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货 币
第一节 币 制
明清时期,本市流通的货币有官铸的铜钱(又称制钱)、铜元(又称铜板,光绪26年铸造)、“大清铜币”(宣统元年至3年改铸)、银两(又称秤量货币,生银铸成)、银元(亦称“洋钿”)、元宝(又称“龙洋”,光绪13年铸造)及“鹰洋”、“大清”、“宣统”(银元)。
民国时期,本市流通的货币有:孙中山头像银币、民国开国纪念“站人币”、袁世凯头像银币、钞票[1921年(民国10年)河南豫泉官铸局发行]、铜元、纸币[也叫法币,1935年(民国24年)国民政府发行]、镍币[1936年(民国25年)国民政府发行],沦陷时有联银券(华北伪政府发行)、储备券(南京伪政府发行),抗战胜利后使用关金券、金元券[1948年(民国37年)国民政府发行],再度流通银元、铜元。
解放前后,本市流通中州币(1948年中州农民银行发行),1949年10月流通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人民币,并以1:3比例兑换中州币。1955年3月开始使用新人民币,以1比1万(新人民币1元换旧人民币1万元)收回了旧人民币。面额有1元、2元、3元、5元、10元5种;辅币1分、2分、5分、1角、2角、5角6种。1964年后停止使用3元券。1975年中国人民银行金属辅币发行,有1分、2分、5分3种。1980年4月发行4种金属币,面额为1角、2角、5角、1元。1984年10月,发行开国纪念币4种,面额均为1元。
第二节 货币流通
国民党政府统治后期滥发纸币,造成货币大幅度贬值,通货膨胀,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在驻马店100元法币的币值1937年(民国26年)是一头牛,1939年(民国28年)是一头猪,1941年(民国30年)是两袋面,1943年(民国32年)是一只鸡,1946年(民国35年)是一块肥皂的六分之一,1947年(民国36年)是一个煤球,到1948年(民国37年)不值一粒大米。1948年1月,小麦一斤为1,130元,2月1,473元,3月1,770元,4月2,826元,9月34,458元,10月40,990元,12月44,557元。一年之间小麦竞涨价39倍多。1948年冬,魁升园浴池席某等3人积存20多麻袋金元券,想到武汉购买货物,到达信阳火车站就当废纸扔掉了。
建国后,政府为稳定物价,加快经济建设,把历年来的货币投放同物资紧密衔接。据1951年,1952年两次货币流通调查,流通货币分布在各单位104,690元,私营1,030户中210,689元,职工家属90,419元,市内4,501户居民中261,285元。
1953年至1957年,货币回笼大于投放,基本上符合货币投放计划。但到1958年后,“大跃进”冲击了计划指标,货币投放过多,物资严重短缺。特别是生活日用品凭票供应,物价上涨,货币贬值。
1961年至1965年,在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指引下,国民经济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1963年货币流通量1月至5月为81,500元,其中城乡集体单位库存现金12,500元,占货币流通量的15.26%;城乡居民手持现金69,400元,占货币流通量的84.74%。全辖区总人口29,165人,每人平均2.38元。全年计划投放现金1,120万元,实际投放1,129.8万元,占计划的100.99%。计划回笼1,636万元,实际回笼1,790.5万元,占计划的109.41%。
1974年,城镇居民64,889人,每人持币量8元;农业人口81,725人,每人持币量6.27元。持币总额110.2万元。从这年的商品库存比重分析,按照吃、穿、用来划分,吃的比重占609万元,烧的比重占50万元,穿的比重占228万元,用的比重占232万元。从商品销售方面,吃的共销售937万元,其中粮食系统销售476万元,食品系统销售207万元,烟酒系统销售280万元。用的方面,百货供销系统销售137万元。烧的方面,燃料系统销售66万元。1977年商品库存1,002万元,货币流通量132万元,比例是1比7.6,基本正常。
根据历年货币流通统计资料,1952年城市人口平均持币量为4.10元,农民为0.75元。1985年城市人口平均持币量为70元,农民为52元。
驻马店从1949年到1985年,在货币投放与回笼上,除1950年支大于收外,历年都是收大于支,回笼趋势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