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食品卷烟工业
1985年,全市食品、卷烟共有22个厂。年产值8,730.6万元(不含肉食加工厂、食品专用油脂厂、麦芽厂、地区牛奶厂、地区两个冷冻厂),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30%。
第一节 食 品
一、粮油加工
1935年(民国24年)至1945年(民国34年),市内有面房、碾房、油房、面条铺等40户,从业192人。1948年(民国37年),增至130户。面房、碾房为畜力和人工生产;面条铺系以手摇面条机轧面条;油房使用木榨床,以人力抡铁锤砸,加工植物油。以芝麻为原料,采用传统工艺制成的“小磨香油”为本地的特产。1950年,始建粮油加工厂,50年代至70年代实行半机械化生产,80年代全部实现机械化生产,拥有5层面粉大楼1座,200型榨油机3部,引进日本机榨香油生产线1条,现已成为淮北平原主要粮油加工基地。挂面厂建于1959年,年生产挂面50吨。饲料公司建于1981年,年产饲料500吨。1985年,粮油加工厂生产食用植物油3,142吨。挂面厂(1985年改为粮油加工厂附属综合厂)生产挂面80吨。饲料公司生产饲料6,258吨。同年,在原水泥厂址新建食品专用油脂厂1座,设备和技术由西德引进,总投资1,620万元,食品专用油脂年设计产量1.5万吨。
二、糖果、糕点
建国前,驻马店有两家蛋厂,每逢传统节日,即生产月饼和盒点。建国后,先后建立4个厂。食品加工厂建于50年代中期,为糖果、糕点综合生产厂,80年代,经营炉点、南糖、丝果、蜜饯、冷饮、油点等6大类,200多个品种。同期,街道工业又建回族食品厂、清真食品厂、新华食品厂3个糕点专业厂家,生产面包、果点、月饼、蛋糕。其中回族食品厂、清真食品厂专产回族糕点,保持清真特色。回族食品厂经济效益最佳,1983年,被工商局吸收为二级机构,1984年,被省商业厅评为先进生产单位。饮料食品厂主要生产饮料、罐头、月饼、饼干、果点和25种糖果。1985年,糖果、糕点混合产量为2,736吨。
三、调味品
1935年(民国24年)至1945年(民国34年),市内有酱食铺10户。1948年(民国37年)增至17户,从业60人,店后生产,店前出售。1953年,组织4个豆制品生产组,“福兴永”等6家酱园仍坚持个本生产。1956年。组织起豆腐、酱食两个生产社。1958年调味生产并入国营食品加工厂。60年代初,调味生产再从食品加工厂分出,先后建立国营豆制品厂和国营酿造厂,仍生产传统产品豆腐、豆芽、凉粉、酱油、食醋等。70年代初,豆制品日产量1吨,酱油月产量75吨,食醋10吨,70年代中期建立地区味精厂,生产味精、酱油、调味汤料等10余个品种。其中“新型复合调味汤料”系用天然原料合成,用于快餐、1985年生产味精248吨,调味汤料377吨,豆制品350吨,酱油、食醋综合产量587吨。酿造厂为地区标准局“调味品食品监督检验站”的筹建厂。地区味精厂为中国味精技术公司的橱窗厂,又系武汉青山食品厂的联营厂。
四、罐头
地区罐头厂为罐头专业生产厂,又系河南罐头生产5大重点厂之一。主要产品有肉:和水果两大类。肉类罐头有猪肉、牛肉、羊肉、狗肉、驴肉、鸡肉等;水果罐头有苹果、黄桃、梨等,1985年混合产量3,000吨。产品销往亚、非各国。饮料食品厂生产黄桃、梨、苹果等4种罐头。1985年两厂总产量2,772吨。
五、饮料
50年代,食品加工厂和弹花社就开始生产冰棒。1958年,在老街南建酒厂,因原料短缺,1961年关闭。70年代中期,在塘坊庄再建酒厂,生产塘坊大曲。1978年白酒最高年产量360.6吨:80年代,清凉饮料生产急速发展。国营饮料食品厂、东风办事处食品饮料厂生产桔子汽水、菠萝汽水、柠檬汽水、小香槟等10余个品种。其中饮料食品厂为省二轻厅饮料食品生产重点厂,汽水日生产能力15吨。老街乡啤酒厂为啤酒专业生产厂,主要有12度啤酒、10度啤酒、甜啤酒3个品种,年生产能力1.35万吨。1985年,白酒产量81吨,啤酒3,386吨。1985年,建麦芽厂1座,年设计生产麦芽能力6,000吨,采用西德罗思曼生产线,投产后年税利90万元。
六、牛奶、肉食
1977年,驻马店的肉食加工由食品公司经营。1978年5月,肉食加工厂建立,族和回族两个屠宰场。汉族屠宰场主要屠宰生猪,年最高屠宰量为3.28万头。回族屠宰场主要屠宰牛、羊。1981年,地区牛奶厂开始生产牛奶,有奶牛32头,年产奶量80吨。
七、食品冷加工
地区南冷冻厂建于1958年,经过翻修,库容量由50吨提高到150吨,拥有10万大卡冷冻机3台,配有屠宰场、加工房,专业冷藏肉食、蛋类和水产食品。1985年,冷藏家禽6.77万只、1983年,地区商业局投资200万元筹建1,000吨北冷冻厂,1985年10月竣工,结冷车间结冷能力18吨,库藏能力1,000吨。
第二节 卷 烟
明、清时期,民间用旱烟袋或水烟袋吸烟片,后来发展为吸烟丝,于是出现了烟丝作坊。1904年(光绪30年),卷烟由西方传入。民国初年,驻马店已出现小型烟厂,皆为单人独产的手工业生产。1937年(民国26年),张克明、段孟炎、杨廷选等人在市内和郊区的韩庄、北张楼等村开办私人烟厂20多家。1946年(民国35年),胡永修、段雪石在菜市街开办宏大烟厂,职工60人,生产“日光牌”、“经济牌”香烟,年产1,500箱。同年,杨振太、吕大兴开办九成烟厂,职工40人。1947年(民国36年),朱成银在老街开办工友烟厂,职工40人;杨振太在铁路东开办新新烟厂,生产“老乡牌”香烟,职工40人,年产卷烟1,200箱;王金山在自由街开办福泰烟厂,职工40人,年产卷烟1,200箱;陈玉山在老街开办仁和烟厂,1948年(民国37年)焦文轩在富强路开办大同烟厂,职工70人,年产卷烟1,500箱;张兆丰在共和街开办恒大烟厂,职工30人,年产卷烟1,200箱;邹金成、董成启在平等路合办大陆烟厂,职工40人,生产“特别快”、“招财”牌香烟;刘明轩、江俊成在中华路合办协昌烟厂,生产“双鹿牌”香烟,年产2,200箱;吕大兴在共和街开办九大烟厂,樊运亭开办元泰烟厂。此外,还有三民街的夥友烟厂、富民烟厂。1949年,李连三在幸福路开办厚生烟厂。以上烟厂均有卷烟机1台、切丝机1台,人力操作。工友烟厂于1950年7月改为大华烟厂,1951年7月1日与协昌烟厂合并后改为公私合营华昌烟厂,公方代表阎庆兰任厂长,私方代表刘明轩任副厂长,职工150人,生产“双鹿”、“猫蝶”“特别快”牌香烟,日产20箱,1952年7月并入利华烟厂。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驻马店卷烟最高年产量是23,434箱。70年代,卷烟最高年产量是109,109箱。1978年,建烟丝厂,生产白包烟。1982年,国营建材厂改为烤烟厂;1984年烟丝厂和烤烟厂停产。1981年,是地区卷烟厂产值、产量最佳年,产量18.12万箱。产值9,313万元。1985年,卷烟产量为14.73万箱。地区卷烟厂为驻马店唯一的中型企业。
附:食品、卷烟工业主要企业简介
粮油加工厂位于中华路154号,占地3.03万平方米,隶属粮食局。前身为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后勤第一办事处所建的勤生油厂。1952年元月,转为地方国营,职工126人。1985年,职工316人,固定资产原值258.9万元,产值1,652.2万元,盈亏相抵后利润总额55.8万元,产品销售税金7.1万元。
食品加工厂位于中华路44号,占地2,330平方米,隶属第二商业局。1956年,建立公私合营食品加工厂。1958年10月,与食品公司加工厂、酱菜豆腐生产社合并,转地方国营。60年代初,开始向半机械化方向发展。80年代初,基本实现机械化生产。1985年,拥有糕点、饼干、糖果、调味品、制冷5个车间,100吨冷库1座,职工319人,固定资产原值122.1万元,总产值255.8万元,盈亏相抵后利润总额8.6万元,产品销售税金14.5万元。
饮料食品厂位于中华路西段,占地3.09万平方米,隶属第一工业局。1982年5月,由力车厂转产饮料食品,为一个综合食品厂。产品有糖果、罐头、饼干、汽水、香槟、糕点6大类,60余个品种。设备有日产汽水3万瓶自动生产线两条,班产3吨饼干自动生产线1条,糖果、罐头、营养片半自动生产线3条。该厂与北京艺美糖果厂联营,与省一轻厅食品研究所技术协作,产品畅销20多个省、市。1985年,有职工285人,固定资产原值120.3万元,产值130.7万元,盈亏相抵后利润总额3.8万元,产品销售税金11.2万元。
啤酒厂位于练江路南,依练江河北岸,占地2.19万平方米,属老街乡。1980年建厂,1981年投产,生产能力1.35万吨。拥有专用啤酒生产线1条,专用设备7台。1985年,有职工216人,固定资产原值171.9万元,产值139.3万元,盈亏相抵后利润总额23.4万元,产品销售税金35.5万元。
地区罐头厂位于纺织路西段,占地4.9万平方米,隶属地区第一工业局。1971年建厂,职工53人,归镇食品公司管理。1972年12月,归属地区工业局。拥有专用设备18台,产品达51种。1985年,职工605人,固定资产原值335.4万元,产值1,161.2万元,产品销售税金59.4万元。
驻马店利华烟厂1947年(民国36年),官僚资本家刘树明、秦书堂在民强路合办华大烟厂,职工40人,厂房30间,生产大包烟,日产10箱。1949年3月,刘树明被镇压,秦书堂潜逃。同年7月,信阳军分区后勤处接管华大烟厂,并改名利华烟厂,经理杜天才、刘明,职工150人,生产白包烟,供军需。1951年4月,利华烟厂交地方管理。7月,元泰烟厂并入利华烟厂。1952年12月,潢川裕华烟厂并入利华烟厂。1953年元月,信阳强华烟厂并入利华烟厂。同年3月,西平新城烟厂并入利华烟厂。至此,有卷烟机15台,切丝机8台,职工459人,生产“北斗”、“猫蝶”、“航海”、“双鹿”、“春耕”等牌香烟,年产1.5万箱。1963年6月,西平大兴烟厂并入利华烟厂。1965年7月,河南省烟草公司推行“拖拉斯”,驻马店利华烟厂并入许昌烟厂。
地区卷烟厂位于南海路南段,占地12万平方米,隶属地区烟草专卖局。1969年再建。职工257人,归镇工业局管理。1977年2月,改属地区轻化局。1980年,归属地区烟草专卖局。1985年有职工1,272人,固定资产原值1,442.1万元,产值4,276.4万元,盈亏相抵后利润总额15.9万元,产品销售税金2,337.7万元。产品达14种,年产量4.70万箱。其红金凤香烟系地区优质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