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编 群众团体
第一章 总工会
1922年(民国11年),驻马店建立铁路工会。1927年(民国16年)5月,在中共地下党组织和北伐战争的推动下,先后成立了店员、浴业、邮务、电报、缝纫业工会。之后,瓦木、理发、摊业等工会也相继建立。不久,这些工会即被迫停止活动。
1929年(民国18年),国民政府公布实施《工会法》后,各业工会陆续建立,但大多为地方官僚、封建把头所操纵,成为盘剥工人的工具。建国前夕,各业工会解散。
1949年5月,成立驻马店市工会筹备委员会。1950年5月13日,正式成立驻马店市总工会。自建国初到1956年,党和政府主要通过工会对工商企业进行领导。市总工会开办和建立职工消费合作社、职工业余文化学校、工人俱乐部、图书阅览室、文艺活动室、灯光篮球场、简易游泳池、职工文化教室和工人礼堂等,以改善工人的生活,提高工人的知识水平,丰富工人的业余文化生活。1957年后,逐步转向配合和协助行政工作。1958年,在“工会消亡论”的影响下,工会工作一度不能正常开展。“文革”期间,停止活动达7年之久。1978年,工会工作恢复正常,组织职工开展劳动竞赛、技术革新、技术交流等多种活动;并根据工会自身特点,开展关心职工生活福利、实行劳动保险、劳动保护和女工工作。1980年后,工会把引导职工参政、管理企业和民主治厂等作为中心工作;并将过去建立的工人文化宫扩建成为拥有1,657平方米电影厅1座、1,176平方米职工教学楼1座、附设灯光篮球场和宣传画廊各1个的全市职工文化娱乐活动中心。
第一节 组 织
一、驻马店市总工会
1950年5月13日,驻马店市总工会正式成立。设主席、副主席各1人,下设办公室、组织部、文教部等办事机构。1953年10月18日,按照中华全国总工会“七大”通过的工会章程,总工会更名为工会联合会。1956年7月,精简人员,撤销各部,保留办公室。1958年4月,原8名工作人员减半。1959年5月,改镇工会联合会为镇总工会。1965年5月,总工会由驻马店地区工会办事处领导。“文革”开始,工会即停止活动。
1973年,开始组建镇“工代会”,由于领导权被群众造反组织篡夺,工会工作极不正常。1978年,正式恢复总工会机构。1980年9月,镇总工会更名为市总工会,下设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生产部。1984年7月,总工会顺应体制改革的要求,合并部室,设主席、副主席、秘书各1人,下设组织宣传部、生产福利部,工作人员共10人。
二、基层工会
1949年7月,在铁路、邮政、电讯和中西药店员中建立第一批基层工会,同年8月,建立产业、店员、手工业、搬运业4个工会联合会。年底,共建立基层工会11个。1950年5月,文教工会成立。1953年,基层工会增至44个。随着对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产业和手工业工会联合会自行消亡。店员工会联合会改组为商业工会联合会,教育系统建立教育工会。搬运公司建立搬运工会。
1956年,全市37个基层工会进行民主选举,在百人以上的单位中建立财务、劳保和女工委员会。1964年,有基层工会79个。1978年重建镇总工会后,工会工作走上正轨。1980年,发展基层工会142个,1985年底增至168个。
第二节 会 员
1949年5月,工会筹备会成立,制订了入会条件,当年发展会员719人。1950年5月总工会成立时,已有会员1,705人、1956年,增至2,519人。1964年,发展到3,509人。1980年,增至13,000人。1985年底,达22,225人。
第三节 活 动
一、参加巩固政权斗争
1950年,市总工会积极协助党和政府进行镇反运动,发动全市工人清查土匪、特务、恶霸、反动党团骨干和反动会道门头子,对巩固新政权起到很大作用。
1950年12月30日,开展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动,市总工会发出《告全市青年工人书》,号召广大青年工人积极报名参军参战,开展爱国主义劳动竞赛,维护社会治安。1951年5月,组织全市工人参加为期一周的各界反帝游行大示威,有3,210名职工参加控诉美蒋暴行大会,3,673名在《保卫世界和平宣言》上签字。同时,积极响应了抗美援朝分会发出的捐献“驻马店号战斗机”的号召。
1951年6月,实行民主改革,市总工会协助政府发动群众,训练骨干,开展检举揭发和说理斗争,打垮了陆六顺、周国荣等37名封建把头。在“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和“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窃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五反运动期间,全市工人在各级工会组织的带领下,向贪污盗窃分子和不法资本家开展严肃的斗争,配合党打退了资产阶级在经济领域中的猖狂进攻,加强了工人内部的团结。
二、组织生产
驻马店解放后,为支援大军南下,工会筹备会立即组织铁路工人补修队,日夜奋战,抢修铁路。
1949年8月,为恢复私营企业生产,工会筹备会与工商局根据发展生产、劳资两利的原则,共同研究制订了《劳资双方合同规则》,并同资方签定了《劳资协议》,促进了工商业的恢复和发展。
1950年5月13日,为解决失业工人生活困难,市总工会成立“救济失业工人委员会”,对失业工人进行登记、安排和救济,并先后组织职工消费合作社、生产合作社和运输大队,安置就业128人,以工代赈102人,动员回乡分土地86人。1955年7月,市总工会发动职工开展以增产节约为中心内容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运动。1962年1月,镇工会发出《告全镇职工书》,号召广大职工深入开展以增产节约为中心内容的活动。
三、职工教育
为了提高职工队伍的素质,不断加强职工的阶级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先进人物教育和业余文化教育。
建国初,为对职工进行阶级教育和时事政策教育,启发工人的阶级觉悟,提高主人翁责任感,组织起来积极恢复生产,参加政权建设,市工会筹备会举办各种形式的学习班。至1953年底,共举办各种学习班30余班(次),参加人员4,253人次。在抗美援朝和民主改革运动中,组织职工开展新旧社会对比,进行忆苦思甜教育,发动50多位苦大仇深的职工控诉美、日、蒋的暴行,提高了全市职工的阶级觉悟。广大职工积极报名参军参战,组织工人纠察队,维护社会治安,并以极大的政治热情开展爱国主义劳动竞赛和增产节约运动。
每年重大节日,市总工会配合有关部门举行隆重纪念活动,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在1949年5月1日国际劳动节纪念大会上,请革命前辈王国华作形势报告,还印发了《告全市工人书》,号召全市职工发扬无产阶级革命传统,担负起历史重任,做新中国的主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市总工会与共青团配合,先后组织数千名职工瞻仰了“竹沟革命烈士纪念馆”、“杨靖宇将军故居”。1983年2月,为纪念“二七”大罢工60周年,市总工会举行了纪念“二七”座谈会,利用幻灯、板报、文艺等形式,开展纪念“二七”宣传周活动。
另外,各级工会在50年代开展向吴运铎、马恒昌、郝建秀学习活动。60年代,学习雷锋、焦裕禄等先进人物。80年代,赵春娥、张海迪、蒋筑英、罗健夫、朱伯儒又为广大职工树立了榜样。先进人物的事迹教育了全市职工,激励他们为社会主义建设多做贡献。
1949年6月,市工会筹备委员会先后建立3所职工业余学校,学员300余名(其中女工84名)。市工会建立后,设立文教部,具体负责职工的业余文化教育工作。1950年市政府成立“职工教育委员会”,文教科配备了3名专职教师。10月底,发展为5所夜校,14个教学班,学员923人,专职教师7人,兼职教师20人。1951年2月,正式成立市职工业余文化学校(简称市职工联校),配专职教师1人。1952年7月,中南区召开扫盲工作会议,全面布署在工农群众中推行“速成识字法”。8月上旬,市总工会对职工文化进行普查,共有文盲、半文盲1,702人。9月25日,市政府成立“扫除文盲办公室”,对职工重点进行扫盲教育,至1953年元月,全市共建立职工速成识字班9个,学员672人,半文盲班一个,学员34人。1955年底,全市职工业余文化学习发展为4处,17个班,学员851人。有专职教师6名,群众教师15名,全年扫盲毕业100人,高小毕业24人,初中毕业65人。截至1956年,职工中扫除文盲、半文盲907人。1957年7月,市职工业余文化学校与市干部业余文化补习学校合并,定名为“驻马店市职工干部业余文化学校”。
为提高基层工会干部的素质,1949年至1957年,共培训工会干部和积极分子25期1,747人次。1958年,业余文化学校增至11所,68班,3,165人,配专职教师11人,群众教师63人。1960年停办。1962年复校,1964年发展到18个班。1949年至1965年,业余文化学校共入学1,1904人,毕业2,272人。“文革”期间,职工业余文化教育停办。1979年9月21日,建立“镇职工业余教育委员会”,建立7所职工业余学校,开办各种文化班、技术班25个,学员1,526人。1980年8月,恢复“驻马店职工业余学校”。9月,在第二中学办起职工业余学校分校,开办14个班(4个高中班,10个初中班),学员833名。接着在第九小学开办第二所分校。1981年,市职工业余学校发展为3.所分校,14个班,学员586名。基层办学有15个单位,5个初中班,26个技术班,学员1,024人。全市开办45个教学班(高中2班,初中11班,技术26班,英语5班,服装裁剪1班),学员1,610名。1982年2月,在市工人文化官新建1,176平方米(3层)职工教学楼竣工,市职工业余学校在教学楼正式开课,各分校停办。年底,开办93个班,学员4,534人,占全市职工总数的20%,初步形成了职工教育网络。1982年至1985年,全市共举办362个培训班,参加学习的职工16,956人(次),有2,786名青工取得文化补习及格证书,有2,314名青工达到三级技术“应知应会”水平,有30名青工步入高等院校,有2,000多名青工考取中专班、电大班、函授班继续深造。1985年市职工业余学校有24班,入学人数1,405人。
四、劳动竞赛
1950年,市总工会在工厂企业中组织开展劳动竞赛活动。1953年6月,劳动竞赛在6个工厂中全面展开,参加竞赛者千余人。1954年,利华烟厂、勤生油厂、新光电厂、大华印刷厂、火车站等单位,分别推广“郭瓦廖夫工作法”、“李川江榨油法”、“降低耗煤法”、“张继英检字法”、“李锡奎调车法”。1959年7月,在比、学、赶、帮运动的基础上,组织开展“五好职工”和“五好企业”竞赛活动。1979年后,深入开展以高产、优质、多品种、低消耗和安全生产为内容的增产节约劳动竞赛和“为四化立功”的活动.
1984年7月,市总工会与经委、科技局、团市委、劳动局、科协等单位联合举办“驻马店第一届职工技术(业务)进步选拔赛”。竞赛项目有车工、维修钳工、维修电工、砖瓦抹灰工、工业品营业员和理发员等6个工种,参赛职工1,166人。各企业为参赛举办培训班39期,培训人员1,395名,历时3个多月,选拔优胜者37人,其中12人获省总工会“青年技术能手”称号,25人获市政府“青工技术能手”称号,并发给奖金。每项的前三名(共18人)浮动一级工资。荣获前六名的2名学徒工,提前转正定级。1985年9月至11月,举办第二届职工技术选拔赛。有10个局委所属的41个工厂企业2,230人参加培训和岗位练兵活动。参赛8个工种,有46人获胜,其中16人获省、地级“技术能手”称号,30人获市级“技术能手”称号,并颁发了荣誉证书和奖金。
五、民主管理企业(职工代表大会制)
1950年1月,首届一次工人代表大会作出《关于公营企业民主管理化的决议》,在国营工厂中试行建立管理委员会。
1953年,国营工厂开始实行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利华烟厂首届代表大会,征集提案156条,内容涉及领导作风、生产经营、职工福利等。1961年3月,在重点试行“职代会”制度的基础上,正式制订《关于在工厂企业中建立职工代表大会的试行方案》,先后在勤生工厂、兴业铁工厂、新光电厂建立“职代会”制度。集体企业的搬运公司也于1963年召开首届职工代表大会。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工会再度重视民主管理企业工作。1981年,结合外地和麻纺厂试点的经验,重新拟订《关于在全市推行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的方案》,建立“推行职工代表大会制度领导小组”。是年,全市有19个单位建立“职代会”,明确了“党委集体领导,行政统一指挥,民主管理企业”的原则,协调了企业内部矛盾,保证国家计划的完成。
1984年,建立“职代会”的单位增至81个,1985年底,达93个。为保障经济体制改革顺利进行,各工厂企业的“职代会”认真审议厂长、经理的工作报告,制订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民主选举和评议基层领导干部,认真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和切身利益,你现了职工群众参与决策和管理企业的主人翁地位。
六、文艺宣传活动
1953年2月,市总工会建立工人俱乐部。发动文艺活动积极分子,组织“职工业余剧团”和“职工业余合唱团”,配合婚姻法宣传、普选和抗美援朝运动,排演了《爱情》、《罗汉钱》、《选民证》、《三只鸡》等文艺节目。工人俱乐部有线广播站,下设5个收听站,按时转播中央广播电台节目,编播本市新闻。1955年,全年组织报告会5场,展览10次,文艺晚会12场,灯谜晚会1次,广播和板报播发稿件310篇。夏季经常举办周末舞会。1956年,建立了歌咏组、舞蹈组、曲艺组、文艺创作组和美术组。1979年以后,每年都与文化局联合举办职工业余文艺汇演。为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90周年,1983年与文化局联合举办职工业余美术、书法、摄影展览。曲艺厅由1981年秋至1983年,举行各种演出1,185场,观众达29万多人次。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周年,1984年举办了歌咏比赛。1985年3月,举办了“首届元宵灯会”。
七、体育活动
1953年2月,在新华街建立了工人俱乐部,设立灯光篮球场、乒乓球室和游艺室,利用周末和节假日开展友谊比赛。是年,举行篮球比赛201场。1956年6月,举办了首届职工运动会。1966年8月15日,简易游泳池正式开放。1981年,市财政局拨款维修游泳池。截至1985年底,参加游泳者达21万多人次。市工人文化宫建成后,1981年举行职工篮球、乒乓球和中国象棋比赛。1982年,建立太极拳辅导站。1984年“三八”期间,举办女子拔河、篮球、象棋和扑克比赛,参赛人员318人.自1983年始,每年“五一”期间,均举办职工“文明杯”篮球赛。
八、劳动保护
市总工会把安全生产、保障职工安全和健康作为重要工作,由生产部专门负责。各基层工会均建立劳动保护委员会(或小组)。1981年,市总工会会同有关部门,对纸品厂一起工伤致残事故进行调查,认定事故并非职工违犯操作规程引起,推翻了厂方的错误结论,并当即要求重新处理,从而维护了受伤职工的利益。自1980年开始,定5月为“安全月”。在第一个“安全月”活动中,市总工会和劳动局共检查了53个企业,督促被检查单位成立“安全领导小组”,开展安全生产教育,及时发现问题,消除隐患。1981年,市总工会配合有关部门进行4次安全大检查。是年,重伤事故较上年下降73%。因生产事故死亡3人,重伤4人。1983年“安全月”中,检查99个企业,发现各种事故隐患439起,提出整顿意见354条。因生产事故死亡1人。1984年,各级工会组织与行政配合,培训特殊工种职工906名,其中电工49名,司炉工60名,电焊工35名,汽车司机211名,消防队员551名。是年,无重大伤亡。
九、职工生活福利
建国初,市工会筹备会建立消费合作社,以优惠价向职工供应日用品。在开展劳资协商工作中,也把职工福利作为重要内容,订入劳资协议,维护了职工的合法权益。1955年,市工会建立“职工生活委员会”,对职工生活状况进行调查。上级工会拨款3,815元,再经多方筹款,对全市640多名职工进行生活困难补助,并为80名职工解决了长期负债问题。1962年,上级拨款及多方筹集资金56,141元,对全镇2,571名职工进行生活困难补助。不少基层工会还为职工添置棉衣棉被,翻修宿舍,为老弱病残职工的家属安排工作。1963年,市工会又筹款56,881元,对3,822名职工进行生活困难补助。1972年5月,在铁路东建文化宫,经历年扩建,至1985年,已拥有1,657平方米电影厅1座(1,604个座位)、1,176平方米职工教学楼1座、灯光篮球场和宣传廊各1个,初步形成了全市职工文化娱乐活动的中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尤其是推行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以来,不少单位把兴建职工宿舍楼、浴池、食堂、卫生所等纳入职代会决议。1984年,市属单位有80个建立互助储金会,12,437名职工参加储金;有职工食堂21个、职工浴池14个、理发室5个。
十、女工工作
市总工会成立后,即配备女工干部,配合妇联会开展女工工作。1950年初,在企业中建立女工委员会。1953年,有5个工厂建立“职工家属委员会”,组织家属从事辅助性生产劳动,提出“生产好、家务劳动好、邻居团结好”的口号,开展友谊竞赛。职工家属工作的开展,解除了职工的后顾之忧。1979年以后,女工工作有所加强。1982年,市属单位有44名女工出席了地区工交、财贸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路腊梅、孙秀芳、汤荷子、游仙菊均为国家级先进工作者,受到表彰。1983年6月15日,市总工会建立“女工委员会”。是年底,召开女工工作表彰大会,表彰女工委员会17个,女工委员75人。1984年,市属单位共建18个女工委员会;工厂企业建托儿所和幼儿园32个,工作人员85人,入托幼儿657名。各级女工委员会根据女工特点,开展“五期”(月经期、妊娠期、分娩期、哺乳期、更年期)保护工作,组织女工进行健康检查。1985年,各基层工会进一步健全女工委员会,并为女工建立健康卡片。
第四节 工代会
驻马店工人代表大会从1950年1月开始,至1984年7月止,先后共召开9届,详情列表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