饲养、防疫不周,加之粮食欠收,草料不足,牲畜膘情大降。冬季“上抬”死亡现象严重。1959年至1960年人民公社将社员的家畜、家禽收去集中喂养,不准个体喂养。1962年奖励发展,畜收业始有起色。随着新的农村经济政策的实施,人民生活水平日渐提高,食品结构发生相应变化。畜牧业的重点也由使役型转向肉用型。1982年全市有奶牛40头,1985年增至82头。1982年打井队办起养鸡场,设备半机械化,自孵自育兼售雏鸡,同时饲养数千只。但仍远远满足不了市场需求。此外,养蜂、食用菌培养发展迅速;桑蚕养殖徘徊不前;蚯蚓养殖一度兴盛,橡林乡水利站曾大量养殖,终因没销路而停养。
一、家畜
(一)牛
有黄牛、奶牛、水牛。黄牛占牛总数的85%,多为本地品种(南阳黄牛杂交后代)。本地种占黄牛总数的80%,多役用;南阳黄牛占17%,配种用;南方牛占3%,役肉两用;奶牛占牛总数的11.5%,多为黑白花,日均产奶15公斤至20公斤,高可达30公斤,多养于奶牛场及近郊专业户,少数黄白花者,品质稍逊;水牛系信阳水牛后代,因水田少,饲养乏术,发展缓慢,只占牛总数的3.5%。
(二)马
有本地马、西南马、蒙古马、伊犁马及河南轻轨马等。本地马耐粗抗病,便于役用;蒙古马等因不适应当地条件,抗病力差,多死亡;驴主要有本地毛驴及泌阳驴;骡的杂交优势明显,耐力、抗力、使用性均优于马、驴。
(三)猪
建国初饲养大耳黑猪,瘦肉率高,但生长缓慢。1958年以来先后引进苏联大白、约克夏、巴克夏、长白等优良品种。近几年引进杜罗克、汉普夏等瘦肉型新品种。目前以长杂、约杂为多,年生长125公斤至150公斤。
(四)羊
山羊系皮肉兼用,净肉率为38.5%;绵羊多为改良细毛羊,年产毛5公斤至10公斤。建国初饲养大脂尾绵羊,引进新疆细毛羊后,经杂交改良,今大脂尾羊已不多见奶山羊多为萨熊奶山羊杂交后代,乳房发育好,但饲养不善,日产奶仅1.5公斤许。
二、家禽
(一)鸡
原以本地鸡为主,后引进固始黄鸡。1976年后引进来杭、星杂288、星杂579、希赛斯、罗斯、京白1系、郑州红、星布罗等优良品种,蛋鸡产蛋多,肉鸡体形大、生长快,3个月净重可达1公斤至1.5公斤。现良种鸡已占总数的60%。
(二)鸭
主要品种有本地鸭,又称麻鸭,耐粗抗病,但产蛋较少;北京白,体大、产蛋多,但适应力差。
三、其他畜禽
为防止传染狂犬病,政府限制养狗。随着农药的广泛应用,猫的饲养减少。60年代肉兔较多,现多饲养长毛兔(约占95%,多系杂交种),成兔年产毛800克至1,500克,唯抗病力差,需精心饲养。皮用兔有青紫兰,因收价低,饲养量小。近年来养鸽户大增,一般成鸽平均0.5公斤,王鸽、横江肉鸽可重1公斤。专业户李少白1984年在市北郊江庄建乐民鸽场,有种鸽150多对。1985年市体委成立养鸽协会。鹅的品种多为中国小型鹅。鹌鹑饲养一度兴盛,1983年、1984年两年,打井队养鸡场大量孵育鹌鹑,因在国内无销路,国外市场信息不灵而失败。
四、禽畜疫病及其防治
畜禽疫病主要有炭疽、破伤风、布氏杆菌病、狂犬病、气肿病、牛肺病、牛流感、汲射菌病、牛血痢、马腺疫、马传贫、马鼻疽、猪瘟、猪肺疫、猪丹毒、仔猪副伤寒、仔猪血痢、猪流感、猪传染性胃肠炎、鸡瘟、鸡痘、禽霍乱等30余种。
建国前,兽医人员地位低下,从业者人少水平低,缺医少药现象严重。1946年因红薯黑斑病中毒,驻马店死亡耕牛60头。
1953年对严重危险家畜的气肿病、炭疽进行普遍注射防治。1954年政府发布文告,禁止用红薯及其副产品当牲口料。1955年办训练班讲授气肿疽、马鼻疽、猪瘟等危害大、流行广的传染病防治方法。1971年春发生马传贫、发病多匹,救活15匹。至1974年高庄、五一两公社死于该病之马达数百匹。1976年举办兽医学习班,此后社有兽医站,队有兽医室,形成畜禽防疫网。1978年在顺河公社小陈庄召开马属动物3号病弱毒苗注射现场会,并为阳注马打烙印。当年注苗、打印摞马2,700匹。至1981年,共注疫苗6,896头次,基本控制了3号病。1982年秋5号病传入,发病猪数十头。为防止蔓延,成立防治指挥部,1985年经地区检验,基本控制。
为贯彻防重于治的方针,每年定期组织村、组兽医防疫人员进行多种免疫注射。一年两次注射的有:猪瘟免化弱毒疫苗,猪丹毒、肺疫二联,仔猪副伤寒苗以及鸡新城疫苗;一年4次的有:禽霍乱苗。有时也把抗菌药作为添加剂掺入饲料。1985年底,已基本形成疫苗冷藏、储运系统。对一般常见病、多发病能及时诊治。60年代迄今已逐渐消灭炭疽、气肿疽、马鼻疽等疫病,并基本控制马传贫、布氏杆菌病、放射菌病、猪肺疫、5号病等。
第三节 渔 业
驻马店市水生动植物资源比较丰富,仅鱼类就分属5目9科29属32种,水生植物有莲、芦苇、荸荠、浮萍、菖蒲、水杂草等。全市有较大水体1,413.8亩,可供养殖水面897.3亩,水体比较稳定。多年来,平均水温在摄氏15度左右,鱼类可以安全越冬。气温稳定,通过摄氏14度的宜鱼生长天数可持续180天至200天。全市年均降水量1,006.4毫米,宜鱼期和生长期降水都比较充裕。再加上市场对鲜鱼需求量日益增长,发展渔业的前景十分广阔。
1957年以前,渔业仅限沿河捕捞,即便有少数宜渔坑塘,也多放苗不养。水利事业的发展为渔业提供若干稳定水体。1957年春,烧山水库围堤土方工程完成,当即放入鱼苗,并于库区上游蒋庄东挖育苗池,由库内提水。1958年至1959年间捕鱼3万余斤;1973年捕捞万余斤;1974年以前,一般年份捕数千斤。1975年8月水灾,围堤决口,水流鱼逃。修复后虽重放鱼苗,捕捞量一直不大。孵育鱼苗活动,除三年(1959年至1961年)困难时期,从未间断。1980年前,年收入鱼苗款5千元左右。1981年6月,同南方人签订育珠合同。主方提供场地资金,客方负责传授技术。先后投资2.1万元,买来宿鸭湖皱纹蚌作育珠母体。因育珠期短,珠体不饱满,加之汛期库水混浊,珠质欠佳。1983年,将收摘的珍珠售出,一次得款2万元。1985年,水库承包给大全庄养鱼专业户,库内蚌全部捞出,所采之珠一次成交3万余元。
1958年,省商业厅于铁路东建成繁殖场,繁育鱼苗,并开办训练班,后交地区商业局。70年代中期,练江河水严重污染,井水不足,致使繁殖场停办。镇园艺场鱼塘因地近闹市,且适逢“文革”,毒鱼、炸鱼、偷鱼、抢鱼成风,收益不大。
全市个体养鱼较早的,是1982年前进大队吕国华。1983年,农村出现养鱼热。秋后,地区水利局于刘楼西南推挖鱼塘37亩,为全区孵育鱼苗。1984年春,黑泥沟西推挖鱼塘36.4亩,作为渔业基地。1984年5月,自练江河北支翻板闸至黑泥沟西渔业基地铺设内径25厘米砼管891米,闸前提水,压入鱼塘。1985年底,除烧山地下仓东塘外,其余较大水体均已承包。
由于降水的拦蓄工程少且小,闸坝等水利工程影响鱼类回游,破坏了产卵环境,加之水体污染严重,致使渔业发展受到一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