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体 育
建国前,驻马店体育活动基础薄弱,范围仅限于少数学校及驻军,项目主要是田径及武术。
建国后,坚持优先发展学校体育,,促进群众体育的方向,体育事业有所发展。1953年,成立体育运动委员会,统管全市体育工作。1956年至1985年相继成立了武术、篮球、乒乓球、棋类、信鸽等协会。
1950年至1956年,篮球、田径项目较为活跃。1956年至1966年,开展武术、体操、自行车、排球、足球、乒乓球、象棋、棒球、越野跑及毽球等项目。1970年至1979年,开展游泳、射击、航空模型等项目,基层单位中还组织了拔河、羽毛球、太极拳、眼保健操等项目。1980年以后,相继开展了举重、摔跤、柔道、气功、围棋、桥牌、信鸽、钓鱼、登山等项目。1985年底,开展体育活动项目25个,其中篮球、排球、乒乓球、围棋、武术、摔跤、柔道及田径等项目在全地区处于优势。
在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中,涌现出全国先进体育工作者3人,省级先进体育工作者7人;向国家各类体育院校及体工队输送体育人才120人。其中女子竞走运动员乔小荣达到国际级运动健将标准,摔跤运动员史龙及中长跑运动员傅中玉达到国家级运动健将标准。1985年,驻马店市被地区嘉奖为体育先进市。
第一节 群众体育
一、民间体育
(一)武术
建国前,传入驻马店市的主要拳种有少林拳、查拳、形意拳、八卦拳、八极拳、西洋拳、太极拳、梅花拳、醉拳、华拳等10余种。逢年过节或赶会时,往往表演武术,并互相观摩交流经验。1955年成立武术运动协会。1960年6月,杜维宝参加河南省举办的套路学习班,结业后任武术教练。1974年至1976年,青少年武术活动出现热潮,民间自办武术场7个,学校办训练班6个。1982年至1985年期间,利用暑假连续举办少年儿童武术班,每期4班,每班60人,学习时间45天。
(二)太极拳、气功
1974年在体育场首次开办太极拳辅导班。1981年成立太极拳、气功辅导站,设4个点:体育场、行署院、文化宫、1027研究所。1985年增设乐山影剧院站。各辅导站每年开办3期至5期,每期学员20人至40人,教学内容有:简化太极拳、练功十八法、站桩功、八段锦、易筋经、大雁气功、大雁气功缠手八卦、太极气功十八式、郭林新气功疗法、养生功、鹤翔庄功、自在静坐法、青少年近视眼气功治疗法、太极剑、荷花剑、连环剑、初级剑、龙泉剑、木兰剑、太极推手、推手等。
二、职工体育
(一)田径
在第一、二、三届运动会上,田径皆被列入主要项目。1955年开展了“驻马店-北京”的象征性长跑,各基层组织都建立了长跑队,女子跑程25,000米,男子跑程50,000米,全市有260多个长跑队(组)、4,000多人参加锻炼。以后每年冬季均组织长跑比赛。1966年至1971年一度中断,1972年恢复,并定于每年元旦前后进行比赛。至1985年底,共举办14届,每届运动员约600人。在“迎春长跑”、“新长征”象征性长跑、“百日千万人”长跑和“大家跑”活动中,选出代表参加地区比赛,职工组获团体总分第一名2个,第二名2个、第三名1个。
(二)篮球
每年“五一”节前后组织基层职工篮球赛,国庆节前后组织系统职工篮球赛,节假日组织友谊赛或邀请赛。1950年参加比赛的基层队有5个。1972年至1974年每年约50个。1983年开始立届。举办职工篮球“文明杯”赛,第一届参加20个队,第二届68个队、第三届41个队。截至1985年,参加地区职工篮球赛,获第一名20个、第二名5个、第三名1个;参加省职工篮球分区赛,获第一名4个,第二名2个,第三名1个;参加全省决赛获第六名1个。
(三)游泳
50年代前无游泳场地,少数爱好者在练江河、池塘和水库活动。1966年建游泳池。1970年7月16日参加省游泳比赛,获第一名2个。1975年7月,在宿鸭湖举办了民兵武装泅渡比赛。1976年7月,纪念毛泽东同志畅游长江10周年,成立了游泳活动指挥部,在韩庄公社孙店水库组织横渡比赛,有地、镇19个局委及公社参加,组成12个方块队,运动员达1,150人。1983年立届比赛,分少年组和成年组,主要项目为蛙泳及自由泳。第一届有78人参加;第二届有65人参加;第三届有53人参加。1984年还训练30名仪仗队和由50人组成的方块队,参加在宿鸭湖举办的游泳比赛。此外,还与地区体育处合办了地、市党政军机关游泳比赛。
(四)棋类
1980年至1985年,组织象棋比赛7次,有24个单位158人参加。1983年至1985年,组织围棋比赛3次,有57人参加。1983年国庆节,组织象棋邀请赛,邀请正阳、上蔡、确山等县参加。1985年1月,参加确山县举办的象棋邀请赛。
三、老年人体育
1984年4月,组织了首届老年人象棋比赛,有4人参加。1985年9月27日,在肖竹园举行第一届老年人钓鱼比赛,有27人参加。1985年11月12日,登嵖岈山,有70余人参加。
四、幼儿、家庭体育
1974年“六一”国际儿童节,开始举办幼儿运动会。到1985年,共举办9届。参加单位有地、市直各机关、工矿、企事业的幼儿园。项目有团体操、接力、拔河各种游艺性运动比赛。1984年,第九届幼儿运动会规模大,人数多,参加单位42个,1,083人,有比赛项目6个,表演项目1个。取团体名次8个、接力名次7个、团体操名次13个、拔河表演奖27个、单项奖72个。市幼儿园获甲组总分第一名,中华路幼儿园获乙组总分第一名。1984年2月,选派父子、母女两户代表地区参加省模范体育家庭比赛,获第一名1个,第二名2个、第三名2个。
五、伤、残人体育
1984年有6人参加在洛阳举办的省伤残人田径运动会,获第一、三、四、五名奖各1人。1985年有6人参加在许昌举办的省伤残人乒乓球运动会,获团体第二名及精神文明奖;个人第一、二、三、四名各1个,另一人获精神文明队员奖。
六、娱乐性体育
1985年春,组织了桥牌友谊赛,参加单位2个。1980年底,在夏庄建旱冰场1处,1981年在体育场又建旱冰场1处。至1983年早冰场拆除。1985年,信鸽协会组织7次信鸽驯放练习,1次竞翔比赛,竞翔比赛地点为长沙,距离500公里,放飞36羽,归巢22羽,前20名受到奖励。
第二节 学校体育
一、体育教学
建国前,学校体育教学内容主要是田径、球类及“东洋操”。1934年(民国23年)刘齐贤从河南艺术学校毕业后,任驻马店育英中学体育教师,开始把田径、球类的新技术及竞赛规则传入学校。建国后,按照教育部体育教学大纲要求,推行两课(每周两节体育课)、两操(每天的眼保健操和课间操)、两活动(每周两次课外活动)制度。1973年9月开始,每星期六定为体育教师教研活动项目。1980年开始,每年举办一次省、地级教学通讯赛,1983年后改称“体育教学评议活动”。截至1985年底,在体育教学评议活动中,有9位体育教师被评为先进教师。
二、体育锻炼标准
1954年至1981年,每年冬季举办全市“达标”运动会。1982年至1985年,每年春季举办全市“达标”运动会。1956年,举办《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简称《劳卫制》)训练班,共训练组长、队长200多人。1957年,全市中学达到《劳卫制》及格标准的有106人。1974年,8所中小学有锻炼小组135个,2,395人。1979年,全市26所中小学2,638人参加测验,其中六中、铁中、九小、二小成绩较好,达标率在30%以上。1980年,全市80%的学校参加测验,中学达标率16%,小学达标率11%。1981年,教育局规定:凡体育不“达标”,体育课成绩不及格者,不能评为“三好”学生,重点学校招收新生时加试体育。同年,小学“达标”率20%,中学“达标”率22%,回族小学达到省“达标”先进学校标准,二中高中16班、初中31班、回小51班达到省“达标”先进班标准。1983年至1985年,全市“达标”率分别为64.4%、74%、88%。一小“达标”率90%,被评为省“达标”先进学校。
三、体育传统项目学校
1978年,一中被授予省级田径传统项目学校。1980年至1983年,全市传统项目学校有田径、篮球、乒乓球3类。
传统项目学校分省、地、市3级。省级传统校,1978年至1983年有一中(田径)、二中(篮球)、三小(乒乓球)。1984年至1985年有二中、三小(均为田径);地级传统校,1984年至1985年有六中(田径);市级传统校,1985年有一小和十中(均为田径)。
1985年,全市有省、地、市传统校5所,向少儿业余体校输送运动员96人,向省以上体育专业队输送运动员13人。在地区传统学校运动会上,二中获初中组团体总分第一名,六中获第六名,一小获小学组团体总分第二名,三小获第三名。二中代表地区参加了1985年7月在漯河举办的省传统校运动会,获3项第一名。
四、主要运动项目
(一)田径
每年春季各中、小学都举行1次田径运动会,选拔运动员,组队参加市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1971年至1983年,共举办14届田径运动会,每届运动员1,000多人。通过选拔,组队参加地区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1972年至1985年,高中、初中、小学3个组累计获团体总分第一名20个,第二名4个,第三名1个,第四名3个。
(二)篮球
建国后,经常组织中、小学生篮球赛。1982年开始立届,第一届有21队参加,第二届22队,第三届15队,第四届15队。截至1985年,参加地区少年篮球赛,获第一名14个,第二名3个,第三名1个;参加省少年篮球分区赛,获第一名2个、第二名1个,决赛获第二名1个。
(三)棋类
1984年12月至1985年7月,利用课余时间开办了少年象棋、围棋训练班,参加象棋班19人(其中女生6人),参加围棋班12人(其中女生4人)。1985年8月,参加地区比赛,象棋获女子第二名、第三名各1个;围棋获团体冠军,男女个人冠军及男子第二名1个。
五、体育教师
1958年,学校有体育教师14名(其中兼职4名)。1985年有体育教师72名,其中本科毕业生4名。大专7名、中专32名、高中20名、代课9名,1981年,在《光明日报》。《文汇报》、《体育报》3家报刊发起的评选优秀体育教师活动中,有两人被评为全国优秀体育教师。
第三节 体育竞赛
一、市运动会
建国前,在驻马店召开过两次运动会。1930年举办田径运动会,有学校及国民党驻军参加,育英中学获团体总分第一名,1934年(民国23年)在驻马店举办确山县运动会,项目有田径、篮球和足球,参加有育英中学、公立小学师范班和驻军铁甲车队等,育英中学获田径团体总分第一名。
1951年9月,举办驻马店市第一届运动会,竞赛项目有:田径、篮球、排球及负重竞走(农民项目)。1956年5月,举办第二届运动会,竞赛项目有:田径、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垒球、体操、自行车、象棋;表演项目为垒罗汉。1982年4月,举办第三届运动会,竞赛项目有篮球、排球、乒乓球、田径、象棋;表演项目为举重及武术。共有地、市11条战线及36所学校1,012人参加比赛。有61人次打破28项1981年市中小学田径记录,并首次记载了职工田径记录,评出5个文艺表演优胜单位,3个文明运动队,4个文明单位。
二、赛事
1934年,驻马店育英中学、铁甲车队代表确山县参加第八区运动会。参赛项目有田径、篮球、足球。获男子组5项全能第一名。1951年至1964年,驻马店派代表队先后4次参加信阳地区运动会。1974年7月,驻马店地区召开第一届运动会,镇体育代表团85人参加,获篮球男女队、排球女队、田径总分第一名,男排第二名。其中一名运动员创地区撑竿跳高3.20米的最好成绩。1978年8月,召开第二届运动会,镇体育代表团141人参加,获篮球男女队、排球男女队、乒乓球男队、男女武术、田径总分第一名,乒乓球女队第二名。其中11人打破5项地区田径记录。1982年4月,召开第三届运动会,市体育代表团93人参加,获篮球男女队、排球男女队、乒乓球男队、田径、象棋总分第一名,乒乓球女队第二名,获金牌21块、银牌16块、铜牌9块,有11人打破5项地区田径记录。
1974年9月,本市有14名田径、举重、武术运动员代表地区参加省第三届运动会。1987年10月,64名运动员参加省第四届运动会。1982年9月,104名运动员参加省第五届运动会。截至1985年,参加全省各项体育比赛的市运动员获第一名的有59人次。其中田径25人次,摔跤9人次,柔道12人次,武术2人次,推手2人次,游泳2人次,举重16人次,航空模型1人次。
三、举办省级单位比赛
(一)河南省少年乙组乒乓球比赛
1977年10月举办。参加单位有南阳、洛阳、新乡、郑州等18个地、市共252人。
(二)河南省少年短跑、长跑比赛
1985年10月举办。参加单位有洛阳、南阳、新乡、焦作等14个地、市共272人。驻马店市运动员代表地区参加比赛,获第一名1个,第二名4个、第三名3个。
(三)河南省古典式摔跤调赛
1985年12月举办。参加单位有周口、开封等5个地、市共82人。驻马店市运动员代表地区参加比赛,获第一名2个,第三名1个。
四、竞赛成绩
驻马店市体育活动以田径为主。从1980年开始:设立了中小学3个组别的男女田径记录。1982年,开始记载职工男女田径记录。4个组别共设男子25项、女子20项,每年修正一次。
截至1985年底,创造和打破地区男女田径记录23项。1982年9月,陈元等4位运动员打破4项省射击记录;连绍煌、姚连成打破10次省举重记录。
1984年3月,在北京冬季室内田径邀请赛中,傅中玉以6分21秒的成绩创造全国女子室内2,000米长跑的记录。
第四节 业余训练
1964年至1966年,镇体委委托一中训练田径、篮球队,并在镇俱乐部开设篮球班,聘请兼职教练。1973年5月,成立“驻马店镇少年儿童业余体育学校”(简称“业余体校”),设篮球、乒乓球、田径3个项目共8个班,学员116人(其中女生55人),专职教练4人。1978年有7个班,学员128人(其中女生66人),专职教练3人,兼职教练6人。1974年,地区成立中心业余体校,凡镇业余体校没有开设的项目如摔跤、柔道、举重等,运动员可到地区中心业余体校训练。1976年,设田径、篮球、排球、乒乓球、武术5个项目,14个班,学员207名(其中女生101人),专职教练14人,兼职教练3人。
业余体校建立以来,以体校学生为骨干的运动员参加地区、全国比赛均取得较好成绩,并向上一级体育部门输送人才。1984年,市业余体校被评为先进单位,1985年被地区体育处嘉奖为先进业余体校。
第五节 裁判员运动员
一、裁判员
1978年至1985年,省体委批准,恢复刘照平、刘杰三、蔡增寿、周大群、宋淑芳、蒋家玉、王耀亭、袁国强、张惠珠、王沾露、郑估琦、靳俊才、陈继峰等13人为国家一级裁判员。其中:篮球5人、田径4人、乒乓球2人、举重1人、射击1人。
1980年6月至1985年9月,地区体委批准国家二级裁判员58人,恢复二级裁判员4人,共62人。其中篮球16人、田径21人、乒乓球7人、射击3人、武术4人、象棋4人、排球5人、摔跤2人。
二、运动员
截至1985年底,驻马店优秀运动员升入中等体育运动学校22人,升入高等院校78人,被输送到省以上体工队21人,共120人。其中乔小荣被授予“国际级运动健将”称号;史龙、傅中玉被授予“国家级运动健将”称号;孟庆杰、张义志、刘春玲、胡明辉等被确定为国家一级运动员。
第六节 体育设施
建国前,驻马店只有西大操场一个体育活动场地,面积15,000平方米。西半部可划400米跑道;东头设有天桥、浪船、独木桥、低墙、高墙、平台、滑梯、单杠、秋千架、高跳台等设施;南部有一简易射击靶场。国民党驻军常在此操练,确山县运动会也在此举行。
建国后,驻马店市的体育设施有:
一、市体育场
位于中华路104号,占地46,660平方米,是综合性体育场地。始建于1969年,属市体委管理。场内设主席台1个,400米跑道8条,百米跑道9条,灯光看台球场1个、灯光球场1个、篮球场4个、排球场2个、乒乓球练习房1座,单、双杠、肪木各1副,跳高、跳远池各2个,铁饼、铅球、标枪等投掷器械齐全,还有摔跤、柔道、举置练习房各1处。田径场的中间可划足球场。体育场既是开展群众体育、就近中小学上体育课及业余体校训练的操场,又是地、市大型集会的场所。每天到体育场锻炼的约1,000人次,可同时接纳15,000多人参加体育比赛。
二、灯光看台球场
位于市体育场内,面积2,400平方米,建于1974年,属地区体育处中心业余体校管理。内有钢管篮球架、主席台、14级水泥看台,可容纳4,000名观众。附属设施有举重、摔跤练习房、器材保管室、运动员休息室、放映室、售票房、教室等。自建成以来,多次举办地、市篮球、排球、幼儿体育比赛,武术、摔跤、举重表演。
三、乒乓球练习房
位于市体育场内,面积400平方米,房高8米,长28.8米,宽12米。建于1983年,属市体委管理。平时训练可放乒乓球台8付,正式比赛可同时进行4场。也可用于摔跤及武术比赛。
四、游泳池
位于人民路西头,面积为1,800平方米,池长50米,宽25米,最深处4米,最浅处1.4米。建于1966年,属市总工会管理。1966年8月15日开放,“文革”初期中断,1971年整修后开放,1981年再次修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