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环境保护
第一节 环境污染
一、水污染
驻马店有练江河、冷水河、小青河、黄尤河4条河流。除冷水河尚未污染,其它3条污染都很严重。练江河是本市污染最严重的河流。市区90%以上的污废水流入此河,年排入的工业废水达305万吨,其中生化需氮量(BODS)每年排放398吨,化学需氧量(CO:D)每年排放2,516吨。大量的耗氧物质进入,消耗水中的溶解氧,使练江河下游鱼类绝迹;小清河受制革废水污染,每年排入制革废水1.2万吨;黄尤河受化肥厂排出的废水和生活污水污染。
大部分坑塘距市区较远,不受污染,只有城区内的坑塘受到污染,南海湖是公园的人工湖,由于周围的废水污染,湖水发绿,带有腥味。1983年6月监测:氨氮3.0毫克/升,耗氧量25.0毫克/升,镉1.8毫克/升,铅71.0毫克/升,氰化物0.74毫克/升,均超过国家规定标准。南海东塘(光明路东)1983年10月监测,氮化物71毫克/升,污染亦甚严重。
本市地下水开采的主要含水层水质良好。但由于市区开采地下水的历史已有20多年,大部分机井都没有封闭上层潜水,因此各井抽出的水不只是下面承压含水层的水,还有上层潜水。市区居民生活废水和工业排放的部分废水垂直渗入地下,影响地下水质。1985年7月,监测站化验了6眼深井水,其中一眼井酚超标2倍,汞超标4.5倍,浅层地下水污染已很严重。1985年4月,监测站对市区污染最严重的区域一一市二纸厂附近的4眼居民压水井进行了监测,井水均不符合国家标准,不能饮用。
二、大气污染
本市大气污染主要是煤烟、机动车辆排放的尾气及生产过程中散发出的废气。
市区共有83个锅炉,30座工业窑炉,20个茶水炉,2.37万个民用炉灶,4,460套液化气炉灶,年工业耗煤量5.85万吨,年生活耗煤量10.80万吨,排放污染物二氧化硫2,834吨,氮氧化物1,815吨,一氧化氮513吨,粉尘1,617吨。
市区内有各种机动车4,000多辆,加上南来北往的车辆,大部分未有消烟装置,尾气含有氮氧化物及3-4苯并篦等污染物。
地区化肥厂和市内3个造纸厂排出的废气污染也很严重。1979年二纸厂氯气瓶漏气,造成居民30多人中毒,经抢救方才脱险。1983年7月15日,地区食品公司冷冻厂对失去正常运行液氨输送泵抢修时,由于管道积存余氨没作妥善处理,造成液氨外泄流失,长达8小时之久。
三、噪声污染
本市噪声以交通噪声和音响噪声为主,其次是机械噪声。中华路与南海路相交口车流量6辆/分,噪声90分贝;中华路与乐山路相交口9辆/分,噪声70分贝至80分贝;乐山路与解放路交叉口13辆/分,噪声90分贝,污染相当严重。1985年,全市音响设备噪声达到最高峰。电视录相28家,代录、卖磁带者15家,为招徕顾客,高音喇叭日夜播放,时间长达14小时,直接影响人们的工作和休息。
四、化肥、农药污染
本市郊区有可耕地5.27万亩,农用化肥施用氮肥148.7万公斤(其中尿素41.13万公斤,碳酸铵107.53万公斤,硝酸铵500公斤),复合肥1.31万公斤,磷肥6.54万公斤。农药年施用量为2,873公斤,平均每亩0.055公斤。农药的大量施用,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农业生态平衡。
第二节 污染治理
一、水污染治理
本市排放废水731万吨,其中电力工业排放15.8万吨,占2.16%;化学工业排放222.5万吨,占30.44%;机械工业排放28.5万吨,占3.9%;建筑材料工业排放6.3万吨,占0.86%;食品工业排放129.6万吨,占17.73%;纺织、缝纫和制革排放162.7万吨,占22.26%;造纸工业排放112.3万吨,占15.36%;事业排放3.6万吨,占0.49%;其他排放49.7万吨,占6.8%。全市水重复使用率为28.25%,市内有73个排放废水的单位。已初步具有废水处理设施和循环用水的单位有化肥厂、热电厂、159医院、制革厂、罐头厂、冷冻厂、制药厂、一纸厂、二纸厂、食品公司共10个单位,只占排放废水单位数的13.69%。159医院1979年建一个污水处理站,投资7万元,1980年6月开始运行,平均处理污水20.63-27.08吨/小时。处理流量7.5升/秒。经污水处理站处理过的污水,细菌计数平均为200个/毫升(处理前平均为15万个/毫升),达到了国家规定的标准。地区热电厂1980年投资15万元,建一座沉淀池,使化学需氧量(CO:D)降低为344.96毫克/升(治理前为1054.88毫克/升)。
二、废气的治理
全市现有锅炉83台,已安装和配备消烟除尘器的有55台,占锅炉总数的66.27%。其中效果差的有15台,占清烟除尘设备的27.27%,正采取补救措施。
市织袜厂1971年至1980年总计产袜970万双。由于生产锅炉烟尘污染而降低等级的就有210万双。损失额达4.2万元,平均每年损失3,500元。该厂于1982年安装了清烟除尘器,消烟除尘率稳定在90%以上,每天滤出煤灰50公斤至60公斤,与未安装消烟除尘器相比,节省燃煤30%,年节约燃料开支3,600元,次品率由原来的21.9%降为零,每年节约资金7,100元。
三、噪声治理
1985年6月15日,市政府批转了环境保护局等4个单位制订的《驻马店市加强音响设备管理暂行办法》,要求市区内严禁使用高音喇叭;在国家机关、医院和学校周围100米内的商店、门市部、售货亭(摊),禁止使用音响设备;各影剧院、电视录相厅、舞厅、商店、门市部、售货亭(摊),一律不准将音箱挂在室外,开放音响设备必须严格控制音量;只有在执行消防、救护和工程抢险等任务时方可使用警报器和汽笛。经过管理和控制,市内噪音有所降低,但工业噪声仍未得到控制。
四、废渣的综合利用
全市每年排放工业废渣8.39万吨,综合利用7.97万吨,达90%以上,主要用于铺路、烧内燃砖等。年排生活垃圾、粪便6.86万吨,环境卫生管理处每年清运2.4万吨,其余大部分垃圾和粪便被农民运走作为肥料或垫地用。
地区热电厂是本市废渣排放量较大的单位,该厂每年烧煤2万吨,排出煤渣0.4万吨,飞灰0.2万吨。废灰渣处理给砖瓦厂使用。据调查,每年烧砖需用0.3万吨煤渣,可节约1万方土,节约原煤600吨,节约资金2.4万元。城市住宅修建公司砖瓦厂,1978年至1984年利用煤粉煤灰烧制内燃砖,6年来节约用煤0.3万吨,折款14万元;节约用土2.7万立方米,折款4万余元;提高工效30%以上。
第三节 环境监测
1978年监测站成立以来,从事化验工作的由2人增加到现在的7人,现有PXD-3型数字离子计、代架搅拌器、PHS-73酸度计、万分之一电光天平、721分光光度计、高温茂福炉、烟尘黑度测试器、声级计、电冰箱、信控流速仪、F-732测汞仪、201型氟电极、电热保温箱、环境监测车等仪器。
1984年监测站对大部分污染源(点)进行了针对性监测。对地、市直21个单位的废水进行了12个项目的分析,用烟尘黑度测试器对地、市直24个单位的锅炉烟尘浓度进行了监测,并开展了夏季酸雨监测。还对地区内衣厂、市麻纺厂等6个单位的机械噪声进行了测定,并测定了34个个体和企事业单位音响设备的噪音,为环境管理工作提供了比较全面的数据。
第四节 环境卫生
建国前,驻马店卫生设施一无所有。晴天尘土飞扬,雨天道路泥泞,垃圾遍地,蚊蝇孳生。城区内没有一处公共厕所。处理污水粪便,只有靠挖沟掘坑。市区内大小便坑20多处,臭气熏天,街道卫生的清扫更是无人问津,只在逢年过节,各家摊派雇工清扫一次。
建国后,环境卫生工作得到了重视。1951年春,市政府以工代赈安排4人当清洁工,用架子车串街过巷清运垃圾。1963年增加到8人。1970年正式成立清洁队,有11名工人。1981年在原清洁队基础上成立环境卫生管理处,有78名工人。1983年,从初、高中待业青年中择优录取36名工人。从1970年起购置了拖拉机、翻斗车、三轮车、洒水车、粪便吸存车、小型扫地车、摩托车等。到1984年,市财政拨款97.97万元,用于购买清理环境卫生的工具,初步实现了环卫工作机械化和半机械化。
公共厕所没有专人管理,负责清扫、喷洒药物、清运粪便。1980年始,对全市公共厕所逐步进行翻修,增加了蹲位,整修了外观,对不符合卫生要求的庭院厕所进行重建。1985年全市共有公共厕所471座,面积3,927。2平方米,1,075个蹲位,院落、单位厕所350个,基本上解决了城市居民及流动人口用厕所难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