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交 通
驻马店市地处中原,京广铁路、京深公路南北贯通,与市中心辐射的驻新、驻泌东西公路相交汇,外联各地城市,内接全区9县。信息传递迅速,对外联系便利,为豫南交通运输事业发达地区之一。
建国前,驻马店境内南北有京广铁路、京汉古驿道和汝南联系南阳的东西公路。公路为泥土路面,运输方式为挑、抬、扛、拉、驮、推等。京汉铁路经此建站后,铁路运输成为主要方式,运输量占90%以上。本地的大豆、小麦、芝麻、棉花、烟叶、皮毛等土特产品,大部分由火车转运,销往全国。1949年初,驻马店有汽车3辆,独轮手推车300辆,马车200辆,搬运工400人,马车工250人,由于公路失修,运输工具落后,集散货物困难。
建国后,本市交通运输事业发展很快,运输方式由单一的铁路发展为铁路、公路两种。手推车、黄包车、马车已逐渐淘汰,机动车占了主导地位,架子车成为辅助工具。1958年,沿经本市的南北古驿道改建的郑(州)、信(阳)、汉(口)公路和从本市延伸的驻新、驻泌公路及本市至石盘山的路线始修为砖石路面,结束了雨天不通车的历史。1965年,全区建成以本市为中心的公路网。1966年,改建的驻新公路为黑色路面的开端。到70年代,由市内向四方辐射的京深、驻新、驻泌、驻蚁、驻香、驻顺5条公路,亦建成渣油路面,实现了干线和二线油路化。并于1975年7月至1980年10月,施工建设了驻新地方铁路。进入80年代,干线油路进行扩建、加宽,提高了公路标准和通过能力,国营、集体、自营等多种运输成份都投入营运,打破了行业界限,形成跨地区、跨部门运输系统。运输市场自行调剂的比重越来越大,由封闭性向开放性逐步发展。在公路运输中,客运上升,车辆和客运量大幅度增加。铁路、公路运输并驾齐驱。
1985年全市拥有各种机动车3,011辆。全年货运量506.46万吨,客运量739.46万人次;公路货物周转量7,506.43万吨公里;铁路货运量193.94万吨,客运量149.85万人次,分别占全市57.07%和20.26%;公路货运量145.8万吨,客运量589.61万人次,分别占全市30.17%和74.5%。货运以铁路为主,客运以公路为主。
第一节 公 路
一、公路建设
(一)干线公路
(1)京(北京)--(深圳)公路远在周朝已是柏(今西平)、道(今确山古城)诸国的交通要道,明清时为北京通往南方诸省的官路。建国初,此路线弯曲,路基低洼,路宽4米至6米,石板桥时有塌不能通车。1952年至1956年,虽修复路基桥涵,但仅能维持通行畜力车。1959年改修为宽3.5米的砖渣、碎石路面。1958年废弃古驿道,改修公路。1969年列为郑州至武胜关备战路。建成宽7米的碎石路面。1971年路基加宽到12米至13米,其中渣油路面9米。1985年又将路宽加到16米至20米,为国家107干线二级公路。1978年设置白桥道班,养护路面10.7公里。 该段有白桥、冷水桥等4座,跨长125.9米。有永久式涵洞28处,长341.5米。
(2)驻(驻马店)--泌(泌阳)公路 宣统3年(1911年),此路建成通车。 1925年(民国14年)被列为国道。1944年(民国33年)沦陷时期,为日军占领区通往豫西、川陕后方的军用路线。50年代,为省道西坪(西峡县)至新蔡线。60年代,为南阳至驻马店线。70年代,为唐河至临淮关(安徽省)线。建国初期,此路线弯曲,路基低洼,石板桥断塌,路面4米至6米,公路北侧附路3米至4米,雨天不能通车。1959年改线,新修路基宽10米,建成碎石路面,宽3.5米。1964年修碎石路面宽6米。1973年,至板桥段修成渣油路面,宽7米。1985年路基加宽到16米,为省道三级公路,该段有桥梁7座,永久式涵洞42处,1954年建立流动道班。1960年至1985年,建有驻马店、刘阁、臧集道班,养护路面21公里。
(3)驻(驻马店)--新(新蔡)公路 宣统3年(1911年)建成通车。1929 年(民国18年)至1932年(民国21年),为项城经汝南至驻马店公路。1935年(民国24年),驻汝公路展宽16.7米,汽车路宽7米,与牛车道分行。建国初期,虽被省列为重点普修路线,雨天仍不能通车。1955年,东郊改弯取直3公里,新修路基宽9米。1958年,第二次改线4公里,路基宽10米,同时建成碎石路面宽3.5米。1966年改为渣油路面,宽5.5米。1978年,底层加厚,新修渣油路面,加宽到9米。1985年春,路基加宽到16米,为省道二级公路,本市养护路面4.8公里,永久式桥涵2处,长23.2米。
(二)二线公路
(1)驻(驻马店)--蚁(蚁蜂)公路 原为牛车小道,1971年改建路基, 1974年12月新建渣油路面。全长21.45公里,其中市辖5公里,为三级公路,路基宽8米至18米。辖境内有桥1座,长40米;有永久式涵洞8处,长76.3米,为白桥道班代管。
(2)驻(驻马店)-一香(香山)公路 原为牛车路,长7.3公里,1968年裁 弯取直3处,加高加宽路基,宽8米至12米,碎石路面宽3.5米。1979年改为渣油面,宽6.5米,为四级公路、有桥3座,长55.5米;有永久式涵洞12处,长144米,该路起自白桥,长6公里,由白桥道班代管。
(3)驻(驻马店)--顺(顺河)公路 原为牛车道,雨天不通车,1977年由民办公助始建,于1978年8月建成渣油路面,宽5米,该路全长5公里,为四级公路,有永久式涵洞5处,长35.2米,由白桥道班代管。
(三)桥涵
建国前,市道路通行均为2米至3米的砖石拱和石板桥,且大都年久失修,牛车通行也较困难。
1955年,以木代石,在东郊傅庄、六里庄修建木石桥和竹编沥青防腐水管,仅能维持通车。1958年改为砖石拱桥。
1965年建成的白桥,为本市修建最早、最大的一座现代化永久式桥,为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板,长98米,宽6米,设计载重汽-13级、拖-60级。1969年,在西南建成周楼双曲拱桥,是一座新型结构桥梁。1977年,市郊公路消灭了险桥,达到了桥涵永久化。
1985年全市共有桥涵87座(处),在干线公路上有68座(处),二级公路19座(处),全长1,365米。其中桥梁15座,涵洞72处,属于双曲拱桥结构7座,梯形桥梁结构1座,钢筋混凝土板结构桥涵26座(处),砖拱涵8处,石拱涵16处,石板涵7处,钢筋混凝土元管涵22处。
二、公路运输
(一)运输工具
(1)手推车 建国初期,有古老的手推车291辆,仅能从事短途运输。1954年后,被淘汰。
(2)架子车 建国初至70年代初,架子车是主要运输工具。1951年有400辆。 1955年有479辆。1958年,随着载重量大的26型架子车问世,38型大轮架子车逐渐淘汰,1961年发展为765辆。1973年增加到1,371辆。1975年有1,727辆。随着各种机动车的增加,架子车逐年减少,到1985年,实际参加生产的只有886辆。
(3)马车 马车一度成为全市主要运输工具,1950年有180余辆。1954年搬运公司成立马车队,有马车4辆。1955年有52辆,1958年增至84辆,1978年被淘汰。
(4)三轮车 短途客运的运输工具。1955年始有8辆,1958年增到37辆。1972年增添轻骑机动三轮5辆,1980年新添8辆,1985年人力三轮车只有2辆;机动三轮车有89辆。
(5)汽车 建国前仅有3辆汽车。1954年增加到18辆,国营15辆,其中客车3辆。1966年达187辆,其中客车47辆。1973年有370辆,其中客车80辆,简易车15辆。1977年,有633辆,其中客车122辆,简易车20辆,特种车2辆。1980年有1,448辆,其中客车348辆,简易车33辆,特仲车72辆。1985年有汽车1,950辆,其中客车643辆,简易车50辆,特种车69辆,个体车89辆。
(二)运输队伍
运输队伍分专业(交通系统)和非专业(非交通系统)两类。
专业运输队伍是50年代发展起来的。到1985年已拥有车辆667辆,占全市车辆总数17%。市属运输公司和公共汽车公司共拥有客、货车98辆。地属运输公司拥有客、1车558辆。
非专业运输队伍是70年代发展起来的。1970年仅有汽车53辆。1985年,本市89%的单位都有车辆,共拥有车辆423辆,占全市车辆总数的38.8%。其中有建制的车队16个,共325辆。年运量达57.47万吨,周转量达614.2万吨公里。
除机动车外,本市还有人力车1,862辆,其中交通系统886辆,农副业982辆。1985年完成货运量230万吨,周转量1,586.8万吨公里。
(三)客、货联运
货运联运是组织专业车队和社会运输力量,突击运走火车站集散货物,及时腾出铁路货位,保证干线畅通。1958年至1966年,先后组织过64个单位,358辆汽车,95辆马车,796辆人力车,开展煤炭、粮食、救灾等物资4次转运大会战,货运量达6.5万余吨,周转量450万吨公里。
1975年8月,驻马店地区发生特大水灾,外调大批粮食、物资。镇“革委”组织军车1,315辆,完成货运量12.31万吨,周转量861万多吨公里;还组织社会车辆187辆、人力车884辆,货运物资4万多吨,周转量16万吨公里,保证了灾民的生活和生产所需。
1979年增设运输信托服务公司,开展一次承揽、一次结算、一票到底、送货上门运输联合服务。截至1985年,参加信托联运户达88个,货运量29.6万吨。从1980年起,还实行火车和汽车对装对卸,减少了转仓环节,提高了货物周转速度。尽管1985年物资流量较1980年提高46.9%,但并未发生积压、堵塞现象。
客运在建国前以铁路为主,公路长途客运量很小。1950年后,客运主要由汽车站经营,共4部代客车,年客运量9,800人次。1961年4月,贯彻“一票到家”的指示,在旅行过程中,开展了由铁路、汽车站、搬运、商业、医院五合一的“一条龙”大协作,由铁路、汽车站派专人经营,接送由搬运公司负责,食宿由商业局安排,病人由医院治疗。铁路发售全国各地客票,公路发售淮北几县的客票。年均火车发送旅客55.9万人次,汽车11万多人次。1966年改由省运输公司驻马店分公司经营,营运路线52条,年客运量187万人次,主要担负泌阳、汝南、平舆、新蔡、上蔡、正阳定班客运。1970年2月,又开展旅客“一票到底”的联运工作,5月停办,仍由铁路、公路协助互相代售客票,1984年以后,市公共汽车公司及个体专业运输户亦经营客运,但仅限于本地区内线路。到1985年,省运输公司驻马店分公司已拥有客车245辆,10,731个座位,除担负地区9县长途定班客运外,还跨开封、洛阳、南阳、襄樊、新乡、南京、阜阳长途定班客运联运。是年,全市公路客运量589.61万人次,占总客运量的74.5%;火车客运量149.85万人次,占总客运量的20.26%。
附:交通运输企事业单位简介
市运输公司 成立于1950年7月,原名搬运公司,后迁至菜市街49号,1982年3月更今名。50年代,工具落后,扛、抬、推为主要生产方式。以后逐步发展有人畜力架子车、机动三轮车等:1959年购进了第一辆红星牌载货汽车。1960年5月生产出第一批土汽车。1969年生产出第一辆简易汽车。1977年正式成立汽车队,有汽车26辆。1981年后,运输工具全部改为机动车。1983年又发展内、外、短、长途客运业务。1985年底,有各型载重汽车85辆,大客车6辆,面包车1辆,机动三轮客车69辆,架子车889辆,大、中型机引板车12台,吊车2台。完成年货运量154.97万吨,周转量1,065.13万吨公里,装卸量171.93万吨,理货量687.31万吨,公路客运量5,991,083人公里。
市公共汽车公司成立于1973年11月,位于解放路西段59号。最初,有客车2辆。1975年增至5辆,1977年增至9辆。到1985年增至18辆。年运行总里程49.4万公里,客运量124.1万人次,盈利5,200元。
地区运输公司 1953年为河南省人民政府交通厅运输管理局驻马店运输站。1954年底,信阳运输公司总站陆续拨万国牌5吨货车12辆,小倒基代客车2辆,羊毛小轿车1辆,站址迁至东风路中段。1956年5月,调进卡母西牌汽车40辆,1957年又调进25辆。1966年运输站改为地区运输公司。1981年1月改为省管。1985年下放地区经营。1985年底,有货车队7个(驻市区3个),货车294辆(带挂);客运队有客车249辆。线路达249条,总里程6,677公里,除全区9县1市客运外,还开通了驻马店至洛阳、开封、新乡、南阳、襄樊、阜阳等线路。
三、公路养护
(一)养护形式
(1)群众义务养护 1952年至1956年,市郊驻新、驻泌公路沿路村庄组织群众义务护路组27个,每组5人至7人,发给护路袖章和护路证。主要任务是雨天看管路闸,不准车辆通行;雨后排除积水,整平路面;平时管理公路树木。1956年解散。
(2)公社专业养护 1959年驻新、驻泌、驻确公路土路改建碎石路面,人民公社在该3条公路上分别成立长年养路队,共46人,亦工亦农。1960年精简10人,其余转为道班全民工。
(3)民工建勤养路工 1963年,在市郊3条公路上实行“远修近养”民工建勤代表工养路制度,每公里由沿路生产队派代表工1名。凡参加长年养路工者,每月发给茶水费3元,其农业收入亦不得低于生产队同等劳力收入。1981年改为道班缺员顶替工,每人每月30元,劳保奖金与全民工相同。
(4)专业队养护 1952年7月,配备1名专业护路员养护驻新、驻泌2条公路。1953年后,建立2个流动道班共16人,养护泌阳东界经本市至新蔡公路。1959年后,先后建立驻马店东郊、西郊、刘阁、臧集、雷庄、白桥6个道班,截至1985年,本市有道班4个,养路工人47名。
(二)筑、养路工具
建国初期,筑路用4根木棍捆石磙分层夯实路基。1958年改建碎石路面时,用2吨至3吨石磙。1966年,始用蒸汽压路机(15吨)和汽油压路机(8吨)。养路工具初用抬筐、铣锹、钉耙,后改用人挑竹箕和独轮手推车,1955年改用木轮架子车,1964年为自制活底卸料架子车及脚踏三轮车等。70年代改用12匹马力载重2吨手扶三轮、四轮拖拉机和一吨翻斗车。80年代初更新为汽车,基本实现养路机械化。
(三)公路绿化
建国初期,市郊公路缺树少林,水土流失严重,路基坍塌,边沟淤塞。1951年至1958年,每年发动群众普修公路时,在路边栽树两行,但收效甚微。1959年所栽路林成活率只20%。1961年至1965年,市郊干线绿化实行国家与集体(农业生产队)合作造林,签定国三队七收益分成合同。并奖励护林有功人员,实现了条条道路都有林。“文革”中,路边树木被砍伐殆尽。1983年至1985年,实行国栽国有、队栽队有的绿化方针,成活率达95%,市郊公路基本实现了公路林荫化。
(四)养路费征收
公路养路费是国家规定由公路管理部门向有车单位征收用于养护和改善公路的事业费。1951年由驻马店市联运公司代征马车养路费。1953年至1965年上半年由信阳地区公路总段驻马店分段统收统支。1965年下半年,归驻马店地区公路总段统收。自1982年1月起,市属单位车辆养路费按省交通厅规定比例征收,由市公路分段承办。是年,计划征收养路费51万元,实际完成62.08万元。1985年调整征收比例,是年,计划征收养路费92万元,实际完成133。35万元,超收留成4.34万元。
养路事业费主要用于道班养护、小修保养、大中修工程、水毁修复和绿化等。1966年至1972年。修建市郊6条渣油路时,投资养路费168万元。1973年地区公路总段每年补助2,000元,用于市内街道维修。1973年建立市公路段,至1985年,共下拨公路养护费333.27万元。
第二节 铁 路
一、铁路建设
清末修建芦汉铁路时,于光绪23年(1897年)7月、光绪25年(1899年)6月下旬和光绪25年(1899年)12月底,对驻马店进行3次测量,选定路基,光绪27年(1901年)驻马店至信阳段开工,光绪29年(1903年)5月通车运营;光绪28年(1902年)4月,驻马店至遂平段开工,光绪30年(1904年)1月通车运营。
民国初期,行车制度为单轨制,设备简单,仅有串车道(通过线)及装卸货物线(小岔道)一股。客、货车设备简陋,货物运输也很少办理。日间行车,入夜停留宿站,旅客下车住宿。宣统元年(1909年)以后,客车设备增添齐全,配有餐车、卧车、电灯车、行李车等,往返昼夜开行,取销宿站。
1931年(民国20年)秋,为支援苏区反围剿,曾奉命将铁路扒毁。1938年(民国27年)日军飞机多次轰炸驻马店,车站、票房、轨道、风雨棚、机车厂房均被炸毁。6月1日,为使铁路不被敌所用,扒轨炸桥,将主要铁路器材埋藏或转移他地。1944年(民国33年)5月,日军第二次侵占驻马店,建立伪政权,强拉民夫修路。抗战胜利后,为阻止国民党顽固派发动内战,共产党游击队组织分段炸轨。解放前夕,国民党沿路溃逃,为阻止我军追击,对铁路桥涵及行车设施进行了毁灭性的破坏。
驻马店解放后,人民政府组织群众抢修铁路,支援大军南下。1950年底,新车站建成。1953年修建第一货物仓库,设立客运、货运、运转、装卸等车间。次年,对车站股道进行改造。1955年实行“新铁路技术管理规程”。1958年5万多民工修筑驻马店管区复线。1970年对1、2、4股道改造。1971年,合并12、13股道,沟通13、15股道。1974年,开通木材、煤、石油、三仓、外贸专用线。
1975年8月,驻马店连降特大暴雨,板桥水库垮坝,洪水冲毁路基,桥梁、钢轨、机车也被冲走。从8月7日起,运输中断46天,9月22日修复。是年,开通粮食转运专用线、电厂专用线及“711”油库专线,并修建北货场。到1985年,站内共有线路16条,其中正线2条,到发线4条,存车线2条,货物线5条,机车备用线1条,调车作业牵出线2条,装卸机械专行线4条;另有专用线16条;冷封库专用线、木材专用线、煤场专用线、供销三仓专用线、外贸专用线2条,石油专用线、重油专用线2条,地方铁路专用线2条,粮食转运专用线2条,电厂专用线、“711”专用线2条。
二、铁路运输
自光绪29年(1903年)5月开始车站办理货运,外运以粮、油、棉、麻、生猪为主,输入以烧纸、煤炭、日用百货、石油、木材、建材为大宗,出口以生猪、鲜蛋为主。客运在1926年(民国15年)前,北京至汉口每日开2对客车、2对客、货混合列车。1933年(民国22年)北京至汉口每周特别列车5对、直快3对;郑州至汉口普客每日一次。1966年日接发客、货列车102列,年接发客货列车3.7万列,平均每14分钟接、发一列。1975年接发客、货列车45,260列,日接发客、货列车124列,平均每11.6分钟接发一列车。1985年接发客、货列车5.9万列,日接发客、货列车162列,平均每9分钟接发一列。
三、铁路设施
(一)客运设施
光绪28年(1902年),建有票房15间,员司住房30间;1918年(民国7年)又添修1号房和4号房。当时一站台长110米,宽5.5米。1937年(民国26年)建二站台,长100米,宽6米,并给一站台安装了风雨棚。到1949年,有票房3间。1950年底,老车站由正线西k883+300米北迁至k883+80米处。新车站建候车室、售票室、接待室、运转室、服务室,并对站台平整加宽。1979年在k883+125米处跨起4、2、1股道修建天桥1座,长71.5米,宽3米,高2.4米,限界高6.56米,引桥坡度为4:1。
(二)货运设施
1958年修建南货场,总面积5.3万平方米,能力为275车,堆货量2万吨。有11、13、15股道3条货物线;划为3个货区,面积1.7万平方米,能力为172车,可堆货1.7万吨;高站台3个,面积5,470平方米,其中粮食站台面积3,362平方米,棉麻站台面积1,736平方米,牲畜站台面积368平方米。
1938年(民国27年)以前仅有60平方米的仓库1座,1938年被日机轰炸后拆除。1953年修建货物第一仓库,使用面积522平方米,折货位7个,堆货量261吨。1963年修建第二仓库,使用面积304平方米,折货位4个,堆货量152吨。1972年建第三仓库,使用面积815平方米,折货位8个,堆货量203吨。1973年建第四仓库,使用面积1,431平方米,折货位12个,堆货量282吨。
北货场建于1975年,货位总面积4万平方米,能力为403车,堆货4万吨。1984年正式开通使用。连同南货场总面积7.3万平方米,折货位678个,堆货量6.1万吨。仓库总面积3,072平方米,31个货位,堆货量898吨。
(三)行车设施
1938年(民国27年)以前,行车设备简陋,站内有正线1条,到发线3条,货物尽头线1条;机车厂房内有两条尽头线,可容机车4辆。1938年(民国27年)被日机轰炸。1950年站内有正线1条,到发线4条,车站两侧有1条货物尽头线。1954年对股道进行翻修大搬家,改造9股道,延长有效长度,股道平均有效长度7,755.8米;道岔18组,重型3组,轻型15组。
1958年,车站组织民工56,750人,3个月运石1,532.3立方,建道物料510。75万吨,修建复线。到1985年,站内股道达13条,全长1万米,平均每条769.2米;道岔由18组增至43组。
建站初期,采取通话闭塞木质路签。禁止列车进站,只在间位外800米处,日挂一红牌,夜挂一红灯。宣统3年(1911年)5月,才将全线各站安装丰甫汤生式电气路签,架设各站专用电线。1936年(民国25年)安装特列格尔式非电气集中联锁装置,采用臂扳进站信号机,1945年(民国34年)改为通话闭塞,信号道岔联锁方式为机械联锁。1952年改为电气联锁。1974年4月21日,闭塞方式改为自动闭塞;信号、道岔联锁改为电气集中,信号机为色灯信号机,行车闭塞由信号楼统一调度指挥。
1949年以前,车辆有10、15、20吨小型车辆,每列最多牵引20辆,时速25公里至30公里。建国后,车辆吨位渐次提高到30、40、50、60吨,每列可牵引50辆左右,时速40公里至70公里,最高达80公里。
(四)装卸设施
1958年以前,装卸货物都是人背、扛、抬,1958年安装一土扒机。1959年,安装一简易吊车。1965年,开始使用汽车式起重机。1975年添配电动抓斗2副。1976年成立装卸机械小工厂,先后购置车床,电焊机和钻床。1980年安装卸煤机2台。1985年,有机械5台,其中卸煤机2台,龙门起重机2台,轮胎式起重机1台。
四、火车站
驻马店车站位于京广铁路882公里+905米处,占地120万平方米。往南96公里邻信阳;往北66公里邻漯河。光绪28年(1902年),始建车站,业务性为客货运站,技术性为中间站。1945年(民国34年)至1982年为三等站。1982年至1985年为二等站。1958年年,车站荣获“六满意车站”称号。1984年6月,企业整顿,以87.5分合格。8月,在“三优”文明站验收中以181分合格。
车站担负地辖九县一市生产和生活资料的运输任务,下设客运、货运、运转、装卸、劳动服务公司和外驻单位、领工区。
(一)车站领工区
(1)工务领工区建国前,属于信阳工务段。1960年6月,划归漯河工务段,下设南、北两个工务区,负责马庄至大刘庄间铁路线路的维修养护工作。
(2)电务领工区1960年成立通信中继站,负责驻马店至新安店间的通信和线路的架设、维修工作。信号工区,负责车站行车信号良好,保证列车正常进行以及电信设备的安装、维修和养护。
(3)水电领工区1980年成立(原称综水所、水电工区),属信阳水电段,下设驻马店、确山、西平3个电力工区和两个配电所,负责高空、地下电缆的架设、保养、机车供水、生产、生活用水及管道的安装、维修工作。
(4)建筑领工区1980年11月1日成立,属漯河列检所,负责在车站装卸作业车辆的检查、维修工作。
(5)公安派出所光绪32年(1906年)京汉铁路通车,河南铁路巡警在驻马店设一巡警队,共20人,京汉铁路总局也在驻马店设巡警队30人。1949年解放时,驻公安部队1个连。1959年驻公安人员19人。1985年31人。
(6)卫生所
1946年(民国35年)设。1951年6月成立,属信阳铁路医院,负责站区及临近各站职工、家属的医疗卫生防疫工作。该所有内科、妇产科、儿保科、外科换药室、注射室、结核病防治室、供应室、化验室、理疗室、药房、挂号室、药库、病房、护理办公室等;简易病床10张。1985年全所38人。
(7)铁路员工子弟学校1921年(民国10年)由工会提议创办。属郑州铁路分局教育科,下设小学部、中学部,负责站区及临近小站职工子弟入学教育。1938年(民国27年),校舍被日军飞机炸毁,学校停办。抗战胜利后,复建并改名为驻马店扶轮小学。1952年,改校名为铁路职工子弟学校。1968年,增设初中班,1975年设高中班,1979年改校名为驻马店铁路子弟中学,附设小学部至今。
(8)生活服务站1952年成立,属信阳生活段,设有公寓、食堂、浴池,负责机车、客车乘务人员住宿和本站职工就餐、洗浴等服务工作。
(二)地方驻站单位
(1)联合运输办公室1959年4月30日成立,属市交通局,负责铁路承运货物的到发运输,统一运力调度(车辆、劳力)和货源分配,保证车站到达货物及时疏散,待发货物迅速进站。
(2)车站邮电转运班1966年成立,属地区邮电局,负责邮件包裹的转运。邮电转运班6人,用架子车运输,1972年15人,年转运量30万件。1975年19人,年接运40万件,改用三轮摩托运输。1978年接运量78万件,改用吉普车带拖斗运输。
(3)旅客饮食服务站1956年成立,属市饮食服务公司,负责供应旅客的食品、烟酒和水果。
(4)畜牧兽医检疫站1960年成立,属地区农牧局畜牧站,负责控制牲畜及家禽传染病和寄生虫病通过铁路运输传播。车站凭检疫合格证书,方予承运。
五、驻(驻马店)新(新蔡)地方铁路
为满足汝南、平舆、新蔡3县运输需要,1975年7月,决定修建一条驻新窄轨铁路,并成立“河南省驻新铁路会战指挥部”,驻马店镇、新蔡、汝南、平舆也分别成立铁路指挥部,1975年8月进行测量,到1976年10月设计完毕。正线里程102公里,支线26公里,站线31。86公里,批准总预算2,715.52万元。工程分3期施工:第一期独山至老君庙支线;第二期驻马店至汝南段;第三期汝南至新蔡段。
驻新铁路建路以来,本着边基建、边营运、逐步完善的原则,于1977年投入运输生产,货运量为1.9万吨,周转量为269万吨。1980年4月开始自收自支,是年,货运量为3.8万吨,周转量为123。4万吨,产值50万元。1981年货运量上升为6.6万吨,周转量为206.97万吨,产值85万元。1983年货运量为13.39万吨,周转量为433.8万吨,产值1,446.6万元。1985年货运量为16.04万吨,周转量为542.8万吨,产值156万元。
第三节 交通安全
一、公路交通安全
建国前,没有专业安全管理机构,交通事故由警察局处理。建国后,公路交通安全由市车辆监理站和市公安交通队分工管理,各司其责。
(一)安全设施
1964年市公安局治安股交通班在火车站票房西北面设一指挥台,1965年撤销。1971年以前,公路交通安全由地区监理所代管,由于车辆逐渐增多,1972年建立市监理站。1976年组建交通队,在火车站广场、解放路与风光路十字口、解放路与乐山路十字口建岗。用手势、指挥棒、手提喇叭指挥。1981年颁布《交通安全十大禁令》,规定市外交通指挥由监理部门负责,指挥方式为旗和手势;市内交通指挥方式是灯、棒和手势。市内共有指挥信号3种,5个岗楼、3个执勤点;市外按公安交通队颁布的9种指示、7种警告,18种禁令执行。1985年增设纺织路与乐山路十字口、解放路与富强路十字口、风光路与中华路十字口3个岗。
(二)机动车辆驾驶员年检、年审
一年一度的检、审工作由监理部门实施。1979年检审机动车500辆,驾驶员763人。1981年检审机动车552辆,驾驶员790人。1983年检审机动车668辆,驾驶员999人。1985年检审机动车1,428辆,驾驶员1,534人。
(三)安全活动
1978年以来,每年9月到年终,开展一次“百日安全竞赛”活动。1984年监理站与市内3台车以上的有车单位签订安全责任合同制,规定每月召开一次合同单位会议,检查合同执行情况,年终对17个执行好的和9个差的进行了奖惩兑现。1985年监理人员分片包干,对全市170个有车单位的驾驶人员,每周组织一次安全常识学习。
违章肇事处理,在公安交通队配合下进行。1984年总查车19万台,纠正违章6,607台次,监理费收入25万元。
随着车辆和驶驾员的不断增多,公路维护和路政管理一度比较混乱,事故不断上升。1983年后,加强了交通安全宣传,严禁以公路作晒场、交易场和停车场,把主要道路加宽,保障了公路畅通,并设置标志和标语牌,致使事故发生率与往年车辆数字比下降5.6%。
二、铁路交通安全
1949年前,因行车密度甚小,每日几趟列车,故铁路责任事故较少。1949年后,客货运量迅速增加,行车密度增大。1954年,车站制订了“驻马店车站行车管理细则”,逐步建立了各项规章制度。劳动纪律和生产秩序渐趋正常。“文革”期间,有效的规章制度被当作“管、卡、压”,受到批判,影响运输生产,各类行车事故不断发生。1963年至1985年的23年问,车站共发生一般行车事故94件,险性事故12件,其中1966年至1976年10年间就发生一般行车事故70件,占总一般事故的74.5%;发生险性事故11件,占总险性事故的91.7%。1970年9月27日,因设备失灵,发生客车、货车相撞事故,损失达16万元。
1976年后,规章制度重新建立,并着重整理了铁路治安秩序,事故发生率大大下降。从1977年11月23日起,到1980年8月21日,实现了997天无行车事故。
1983年3月31日,因电务施工错动按扭,发生行车重大事故。事故发生后,铁路部门对青年和工人轮训,进行了文化、社会道德、法制和安全的教育。
驻新地方铁路在建路和初运时期,由于安全组织和规章制度不健全,加之设备简陋、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低,1977年发生事故47起。1981年发生事故46起,其中重大事故4起,大事故4起。经济损失1.2万元。1982年,加强对安全工作的领导,采取了一系列安全措施,1983年事故发生下降到27起,其中仅有大事故1起。1985年下降到11起,其中大事故2起。
第四节 运输管理
一、公路运输管理
1956年以后货运量逐渐增多,到1958年骤增到53万吨,相当于1957年的1.64倍,交通运输出现紧张状态。为提高运输效率,防止中间滞留阻塞,自1959年4月30日起实行铁路、公路联合公办。1961年5月成立群运管理站。1962年11月12日,镇人委颁布了《关于加强交通运输管理工作的方案》(试行草案),审核签发非机动车证明,检查运价,清理社会零星运力,整顿编组,加强交通安全监督,继续实行500米以内的业务由搬运公司承揽,500米以外的长途运输由架车社零星车辆承运,并本着“全面安排,分口管理”的原则,归架车社统一分配。
1963年,群运管理站改名为交通运输管理站,整顿人畜力运价,货源托运统一计划,统一分配。运输工具统一起来,统一派运,统一运费标准。
“文革”期间,交通运输管理一度陷于瘫痪,火车站货场出现拉不出、运不进、发不走的僵局。1969年2月,铁路、公路、交通运输管理站、银行等单位组成联合运输服务办公室,突击运输货场物资。
1978年以后,交通运输事业发展很快,各种载货机动车由1980年的684辆增加到1985年的1,054辆。由于个体运输、农副业运输和各单位运输争相投入运输市场,交通运输管理任务繁重。1982年,各种机动车辆较1980年增长54.08%。农副业人力车达2,051辆,而运量没有相应增长,专业运输车辆有30%停运待货。各方互争货源,运价时高时低,乱收乱要,运力相向空驶,有的甚至自制票据,自行结账,乘机偷漏税费。1982年市经委下达《加强运输管理的通告》。1983年4月成立整顿运输市场小组,整顿运输市场,开展运输运价大检查。
交通运输管理费的征收,50年代初没有明确规定,仅从群运总收入中提取1%,以解决医药、茶水和福利。到50年代后期,才按总运费的2.5%缴纳管理费。1963年收交通管理费4,855元,代征税收3,609元,上缴1,877元。1969年收交通管理费32,274元,代征税收49,745元,上缴19,769元。70年代,非交通副业搬运车提3%,各类机动车提1.5%;交通系统内的专业搬运车提0.2%,汽车提0.5%的管理费。1975年收交通管理费75,409元,代征税收77,006元,上缴89,335元。80年代,凡参加营运的各种机动车辆(不分专副业),统从总运费中提1%的管理费,人力装卸,搬运副业队,仍按3%提管理费。专业集体搬运车仍按0.2%提管理费,年终节余上缴地方财政。1980年收交通管理费43,776元,代征税收44,750元,上缴3,850元。1985年收交通管理费247,919元,上缴101,845元。
二、铁路运输管理
建国初,曾推行一长制,车站只有2名干部,客、货装运由领班(队长)负责日常工作。60年代初,车站实行党委领导下的站长负责制。从1966年起,党的组织机构陷入瘫痪状态,生产指挥不灵,管理混乱,客、货运量停滞不前,各种事故不断发生,站长负责制无法推行。直到1978年,重新实行党委领导下的站长分工负责制,由站长全面管理企业,完善了各种规章制度,制订了职工奖惩办法,整顿了企业管理,恢复了职工代.表大会,开展安全优质服务,使生产逐年递增,年年超额完成运输任务。
市区已建有两条地方铁路专用线,分别为驻马店地区铁路专用线管理站与驻马店市铁路专用线管理站管理。
地区铁路专用线管理站于1970年建站,负责管理木材、煤炭、供销、外贸、轻、重油、小铁路换装等专用线。是年7月1日开始收费。供销社吨物6角,木材、煤、石油、畜、禽、蛋等吨物5角。1981年改为吨物4角。1985年总进出货量80万吨,收费32万元。
市铁路专用线管理站成立于1979年3月20日,隶属市交通局。主要任务是对粮仓、电厂、“711”等专用线的维修、保养、管理使用以及对受益单位收取运输管理费。1984年总进出货量20.9万吨,收费8.36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