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园林绿化
建国前只有少数群众自发在房前屋后栽树,街道两旁没有绿化,镇上没有公园。建团后,本市积极发展园林绿化事业。1956年曾发动青少年植树5次,计1.69万株,育苗1.3万棵。1957年成立绿化委员会,规划育林区,组织各单位定片义务植树。1958年全民办钢铁,市区和近郊树木大多被砍伐充当燃料。1959年3月植树10.5万株。“文革”中,园林绿化工作一度停顿。1978年后,市区园林绿化发展很快,1981年成立绿化委员会。1983年7月成立园林处。1984年开辟苗圃、兴建公园、植行道树、建花坛。是年,全市共有树木27万棵,覆盖面积244万平方米,覆盖率达27%;建公园2处、苗圃1处,绿化街道21公里,植行道树1.1万棵,广场、街道,有绿地3,500平方米。1985年解放路拓宽,建花带58个,面积3,400平方米,郊区果园1,335亩,人均占有公共绿地1.5平方米。
第一节 园 林
一、南海公园
南海公园位于市区东南部,分东西两部分,中间被南海路隔开。总面积14.88万平方米。1958年,红色人民公社曾在此建立园艺试验场。1959年,全市人民义务清淤挖潮,抢土5.7万立方米,并开办园艺学校,培养园艺技工。1963年,园艺试验场由集体所有制改为全民所有制,招收一批青年职工,开辟了梨园、苹果园、苗圃,总面积1.8万平方米。1978年将园艺场改建为人民公园。1979年成立公园筹建处,投资10万元,修建围墙1,250米,温室8间,动物房舍8间,开辟了花圃、苗圃基地。同时选购了牡丹、月季、茶花等名贵花卉和棕榈、雪松、黄杨、水杉等大批长青树木,购进熊、猴、梅花鹿、孔雀等动物。1980年10月1日,东院正式开放。仅5天游客达5万人,门票收入1,000元。
1981年4月,第二次清挖南海湖,参加人数多,速度快,清挖土方2.8万立方米,1982年,投资18万元修建驳岸、亭、桥,铺设环湖路面,加高湖边土山,栽植垂柳、翠柏。秋,购进12艘小游船。建湖心亭1座。1983年来,共投资62.2万元,在西院建儿童乐园,购置了电动儿童玩具一一登月火箭和小灵通,在豫南属第一家。同时,建猴山和横跨南海路的天桥,将两院联成一体。桥的两端建桥头亭。1984年,在东院建展览室和喷泉,在西院建动物房。还引进和自育花卉77,850余株,购进常青树和观赏树4,220棵,6棵高大的迎宾松分别植于东西两院醒目处。西院建有2个300平方米的大花坛;东院喷泉四周设置多种形状的小型花坛。动物区草坪碧绿,被称为“园中之园”。
在公园的建设中,广大市民,工人、干部、学生纷纷参加义务劳动。仅1983年3月就为公园栽植各种树木1.35万株。学校组织学生自带草种为公园栽草坪4,000平方米,全园覆盖率为70%。
二、骏马河公园
骏马河公园纵贯市区西郊,原为郊区主干渠。1984年上半年,园林处对中华路至文化路一段进行了规划,全长1,500米,平均宽度45米,包括北部计划建设儿童公园,总面积78,000平方米。是年下半年各单位集资13万元,完成了驳岸工程。河两岸植绿化树木1,000余棵,并建楼阁1座。1985年,骏马河公园已列入园林“七五”计划。
三、街心花坛、花带
1982年以来,市内建街心花坛两处。一处在风光路与交通路交叉口,面积315平方米;另一处在火车站广场,面积66平方米;均为圆形花坛,以栽植常青树和草木花卉为主。1984年,在街道两侧修筑花坛53处计112.8平方米,种植花木500余株。1985年,城市街道拓宽,原建花坛拆除,重新在新开辟的解放路大道上设分车花带,总长达1,600米,面积3,200平方米,主要栽植常青树和草木花卉。
第二节 苗 圃
苗圃位于市区南2.5公里处,占地132亩。其中铁路东苗圃78亩,1956年由渔场移交;铁路西54亩,因土壤瘠薄,灌溉条件较差,只能作为培养大苗基地,1978年由房管处移交。60年代至70年代,虽有苗圃基地,但未种植。1978年以后,对苗圆进行了全面管理,购置了四轮拖拉机和潜水泵,对生长缓慢的名贵树种进行引进,育苗50余亩,其中有水杉、法桐、泡桐、白毛杨、垂柳、女贞大苗、黑松、雪松、黄杨、石楠、香椿等村种。到1985年,每年可产树苗3.5万株,提供大树苗2,000株至3,000株,繁殖各种花卉32,000株。全市绿化用苗基本自给。
第三节 绿 化
一、街道绿化
建国前,市区绿化基本上是空白。建国初期,群众植树时断时续,年年栽树不少,成活率极低。驻马店街道绿化始于1963年,首先在人民街、中山街植法桐200株。1966年在解放路西段植柳杨7,000株。1978年成立由12人组成的绿化专业队伍,担负着全市区的绿化工作。1984年绿化队伍发展到29人,采取分片包干的管理办法,广泛宣传“一、三、五”政策(毁一棵栽三棵罚五元)。提倡私人住宅门前屋后栽树归己,调动了广大群众植树的积极性,改变了过去光栽不管而造成的年年栽树不见树的现象。
每年植树节前后,各单位按市绿化委员会指定的地段安排群众性的绿化活动,绿化品种主要以法桐、加拿大杨、水杉,侧柏为主,针、阔叶搭配。1984年绿化解放路中段至骏马桥,共1,170米。
二、单位绿化
解放军159医院,60年代就重视绿化,建有苗圃和花卉繁殖基地。院内栽植树木搭配合理,修剪整齐,环境幽雅,树木以常青松柏为主,花卉中木本花卉月季、桂花较多,并有花草和草坪。
工程处与园林处广植常青和观赏树木,建有花坛5个,计160平方米,花园1座,计900平方米。并建有小型温室,培养了月季、扶桑、杜鹃、天竺、茶花、看石榴、丁香、夜来香等70余种常青花类和多种季节性花草。1984年被市政府命名为绿化先进单位。
电表厂、塑料厂、饮料食品厂、热电厂、工业局、1027研究所、地区高中等亦被评为市绿化先进单位。
三、庭院绿化
“文革”期间,养花种草被斥为“资产阶级的闲情逸致”,家庭养花极为少见。1980年以来,家庭养花逐渐增多,庭院绿化、美化、净化正在逐步实现。屋顶、阳台、墙边、宅院,四季花木随处可见,并由养普通花卉转向名贵花卉,由一般栽种转向装饰盆景,还有些养花者不惜重金购买名贵品种。1984年全市花展,个人展出的优质花卉有1,000盆。有些花农专门培育花卉出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