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水 利
建国前,农业望天收,无水利工程可言。农业高级合作化后,打井、挖塘、筑坝、掘渠、修水库、架桥涵等水利活动连年不断,对促进农业生产,提高作物产量,起着积极的作用。但由于重建设轻管理,年久失修,水利工程多遭破坏,不能正常发挥效益。
第一节 提水工程
一、井
1956年前,井水多供饮用,间有少数辘轳井提水浇菜。农业高级合作化后,上级强调打井灌溉,但效益甚微。配套提水工程为解放式水车,后发展为动力水车,离心泵或潜水泵。也有打竹井的,在竖筋间绕编竹蔑成井筒,随掘进深度而下伸,仅用四、五年。
1964年冬,信阳专署水利局来驻马店搞全区锅锥井试点,井位选在老街四队,井深50米,提水配离心泵或潜水泵。后因水位下降,超出离心泵吸程,只得将机泵下移,但须在静水位以上,以免淹没。
60年代后期,开始用钻机打井,成井深多在100米至200米间,配用深井泵,单井出水量每小时40立方至80立方。因井深投资大、运行费用高,多为工业或城市供水所用。
1981年,湖南人在安楼打大口井,配离心泵。同年,水利工程“五查”时,全市有各种农用井650眼,其中超过60米的深井31眼。
二、提灌站
全市有较大提灌站两处。
(一)杨庄提灌站
1950年建,当年见效,使杨庄附近百余亩水稻收成较佳。1960年夏,土坝被冲毁。1973年大队组织劳力筑成浆砌石漫水坝,砖砌渠首,土渠送水。1975年8月的大水,使站毁渠垮、电房顶自渠首漂至杨庄。之后,输入渠改为浆砌石,因块石运输跟不上,施工效率低,质量差。站有10″sh--19水泵1台,28千瓦电机1部,南北向浆砌输水渠1条,东西向浆砌石渠两条。1981年“五查”时,水泵严重锈蚀,电机不在位,站房顶将塌,部分渠段损毁。因管理不善,工程报废。
(二)烧山提灌站
始建于1969年冬,挖方3,000立方米,填方3,000立方米。历时20天竣工,但试灌失败。1970年春重建,历时3月竣工,因沟缝焊接不密,输水仍漏,边用边修。1972年至1974年每年浇地300亩。渠系不配套,土地未平整,漫灌效果欠佳。后因水泵震动导致泵轴弯曲而不出水,又适逢大雨,停灌失修,趋于报废。
第二节 蓄水工程
一、烧山水库
1957年3月4日完成,以时志名为“七三四”水库,后改为烧山水库。库区占地200余亩,流域面积7.2平方公里,主坝高5.3米(高程81.8米),长110米,最大库容80万立米。“75.8”洪水时围堤决口。次年秋后方堵,同时扩宽溢洪口门。1981年麦前,国家投资2,000元,改建输水洞。1984年又投资2万元,补建洪道消力池。
二、翻板节制闸
座落于练江河会合口上650米处北支上,1977年初动工,1979年6月完工。设计标准防洪20年一遇,流量每秒330立米,最高水位78.95米,启动水位79.05米,至79.60米闸门翻至最高。立体工程包括溢流坝、翻板闸、公路桥、水电站等。全工程耗资68万元,1979年汛期投入使用,1982年秋后重修被冲断裂支墩,拆换止水橡皮,并对闸门涂油维修。
三、漫水坝
全市共计6处,均加浆砌石。练江河漫水坝在1971年建;郭楼、刘阁间漫水坝1970年建;冷水河有4座漫水坝,均建于1977年。
四、人工塘
也叫人工湖。跃进湖在今自来水公司院内,1957年挖,次年春完成;青年湖在今化肥厂东,1958年春挖,次年冬完成;工农湖在今南海公园内;橡林乡有人工塘23处,其中申庄西北、东高庄窑场、邓瓦房谭庄北、阎庄东、周庄东南、庄户北为50年代挖成;关庄北、王楼西、刘庄北、塘坊庄南、阎庄北为60年代挖成;70年代挖成的有密庄西、昝庄西南、张楼北、阎庄北、张庄东、六里庄东、烧山南、烧山东、全庄东、周湾西、周湾南、刘楼北。
第三节 引水工程
一、南干渠(合六支)
渠首在板桥水库,经泌阳、确山、遂平进入驻市西北东高庄,渠尾在地区纱厂西南。由泌阳、确山、遂平3县施工。六支渠原指纱厂跌水以东至路王庄渠段,顺河公社以水位低为由,渠水改在跌水以西,向北引水,经五里堡折东,穿铁路沿小王楼至顺河公路,至马庄折北,终于姬庄东,全长28.5里。1970年动工,次年放水,“75·8”暴雨造成南干渠停灌,1979年夏六支渠被平毁。
二、诸市供水工程
1981年施工,1984年投入使用,属城市供水工程。
三、渔业供水工程
自练江河北支翻板闸上提水,通过地下压力管递压送至黑泥沟西北渔塘,全长900米,砼管内径25厘米,1984年5月施工。老街、橡林两乡协议:水位低于堤坝顶1.5米时,不得提水。
四、喷灌工程
1978年至1979年,地、镇灌溉试点面积达5万亩,包括五一公社的4个大队。为加速灌溉建设,镇局规定:由国家投放喷灌机,动力机由生产队自购。田间工程,大队统一规划,生产队分头施工,一些建筑材料免费供应。多采用小明渠或地下气膜暗管输水。因多用于抗旱,利用率低,管理不善,致使喷灌工程日渐毁弃。1981年“五查”时,175部喷灌机约半数以上不能正常使用。1985年橡林水利站收回部分机具加以修复,拟组建喷灌公司统一经营。
第四节 除涝工程
驻马店市内自然河沟4条。练江河北支于1957年、1973年两次疏浚,练江河翻板闸以下至电厂小桥于1978年秋后按20年一遇标准治理(部分段未彻底竣工)。1977年秋后动员9,000民工疏浚冷水河,挖土方30万立米,底宽由3米扩为15米。田间除涝沟始挖于1958年。60年代中期形成网络,因桥涵不配套,农事活动中常垫路坝,致使排涝时不能畅流。1981年着手桥涵配套工程,时值联户承包之初,农民多只重视责任田,当年安排的15座关键小桥只完成4座,而且垫路、平沟现象更趋严重。1985年分片管理,首先给王楼除涝片配套,现已完成小桥21座。
第五节 水利管理
一、工程管理
1980年初,水机局设管理站,专管练江桥翻板节制闸。1982年4月,五里河队抢青红砖5,000块及其他物资,久拖未究。1983年将翻板闸委托橡林乡管理,不了了之。烧山水库由大队派人专管,直至被人承包。其余工福,或重建轻管成只建不伴,除涝沟被平,提濃沾门窗俱毁。水泵锈蚀,胶普被割,快评皮砸,电机不在座,电线已拆除,输水渠线损,农用井被淤填。
二、水资源管理
由于峡乏管理,水资源早在70年代已电恶兆。练江河水污单,导致方庄提灌站报废。市区深井超密,地下水超采,引起地下水位下降,单井出水减少,农业与工业争水等。搞好水资源保护、开发和利用,搞好水资源监测,废水、污水处理,都是水资源管理的迫切任务。
附:农业区划主要内容
驻马店市农业区划工作开始于1982年。1984年提出初稿,由地区各主管单位评审、验收。区划列举了农业生产中的3大问题。其一、结构比例失调。种植业比重过大,1984年产值762万元,为农业总产值的81.6%;而林、牧、副、渔业过小,产值分别占农业总产值的0.80%、4.94%、12.56%和0.02%。其二,水资源严重不足。地表水较丰富,多集中于夏秋之交,但因拦蓄工程少而小,仅保持降水量的5%。浅层地下水为贫水区,深层地下水虽属中富水区,但大量开采,水位日降。其三,耕地面积锐减。随着城市的发展,基建占地增多,30余年来城乡累计占地2.3万亩,耕地相对减少。
区划对生产结构调整作了设想。种植业在扩大蔬菜、瓜果生产的前提下,搞好粮油生产。建万亩菜地、1,500亩瓜园、3,100亩饲料田、2,500亩大麦田、3,000亩苎麻田。林业在优先果品、花卉的前提下,积极实现城市绿化、农田林网化、环境美化。以桃、李、杏、枣、核桃为主,种果树5,300亩,引进推广优良品种。公路街道植树57.4万株。到2000年,林木覆盖率由1980年的10%提高到18%;活立木积蓄量由2.3万立方米增加到17.2万立方米。畜牧业由使役型为主转向商品型为主。着力于奶山羊、奶牛、瘦肉型猪和良种家禽的发展。到2000年,产值由1980年占总产值的9.93%上升到32.95%。副业(不含乡办)进一步巩固深化,支持“两户一体”。大力发展饮食服务、食品加工、饲料加工、短途运输、建筑建材、机电维修、文娱旅游等。使产值由1980年占总产值的6.8%调整到2000年的16.79%。渔业着力防止污染、治理水域、扩大养殖面积、增肥养殖水体。到2000年,养殖水面扩大到2,500亩,产值由1980年占总产值的0.19%调为1.10%。
区划对各业的具体分布作了划分。近郊蔬菜区环布于市区边缘,距市区近,人均耕地少,剩余劳力多,土质好,肥源足,农田基本建设较完备,人均收入高,扩大再生产能力强,只要注意耕地锐减及蔬菜加工储藏设施缺乏等问题,在搞好蔬菜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搞好科学种田和经营管理,市内蔬菜供应紧张的矛盾是会缓解的。远郊粮油区环布于市之外围,必须解决好水利设施管理差、效益低和农业结构失调等问题。在保证粮油产量的同时,广种杂粮以供畜食,在邓瓦房岗坡地种植瓜类,发展林果业,搞好城市绿化,大力发展养殖业,促进食品结构的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