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 述
驻马店市位于河南省中南部、黄淮平原西南域,东邻汝南、北接遂平、西、南与确山交界。全市土地面积75.6平方公里,辖东风路、人民街、新华街、西园街4个办事处和老街、橡林两乡,总人口14.95万。居住着以汉族为主的13个民族。为驻马店地区行署所在地,全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信息、科技的中心,是建国后新兴的以轻纺、食品工业为主的工商业城市。
明天顺初年(1457年),安、张等氏在今老街营房造屋,沿借镇东古村名称苎麻,隶属于确山县下隗保。明成化10年(1474年),崇简王见泽就封汝宁,在此建庄。不久,设立驿站,谐原音改苎麻为驻马店,为南北交通要道。明、清两朝,驻马店因天灾人祸,几经衰落,发展甚缓。
清光绪30年(1904年),平汉铁路正式通车,设驻马店车站。远近商贾以火车站为中心,竞相购地置产,开店设铺,形成了一个较为繁华的驻马店新市区。原驻马店商业锐减,日渐萧条,相对新市区而改称老街。
驻马店是豫南的门户,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向为兵家争夺之地。唐中和3年(883年),农民起义军领袖黄巢率兵15万取蔡州,曾在此战败唐将淮蔡节度使秦宗权。元至正11年(1351年),刘福通率领义军在此大败元军,轻取周围诸县。明崇祯14年(1641年),李自成与总兵左良玉在驻马店一带鏖战,击溃明军,攻克汝宁。1926年(民国15年),军阀吴佩孚与陕军岳维峻在此激战。1929年(民国18年),唐生智发动反蒋战争,把军需物资集中在驻马店一带。杨虎城袭击唐军驻马店供应点,炸毁唐军军火列车。胡宗南从背后向唐军进攻,唐军放弃驻马店北退,一路失利,终至惨败。
建国前夕,由于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加之烽火连年,兵燹匪乱,工商业凋敝,驻马店只是一个消费性质的农村集镇。在镇内两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烟馆、妓院和赌场充斥于几条狭街陋巷。镇内仅有的一条用水泥方砖铺设的道路,时称“洋街”(今中山街)还残存着日军飞机轰炸的弹坑;车站附近,一条不足1公里长的砖砌下水道常年淤塞不通;街巷污水横流,蚊蝇孳生,杂乱脏臭。尽管这里明代已是重要驿站,近代又有京广铁路纵贯,但镇内交通运输落后,泥土路面常年失修,货物集散较为困难。全镇工业仅有几家规模不大的卷烟厂和农具、木器、服装加工厂及一些手工业作坊,1949年工业总产值97.6万元。农业生产方式原始,生产力水平极低,粮食望天收,亩产仅35公斤左右。商业为豫中南农副土特产品集散地,有农产品输出和民用日杂商品的输入,1949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为566.3万元。
建国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镇人民励籍图治,艰苦创业,使驻马店这个昔日古驿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项建设事业有了很大发展,国民经济迅速增长。1985年实现社会总产值43,592万元,国民收入16,654万元,财政收入2,355万元。市政建设完成16项工程,总投资3,222万元。市区面积扩展到15平方公里。全市经济发展的速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驻马店的工业发展经历几个曲折的阶段。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私营工业实现合作化,开始走上稳步发展的道路。1957年,工业企业24个,其中全民企业7个,年末职工总人数718人。全市工业总产值达1,023.9万元,是1949年的10.5倍,为以后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58年,在“大跃进”的口号下,不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不考虑建厂条件,盲目发展一些新项目,建起一座座炼钢高炉。浮夸风盛行,实际生产水平下降,加之3年自然灾害,驻马店工业受到一定程度的挫折。1961年工业生产总值1,454.5万元,较1959年2,382.6万元下降39%。为了纠正失误,振兴工业,镇人民政府狠抓了工业的调整和企业管理,鼓励企业大搞技术革新,提高产品质量,给全镇工业注入新的活力。1964年,工业总产值上升到1,661万元,比1963年的1,494万元增长11.3%.。
1965年,本市成为驻马店专员公署所在地,工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到1970年,全民企业已由1964年的46个增加到61个,工业总产值达4,809.1万元。但是,由于左倾思想的干扰,未能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安排生产,盲目发展机械修造,忽视具有地方特色的轻纺、食品工业。加之1966年开始的“文革”的干扰,低下的企业管理水平,不合理的生产经营机制和无政府主义思潮,致使不少企业连年亏损,债台高筑。1976年,仅全民所有制工业亏损总额就达525.4万元,是同年全民所有制工业利润总额的2.51倍。
1976年粉碎“四人帮”以后,逐步清除了极左思想的影响,调整了工业结构,对长期不景气的企业实行“关停并转”,并注意发挥地方优势,增加适销对路产品,鼓励企业参与竞争,推行了厂长负责制,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形成了全民、集体、个体工业争辉夺艳的崭新局面。企业在竞争中增强了活力,增加了效益。1985年起,加强和先进地区的横向经济联合,有30家、300余人先后到上海、广州、武汉、北京等地参观学习,进行专业化技术合作和技术成果的转让,取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到年底,全市拥有纺织、食品、卷烟、服装、制药、电子、仪表、机械、石油加工、采掘、蒸气、塑料、橡胶、工艺美术制品、工矿企业等155家,实现产值29,220万元。其中,轻纺,食品、化工、建材产值占总产值的85%,初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工业体系。57个全民所有制工业(市属29个)实现产值23,398万元(市属13,113万元。1980年不变价);98个集体企业(市属87个)实现产值5,822万元。轻工业产值21,580万元;重工业产值7,640万元。全民企业固定资产原值15,268万元,集体企业固定资产原值2,296万元。1985年,全市工业上交国家利税1,351.4万元,占全市当年财政收入的57.38%。年末,工业职工总人数27,880人,其中全民职工12,065人。
与此同时,乡办、村办、联办、合作、个体五及乡镇企业蓬勃兴起,发展到354家,从业人员3,063人,占全市农业人口的6.3%,1985年,实现产值1,539.7万元,形成了一批可以和国营企业相抗衡的骨干企业。喷灌机厂、啤酒厂、药用玻璃厂、五一机械厂和老街建筑队被誉为乡镇企业的“五朵金花”。
在激烈的竞争中,企业争相推广新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一批优质名牌产品应运而生。地区制药厂的“松鹤牌”热参止咳片,荣获1983年国家银质奖:地区电表厂的“金雀牌”单项电度表,获河南省优质产品奖;市电焊机厂的“程控脉冲钨极氩弧全位焊管机”,多次获国家级和省优质产品证书;市饮料食品厂的“桔子汽水”,在1985年轻工部全国同类产品评比中名列第六、全省榜首。此外,“荷花牌”各种全棉涤纶缝纫线、绿线麻袋、“花环牌”卫生纸、男女凉鞋和各种款式的箱、包产品远销国外许多国家和地区。
驻马店的商业活动由来已久。清光绪30年(1904年),京汉铁路通车后,落后、萧条的驻马店市场逐渐活跃,并形成了最初的吸引力和辐射力。1912年(民国元年),驻马店已成为豫南粮食集散中心,方圆数百里的粮食皆集中于此,日交易量达15万公斤。大量
粮油通过“申庄”、“汉庄”、“津庄”等大粮行输往德、美等国,平均年外运量达6万余吨。其中大豆占60%,芝麻占30%。1932年(民国21年);粮行已发展到140余家,主运粮食的转运公司和货栈有60余户,油行达百余户,米面行达40余家。驻马店已成为驰名全国的中级粮油市场。粮食在驻马店的商业活动中占主导地位,“粮动百动”一直为驻马店的商业特点。
1936年(民国25年),驻马店有商贩1,500余户,座商也不断增多。1938年(民国27年),日军飞机轰炸驻马店,一些商店惨遭战火而破产,部分迁徙外地,市场萧条。抗战胜利后,外流商人陆续迁回,商户发展到1,653户。由于国民党的苛捐杂税,到解放前夕仅有865户。
驻马店解放后,市工商联合委员会建立,在国家商业政策保护下,商户数迅速回升。至1951年已达1,428家。1954年,不少商贩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组成44个合作店(组)。至1955年,绝大部分商贩走上了合作化道路,1956年,私人商业被全部纳入合作店(组),逐步形成社会主义集体商业 同时,国营商业亦不断成长壮大,占据了主导地位。1958年,商品零售额1,234万元。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交通运输能力的增强,商业有了较大发展。到1966年,社会商品零售额已达2,497.5万元。“文革”期间,由于左的思想影响,管的过死,市场萧条。人民生活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1968年社会商品零售额下降到1,714,2万元。1978年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市场开放,经济搞活,允许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私营商业和个体商贩迅速发展。商品充足,市场活跃。
驻马店市的商业已形成了多种经济成份、多种购销渠道、多种经营方式的多层次的流通网络,产生了更大的吸引力和辐射力。1985年,全市拥有服务网点715个,零售商业个体户1,655户,1,986人;饮食业个体户1,035户,1,414人;服务业个体户416户,657人。另有外来商户249家。市内形成了工业品、农副产品、副食品、粮油蔬菜、鱼肉禽蛋等多处专业性贸易市场。物资部门广开货源,积极参与市场调节。粮食部门积极推行粮食产品多样化供应。外贸部门积极组织创汇产品,1985年出口额达1,330,3万元。是年,全市商品零售总额20,881万元,集市贸易成交额达1,611万元,比1984年增长42.8%。
驻马店市属大陆性季风型亚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裕。年均降雨量1,004.4毫米,年均气温14.8℃,年均积温54,071℃,年均无霜期220天。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由于降水年际、月际变化大,过于集中,涝灾成为危害农业生产的主要灾害。同时,因地表水贫乏,灌溉不便,旱灾也是驻马店的另一个重要灾害。
本市郊区农业生产落后,产量低。建国初期,粮食亩产不足50公斤。1958年“大跃进”对农业生产有着严重影响。全镇22,431人全部加入人民公社,大批劳力投入炼钢铁和建卫星田的“大兵团”中去,组织军事化,劳动集体化,分配平均主义,生产效益很低。社员经营的自留地和家庭副业收归集体。“一平二调”、“一大二公”,严重地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直到1970年,粮食亩产仍徘徊在120公斤左右。1972年农民年均分配51元,1975年54.3元,1978年68元。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农村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给农村带来新的生机。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允许农民自由经营,克服了人民公社时期的种种弊端。国家提高农副产品价格,恢复了集市贸易。同时,对农业内部结构作了调整。由过去的封闭式自给经济开始向商品经济发展。由过去的以粮为纲,改变为在抓紧粮食生产的前提下百业并重、全面发展;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农、林、牧、副、渔及第三产业蓬勃兴起。1985年,粮食总产13,145吨,单产212.5公斤,为1950年的4.5倍,最高亩产突破400公斤;油料625吨;棉花0.4吨;蔬菜29,956吨;水果44吨;猪、牛、羊肉248.7吨;禽蛋157吨;牛奶106吨;水产品615吨。植树793万棵;育苗179亩。奶牛存栏99头;生猪存栏7,290头。农业总产值1,029万元,为1951年70万元的14.7倍。
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大批农民从田野里走出来,从事木器制造、豆制品加工、饮食服务、牲畜屠宰等工作,有些农民还组织建筑队,进城承包工程,开办企业。1982年,农民人均收入211元,1985年增加到355元。五业兴旺,有力地促进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生产条件的改善。1985年,全市45,799农业人口,拥有可耕地52,711亩,各种拖拉机979台。农业机械总动力22,255马力,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
驻马店市的农业水利工程原不配套,有的长年失修,致使水利未能很好发挥效益。
50年代初,科技工作重点是引进和推广技术。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大搞科学实验。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各项科技活动已进入全面发展时期。1985年,全市有6所专业科研机构。科技队伍达到6,530人,其中工程师以上职称的有914人。各类群众性的科研学术团体44个,会员3,994人。青少年科普、技术培训、服务咨询等活动广泛开展。“六五”期间,完成各级下达的科研项目214项,其中64项获省级以上科技成果奖。驻马店小磨香油,以优质芝麻为原料磨制而成,是本地著名特产。1961年以来科研单位相继培育出“驻芝1号”、“驻芝2号”和“驻芝4号”芝麻新品种,在全区、全省、全国得到推广,1981年获河南省重大利技成果奖,日本专家曾特意前来进行技术交流。
农机厂研制的24片悬缺口重耙,具有我国独特风格,为半悬农机具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地区内衣厂研制成功的“非接触式导纱器,”成为世界针织史上的首创;市电焊机厂研制成功的半自动弧焊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受到国际焊接界的好评。
1985年,驻马店加速科学技术的引进和联合,从西德、日本引进4个项目,为塑料和食品工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驻马店历来以驿站著称。清光绪30年(1904年)铁路通车后,铁路运输成为主要运输方式,运输量占90%以上。大豆、小麦、芝麻、烟叶、皮毛等土特产品大都由火车外运。其余主要靠挑、抬、扛、推、拉和为数极少的车辆运输。泥土路面坎坷不平,晴天烟尘四起,雨天泥泞难行,货物集散较为困难,积压霉烂屡有发生。
1949年3月驻马店解放后,修公路,建桥涵,更新运输工具,提高公路的标准和通过能力。纵贯市区的京广铁路、京深公路和市中心辐射的驻新(蔡)、驻泌(阳)、驻蚁(蜂)公路相交汇,内接周围诸县,外连各大中城市。1983年以来,随着改革的深入,运输市场由过去的封闭型转向开放型,打破了地区行业界线,形成跨地区跨部门运输。地区运输公司运输线路249条,总里程6,677公里。除开往全区9县的客运外,还开通驻马店至洛阳、开封、新乡、南阳、襄樊、阜阳、南京、合肥等线路,形成庞大的交通运输网络,成为豫南运输业发达地区。1985年,全市有各种车辆2,091部,交通部门拥有252部;客车643辆,简易车50辆,特种车69辆;个体车89辆。公路客运量428万人次,货运量313万吨,货物周转量3,760.22万吨公里。铁路客运量150万人次,货运量45万吨。公共汽车客运总量124.1万人次。公路运输已成为驻马店交通运输的主要方式。
早在明朝嘉靖年间,驻马店已有“驻马铺”邮政业务。民国时期,驻马店属二等邮局,为步班运行业务,有信函、包裹、汇兑3项。1940年(民国29年)后,开办了发行业务。邮路由单一到形成网络。1962年,开始用无线电通讯。1978年以后,社会对准确、及时、方便的信息传递的要求日益强烈。1984年9月,新建长途电话和市内自动电话割接开通成功。1985年,全市邮路总长341公里,函件247万件,包件1.92万件,汇票和报刊发行数量分别是1949年的26倍和16.2倍。市内设邮电所7处,自办邮路3条,有长途交换机25部,自动电话1,488台,有线电报电路18条,通往省城郑州和全区9县的电路10条。电话普及率为每百人0.5部。全年邮电业务总额138.8万元。
为改变旧城面貌,人民政府曾多次制订城市建设规划。1965年,驻马店成为专员公署所在地,出现了第一个城市建设高潮。1980年,驻马店恢复市的建制,又出现了第二个城建高潮。国家用于驻马店的城建投资,累计达14,846万元。驻马店市区向西、西北部迅速扩展。
为改变市容脏、乱、差的面貌,建国以来共敷设地下排水主干道23条,长65公里,基本结束了长期存在的污水横流的局面;新建扩建街道112条,全长34公里;修筑各种桥梁31座,长327.5米,面积2,224.3平方米;建立交桥4座,市区交通拥挤、杂乱的局面大为改观。
随着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和提高,驻马店人民把美化城市作为城建的一项重要内容。兴苗圃、建公园、修花坛、植树木。绚丽多彩的月季被定为市花。主要街道绿树成荫,还出现一些环境优雅的“花园工厂”、“花园机关”。各式花卉也进入了户户阳台庭院。有些农民以培育花草为业,供应市场。全市园林绿化面积194公顷,人均12.98平方米。
随着城市的扩展,供水供电矛盾日益突出。1981年,市人民政府投放巨资在遂平县诸市开辟新水源;1984年,正式向市区供水。1985年,供水管道总长69.7公里。自来水公司及各自备水源的单位日供水能力达5万吨,居民已有60%用上自来水。同时,新建扩建发电厂和变电站,年底供电量达10,827万度,其中农村用电603万度;工业用电7,876万度;市政生活用电1,492万度。主要街道装高压钠灯554盏。市区道路亮灯率达90%。
对旧城区的改造和兴建公共建筑是城市建设的主要项目。采取充分利用、逐步改造的方法,对新华街、中山街、解放路、平等路、中华路等的路面、房屋、建筑进行改造。1980年,公共建筑面积1531万平方米,占地65.18万平方米,人均公建面积1.8平方米。1985年,公建面积增加到8.68万平方米,占地26.89万平方米,基本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南海公园3区2景初具规模。骏马河公园正处于筹建中。影剧院、体育场、文化宫、游泳池、骏马塑雕等,成为美化城市、丰富人民生活的重要设施。
驻马店市拥有一支114人的环境卫生队伍,有大型洒水车、垃圾车和各种运输车辆。有公共厕所141个,部分污染源初步得到治理。但噪音、废气、废渣污染仍然较为严重。
根据城市规化的要求,统建部门开办城市开发业务,开辟建设用地,代办动员拆迁,经营商品住宅。1985年,已在前王庄住宅小区建楼房17栋,面积2.1万平方米。
乡村建设也由旧貌换新颜,昔日土坯茅草屋基本绝迹。农民遵循规划部门统一安排建房。80%的居民住房翻新成为砖木结构瓦房,1%的农户建成二层楼房或混合结构平房。家庭院落宽敞清洁,房舍建筑布局俨然。
随着生产的发展,国民收入不断增长。1985年驻马店市国民收入16,654万元,比1984年增长45.9%;人均国民收入1,131元,年增长速度为41.3%。两项增长速度在全省9个县级市中均名列第一。地方财政预算内收入2,355万元,地方财政上解支出845万元。社会总产值43,592万元,为1980年28,841万元的1,51倍。消费总额11,164万元,积累总额4,514万元,积累率达28.79%。积累率基本适中。
人民经济收入和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市全民所有制单位职工,1985年4.99万人,全员劳动生产率人均12,267元。城乡个体劳动者4,863人。从业者人均收入875.5元,比1980年增加29%;农民收入327元,比1982年增加3.14倍。城乡储蓄总额6,227万元,比1980年增长4.48倍。年末实有建筑面积183.2万平方米,住宅建筑面积87万平方米。城市居民人均住房5,29平方米,使用液化灶4,460户。市民的饮食已趋多样化,并由主食型向副食型转化。服饰、家庭陈设也发生很大变化。手表、自行车、电风扇、缝纫机已经普及。彩色电视机、电冰箱、摩托车已进入城乡人民家庭。全市平均每百户拥有自行车214辆,缝纫机78台,手表229只,电风扇123台,洗衣机49台,电冰箱5台,彩色电视机19台,黑白电视机57台,收录机33台。居民在旅游、文化娱乐方面的消费明显增加,年人均看电影54.1场。
建国前,驻马店的文化、教育和卫生事业比较落后。
自1916年(民国5年)回族同胞集资兴办全镇第一所学校--私立育英小学到1949年的33年间,尽管有不少有志之士投身教育事业,但教育发展仍很缓慢。解放前夕,全镇仅有小学7所,37班,1,747名学生;中学一所,学生190名。在医疗方面,仅有教会医院1所及少数私立诊所。人民长期处于教育落后,缺医少药的境地,人口平均寿命35岁。
1950年,驻马店有学校8所,1,867名学生,92名教职工。1957年,发展到12所,学生5,454人。镇人民政府贯彻“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国家办学和集体办学一齐上。同时,大力提高教学质量,并把政治思想教育贯穿到教学中去。1958年的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和1966年开始的10年“文革”,使学校遭到极大破坏,相当一部分教师遭受迫害。学生“停课闹革命”,离开课堂和书本。政治挂帅的指导方针和频繁的政治运动,使学校教学质量下降。幼儿教育、扫盲教育和职工业余教育被迫中断,文盲半文盲大量滋生。
1979年后,国家恢复了高考招生制度。采取一系列发展教育的措施,学生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热情空前高涨。由于落实了尊重知识、尊重知识分子政策,提高了教师的地位和待遇,调动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1985年,全市拥有幼儿园11所,入园儿童2,600人,教师、保育员161人:小学27所,学生19,011人,普通中学11所,学生12.800人,职业中学1所,学生228人;中小学教师1,232人。1977年至1985年间,向高等学校输送学生1,600多名,向中等专业学校输送学生900多名。
为培养专门人才,满足各项事业发展的需要。市内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发展迅速。1985年,全市有高等学校1所,教师111人,学生1,058人;中等专业学校7所,教师319人,学生2622人;技工学校1所,教师48人,学生333人;成人高等教育在校学生1,796人其中电大生1346人;成人中专在校学生1,045人。
群众性的文化艺术活动有了较大发展、文化馆、新华书店、说唱团、影剧院、广播站、报纸等,对丰富驿城人民的文化生活起到重要作用。截至1985年,有电影放映单位28个,影剧院8所,还增设了立体电影设备和演出公司。有基层文化站6个,城乡文化俱乐部72个,图书馆藏书5万余册。广播线路250公里,喇叭14,203只,入户率达85%。文艺思想获得解放,长期设置的禁区被打破,文艺创作出现繁荣局面,25人被吸收为省以上各协会会员。成立了市文化艺术界联合会,创办《长鸣》杂志。一少年的书法获日本高野山书道会银质奖。长篇评书《三打乌龙镇》在全国播讲。
建国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医疗卫生事业,大力开展“防害灭病”爱国卫生运动。1985年,全市拥有医疗机构115个,有8所医院,100个门诊部,1,505张病床。卫生工作人员2.979人,其中技术人员345人,医生1.030人,有大型先进医疗器械16台,平均千人拥有医务人员9.42个,卫生条件有很大改善,技术水平在不断提高。“离体睑板再植成活”是国内首例:超剂量使用阿托品抢救有机磷中系获得成功。1957年实行新法接生以来,新生儿成活率基本达到100%。通过对妇女病的普查和防治,发病率明显降低。
卫生防疫工作采取了预防接种、预防服药等措施。50年代初,消灭天花;60年代,消灭性病、回归热和炭疽病;70年代,黑热病、白喉、斑疹伤寒基本绝迹;到1982年,基本控制头癣、丝虫病、地方甲状腺肿的发病。人口平均寿命63岁,死亡率下降到4.7‰。
建国后,本市出现3次人口生育高峰期。人口增长过快给全市的经济建设、人民生活、社会治安、劳动就业造成很大困难。中共十一届三全会以来,由于大力宣传计划生育政策,充分发动群众,采取有效措施,人口盲目增长的局面逐步得到控制。1985年,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45‰,人口出生率为8.46‰,计划生育率为99.7%,独生子女领证率达到34.8%。
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促进了体育水平的提高,全市25项体育活动在全区处于优势地位。向上级体育部门和高等院校输送体育人才40余名。其中史龙、乔小荣、傅中玉成为国家级运动健将。乔小荣在上海全国10公里竞走比赛中,被国家体委授予“1985年国优秀田径选手”称号,荣获银质奖章;史龙1982年两次荣获全国48公斤级国际式摔跤冠军,被誉为“河南一条龙”。
驻马店市面积较小,矿产资源贫乏,水资源严重不足。由于历史的原因,城乡还有一些居民比较贫困。工农业基础和兄弟市相比,较为薄弱。这些都是驻马店市经济腾飞的不利因素。
但是,驻马店市人民具有忘我的献身精神。张家铎、马尚德(杨靖宇)、邢锡文、王国华等革命前辈,曾在这块土地上写下了可歌可泣的革命斗争史诗;建国以来,很多知识分子和劳动者又在这块土地上奋力拼搏,为建设社会主义繁荣、富裕的驻马店泼洒汗水。
驻马店位居豫中南农业区的中心,汇集各类农副、土特产品。物产丰饶,原料充足,市场广阔。驻马店市的发展战略是:以食品加工、纺织、医药工业为龙头,带动机电、建材工业,促使商业和建筑业外向发展。1978年以来,围绕这个战略,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驻马店外围名胜众多。有中原最大的人工湖宿鸭湖,有被誉为“小延安”的革命胜地竹沟,有山势峻峭并建有宏伟道观的乐山,有风光秀丽的薄山水库,有国内闻名的河南风景名胜区嵖岈山,可供开发旅游事业。
驻马店有十数万勤劳朴实、富有创造力的儿女。
这座苍老而又年轻的城市,已摆脱了几个世纪的泥泞、坎坷与寂寞,迈入了一条坚实的道路。她必将战胜一切困难,走上腾飞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