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商业管理
第一节 机构及网点
一、机构
(一)一商局
一商局位于乐山路南段,下辖7个二级机构。百货公司,成立于1950年3月,位于风光路北段,经营布匹、针织及日用百货,有职工420人;百货批发公司,成立于1965年,位于风光路北段,主营百货、针织、布匹、鞋帽及地方工业产品;五交化公司,成立于1965年,位于纺织路西段十字口,有职工228人。主营五金、化工、电料及家用电器等;五交化批发公司,位于乐山路北段,1973年建立驻马店地区五金交电化工批发供应站,1977年改称河南省驻马店采购供应站,1984年采取过渡办法下放给地市,挂“驻马店市五交化批发公司”和“河南省驻马店五交化批发站”两块牌子;乐山商场,1984年元月开业,有职工168人,营业面积3,200平方米,有38个营业专柜;第二百货公司,成立于1984年,有职工118人,下设7个零售门市部和2个售货亭,医药公司,位于风光路北段,1950年1月建立市医药支公司,担负全市地产药材的收购和中西药品调拨、供应工作,1980年改为市医药公司,1981年归市一商局管理,现有职工153人。
(二)二商局
二商局位于解放路中段路南,下辖6个公司和3个工厂。饮食服务公司,成立于1961年,位于解放路东段,有职工701人,主营饮食、旅社、理发、照相及浴池等;糖烟酒公司,成立于1963年,位于风光路中段,有职工220人,主营烟、酒、糖、茶、糕点及罐头等;盐业副食调味品公司,成立于1983年,位于中华路中段,前身为1963年成立的蔬菜公司,有职工283人;食品公司,成立于1963年,位于交通路中段,有职工256人、下辖肉食加工厂1个,冷藏库1个,蛋库1个,负责猪、羊、牛和禽蛋的收购、调拨、加工与销售;副食品公司,成立于1984年,位于中华路中段,有职工104人,主营各类糕点的加工、零售及批发;供销公司,成立于1984年,位于中华路中段,属集体企业。下辖9个独立核算单位,2个肉食店、1个蔬菜店、2个烟酒店、3个合作食堂、1个理发店,有职工367人。
(三)粮食局
粮食局位于风光路4巷,下辖6个二级机构和1个工厂,1个生产公司。粮油仓库,位于风光路4巷,1949年为信阳地区粮食直属库。1954年为粮油仓库。现有粮仓23座,储粮8,340万斤,担负着粮油征收、调拨任务,有职工180人;粮油议价公司,位于健康路中段,拥有粮食专业交易市场1个,粮仓4座,收购部4个,有职工118人;中华路中心粮店,成立于1975年,位于中华路中段,担负着77个单位、食堂及8,750户居民的粮油供应,有职工77人;富强路中心粮店,成立于1975年,位于富强路中段,担负着91个单位、食堂及18.748户居民的粮油供应,有职工118人;南海路中心粮店,成立于1975年,位于南海路北段(原名红旗路中心粮店),担负87个单位、食堂及2,120户居民的粮油供应,有职工80人;橡林乡粮管所,成立于1971年,位于白桥路中段,有可容500吨的粮仑1座,担负粮油征购、统销和菜农口粮供应等任务。
(四)供销社
供销社位于新华街104号,下辖5个二级机构,土产公司,成立于1977年,位于中华路东段,负责土特产品、日用杂品、干鲜果品的批发零售业务,固定资产64.9万元,仓库总面积2,343平方米,有职工173人;生产公司,成立于1977年,位于中华路东段,主营农机、农具、化肥、农药、棉、烟、麻等,有职工83人;废旧物资回收公司,成立于1977年,位于自由街北段,主营废旧物资回收,有职工129人;五一供销社,成立于1971年,位于风光路南段,有营业房25间,简易仓库14间,固定资产7.4万元,有职工66人;综合公司,成立于1984年,由杂货店、五金店、水果店、冷化厂合并而成,主营生产资料、土产日杂、干鲜水果、五金化工和废旧回收等,有固定资产14万元,职工255人。
(五)物资局
物资局位于人民街路南,下辖3个二级机构。木材公司,成立于1958年,位于纺织路东段,主营各种圆木、方木、胶合板等,有职工41人;物资公司,成立于1975年,位于人民街西段,主营各种建材,有职工52人;工业生活燃料公司,位于交通路西段北侧,主营工业煤炭、生活用煤等,有露天存放场地11,034平方米,职工33人。
(六)外贸公司
外贸公司成立于1963年,位于纺织路西段,负责收购各种皮货、蜂蜜和蚕丝等。1984年10月,该公司由二级机构改为一级机构,有职工82人。
二、网点
1936年(民国25年),全镇有商号1,500余户。
建国后,国营及合作商业网点随着市区的扩建而增加。1965年,全市已有百货、五金、生产资料、粮店及各种采购点、供销店、代购代销店679个。1978年有商业网点456个,从业2,341人。尔后,一些街道闲散人员,待业青年和农村专业户开办的商业网点逐渐增多。1985年,全市商业零售机构2,333个,其中市直2,300个,从业9,068人。粮油商店19个,副食品商店118个,其他食品店74个,纺织品商店12个,百货商店130个,医药商店17个,书店16个,日用杂品商店42个,煤场5个,石油商店8个,五交化商店64个,农业生产资料商店12个,其他专业商店47个,综合性商店114个,有证个体商贩1,655个,工业部门附属零售部67个,其他部门附属的零售部9个。全市饮食业、服务业经营机构1,694个,从业4,582人。其中饮食业1,167个,从业2,552人,全民10个,集体122个,个体1,035个;服务业527个,从业2,030人,全民24个,集体87个,个体的416个,按行业划分,旅馆业37个,理发业49个,洗染业1个,浴池业2个,摄影业6个,日用品修理业199个,其他服务业233个。
第二节 经营管理
一、商品管理
商品购进后,大宗由火车或汽车直接运往仓库,妥善分类、分库、分区、分档次存放。库存商品,由保管员建账,严格商品进出制度,科学管理商品,防鼠、防火、防盗、防霉变。分配给门市部、商店的商品建有严格的验收制度。要求各门店的商品,分类有条理、陈列要美观。商品销售,现款交易。属残次、积压、变质商品,如实上报,及时处理,减少积压,加快资金周转。
二、业务管理
业务管理主要是购、销、调、存四大环节,制订常年购销计划,疏理商品流通渠道,合息分布经营网点,联络市内外贸易往来,研究市场信息,分析行情变化,组织货源,供应消费,承负商品运输部门联系及检查门店业务开展情况。
粮油平议价的管理方法是:生产用粮油,供前由所需单位制订计划,报有关部门核实批准后,照批准日期及数量,分期供应;议价部分供应,根据粮局实存力量,货多乡供。货少少供。其供销价格本着随行就市、低于市价、高进高出、不赔有赚、统算有余的原则,议销对象多是工业、饮食业、粮油制品业及城乡缺粮油人员。
药品管理主要是计划管理和物价管理。计划管理:根据本地实际,参照有关历史资料,通过分析研究,制订药品购销计划。计划指标,纯购包括:国内纯购,省内外调入,本地区调入和供销社调入;纯销包括:调往省内外、区内外供销社及有关单位药品,按月、季、年澄清库存。如遇疫情和特殊情况,如实呈报,修订计划。药材实行分级管理。本区产20余种中草药材,由各乡供销社代替中草药材公司收购。价格除中央管理的4种外,其余议购议销,自由浮动。1974年后,国家实行免费供应避孕药物和器械,免费供应治疗痢疾、霍乱、疟疾药品及小儿牛痘苗等。
1963年物资局成立后,对主要生产资料进行了统一经营管理。国家计划内物资由上级主管部门调拨供应,计划外物资,由企业直接从产地购进,而后根据具体情况批发零售。
供销社所购销的计划管理商品有棉花、烟叶、麻类、废钢铁、化肥、农药、农业生产原材料等。对支农物资尽早组织、尽早安排、尽早投放。价格本着不赔少赚或不赔不赚的原则。1984年7月,供销社由国营转为集体,在劳动、人事、工资、奖金分红、财务管理、经营范围、物价管理等方面都进行了改革。把企业的经济效益同职工的责、权、利紧密挂钩,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使费用支出较1980年前有较大下降。
三、财务管理
商业、粮食和供销系统所辖各公司、商店、粮店都建有财务股(组),建立健全了商品经销传递手续。设有商品明细账、总账、辅助账等,对外购销往来,信汇自带或托收承付:对内订有拨货计划,凭据结算。1978年后,商业各部门纷纷实行经营承包,大门店购销商品,自行采购,自立银行账户,实行自存自取自贷,利息自付,商品调按、转帐付款,发挥了自营自管的积极作用。
四、制度管理
商品的制度管理,建国以来不断改进,充实和完善。“文革”期间曾一度被视为“管、卡、压”面遭到批判。1984年后,通过整顿改革,各项制度得到恢复和建立,并根据基层经理、业务员、营业员、保管员、采购员和收购员的工作范围,制订了工作岗位责任制及奖惩制度,实行责、权、利三结合。
第三节 储 运
50年代,地区国营商业部门在本市设转运站,建仓库从事商品储运。另有南阳、泌阳、西平、汝南、上蔡等县商业部门在本市设站建仓。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商品的库存和转运量越来越大,驻马店已形成一个重要的库存和转运基地。
一、仓储
(一)粮食系统
解放前夕,市内有较大的储粮库13个(简易房),总储量在5,000吨以上。1951年建简易仓1栋储量3,500吨。1952年建甲式库6栋,储量2,250吨。1955年建层式仓3栋,储量7,500吨。1956年,建苏式仓3栋,储量22,500吨。1971年至1972年建层式仓4栋,储量2,300吨。1973年至1975年,香山和橡林两粮所共建房式仓5栋,储量1,850吨。1979年至1985年建房式仓2栋,储量3,000吨;地下仓(备战仓)6座,储量500吨。1985年共有粮仓23栋,总建筑面积153.33万平方米,总储量41,700吨。食用油以桶装储存,年均储量1,000吨。
(二)物资系统
地区物资局从1966年开始征地建库,仓库分联仓、单仓、露天货场、货棚等。至1985年,建成以下仓库:木材货场占地2.3万平方米,库房占地640平方米,总计2.38万平方米;生活用煤货场占地4.56万平方米,库房占地0.19万平方米,总计5.41万平方米;工业用煤货场占地面积1.31万平方米;金属材料货场占地2.4万平方米,货棚占地240平方米,库房占地800平方米,总计2.8万平方米;建材库房占地0.37万平方米,货场占地0.8万平方米,货棚占地145平方米,总计1.18万平方米;轻化产品库房占地0.8万平方米;机电产品库房占地0.35万平方米,货场占地0.15万平方米,货棚占地49平方米,总计0.5万平方米;废旧回收物资库房和货场占地1.85万平方米;生产物资货场占地0.5万平方米。地区物资局库房、货棚、货场总占地面积17.14万平方米,物资吞吐量58.5万吨。市物资局货场、货棚、库房总占地15,355.9平方米,年物资吞吐量:钢材9,000吨,木材12,000立方,煤60,000吨。
(三)外贸系统
60年代初,仅有简易库房5栋,总建筑面积0.2万平方米。随着对外贸易业务的扩大,库房不断增加。地区粮油食品进出口公司在1978年扩建大型冷风库1座。到1985年,该公司仓库占地2.8万平方米;地区畜产进出口公司库房占地面积0.81万平方米;地区工矿土产进出口公司占地面积0.16万平方米;地区轻工纺织品进出口公司库房占地0.12万平方米;地区包装进出口公司占地0.16万平方米;地区外贸公司总占地面积2.76万平方米,是1965年的14倍。市外贸公司仓库占地面积476平方米。
(四)医药系统
地区医药公司在60年代初(时为信阳医药公司驻马店中转站)仅有2栋库房,1个货棚和4个露天货场,1963年正式建中转库,建筑面积402平方米,分中、西药购个库,年吞吐量2,000吨。1979年在驻马店北郊建化学试剂库1座,有库房3栋,占地3,738平方米。1985年,地区医药公司先后建成片剂、针剂、酊水、兽药粉、化学试剂、医疗器械、中成药、中药材等库房19栋,总占地1.5万平方米,存药6,418个品种,年吞吐量1,6万吨。市医药公司有库房47间,占地2,090平方米。
(五)供销系统
1962年,信阳商业局驻马店转运站把供销分出,成立供销转运站,把“老八仓”中的二仓、三仓、四仓分给供销转运站。1969年,地区供销社分别把二仓分给下属的日用杂品公司,三仓东部分给生产资料公司,西部分给土产公司,四仓分给棉麻公司。1975年8月,地区供销社购地50亩,建鞭炮仓和面粉仓共4栋,货场1个,总占地15万平方米。市供销社共有8个库区,占地6.14万平方米,年吞吐量1.9万吨。
(六)商业系统
60年代初,信阳地区驻马店商业局中转站在铁路东建有8个仓库,名“老八仓”。其中一仓是食品仓,二仓是副食品仓,三仓是五金仓,四仓是棉麻仓,五仓是小件农具仓,六仓是日用百货仓,七仓是盐仓,八仓是畜产品仓。至1985年,地区商业局在本市仓库总建筑面积14.12万平方米,有冷库3座,储量2,500吨;盐库1座,储量4,000吨;石油库1座,容积20立方米。市第一商业局有仓库9栋,总占地1.27万平方米。市第二商业局有仓库7栋,总建筑面积0.418万平方米。
二、运输
(一)火车运输
火车运输始于1904年(清光绪30年)。装货车皮由铁路部门计划调配,外贸鲜活商品靠专用列车。1962年12月,专为输港货物开行的郑州至深圳的755次快运列车开通,定时在驻马店停留40分钟,装载驻马店输出的活猪、活鸡、活鱼、鲜蛋、水果、蔬菜等。80年代初,地方铁路和专用线投入运输。小火车主要担负中等距离运输;专用线担负市内短途专项运输,专项运输的商品有木柴、煤炭、粮食、石油、猪、鸡等。1982年市内投入运输的专用线有3条,总长8.92公里,全年装运4,623个车皮,卸下9,825个车皮。
(二)汽车运输
汽车运输商品始于建国后,商品进出除市运输公司、地区运输公司承担运输外,商业部门多有自己的专业汽车队。1983年,地区工业燃料公司车队有汽车10辆,80个吨位;地区煤建公司车队有车25辆,130个吨位;地区外贸车队有车26辆,124个吨位;地区粮食局车队有车65辆,325个吨位;地区供销社车队有车17辆,87个吨位。以上5个车队共有汽车140辆,746个吨位。1985年,5个车队共有车131辆,691个吨位。
(三)其他车辆运输
50年代至60年代,马车和架子车是市内外中短途运输的主要工具。镇马车社有常备马车10多辆,往返于驻汝、驻泌公路。市搬运公司有架子车数百辆,担负市内短途运输。至70年代初,马车停止运输,架子车仍然是短途运输的重要工具。1984年,架子车的全年货运量为105.04万吨。进入80年代,货运摩托、机动三轮迅速增多,担负市内轻小商品运输。拖拉机也投入中、短途运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