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邮 电
明嘉靖36年(1557年),已有“驻马铺”。清时,确山驿递辖驻马铺等21个急递铺。光绪23年(1897年),清政府裁驿归邮,驻马铺撤销。光绪31年(1905年),始建驻马店邮局,为二等分局,归汉口总局管辖。光绪33年(1907年),改归开封管辖。宜统2年(1910年),为汝宁府所辖的39个邮局、邮政代办所之一,并属保险及代收货价包裹局、火汇局和汽机通运局。
民国时期,驻马店邮局属二等局,抗战前属二等甲,抗日时期为二等乙,1943年(民国32年)暂归湖北省邮政管理局代管,抗战胜利后拨回河南管辖,1948年(民国37年)7月复归湖北辖。
驻马店电信通信始于宣统3年(1911年)。同年设电报局,属二等局。1912年(民国元年)改为三等局。1913年(民国2年),驻马店始通电话。
建国前的驻马店邮路为步班运行,业务仅信函、包裹、汇兑3项;电信通信更为落后,大部分为距离很近,语言不清的单铁线,远距离只能多转话传。建国初期开办发行业务,用自行车、架子车等代替了徒步肩挑,并整治、新建长途和市内电话话路。1958年改用汽车、拖车、叉车、摩托等机动车辆,邮路由单一形成网路。1962年电信采用无线电通信。1949年12月底,驻马店局邮路长247公里,函件量为21.80万件,包件0.35万件,发行报纸58万份。1965年邮路增加到436公里,并建立了以驻马店市为中心的长途通信网路和有线电报通信网路,市内电话平均普及率达0.51部/百人。1975年因特大水灾邮电设备遭受很大损失。1980年邮路改为自办汽车邮路,人工报机改为电传机。1981年开办国际邮件业务和集邮业务。1984年9月27日,驻马店局新建的“5502”长途电话、市内自动电话,同时割接开通成功,成为本省邮电史上的创举。截至1985年底驻马店邮路总长度为341公里,年函件量247万件,包件1.92万件,汇票5.09万件,发行报纸939.16万件;开通了驻马店至郑州的长途半自动电话;在市区内已设有邮电所7处,自办邮路3条、长途交换机25部,自动电话1,488台,有线电报电路18条,郑州和全地区各县的无线电路10条。
第一节 邮 政
一、邮政业务
驻马店通邮始于光绪31年(1905年)。光绪34年(1908年),邮局除开办普通邮件外,并办理快差邮件和汇寄银钞。
民国初期,邮局已开办国内保价小包和代收货价小包、汇兑、快递邮件、轮船邮件、小包裹处理等业务。1919年(民国8年)7月,增办邮政储金。1924年(民国13年)开办包裹、平信(包括挂号)发行、汇兑等业务。1937年(民国26年),办理国际代收货价包裹及挂号信件、国内汇兑、电报汇兑及代收货价、国际快道邮件、轮轨通运、国内保价包裹(500元为限)、联邮包裹及联郎保价包裹、存薄储金、定期储金等。1949年代办国库经收税款、经收铁路站款、代付军人恤金、代售印花税。
1949年以前的邮局业务,转口邮件多(西平、遂平、确山等地车站火车不停,同驻马店邮局经转)。汇款多于兑款,投递包裹多于收寄包裹,经常有国际上的汇票、包裹、信件。
建国以后的邮政业务种类逐渐增多。1950年业务种类有函件(信函、新闻纸、印刷品)、包件、储汇、发行、征询代购。邮政代办所开办发行邮件、印花、定额包裹等业务。1951年增加电汇、信件、包件、代购、发行、汇兑、代销、代理储金、代售印花等9种。1959年又增加机要业务。1965年以后,除经办原镇局所经办的各种邮政业务外,还担负全地区9县邮电局的领导、监督检查和业务技术指导。1981年开办国际邮件业务,7月份开办集邮业务。至此,国家邮电部规定的邮政业务项目,驻马店邮局均已开办。
二、邮路
清光绪33年(1907年)设火车带运邮件局(简称“火汇局”)。光绪34年(1908年),除有京汉铁路线外,有快差邮路1条,东至汝宁府、西至南阳府。
1913年(民国2年),驻马店为二等邮局,有日夜兼程邮路,西至贾楼,东至汝南。1919年(民国8年),西到牛蹄,东至新蔡。1924年(民国13年),邮路西到南阳,东到汝南,全长360公里。到南阳的邮路,分快、慢班,快班日夜行走,风雨无阻。1937年(民国26年)至南阳的邮路停止不通。1945年(民国34年)至1949年3月,邮局每日接1次汽车班,4次火车班。邮路有驻马店至南阳和驻马店至新蔡两条。当时,孙长店、古城集、胡庙、老街、臧集、吴集、沙河店、牛蹄等15个代办所、信柜,均由驻马店邮局乡村邮差定期出班投送邮件。邮路以京广线分界,铁路东为第一路,铁路西为第二路,两条共长538公里,贯穿16个所、柜,1,159个村庄,并有一人专送不通邮路的信件。1949年4月2日在东线开驻马店至汝南的步班邮路。1949年4月5日在南线开驻马店至确山的步班邮路;在西线开驻马店至泌阳的邮路;北线驻马店至遂平邮路的间日班改为逐日班(遂平局改动);是年邮路总长247公里。1950年上半年,东线增加驻马店至上蔡邮路;下半年驻马店至上蔡改为郾城至上蔡。至此本局邮路只辖驻马店至汝南和泌阳两线。1951年,驻马店至汝南邮路使用架子车;驻马店至泌阳邮路改用自行车。乡邮亦改为自行车转递,线段伸长66公里,贯穿60个村庄。并新建驻马店至沙河店的土改线,长达107.5公里,贯穿乡政府15个,学校10个,村庄217个。是年,邮路共167.5公里,自行车邮线占全邮线的51%。1952年驻泌线改为双人自行车班次。1957年开办驻马店至新蔡和南阳的汽车邮路。1958年,驻新邮路改为自办汽车邮路。1959年邮路总长299公里。1960年驻新邮路由1天1班改为1天2班。1961年,开市内邮路3条,自行车邮路35公里,农村邮路达150公里。1963年驻新自办邮路改为委办邮路。驻马店至刘叶庙乡邮,单程96公里,驻马店至刘阁单程99.5公里,均用自行车。1965年以后,邮路增加4条:10月1日开办驻马店至泌阳委办汽车邮路,单长94公里,逐日1班;10月2日开办驻新委办汽车邮路,经汝南、平舆、单长102公里,逐日1班;同日,开办驻汝委办汽车邮路,单长32公里,逐目1班;11月1日开办驻平委办汽车邮路,单长60公里,逐目1班。是年部路总长436公里。1967年驻新委办邮路改为自办汽车邮路。1969年邮路总长487公里,1975年11月25日,新开驻上(蔡)自办汽车邮路。经汝南至上蔡,撤销经西平至上蔡自办邮路。1978年新开驻正(阳)自办汽车邮路;1979年邮路总长558公里。1980年驻泌线由委办改为自办。1981年改驻马店经汝南至上蔡邮路为驻马店经西平至上蔡邮路;驻泌线委办汽车邮路改为自办汽车邮路。1984年4月1日又恢复1980年的邮路路线。1985年4月增加驻马店至上蔡和正阳的邮路,是年邮路为341.4公里。
三、邮政设备
建国前驻马店邮政局邮运全靠步行肩挑。建国后邮政设备从无到有,逐渐完备。
1951年用自行车、架子车、雇用畜力车。1958年始用汽车,1975年有汽车6辆,1978年始有拖车2辆,叉车1辆。1980年有自行车40辆、汽车10辆、摩托车7辆、拖车7辆。截至1985年有自行车36辆、汽车7辆、摩托车7辆、拖车6辆。
1952年邮局始有大型磅秤2台,天平秤2台、分拣柜5座、保险柜2个,信箱12个个。1965年有磅秤8台,标准分拣柜9座,铁柜5个,信箱6个。1973年增加包件收寄机1台。截至1985年,驻马店邮局拥有包件收寄机、出售机、过戳机、大中型磅秤、天平秤、夹钳、分拣柜、保险柜、铁柜、信箱、信筒及邮递员用信袋、盖邮件用的帆布等邮政设备。
四、邮政业务量
抗日战争以前,每月平均落地邮件40余袋,经转信件30余袋。市面上有3个差和1个快道差,平均每日投递平信4,000余件,挂快1,000多件,汇款1.2万元,收进包裹10件至20件,投递包裹90多件。
1947年(民国36年),驻马店处在解放军的东、北、西三面包围之中,业务量大大减少,月收平信只有500余件,挂快百余件,转口邮件更少。
1949年4月2日,邮局除包裹暂停外,开始收寄、经转、落地投送邮件。这些函件90%以上是机关或部队的,私人信件很少。
建国以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提高,邮政业务量不断增加。按年度分函件、包件、发行、汇兑4种统计如下表:
第二节 电 信
一、电话
(一)长途电话
(1)业务种类1923年(民国12年),遂平长途电话局通驻马店,属省管,为单铁线,话音不清晰,传递距离近,远距离通话全靠多转话传。由发话人将传达事项写成书面文字,交由电话局,由话务员口头传达。名叫电话,实为变相电报。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建。
建国后,长途电话的业务种类和增减变更均由邮电部统一制订。初期办理国内长途电话、长途自动电话、会议电话等国内公共长途电话业务。1955年长途电话分防情电话、军政电话、企业电话、一般电话和公务电话等5类。1958年定为防空情报电话、特种电话、中央特设军政专线电话、市特设军政专线电话、航空调变电话、电力调变电话、军政电话、新闻电话、预约电话、会议电话、夜间减价电话、普通电话、公务业务电话、预告电话等14类,并于4月1日起开放例假日减价业务。1972年,开办邮电部规定的遇险电话、政务电话、新闻电话、业务电话、私务电话等国际电话业务。1977年分为代号电话、特种电话、首长电话、紧急调变电话、军政电话、新闻电话、普通电话。公务业务电话等8类。1984年9月,新制订业务为代号电话、特种电话、紧急调度电话、政务电话、普通电话、公务业务电话。国内长途电话办理顶告电话、预约电话等特别业务和会议电话业务。
(2)设备建国前邮电局仅有美式10门磁石式交换机1部,并和市话交换机合设在一起,没有电力设备。
1950年仅有英式滤波器。1956年始有增音机测试器2部,并有直流电桥、固定蓄电池2部,16马力的油机、配电盘、34伏安电力变压器和两部发电机。1957年始有国产会议电话设备1套,交换机增加到3部50门。1958年4月,增装12路载波增音机,自制单路载波机1部。1959年扩建了中州3路载波机。1960年增加载波机端机1部。1965年建立驻马店专署邮电局,设备大量增加。长途交换机由2部60门增加到15部450门;油机增加到3部;会议电话终端机增加到7部(只使用3部)。1974年长途电话路使用载波端机2部。1979年增设载波增音机1台,增加载波端机1台。1984年9月,增建502长途电话大楼开始使用。长途线路交换机由磁石改换为供电式长途交换机,共25部,125门,结束了使用磁石交换机的历史。载波设备有不同型号的增音机、调制器、载供架、终端架、预测通路架、调制架、业务机架、转接架和试验架,电力设备使用可控硅整流器。1985年10月,增加DD14半自动对端机。
(3)线路网路1923年(民国12年),河南省电话干线郑信线经驻马店,并设驻马店至汝南线。1934年(民国23年),设驻马店直达郑州电话电路。
驻马店解放时,仅有长途线路支线3条。4月,沿公路架设驻马店至遂平单铁线线路。1950年,长途线路南北通省设双铜线。1951年,南北长途铜干线经驻马店5对,铁干线2条;支线有驻马店至西平、汝南、上蔡、新蔡、正阳等5条。1953年,主要长途直达干线电路有驻马店至许昌、漯河、信阳、确山等4条;直达支线有驻马店至遂平、汝南2条。1958年驻马店长途电话线路有11条,分别至郑州、许昌、漯河、西平、遂平、汝南、确山、信阳、板桥等地。1960年增加至汝南铁线,撤销至漯河直达线路。1965年长途线路有至信阳和郑州各1条,至板桥改为电报话传电路。7月,长途电路已增加到26条,成为西平、遂平、确山、汝南、泌阳、新蔡、平舆、正阳、上蔡9县的中心局。至此,驻马店形成长途通讯网。10月,成立长途线服务站,担负长途线路的维护工作。所辖一级长途干线108.71公里,北段至许昌,南段至信阳;辖二级长途干线7条。1970年,驻马店至许昌一级干线改为至漯河。并将南北段一级干线油材杆换为水泥杆。1976年将二级干线木杆全部换为水泥杆。1978年,到本区各县的长途电路,均为直达电路。同时开办至汉口、开封、许昌、平顶山、漯河、信阳、南阳、洛阳、郑州等直达电路,总数达29条。1980年增加至新蔡、周口直达电路。1983年增开至商邱直达电路。截至1984年,长途电路总数达71条,其中属省际电路1条。1985年10月又开通至郑州半自动电路。
(二)市内电话
(1)业务种类 1951年元月,正式开办市话业务。1959年业务种类有普通电话、电话副机、同线电话、合用电话、中继线、专线、公用电话、临时电话等8种。1965年增加用户交换机和节日电话。1983年5月开始实行普通电话(正机)、电话副机及附件、同线电话、合同电话、用户交换机或互通机、分机、中继线、专线、临时电话、公用电话、复用设备、租杆挂线、租用管道、代维用户机线设备等14项业务。同线电话,仅限于人工活局开放,1984年9月设自动局后停止开放。
(2)设备 建国前,市内电话仅有20门交换机1部和10余部话机,所用的信号电源是交换机本身所带的手摇发电机。解放时接管西门子10门磁石交换机1部,单机3部。1949年底交换机总容量50门,电话机38部。1959年交换机总容量为200门,电话机170部。1965年交换机总容量增至500门,电话机238部。1969年交换机总容量为600门,电话机421部。1979年交换机总容量1,000门,电话机702部。交换机一直是磁石人换机。60年代,曾自行改制为供电式,时间不长即废。1984年市内电话交换机改为纵横自动电话交换机,容量2,000门,电话机达1,146部。标准电压60伏,变动范围为58伏至64伏。交流振铃电源电压保持在±75伏的范围之内。
(3)服务范围 市话服务范围指市话营业区域和基本营业区域。
1949年,驻马店接入交换机的电话机38部。1959年,划定市话基本营业区域时有170户,其中公用电话2户,业务电话3户。营业区域,北至交通街、南至中华街、西至风光路、东至共和西街。1964年,市话营业区以邮电局(今局解放 路家属院)为中心,南到中华街0.7公里,北到旧城墙0.8公里,东到旧城墙1.5公里,西到旧城墙0.4公里,有用户178户。1965年,解决地委、行署新建党政部门的通话设备,用户增加到238户。1967年用户达444户。1982年以后,基本营业区域北到纺织路,西到沿溪路,东到前进路,南到老街。
二、电报
(一)线路网路
宣统3年(1911年)驻马店建电报局,属二等局。
1916年(民国5年)10月至正阳电路竣工,全长90公里。1922年(民国11年)3月至漯河电路间接设的西平电路竣工。1923年(民国12年)1月至汝南电路竣工。1933年(民国22年)改为三等局。
建国前电报线路北接郾城、南到确山,为报话双用线。另外有至汝南电路1条。
1949年6月6日开放电报业务,电报电路为2条,信阳至漯河电报线路经驻马店局转接。1951年,北京至汉口总干线经驻马店,并有驻马店至遂平、汝南、确山支线3条。6月电信局转接新蔡、西平、汝南3处电讯电报。此时驻马店电报直达路有7处,同线工作2处。
1954年北京至汉口总电路经驻马店,另有直达板桥、汝南电路。1958年已有至郑州、信阳、遂平、确山、汝南(两条)、板桥、气象站等电路,至信阳、郑州为人工电报机电路,其它通报方式均为话传电路。1959年电报电路达7条。1963年电报幻线电路至信阳、汝南、郑州、板桥等地,无线电路至信阳、郑州等地,至气象站为双铁线。板桥和气象站为话传电路,其它均为人工电报机电路。
1965年,驻马店局成为西平、遂平、确山、汝南、泌阳、上蔡、新蔡、正阳、平舆电报电路中心。至此,驻马店电报通信网路形成,为3级县间中心。是年,电报电路增加到10条。到1969年增加到14条,驻马店所辖区域县电报传输方式,均为幻线电路。1978年,除正阳为人工机外,其余为电传电报机。至郑州有3条电路,其中幻线电路1条,无线电路2条。镇内电报电路有邮电局至电信所电缆电路1条和局内至汽车站实线电路1条,另有出租电路2条。1979年,增加至确山、汝南、新蔡、西平、遂平、泌阳无线电路,其中新蔡幻线电路改明线载波电路;还增加局内至板桥、白桥话传电报电路,并将至郑州的幻线电路改为明线载波电路。1980年电报线路为25条,至各县电路均设无线电路。至汝南幻线电路改为明线载波电路;增加至正阳幻线电路1条,机器程式为人工报机。其他各县均为电传电报机。1982年增加至信阳幻线电路1条。至此,各条电报电路均使用电传机。无线电路使用人工报机。1985年驻马店电报电路至郑州及地区所辖各县达21条。
(二)电报业务
电报通信具有全程全网、联合作业、昼夜不停、分秒必争的特点。其业务种类由国家统一规定,建国至今已作多次修改。1952年规定电报业务为4种,1953年增为11种,1957年改为13种,1958年复改为11种,1959年为8种,1963年为10种。现在实行的电报业务种类是1978年3月1日起试行的业务种类,具体分为防空电报、天气电报、特种电报、水情电报、军政电报、公益电报、新闻电报、公务电报、普通电报、汇款电报、公电等11种;此外还有国内特急、加急、分送3种特别业务。1984年9月15日,邮电部电信局又颁发国内公众电报业务规程,共有8件,自1985年4月1日起实行。
(三)设备
建国初驻马店邮电局电报通信,只有有线电报,报机为莫尔斯电报机。1962年始有无线电报机2部,发信机功率15瓦。1965年首次投入使用3部55型电传机,代替人工发报机。发信机增加到6部。1975年发信机增加到11部;电报通信利用长途话路开设载波电报,首先使用载波电报终端机1部;并增加150瓦超短波发电机1部。1976年始有短波发信机1部。1984年增加电子电传机2部,中文译码机1部,150元发信机4部,15瓦发信机16部,载波电报终端机发展到4部。
(四)投送区域
电报投送区域的划定,是根据市行政区划、机关、企业、居民密集区和郊区厂矿的分布情况,结合自然地理和建筑形成的界限来划定。
1964年划定的电报投送范围,是以镇邮电局为中心,西到高中0.5公里,东到汽车站1.5公里,北到旧城请0.9公里,南到粮库1公里。投送区内重点单位为159医院、拖拉机中心修配厂、确山拖拉机站、兽医院等。
1965年后,重新规划了电报投送范围。北到地质八队、南到陶瓷厂、西到地区技校、东到化肥厂、东北至皮革厂、西北至地区煤炭公司、西南至第七中学、东南至烟厂,范围26平方公里,半径3公里。
1984年,又重新规定投送范围,半径扩大到5公里,其范围为:北至地区银行学校、南至白桥以北的针织厂、西至“5502”、东至地运汽车二队、东北至地区精神病医院、西北至驻马店师范学校、西南至黑泥沟、东南至市纸箱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