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军 事
第一节 机 构
一、驻马店军分区
1965年10月建立,辖原属信阳军分区的西平、遂平、上蔡、新蔡、汝南、平奥、正阳、确山、驻马店镇和原属南阳军分区的泌阳共9县1镇人民武装部,隶属河南省军区和中共驻马店地委,负责驻马店地区军事和兵役工作。分区机关设司令部、政治部和后勤处。司令部编制有参谋科、军事训练科、组织动员科、管理科机要组、电台和警卫班;政治部编制有组织科、干部科和宣传科;后勤处编制有卫生所、修械所。直属分队有训练队。后机构设置屡有变化。1985年11月,司令部辖参谋、训练、动员、管理4个科及电台、警通班;政治部辖组织、干部、宣传3个科;后勤部辖供应、军械、卫生3个科及仓库。军区直属分队有教导队。
分区成立后,内部机构设置和直属分队几经变动。1966年12月,驻马店地区公安大队直属中队整编为驻马店分区独立连,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序列。1976年4月,组建军分区独立营,辖两个步兵连,原分区独立连编入独立营建制。1982年12月,军队精简整编,独立营改归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移交地区公安部门领导。
二、驻马店市人民武装部
1952年建立,配副部长1人。1953年11月,人武部由信阳军分区领导。1954年10月,改称市兵役局。1958年4月,市兵役局撤销,军事及兵役工作由确山县人武部负责。1963年4月,重建驻马店镇人武部,隶属信阳军分区。1965年10月,隶属驻马店军分区领导。1970年10月,下设军事科和政工科。1978年,增设后勤科。1980年9月,镇人武部改称市人武部,辖地、市直局(委)及各企业人武部和市郊各乡人武部,负责本市军事、民兵、预备役和兵役工作。
三、乡(公社)、街道办事处人民武装部
1971年,五一公社、新华街、战斗街(后改称东风路)和人民街办事处分别设立人武部,配部长《或副部长》1人、干事1人,隶属镇人武部和同级党委,负责本单位民兵、预备役和兵役工作。1974年,街道办事处人武部撤销。
1983年公社改乡,五一公社分为老街乡和橡林乡,均建乡人武部。
四、局(委)、厂(矿)、企业人武部
1974年,镇直第二商业局、第二轻工业局开始建立人武部。尔后,第一工业局、第一商业局、城乡建设局、粮食局和供销社等单位相继建立人武部。厂矿、企事业单位建立人武部的,有地区棉纺织厂、地区内衣厂,地区卷烟厂、地区罐头厂、地区化肥厂、地区电厂、地区电表厂、地区味精厂、地区砖瓦厂、地区运输公司、地区建筑公司和地区师范学校。1984年,建立地区直属党委武装部,隶属市人武部与同级党委。
第二节 驻 军
一、建国前驻军
1922年(民国11年),国民革命军统领李鹏举在驻马店驻防。1923年(民国12年),国民革命军靳云鹗部第二十八旅(旅长王允忠)驻扎驻马店一带。1925年(民国14年),4月,国民革命军第二军第四师第八旅阎曰仁部驻防驻马店。1926年(民国15年)3月吴佩孚河南暂编第五混成旅袁家骥部驻防驻马店。1937年(民国26年)8月,国民革命军政府航空委员会驻驻马店,在北面修一军用飞机场。1941年(民国30年)秋,豫南挺进军田镇南部5,000余人分驻驻马店。1947年(民国36年),国民革命军第六十八军第十一师邱行湘率部驻扎驻马店。1948年(民国37年),国民党军队驻扎在驻马店的,有第六十八军十一师、豫南挺进军(张轸)交警纵队、第五一二团、突击一大队、第三兵团部、驻确山预备司令部、保安第一、二、三、四旅。
由于国民党政府政治腐败,其军队所到之处,抓丁抓夫,欺压百姓,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豫南挺进军田镇南部驻扎驻马店期间,抢劫奸淫,贩卖毒品,百姓恨之入骨。当时曾流传有这样一首歌谣:“田镇南,如虎狼,到哪庄,哪庄光,青年跑,妇女藏,小孩哭,老头慌,又抓人,又抢粮,谁在家、谁遭殃。”
第六十八军十一师驻扎期间,更如土匪一般,闹得驻马店鸡犬不宁,当地百姓痛恨万分,咒骂他们:“十一师,罪滔天,日抢劫,夜强奸,狗不宁,鸡不安,丧家犬,快完蛋!”
二、建国后驻军
1951年3月,在确山县组建中南军区第二预备医院(位置在现驻马店市郊),全院编制700余人。设医务科、政治处、供给科、管理科、药局以及3个医疗所,9个休养连。建院初,无固定营房,往往借用民房收治伤员。8月,更名为第六十二预备医院。1952年5月,改为第七十七陆军医院,列入乙;种陆军医院,开设内、外两科。1954年8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159医院至今。
该院先后由河南省军区、中南军区后勤部第一管理处,广州军区和武汉军区等领导。自1958年5月1日起,复划归河南省军区领导至今、159医院建院以来,按照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克服各种困难,积极为当地群众防病治病,密切联系群众,与驻马店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1956年1月,豫南发生流行性脑膜炎,医院立即组织10人医疗组在驻马店免费为群众防治。他们利用民房,建立隔离站,历时3个月,救治病人350多名,控制了流脑的蔓延。
该院治疗烧伤技术高超,享誉全国.1966年,唐小妮烧伤严重,消化困难,军医张从榜、护理员任友美等12人,每天轮流将自己的胃液注入患者胃内,使患者转危为安。1972年,地区农科所家属6岁儿童蒋东云患三级脑外伤,外科经过两次手术,并对手术后连续昏迷20天的患者精心护理,使其转危为安。
1975年,驻马店遭受特大洪水灾害,疾病流行,医院及时派出4个医疗队、3个巡回保健组和1个环境消毒队,奔赴灾区为群众治病、消毒。
据统计,159医院1951年至1983年,共接诊地方病员270,095人次,其中住院治疗50,570人次,抢救危重病人4,639人次。他们还为当地群众经常培训医务人员,帮助解决缺医少药问题,组织人员到群众中宣传医疗卫生知识,改善卫生环境,为推进驻马店两个文明建设作出很大贡献。
第三节 兵 役
一、募兵制
募兵制是以招募办法募集兵员扩充军队的一种兵役制度。清代以前多采用此法。至清代,则采用世袭兵役与招募相结合。“旗兵”为世袭兵役,是清代所特创。绿营兵、湘兵、淮兵和勇营兵皆为招募。光绪20年以后,参用两法,酌定营制,编练新军,颁布募兵章程,将兵役分为常备、续备和后备3种,常备役3年,续备役3年,后备役4年,共10年,期满退为平民,不再征调。
招募方法,由各督抚确定招募日期,并先设选验处,附列募集标准,派员会同各府(或直隶州)督察各州县按标准选募。选募标准分为年龄、身体、臂力、来历和品行5项。凡合格者,由各村庄长、首事、地保等开具名册,送选验所听备点验,然后由督抚派员验收。验收合格者注册编伍,并发家属执照一张。
民国初,仍效仿清末募兵制度。当时,军阀割据,拥兵称雄,各自为政。为扩充势力,各设招兵处,竖招募大旗,随募随用。由于战乱不止,当兵等于服刑,故百姓皆不愿当兵。
二、征兵制
中华民国成立后,鉴于募兵制度不适于建军和建国的需要,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决定采取征兵制度,但因内乱纷争,未能实现。1924年(民国13年),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国民党政纲,其中再一次提出要“将现时募兵制度渐改为征兵制度”。1933年(民国22年)6月17日,公布兵役法,规定凡中华民国年18岁至45岁男子,均有服兵役之义务,兵役分为国民兵役与常备兵役两种。凡男子除正在服常备兵役或免役、禁役和停役者外,均应服初期2年、前期5年、中期15年、后期5年之国民兵役。20岁起至届满25岁止之男子,经检定合格中签者,须服现役5年,正役6年、续役11年之常备兵役。
1936年(民国25年)9月8日,颁布征兵令,并于各地设军、师、团管区为征兵机关,实施征兵。自此驻马店每次征兵均由兵役机关将征兵数字分派各乡各保,再由各乡各保分派到户。富户可以出钱买丁,服兵役者均为穷苦百姓,有些穷户中的青壮年不愿从军、则逃跑或移居,甚至将右手指砍去,以逃避派丁。当时战乱频繁,官府腐败,灾荒连年,民不聊生,一旦从军,等于送死。故逃避、抗拒征兵的斗争日益剧烈,国民党征兵制度有名无实。为补充愈益增大的兵员消耗,便采取抓丁和拉丁办法,强行征集。地方官府不时派出武装人员夜闯民室,见青壮男子便抓,以致青壮年男子白昼不敢下田,夜晚又怕回家,整天东藏西躲,田地大都荒芜。武装差役抓到壮丁,便绳捆索绑,械押而去。如逃跑被抓,轻则拷打,重则施以酷刑,甚至枪杀。 建国前,国民党政府在驻马店镇强行抓丁拉夫共995户,1,252人,其中231人至今杳无音讯,197人客死他乡。仅小刘庄就有276人被抓走,全村20%以上的妇女守寡,许多人家流离失所,家破人亡。
三、志愿兵役制
志愿兵役制亦称动员兵役制,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所施行的兵役制度,自1927年(民国16年)中国工农红军创立时开始,至1954年废止。驻马店实现志愿兵役制是1939年(民国28年),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到达确山竹沟,创建抗日根据地,竹沟成为河南省委、中共中央中原局所在地,豫南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中心。当时驻马店有数百名爱国仁人志士和进步青年自觉自愿参加新四军,投身抗日救亡斗争。
解放战争时期,刘(伯承)邓(小平)大军挥师南下,驻马店又掀起母送子、妻送夫、兄弟争相报名参军的热潮,数百名青年入伍随军南征。
1950年6月,根据党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组织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的决定,驻马店市动员人民踊跃报名参军。1950年11月至1951年底,全市有162名青年参加志愿军赴朝作战。
四、义务兵役制
1954年,国家决定改志愿兵役制为义务兵役制。1955年7月,颁布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8月,在全国执行。
1978年3月,将义务兵役制改为义务兵与志愿兵相结合的制度,并规定农村只征集劳动力比较充裕、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青年;城镇征集年龄在18周岁至20周岁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士兵服役年限从兵役机关批准入伍之日算起。
1984年5月31日,颁布第二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称新兵役法),确定以义务兵役为主体的义务兵与志愿兵相结合、民兵和预备役相结合的兵役制度。自《兵役法》颁布以来,本市每年(1967年除外)都为军队输送上百名乃至上千名兵员。自1965年起,还为空军挑选飞行学员。
五、预备役
1955年颁布的《兵役法》规定,兵役分为现役和预备役两种。预备役包括预备役军官和预备役士兵。预备役士兵又分为一类预备役和二类预备役。
凡年龄在18周岁至28周岁的退伍军人和基干民兵编入一类预备役;29周岁至35周岁的普通民兵和退伍军人编入二类预备役。
1955年,开始实行预备役登记制度,1957年曾一度停止。1958年5月,民兵与预备役合并,1969年至1978年再次中断,1979年预备役登记制度恢复。1984年10月,市人武部建立民兵预备役资料室,各基层人武部建有民兵预备役资料柜,将预备役人员分类建卡登记,每年进行补充调整,使预备役登记制度日趋正规。
第四节 民 兵
一、组织
建国前,驻马店最早的民兵组织叫“赤卫队”。建国初期为“工人纠察队”。1949年底,本市利华与华昌烟厂最早组织工人纠察队,共100多人。1951年,工人纠察队扩大为4个中队,共500多人。当时工人纠察队按工厂编队编组,由工会领导。
1953年,工人纠察队转由市人武部领导,扩大为1个大队,编为4个中队,队员发展到1,000余人。1955年,工人纠察队改为民兵组织。
1958年9月,在“大办民兵师”和“全民皆兵”的号召下,将全镇16岁至50岁的男女公民皆编入民兵组织,组建有25,700人的民兵团,编为15个营,92个连,以转业、复退军人为骨干建立武 装基干民兵组织,将16岁至30岁的男性公民编入基干民兵;将16岁至50岁女性公民和31岁至50岁的男性公民编为普通民兵。同年,还成立防空指挥部,1个反空降武装基干民兵营,编制为3 个连,共411人。
1959年,对民兵组织进行整顿,共编为8个团,43个营,176个连,457个排,总计25,083人。
1961年,按照国务院颁发的《民兵工作条例》,将16岁至45岁的男性公民和16岁至35岁的女性公民编入民兵组织,其中16岁至30岁男性,16岁至25岁女性编入基干民兵;31岁至45岁男性,26岁至35岁女性编入普通民兵。生产大队皆配备民兵干部(民兵营长)。
1964年,全镇重编民兵组织,建立工业交通、财贸、文教卫生和五一公社4个民兵,各团配备有团长、政治委员、参谋长、政治部主任等职。1966年5月,民兵组织开始瘫痪。1969年,发生珍宝岛事件后,本镇组建有武装基干团。1974年,首次组建民兵通信专业分队,在力车厂和农机厂各建1个民兵通信排,编为一个通信连,共72人,装备电台、交话机、电话单机、交换机和被复线。
1977年7月,郊区4个公社建立民兵团,共12个连,64个排。地区棉纺织厂、化肥厂、烟厂、电厂和镇机械厂建有4个民兵高机连,每连52人,装备高射机枪、冲锋枪和半自动步枪。
1981年,对民兵组织进行全面调整,缩小民兵组织的范围,减小民兵的年龄,将原男性民兵年龄由18岁至45岁改为18岁至35岁;女基干民兵的年龄由16岁至35岁改为18岁至23岁。取销女普通民兵的编组,减少民兵的数量。把民兵组织建设的重点放在提高专业分队的质量上。通过调整,全市民兵总数减少20,556人,其中基干民兵人数由原6,614人减至2,367人。女基干民兵的人数控制在男基干民兵的10%至15%。是年,老街公社组一个民兵侦察排。至此,本市民兵由原来单一步兵发展为具有高机、通信、侦察等兵种的民兵组织。
二、军事训练
(一)单兵、战术训练
民兵军事训练是建国以后才逐步走向正轨的。训练内容也是不断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逐步发展。
1950年,本市民兵组织中问题较多,训练以政治教育和思想作风整顿为主,故称民兵整训。1951年,根据上级指示精神,按照“劳武结合,以劳为主”的训练方针,在民兵中开展军事训练,训练内容主要是队列、射击和民兵勤务,时间一般为10天左右。1954年,增加投弹训练内容。1958年开始实弹射击训练。1963年至1964年,随着全国性民兵大比武,军事训练广泛开展,训练时间较长,军事素质有较大提高。1967年至1968年,民兵武器装备全部封存,训练停止。翌年,随着民兵武装基干团的组建而恢复训练,内容由技术训练发展到单兵班、排战术训练,时间也增加到30天。此时,无论参训对象、训练时间还是训练质量都落实得较好,民兵的军事技术、战术水平都有很大提高。1974年,民兵训练增加打坦克、爆破三防(防原子、防化学、防空)、打空降等内容;并注重民兵军事教员和民兵骨干的培训,按照“四会”(会讲、会做、会组织、会指挥)标准的要求进行考核验收。
1977年以后,加强对专业分队的训练、高机分队突出基础和战术训练,进行班、连对水平飞机、低空飞机的射击预习和打空飘汽球的实弹射击。侦察分队主要进行拳术、摔打、捕俘基础训练,通信分队重点进行收发报、收放线、机上综合练习等。步兵训练也增加“城市攻防”等战术综合训练。
(二)演练、阅兵
1971年,镇人武部组织17个单位1,300多名民兵分两批进行野营拉练,训练野战条件下的走、打、吃、住,检验民兵适应战争的能力和民兵干部的组织指挥能力。
1983年“五一”国际劳动节,本市组织建国以来首次阅兵。先由老街公社侦察分队进行基本功、拳术和对打表演;力车厂通信分队进行架线和沟通联络表演;地区烟厂高机分队进行带战术背景的操作表演。之后,近千名民兵组成8个方队进行分列式和阅兵式表演。
1984年7月16日,是毛主席畅游长江十八周年纪念日。地区组织地直和驻马店、汝南民兵在宿鸭湖举行横渡活动。本市组织5个局委的100名民兵,组成两个方队参加仪仗队,并打着“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大标语牌,游在横渡队伍的最前面。
(三)比武
1978年,值毛主席“大办民兵师”号召发表20周年之际,省、地、县(市)3级广泛开展民兵比武活动。7月7日,本镇组织20个单位的民兵建制班和282名民兵个人进行射击、投弹、刺杀、队列、战术和通信专业技术比赛,评出5个先进单位,45名先进个人,并选拔出50名民兵组成代表队参加地区民兵军事比赛。
在7月8日地区组织的军事比赛中,驻马店镇代表队的地区烟厂男班获战术第一名,投弹第二名;镇鞋厂女民兵班获战术第一名;无线电班获无线通信第一名,有线电班获有线通信第一名;地区棉纺织厂女民兵张大兰获冲锋枪实弹射击第二名,该厂有5名民兵获奖,团体总分为第四名,从该代表队中选拔出6名民兵代表驻马店军分区参加省军区组织的通讯比赛。
9月,参加省军区通讯比赛的4名代表分别获得发报总分第三名、机上通讯第三名和机上通话总分第四名的好成绩。
1983年9月15日至17日,驻马店军分区组织民兵教练员比赛。本市派出9名民兵教练员参加。有5名被评为优秀教练员和高级教练员,获总分第一名;通信教练员获总分第三名。
三、政法教育
根据不同时期的形势和民兵工作的任务,适时开展对民兵的政治思想教育,以提高民兵的政治素质、战备观念、国防观念、遵纪守法和自觉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观念,保证党对民兵工作的绝对领导。
在教育内容上,各个时期有不同的侧重点,1950年至1954年,主要进行“三大纪律八项守则”、民兵的性质与任务和民兵基本知识的学习。结合当时国内外形势,加强时事政策、法纪观念、共产主义理想、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阶级觉悟的教育。
1958年至1965年,主要进行民兵工作“三落实”的教育,开展学习雷锋、“南京路上好八连”和“硬骨头六连”的活动,开展学习解放军,大兴“三八”作风,掀起学习毛主席著作的高潮。1969年,主要进行形势战备、革命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激励民兵苦练杀敌本领,随时准备参军参战。1971年,主要开展批判林彪反党叛国的罪行,批判林彪的六个战术原则的活动。1976年,组织民兵深入揭批“四人帮”反党乱军和大搞“第二武装”的阴谋活动。
1978年以后,教育专职武装干部和民兵牢固树立一切围绕四化建设,服从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的观念,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贯彻调整、改革的方针,投身两个文明建设,实施民兵工作的战略性转变的思想,并按总政群工部编印的《民兵政治课本》内容施教。政治教育形式由1978年以前利用民兵集训、民兵活动结合全民性教育进行,改为月课制度,即每月一堂政治课。
1981年,各单位普遍建立“青年民兵之家”。
在教育方法上也趋向灵活多样。根据青年民兵的特点,坚持军政科文并举,组织民兵学政治、学军事、学技术、学文化,开展读书知识竞赛、演讲会和各种文娱活动,举办美术书法展览,组织参观学习和旅游观光,寓教育于各种活动之中。
为总结民兵工作经验,表彰先进和推动民兵工作的开展,建立民兵代表大会制度。建国以来,本市已召开四届民兵代表大会。
四、民兵的社会作用
(一)维护社会治安
建国初期,一些暗藏的反革命分子伺机破坏,民兵组织中普遍建有情报网、情报站和巡逻队,了解敌情、检举坏人、协助公安机关侦察破案,打击现行破坏活动。在镇反运动中,本市民兵配合公安机关搜捕反革命分子657人,协助外县抓获在逃反革命分子163人,破获地下反动组织5起,缴获武器17支,弹药1,200多发。
平时民兵还担负护路(铁路)、护线(邮电通信线)、护林、护仓、押送和执勤巡逻等项任务。
据统计,自1955年以来,全市民兵配合公安部门打击各种犯罪分子61次,查获走私犯罪7起,抓获犯罪分子42人,巡逻执勤动用民兵1,231个连,67,821人次。
(二)救灾
本市民兵不仅是一支有组织、有纪律的人民武装力量,也是历次抢险救灾的突击队。仅在“75·8”抗洪抢险中,驻马店镇人武部先后组织54个民兵连(排),出动民兵8,000多人次,组织抗洪抢险突击队,担负本市抗洪抢险任务,并分赴遂平、汝南、平與等县抢险救灾。 他们与洪水搏斗10天9夜,救出被洪水围困的群众2,010人,运送干粮7,750公斤,抢救国家粮食9,650公斤。镇二工局棉织厂一民兵在遂平救人时光荣牺牲。
第五节 重大兵事
一、起义军在驻马店
(一)捻军起事
清咸丰4年(1854年),捻军张移型部下肖况、张凤林、国宝善等,率部同确山知县陈梦连激战于驻马店,击毙陈梦连部下朱麻子、曹文成等数百人,获大捷。清咸丰10年(1860年)3月,江南捻军小阎王率众数万人在确山一带活动,后被科尔沁王僧格林沁镇压。是年,捻军重整旗鼓,发展迅速,活动频繁,常出没于驻马店西郊和西南郊的山岳丘陵,与官兵及地方团练周旋,致使豪绅富家惶惶不可终日。官绅便向四方募捐,并抽调民夫建寨自保,清同治元年(1862年)春竣工,取名“练江寨”。农历闰八月二十三日,捻军首领国保善、张凤林率部攻打“练江寨”,打死团练多人。但因寨高河阔,未能入寨。
(二)白朗义军偷袭张镇芳,袭击驻马店车站
1914年(民国3年)1月2日,河南督军张镇芳乘专列沿平汉路南下督战,自朗义军得知后即兵分3路,埋伏于驻马店北铁路两侧,准备捉拿张镇芳。由于义军号令不严,专列刚驶入车站,尚未停稳,3路伏兵便争相抢功,枪炮齐鸣,张镇芳急令专列倒退,折回开封,义军未能如愿。
1月8日,白朗军四五百人袭击驻马店车站,守站官兵抵挡一阵便弃站而逃。义军占领车站后,拆毁铁轨,迫使铁路停运数日。直到11日,信阳、彰德援军赶到,义军才向正阳撤离。
(三)张庆攻打驻马店
1922年(民国11年)11月9日,张庆(外号老洋人)率义军万余人,从息县、正阳兵分3路攻打确山、驻马店。吴佩孚派第十四师师长靳云鹗在确山、驻马店驻防。第十四师派一团杨绍先部驻守驻马店。是夜,义军包围驻马店,杨绍先部凭险据守。义军多次冲锋,突击南门里3次,均被杨部击退。至26日,由于义军伤亡过重,自动撤离。
11月14日,张庆两次率部攻打驻马店,靳云鹗部约万人据守,双方交战,死伤相当,至15日天明,战斗停止,起义军未能攻破城池,即向北撤
二、国民革命军与军阀在驻马店之战争
(一)军阀混战
1921年(民国10年)2月10日,驻扎在驻马店的毅军1个营与冯玉祥部发生冲突,双方互不相让,开炮射击,至下午2时,毅军寡不敌众,四处溃散。
4月18日,吴佩孚部与赵倜部在驻马店发生战事,混战经日,赵倜兵败溃退。冯玉祥立即通电斥责赵倜在驻马店引起兵端之事,并派兵进驻驻马店。
(二)国民革命军第二军与直系军阀第四师在驻马店之战
1926年(民国15年)2月23日,国民二军南线部队开至驻马店外围,邓宝珊步兵师和第二十预备团布置在老街与驻马店之间;樊钟秀部布置在与老街平行以及下方的居民点里;李虎臣师布置在开往驻马店的列车之中,作为预备队,准备对驻马店驻军吴佩孚部寇英杰师发起进攻。
寇师有4个旅,在驻马店铁路两侧构筑有防御工事,紧靠铁路的两所医院作为中心据点。
24日凌晨4时,战斗打响,李虎臣师首先发起进攻,樊钟秀部从翼侧迂回;但寇师早有准备,凭险据守,战斗十分激烈。不久,寇英杰派部队穿插到邓宝珊部第十三、十四旅之间,切断邓部与其他部队之间的联系,迫使邓部不得不抛下大炮和机枪轻装从侧翼迁回。第十四旅在向左翼迂回受阻。傍晚时分,单独设置在一居民点里的旅部遭土匪袭击,旅长被打死,其余官兵四处逃散。樊部在战斗中发生内讧,第一纵队的一个营投降寇部,使战事越来越不利于国民军。国民军即撤向郑州,此战即告结束。
(三)北伐军与奉系军阀在驻马店之战
1927年(民国16年)4月19日,武汉国民政府在东湖举行第二次北伐誓师大会,决定出师河南,攻击盘踞在中原的奉系军阀张作霖。驻马店遂成为北伐军的前哨阵地。22日,北伐军第四军先头部队73团(原叶挺独立团)抵达驻马店。在团长周士第带领下,坚守驻马店至5月上旬,保证了北伐军在驻马店附近的集结。同时,国民革命军骑兵团也进驻驻马店老寨(老街)。
4月30日,第四军(军长黄祺翔)抵达驻马店。5月1日晚,第四方面军总指挥唐生智率第二纵队抵驻。是日,第三十六军(军长刘兴)及暂编第三师王永唐部由广水抵驻马店、信阳一带集结。15日,北伐军航空队、驾驶员、警卫连、俄国顾问、汽车马匹由大智门开往驻马店。第四兵站也将一列共21节的军粮、军装、被服由江岸送往驻马店。部署如下:张发奎的第四军、十一军配置在驻马店、汝南一线;唐生智的第三、十五、三十六军配置在平汉路正面,两路协同北进。
4月下旬,奉军前锋占领郾城后,向驻马店逼近;靳云鹗部主力向驻马店退却。月底,北伐军由驻马店分兵3路北进。中路沿平汉路北上,向漯河、郾城方向进攻;右翼经汝南、上蔡进攻开封;左翼沿平汉路西侧向北进攻。
5月13日,北伐军对奉军总攻。6月1日,与冯玉祥的第二集团军会师郑州。奉军退往黄河以北,北伐军回师武汉,北伐即告结束。
(四)蒋、唐驻马店之战
1929年(民国18年)蒋冯战争结束后,唐生智于郑州通电反蒋,率兵南下,将主力集结于驻马店一带。蒋介石急忙调集刘峙、顾祝同、蒋鼎文、陈诚、夏斗寅、杨虎城等部,分别从信阳、南阳北上阻唐。
12月20日,蒋军在平汉路向唐军发起总,在攻驻马店相持15天,互有伤亡,不分胜负。
1930年(民国19年)1月1日,刘峙令正面部队全线出击,杨虎城部于元旦之夜袭唐军驻马店供应点,爆毁唐军军火列车。胡宗南部从背后向唐军攻击,使唐军受到致命打击,只得仓惶退却。杨虎城部冯钦哉旅占领驻马店,俘唐军3,000人,马匹、枪械、辎重无数,截获机车多辆。在截击唐军战斗中,夏斗寅第十二师生俘1个团,陈诚部缴唐军被2个团,杨虎城部九师追至小陈庄生俘2营余。2月6日,唐生智通电下野。唐军余部万余人遂集中于漯河接受改编,至此蒋唐战争结束。
三、日军轰炸、占领驻马店
1938年(民国27年)4月4日,日军飞机9架轰炸驻马店,投弹20余枚,市区北部和飞机场遭受严重破坏。5月20日11时,日军飞机18架对市中心繁华区进行狂轰滥炸。中山街、长寿街、自由街几乎成为平地,炸死居民1,500余人,炸毁民房3,000余间。22日中午,日军再次出动飞机18架对驻马店飞机场和段庄进行轰炸,西刘庄一带炸毁房屋2,000余间,段庄被炸平,飞机场被炸毁,炸死居民200余人。12月15日,日军出动飞机-4架,投弹8枚,炸死炸伤居民30人,炸毁房屋30余间。
1941年(民国30年)1月、10月、11月,日军3次侵占驻马店,实行惨无人道的“三光”(杀光、抢光、烧光)政策,杀害居民2,000余人。
11月3日,抗日武装部队截击和包围了侵占驻马店的日军,歼敌400余人,残敌于5日逃至信阳。
1944年(民国33年)4月下旬,日军由北面侵占驻马店,不久被国民军第五十五军收复。5月4日,日军侵占确山,中午进犯驻马店,被驻马店守军击退。5月9日,南进日军第二十七师团与北进日军宫下师团会师于驻,平汉路遂被日军打通。
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地方武装、部队在驻马店的兵事活动
1927年(民国16年)4月4日,中共驻马店特别支部组织和领导确山农民暴动,驻马店农民协会参加会员数千名,他们手持长矛、大刀,8日攻破县城,活捉县长王少渠,建立河南第一个红色政权。
1930年(民国19年)秋,为配合红军攻打武汉,王国华领导的游击队和赤卫队先后破坏了驻马店至马庄铁路,并炸毁南大桥。
1939年(民国28年)1月,邢锡文(中共党员)在驻马店北张楼、小刘庄、老街等地组织农民抗日游击队,报名者278人,筹集步枪68支、手枪30余支、子弹2,000余发、手榴弹百余枚,邢任大队长。下旬,集中西刘庄前往竹沟接受训练,改编时,遭反动地方团队围攻,邢与另外11名队员牺牲。
1947年(民国36年)12月7日,陈(赓)、谢(富治)部队四纵队攻占确山后,其中第一旅三十二团罗春荣团长率该团二营迅速北上,乘胜解击驻马店,并于黄昏时分到达。战斗打响后,国民党守敌仓惶向汝南方向逃窜,驻马店被解放军占领。3日后,为诱敌北上,解放军主动放弃驻马店,国民党整编第二师遂占领。27日,陈、谢部队和陈(毅)、粟(裕)部队在西平一带歼敌第三兵团和整编第三师后又挥师南下,驻马店守敌狼狈逃窜。驻马店再次被人民解放军占领。
1948年(民国37年)元旦前夕,确山县指挥部参谋长张宝成,率领游击队从蚁蜂出发,袭击驻马店的确山保安团。张指挥3个分队利用夜幕从3面向敌人猛攻,击毙敌人数百名,缴获枪支17支,弹药装备一批,并获得食品、药品。战斗进行1个多小时即撤出。
4月7日,解放军某部夜袭驻马店,守敌交警17总队两个中队闻风而逃,驻马店再次被解放军占领。5月下旬,国民党张轸部由驻马店西援南阳守军,陈、粟第四纵队、八纵队乘驻马店守备薄弱、兵力空虚之机占领了驻马店。11月15日下午,中原解放军某部攻克驻马店,歼灭国民党地方团队3个中队。
1948年(民国38年)1月30日,中原军某部和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驻马店。2月7日军管会撤离,驻马店又被敌占领。
3月30日,桐柏军区一部和确山指挥部协同作战,在肖劲光率领的第十二兵团的南下先遣部队的支援下,攻占了驻马店,拔掉了国民党在长江以北最远的一个据点。至此,驻马店人民获得彻底解放。
第六节 人民防空
1966年,4月26日,成立驻马店镇人民防空委员会,由14名地、镇党政军负责人组成。委员会下设日常办事机构一一人民防空办公室,直接负责全镇人防工作。“文革”期间,人防机构瘫痪 。
1969年10月6日,镇革委重新建立人防领导机构,即“驻马店镇人民防空领导小组”。11月3日,镇人防领导小组发出文件,决定在办公室下设10个保障组织和4个疏散大队,全面开展人防战备工作。
1974年,镇人防办公室升格为一级机构。1976年1月16日,对镇人防机构进行调整。人防领导小组亦相应调整充实。1983年,市人防领导小组更名为市人民防空委员会,办事机构为市人民防空委员会办公室。
一、工程建设
本市人防工程建设始于1969年10月,经历了从搞群众运动到转入正规化施工,从开挖简易防空洞到修建等级工事的发展过程。截至1984年底普查统计,全市已有人防工事的单位22个,工事建筑面积达5,498平方米,为建国前工事面积的9倍(其中砖混结构4,331.2平方米,占总面积的79%;钢筋混凝土结构257.3平方米,占总面积的5%;砖结构909.5平方米,占总面积的16% )。按市区人口计算,人均工事面积仅0.07平方米。
本市地处豫南,原状土属可塑性亚粘土。工事的显著特点为掘开式施工,渗漏水问题突出(尤其是工事的接茬处和口部最易出现渗漏水)。工事内部七、八、九3个月潮湿严重,其余时间温暖干燥。常年温度为12℃至16℃。
二、平战结合
1978年,全国第三次人防工作会议提出“全面规划,突出重点,平战结合,质量第一”的方针,市人防办公室结合本市具体情况,本着因洞因需制宜的原则,于1981年3月开展“平战结合”工作,动员有条件的单位把人防工事利用起来。截至1985年底,本市先后利用工事开办车间、仓库等用途的,有地区邮电局、地区物资局、火车站公安派出所和市人防办公室。利用面积达849.1平方米,占总面积的15.4%。年产值85万元,节省仓储开支2,100元,安排待业青年70人。由于平时勤于管理,内部设施保护完好,既保证了工事的战备功能,又发挥了人防工事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战备宣传
战备宣传是人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使群众了解并重视人防工作,市人防办公室成立以来,编印简报、资料,转发全国人防、省人防编印的《人民防空》,《河南人防》、《人民防空知识画册》等,系统地宣传战备工作的重要性,以及防原子弹,防化学武器,防细菌战的“三防”知识。组织放映《走访地下城》、《众志成城》、《洞天春色》等人防影片。1983年,在市区建宣传栏两处,采用图片、绘画与文字相结合的方法,向群众形象地宣传人防知识。同时还利用各种机会,采用多种形式向街头宣传“三防”知识和《人民防空条例》,推动本市人防建设的发展。
四、通信警报
本市战时的空袭情报和防空袭命令主要来源于上级军事指挥机关和人防部门。市区内的警报信号主要靠电动警报器传递。本市现有电动警报器6台,依据其技术性能分别架设在市区高层建筑顶端,其中市中心的1台由市人防办公室直接控制。音响覆盖面积达75%。另一种手段为有线广播传递(市内现有6,000只小喇叭可以利用)。
五、指挥建设
指挥建设是城镇人防和军事部门的共同任务。市人防部门结合本市实际情况,本着及时有效地清除空袭后果这一目的,1971年2月拟定机关,市民战时人口疏散预案。1982年3月,又组建了“三防”、治安、救护、消防、通信、运输、工程抢险等7个专业分队,共有队员429人。并以“三防”、救护、通信为重点,每年组织专门训练。1984年,市人防办公室绘制出《驻马店市人防示意图》,完成了战备指挥室的部署。
附:建国前的防空设施
1937年(民国26年)7月7日,抗日战争开始,国民党政府为减少敌机轰炸的损失,在后方成立防空机构。国民政府于3月11日正式公布《防空法》,规定全国防空事宜由政府最高军事机关负责,全国所有公民有防空服役和提供物力支援的义务。驻马店是豫南重镇,国民党政府在此设有飞机场、电台和防空警报器。电台设在段庄,防空警报器设在火车站。有空袭情报时,电台用电话通知火车站,机器房用汽笛发出警报信号:预备警报4短声、1长声;紧急警报4短声,反复10余次;解除警报1短声、1长声,反复多次。
1938年(民国27年)底,国民党政府下令破坏驻马店火车站和铁路设备,铁路员工向后方撤退。汽笛警报器拆除以后,在驻马店市区设有几个警报点,用悬挂的铁轨夹板代警报器。有空袭情报时,各点敲响夹板,传递空袭警报信号。当时,按照国民党政府命令,各机关、学校、工厂、商店、居民都开挖防空洞。但由于政府无统一规划,且缺乏物资准备,所开挖的防空洞绝大多数都是土洞,极不安全。居民在西刘庄塘坡挖土洞1个,1938年(民国27年)遭敌机轰炸时震塌,砸死9人。农民在段庄东头挖一大型土洞,面积约100平方米,深2米,圆木顶棚,复土两尺厚,遭敌机轰炸时震塌,砸死百余人。中山街两侧商号在天井院或室内挖小地洞,遭敌机轰炸时死伤惨重。只有火车站南头和北头两个防空洞是用铁轨、枕木盖顶,枕木做支柱,混凝土结构,比较坚固实用,两洞可容400余人,至解放时仍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