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驻马店有私人戏园6处,私人书店5家,偶有外地影商放映国产无声片和美国有声黑白片。50年代民间演唱和业余演出盛行。60年代中期,建文化馆等文化事业机构5个,剧团等表演艺术团体5个,电影院等文化娱乐场所4处,有少量文艺作品和通讯稿件在省以上刊物发表。民间文艺颇为活跃。“文革”期间,文化机构和文艺团体被撤销或合并,藏书16,920册全部霉烂。舞台、银幕除了几个样板戏,别无其他新颖节目。1978年至1985年,恢复和新建文化事业机构16个,文化娱乐场所10处,表演艺术团体5个。1985年,8个专业放映单位放映电影13,737场,收入85.2万元;总藏图书52万册;发行图书206万册;馆藏档案9,836卷;培养通讯骨干90余人,被省以上电台、报刊采用稿件475篇;收藏文物36件,发掘古墓、古文化遗址16处。历年来上演传统戏、现代戏近300个;举办大型文艺汇演、赛演、公演、晚会等40多次;美展、书展、影展等95次;灯谜、灯展等20次;出版文艺刊物8种,126期。196名职业和业余作者发表作品千余篇,其中不少优秀作品发表于省以上刊物。影响较大的有长篇曲艺《三打乌龙镇》,报告文学《军人的妻子》;摄影《晨曦》、《驻市新貌》;书法《古语》、《唐诗一首》。
第一章 群众文艺
第一节 民间演唱
民间演唱种类多、历史久,建国前无专门管理机构。50年代初,市政府把坠书、皮影等艺人组织成立“旧艺人改进会”。艺人必需在“旧艺人改进会”培训班经过培训,领取证书,方可设摊演出。1954年,“旧艺人改进会”改为“艺人联合会”。“文革”期间,“艺人联合会”解散。1985年,又自行组织起来,国庆节在人民公园参加了游园演出。
一、莲花乐
建国前,社会上有一种乞讨艺人,身背挎篓,右手执竹板、左手握竹串,挨门沿摊演唱,藉以乞讨,建国后渐少,唱词较灵活,因人、因地、因生意等情况随时改变,其内容多为恭维奉承,形似快板、诙谐幽默。
二、拉洋片
大型为两人表演,片架两端各站1人,有推有拉,移动木箱里的画片;小型1人表演,木箱里的画片靠绳子上下牵动,箱旁均设有镜孔,观众从镜孔观看。表演者一面移动或牵动画片,一面按画片内容说唱,间奏锣鼓。清末、民国期间,每逢庙会必有数摊上演。
三、皮影
又名灯影,用兽皮缝制成故事中的人或动物形象,在白幕作屏、黑幕作幔的桌面上一边表演,一边按故事情节说唱。60年代至70年代,有著名皮影演员李英,其代表节目为《龟与鹤》、《采蘑菇》、《火焰山》等。
四、大鼓书、坠书、评书
大鼓书为单人演唱,表演者边唱边一手执鼓条敲鼓,一手执云板伴奏。坠书为双人演唱。一人边唱边一手持云板打拍,另一人专拉坠胡伴奏。坠书也有单人自拉自唱的,但用脚踏式云板。评书为单人表演,每说到关键处即用惊堂木猛击桌案,以渲染气氛。“三书”的节目多是长篇大书。艺人多在市面设场或农闲时串村演出。30年代至50年代,单人坠书著名艺人赵大辫,代表节目有《狄青征西》、《严海斗》;著名评书艺人马瘸子,代表节目有《三国演义》、《三家店》。“文革”期间强调说新书,著名双人坠书艺人有潘氏姐妹,节目有《奇袭奶头山》、《舌战小炉匠》等。
五、玩猴
玩猴是一种传统艺术。猴子穿戴戏剧人物面具、衣裳,玩猴者执鞭牵猴,边敲锣边唱,叫猴子表演节目。有时还有狗、绵羊配合表演。本市无专业耍猴人,经常有外地人过境演出。
六、舞蹈
建国初,民众欢庆胜利,演出秧歌舞、花棍舞、腰鼓舞。每年春节期间有传统舞蹈龙灯、狮子、竹马、旱船、小车、牵驴、独杆轿、高跷、大头偶、二鬼摔跤、鹤蚌、武术等,间奏大铜器,气氛热烈。1951年,民间舞蹈汇演有19个单位参加,表演10多种节目.1964年,有9个单位参加,表演9种节目。
第二节 业余演出
建国前,业余文艺活动多在教育界。1938年,爱国青年申耀东、段重希等为配合抗日宣传,组织学生演出《放下你的鞭子》、《张家老店》、《平型关大捷》等剧目。铁路员工子弟小学儿童救亡工作团演出《杀敌小英雄》。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学师生演出《升官图》,师资培训班学员演出《王秀鸾》等。50年代至60年代初,各行业均有业余文艺宣传队或业余剧团进入工厂、农村或走上街头,配合党的中心任务宜传演出。1952年,有业余文艺团体10个,演员125人,演出节目859个。1959年有业余文艺团体48个,演员732人,演出节目2,678个。“文革”期间,业余文艺宣传队一律改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演“样板戏”,唱语录歌。1978年后,业余文艺团体逐步恢复和建立,通过重大节日的业余文艺晚会或文化部门组织的公演、汇演、赛演等,演出戏剧、曲艺等多种艺术形式的文艺节目。1977年至1985年,共演出40次,节目1,000多个。
附:业余剧团简介
搬运业余剧团 1952年建团,主要成员是搬运工人、工人家属和少数职业剧团下放的艺人。初演话剧,后来演豫剧。演员最多时达180人。历年来参加地、市业余戏剧汇演,多次获头奖。代表剧目有传统戏《卷席筒》,现代戏《张志新》。
镇业余文工团 1955年建团时13人,1958年发展到60人。经常演出快板、相声、歌舞等节目18种。代表节目有舞蹈《霸王鞭》。1959年,参加信阳专区工农业余文艺汇演,演出13个节目,12个获演出奖,5个获创作奖。演员李亚东被推荐到省工农业余文艺队,赴京演出,1962年,该团自行解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