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习 俗
第一节 生活习俗
一、服饰
民国时期,衣料以棉布为主,富豪人家或着绸缎。男装蓝黑色多。劳动人上穿短衫、短袄,有大襟,后改为对襟,布扣;下穿大腰裤;布袜,双脸鞋,后改为长统线袜,短脸圆口鞋。遇喜庆节日,穿长衫或长袍。长衫、长袍有大襟,布扣在右侧。富人或公务人员戴呢帽,穿长衫。女装,老年衣服色重,一般为棉布衫,长2尺半,有大襟,扣在右侧;青年多穿红、绿等彩色衣服,戴耳环、手镯、戒指。老年妇女为小脚,留长辫,盘在脑后;青年妇女为天足,剪发头。建国后,除少数高龄老人仍着旧式服装外,多随时尚变化而更异。男留平头或偏分头,上穿中山装或短便服,下穿开口裤,细线长统袜,半胶鞋。女多为剪发或短辫,上穿短便服或迎宾服,下穿偏开口裤,细线统袜,后改为短袜,呢龙袜,短脸方口带绊鞋。“文革”期间,草绿色广为流行,服装非常单调。开放以来,青年男女争新夺艳,服式多样,有喇叭裤、牛仔裤、西装、高跟鞋、过膝袜、旗袍等多种。
二、饮食
旧时,民众以粗粮为主,吃杂面蒸馍、窝头、卷糕或饼子。富人吃花卷馍(白面卷杂面)。吃馍时有稀饭,用高梁面或玉米面做成,名为糊涂。每天吃一次杂面条,用儿种混合面做成,里面下干菜或青野菜。改善生活时吃小米饭或捞面条。工商户逢初一、十五打牙祭。建国后生活水平提高,细粮占70%。1978年后的饮食由主食型向副食型发展,各式饮食习俗杂然相存。烩面、热干面、拉面等风味小吃及牛奶、咖啡、面包深受欢迎,大米已成为仅次于白面的主食,高蛋白低脂肪的副食如牛羊鸡鱼等需求量大增。
三、居住
旧时农村住宅多为三合院或四合院,坡顶式土木结构,草房为多,瓦房极少。市内建房格式不一,砖木结构,瓦房小院为多。1978年以来,农村住宅式多改为单建正房,坐北向南,侧有厨房,圈有小院。城市建设全为瓦房和楼房,砖木或钢筋水泥结构。居民区多为集体大院,有公用的卫生设施。
第二节 生产习俗
旧时,各业均有习俗。农民种植五谷,希望风调雨顺,养殖禽畜,盼望六畜兴旺,故敬青苗、龙王、牛王、门神、路神、山神、河神、风婆婆、雨伯伯、雷公、闪将等。此外,还有一些禁忌:在播种日不准小孩先吃饭,收麦要祭芟,打场要祭磙,打麦场禁止女人和光屁股小孩进入等。商人在初一、十五都要敬财神,求财神降财,敬火神,求免除火灾。还注重在商品名称、行情方面讲行话,禁忌不吉利的词语。一些手工业者多敬鲁班或老君。冶炼、窑业禁吹口哨。随社会生产变异,旧习消失。
第三节 乡里习俗
一、道喜
邻里之间给生子女人家送礼品表示庆贺称道喜。主家择吉日设宴,连同产妇娘家人一并招待致谢。送食品称“送祝糜”,赴酬道喜的筵席为“吃祝糜”。此习沿传至今。
二、贺新婚
男子结婚时,乡里亲友皆来庆贺,赠送礼品,主家设宴招待,名为“喝喜酒”。此习今尤盛。
三、添箱
女子出嫁前,娘家亲族和近亲谊邻陪赠礼品,名为“添箱”。女家在女儿回门日待客,男方备礼致谢。此习今仍行。
四、贺新居
民间以建新房为大事,上梁或上楼板时放鞭炮,贴红联,写吉祥语,撒上梁馍和水果糖,表示庆贺。竣工迁入新房时,亲邻送喜联、送菜、送肉,名为“燎锅底”。主人备茶饭致谢。
五、请年酒
旧时,农历正月初二至十五,民间互相串亲拜年,必设酒席招待,同时邀请邻里饮酒。建国初,制止大吃大喝,此习渐废。1980年以来,城乡请酒之风日盛。
六、吊丧
旧时以父母之丧为头等大事。老年人病危即通知至亲谊友,一旦病故,立即向亲友报丧。邻里亲友携祭品挽联哀幛纸钱等前往吊唁。主家设席招待。建国后,提倡丧事简办,送祭品改为送花圈,吊唁仪式改为开追悼会。
七、回民习俗
回民依照伊斯兰教教规,在生活上有自已独特的习俗。主要是不吃猪肉和病死的畜、禽。本民族的节日时,家家户户改善生活,吃油香,互相馈送。男女结婚须经“提亲”,双方同意后“过礼”(男方给女方送聘礼),再进行“住亲”(女到男家认爹娘和近门亲族),后择吉利日子“成亲”(女方送女到男家),由阿訇主持宗教仪式,即为正式“成亲”。旧时回民不与他族通婚。实行土葬,人死后送入水房净身,再用白单子覆盖(男5件,女7件)置入专用殓匣,用花架子抬至墓地,尸体着地,封土成长形坟。父母之丧,子女戴孝40天,妇女不送葬。埋葬后一日3次上坟,请阿訇念经。对死者有七日、四十日之祭。在未葬期间,家人不动烟火,待客山族内分担。
第四节 人生仪礼
一、生育
旧时以无后为不孝,儿孙满堂为荣,故增添人丁全家欢乐,对产妇、婴儿倍加关怀,为保养身子,恢复健康,月子里不准产妇跨邻家门槛。若是头男大女,一定要请亲邻喝喜酒。亲邻来贺,送礼品,给婴儿爷奶抹黑脸,至今沿行。
二、挪臊坡
妇女生育满月,娘家或亲邻接去住一、二日,家中打扫卫生后再接回家,亦称住弥月。此习仍行。
三、看麦收
农历六月初六,农村接未婚媳妇来家住几日,改善生活,添制新衣。今盛行。
四、庆大寿
旧时,人至60周岁称大寿,其子孙设宴,请亲朋庆贺。以后70、80、90等诞辰之日,皆举行庆寿。庆寿时,亲友献寿幛,赠寿联、送酒肉、糕点等礼品。欢宴前举行祝寿礼,晚辈拜贺,亲友说些祝颂词语。
五、“六十三、送枣山”
父母年至63岁,出嫁女儿为父母蒸一枣山送回,祝愿父母长寿;亦有送蒸馍者,一岁一个,意义相同。
六、“六十六、一块肉”
父母年至66岁,出嫁女儿买一块猪肉送来,祝愿父母健康长寿。
七、殡葬
老年人病故后,晚辈为之洗澡,穿装老衣,上身5件,下身4件,用纸蒙面,用麻绊脚,入殓钉馆,埋葬入基,堆土成锥形坟。戚族成孝送宾,悲哀哭泣。其子女披麻戴孝,长子摔老盆、扛幡,在墓地焚烧纸扎车马、纸钱。葬后有5个七日、百天、周年等祭日。建国后仍是棺木土葬,减少许多封建迷信色彩。1982年4月,成立殡葬改革委员会,制订管理试行办法,规定党员、干部、职工、街道居民和农村社员死后都应火化(少数民族除外)。殡葬旧俗已开始被打破。
第五节 节日习俗
一、元旦(大年)
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称大年。旧时过年,家家户户在凌晨吃饺子,饭前祭祖先,焚香烧表,放鞭炮。饭后晚辈给长辈磕头拜年。此日各行各业放假,人人穿新衣,进美餐。初二开始,携带礼品走亲串友,一般先去舅爷家或舅家。初四、初六出嫁姑娘回娘家。相互来往,半月方止。
二、破五
农历正月初五,群众以为这天做什么事都不吉利,不串亲访友,不出外,商民不营业,中午包饺子,称为捏破五。
三、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日,也称灯节。旧时此日祭祖先、神灵,午饭吃饺子,晚上吃汤圆,夜间观灯展。自十四起,一连3天高挂红灯。农村各户到野外散灯盏,并聚众结队,敲锣打鼓往野地坟园散灯。伴以丰富多彩的民间文艺活动,热闹非凡。
四、二月二
农历二月初二,旧时称为龙抬头日,清早炒咸豆,意为炒蝎子肚、蚰蜒爪。吃白面杠子馍,呈龙形,以红枣点睛,意为吃龙肉、吃龙头。中午吃方叶饺子,饺子里夹煮面条,意为吃龙耳、吃龙须。农民凌晨以草木灰在庭院画大圈,意为粮食丰收,满院大囤。男人在节前理发,称剃龙头。
五、清明
是日添坟扫墓、烧纸钱,门前挂柳枝。青年男女踏青、野餐。
六、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也叫端阳节。这天民间皆炸油香,吃粽子,饮雄黄酒。清晨采药草,门旁插艾。妇女缝香囊佩戴。
七、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又称团圆节。节前携带月饼、小鸡、水果等礼品串亲。家家户户炸油香、烙焦馍、吃月饼,全家欢聚庭院赏月,并设案摆月饼、果品祭月。
八、十月一
农历十月初一叫十来一儿,旧时,是日上坟祭墓,烧纸钱。
九、腊八
农历十二月初八.旧时,私塾从此日放假,幼女于此日穿耳孔。早晨用米、红枣、豆类、胡萝卜、红薯共煮粥,叫腊八粥。中午用米做饭,称腊八饭。以刀砍果树,在伤口上抹腊米粥,相传可多结果。
十、冬至
本为农时节日,是日交头九,相传吃饺子不冻耳朵。
十一、小年
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此日打扫房舍,晚饭吃火烧馍、喝豆腐汤。晚饭前祭灶君,供以火烧馍、灶糖,焚香烧表,并备公鸡给灶君作马,以酒3杯祭灶君领马,送其上天,将原灶君画像烧掉,主祭者口念祷词“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等。
十二、除夕
农历十二月三十。传说此日全神下界,家家户户中午祭祖先,迎新灶君,祭天地诸神,焚香,烧表。晚上悬彩灯,放鞭炮,全家聚宴,饮辞岁酒。并在院中堆柴烧火,意为给尚在途中赶路回家的人照明。宴后包饺子,炒瓜子,做糖果。
第六节 恶习陋俗
一、吸毒
清末,鸦片传入。初期,只在官绅富豪中流行,继而传至各阶层,逢婚丧等事,皆以鸦片为招待品。很多人染上鸦片烟隐,倾家荡产,沦为匪盗,以致家破人亡。民国时期曾明令禁烟,但政府官吏多半有烟隐,无法执行,明禁暗放。吸食者和贩卖者只要登记领证,向政府按期交捐,仍可公开吸、卖。新华街开设的“协丰义”官膏店,由警察站岗保护,大量经售毒品,“大烟鬼”逐年增多。建国后,市政府明令禁烟禁毒,对不能自觉戒除者采取集中强制的办法;对贩毒、制毒者给以惩处;收缴所有毒品、毒具;并将项固不化、继续制毒的首恶分子判处极刑,至此毒品禁绝。
二、赌博
旧时,城乡均有公开赌博场所,各阶层的人都参加赌博,个别人以此为业,常年换场不歇。赌博的形式有押宝、打麻将等十多种。常出现输光家产、妻离子散的悲惨结局。民国政府曾下令禁赌,而各级宫吏及其家属多参加赌博,更有些赌头向政府交官司钱,不能禁止。建国后,每逢春节期间仍有人以娱乐为名赌钱,经政府教育而改正。各级工会组织群众开展多种形式的文艺、体育活动,正确引导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并组织职工群众学习,赌博的恶习渐至消除。
三、宿媪
民国时期,有人从下江引来一批妓女,先在各大旅馆开业,继而在新华街二巷、大坑沿、西大院等处开妓院多处,另有暗娼、野妓。政府对此不加禁止,反而加抽花捐。有些官员利用名妓拉拢上司。因妓院是乱场,许多人染上性病,轻者致残,重者丧生。建国后,取缔妓院,教育妓院老板,妓女有家的回家,无家的自找对象,政府协助就业,彻底取销宿娼恶习。
四、迷信
旧时,城乡人民皆迷信鬼神,修房造屋或葬坟时请阴阳先生看风水;生了病求巫婆神汉。建国后,党和各级政府大力宣传无神论,取缔会道门,禁止生产迷信品,打击巫婆神汉。在城乡大力发展卫生医疗事业。逐渐破除迷信。1976年以后,农村迷信活动开始复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