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公用事业
第一节 城市交通
建国前,驻马店市区仅有中山、新华、共和3条街,均设有栅门铁栏。道路阻塞,行人拥挤,交通工具十分落后。抗日战争前,驻马店外来客商甚多,市区繁荣一时,出现了轿子、黄包车、红车、小土牛等交通工具。
建国初期,清除了街道上的障碍,手推木轮车逐渐被胶轮架子车和三轮脚踏车代替。1956年2月成立架子车合作社和三轮车队,担负着市内交通运输任务。1973年筹建市内公共汽车,11月开始运行,营运路线10公里,分别由火车站至铁路东汽车站和地区砖瓦厂。1978年已有大客车14部,是年客运量66.7万人,营运里程23.47万公里,产值15.89万元。1979年4月改为公共汽车公司,年客运量增至90.2万人,营运里程39.26万公里,产值25.38万元。由于驻马店市区范围不大,市内职工、居民多以自行车为主要交通工具,因而市内公共汽车运营路线改为以远、近郊为主,分别开往蚁蜂、确山、遂平、西平等地。1980年客运量133.5万人,营运里程46.66万公里,产值36.84万元。1984年城市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公共交通事业除全民和集体外,个体运输迅速发展起来。是年,客运量达97万人次,营运里程43.21万公里,产值32.7万元。截至1985年,市内有大客车23部、机动三轮210部,面包车4部,小车2部,年客运量132万人次,营运里程39万公里,产值38万元。驻马店市和确山汽车公司按时对开班车,每天4班。蚁蜂线路上午两班,下午两班,去遂平线路每日3班。
第二节 城市供电
建国后市内供电主要依靠地区火电厂。
一、供电线路
担负驻马店市的供电线路有100千伏输电线路、35千伏输电线路和10千伏输电线路。
10千伏线路集中市区及郊区。当30庭机组发电时,仅供中山街1条线路300个灯泡照明;80底、100庇发电时,以33千伏向用户供电。除照明线路外,还有到油厂、利华烟厂、159医院等5条线路。南大河电厂建成后,以6千伏向用户供电,线路基本上遍布全镇。1970年用上网电后,以10千伏向用户供电。截至1985年底,10千伏以下电路达1.2万公里。
110千伏输电线路主要有漯(河)一王(岗)线(只在运行初期担负市区供电)、舞(阳)一驻(马店)线、马(庄)--驻(马店)线和驻(马店)一汝(南)线。
35千伏输电线路主要有王(岗)一驻(马店)线,1970年5月投入运行。由于王岗离驻马店远,送电很不经济。舞(阳)一驻(马店)110千伏输变电设施建成投运后,该线路分为王(岗)一光(明)、光(明)一驻(马店)、驻(马店)-北(郊)三段。驻马店北郊变电站由驻一北35千伏线路送电。驻马店西郊35千伏变电站建成后,南厂至北郊35千伏线路停运,改由北郊一西郊(9.6公里),南厂一西郊(6.5公里)35千伏线路送电,从而使高压输电线路绕过市区。
二、变电站
东郊变电站为110千伏变电站,于1974年筹建,1975年6月投入运行。1985年底已有35千伏输出线5条、10千伏输出线9条。为驻马店市主要供电变电站之一。
北郊变电站于1970年建成,先后于1972年、1983年2次扩建。1985年共有35千伏输出线3条、10千伏输出线9条,主供铁路、驻马店市西部及北部用电。
西郊变电站,1978年筹建,1984年7月投入运行,有3,200千伏安主变压器1台,35千伏线路2条,10千伏输出线6条,安装电容器1,000瓩。
此外担负驻马店供电的变电站还有王岗110千伏变电站等。
三、供电用电量
1950年,市内建立“新光电灯公司”向用户供生活照明电,发电32万度。1955年兼供工厂生产用电,年底市工业用电负荷为107底。1971年供电量达1,496万度。1972年增至2,248万度。1973年为2,613.4万度,售电量2,268万度。其中农村用电163.2万度;工业用电1,685.7万度;市政生活用电419.1万度。1976年,供电量为4,189万度,售电量3,567万度。其中农村用电205万度;工业用电3,072万度;市政生活用电290万度。1978年供电量为6,003万度,售电量5,403万度。其中农村用电304万度;工业用电4,218万度;市政生活用电885万度。1980年供电量达7,131万度,售电量6,380万度,其中农村用电487万度;工业用电4,545万度;市政生活用电1,348万度。1985年供电量为10,827万度,售电量为10,055万度。其中农村用电903万度;工业用电7,876万度;市政生活用电1,494万度。是年主要街道上装高压钠灯554盏,市区道路亮灯率达90%。
第三节 城市供水
建国前,居民饮用地表水。全市有土井277眼,一般深度为5米至10米,井壁多用砖砌,取水方式大都采用人力提水或辘轳绞取,车站火车用水以泵提取。
建国初期,政府号召改造土井,改善水质。卫生部门经常到各居民区对井水进行药物消毒,并对每个土井加高加盖,清除土井附近的污水脏物。
60年代初,居民逐渐兴起压水井。据不完全统计,全市有压水井300多眼,这种井用水仍是取地表水,水质很差,而且有时一遇天旱,地表水干涸,压水井便抽不出水。
1965年镇委筹建了自来水厂,12月30日驻马店市民首次吃上自来水。但由于水源和设备不足,供水管道只有2.92公里,供水能力只达3,000至4,000吨,全年供水总量为43万吨,用水人口9,400人,远远满足不了城市生活、工业用水的需要,临时代用的蓄水池仅仅起到蓄水沉淀作用,并无消毒处理设备,水质不符合饮用水标准。1968年以后,供水由地表水改取地下水,增加了生产设备,供水能力增加。到1971年,日供水能力为7,500吨,供水管道11.64公里,全年供水总量125.8万吨,用水人口2.1万,产值20.1万元。1976年,供水能力为9,500吨,供水管道20.53公里,全年供水总量301万吨,用水人口3.9万,产值47万元。至1978年,日供水能力上升为1.4万吨,供水管道28.92公里,全年供水431万吨,用水人口4.2万,产值60.8万元。1980年市区15眼井供水,供水管道40公里,年供水总量460万吨,用水人口4.9万,产值92.3万元。日供水量1.6万吨左右。其中生活用水量7,300吨,占总供水量的49%;企事业生产用水量8,700吨,占总供水量的51%。供水普及率为60%,二层楼以上的居民经常用不上水。1981年9月,诸市水源工程动工,1982年12月完成主体工程,工程由输电线路、输水管道、一级泵站、二级泵站、16眼水井组成。1983年5月1日向市区试行供水。供水情况有所好转,但由于市区管网改造工程没跟上,市区水井白日半开、夜间不开,供水量限制在2.7万吨左右是年供水管道55公里,年供水总量706万吨,用水人口6.28万,产值103万元。1985年全市共有机井31眼,直径100毫米至600毫米的输水管道65公里,年供水120,4.7万吨水压2公斤,可上三楼,供水普及率达70%以上。
第四节 城市燃气
本市液化石油气供应由地区液化气公司代办,1983年,小范围发展用户500家,每月由南阳油田供应5吨。当时没有槽车和充气设备,每次均充装小瓶后运回供应。1985年底,已发展为4,460户。石油气来源于南阳油田、濮阳油田及洛阳炼油厂。年销售总量164.75吨。其中省分计划指标100吨,南阳指标80吨,计划外指标50吨,外协100吨。为国家节约燃料1,700吨,现已有槽车、充气设备及微型供应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