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乡村建设
建国前,市属乡村仅有老街。地主、富农住瓦房,也只是外包砖里坯墙。农民住的土坯茅房,有的为麦秸覆顶。道路高低不平,有“老街难行”之说。
建国后,农房建设量逐年增加。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民翻旧房、建新房的户数猛增。1984年,老街、橡林两乡建新房者119户,452间。到1985年,两乡农户80%的房屋翻新成砖、木结构的砖瓦房,1%的农户建成二层楼房和混合结构的平房。橡林乡到1985年农户建新房已达46.56万平方米,人均15.5平方米。
建筑形式多为座北朝南的小四合院,主房为明3暗5厅廊式。也有少数农户建起湾层楼。乡村道路在建国后发展很快,仅1984、1985两年,已整修石子、炉渣、黄士等合成的简易公路76条,全长96,300米。1985年市郊乡已有道路89条,乡村之间、村村之间都有硬化路面的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