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其他习俗
第一节 杂 俗
迎春礼 旧时,立春前一日,艺人披甲行仗鬼神之状,击鼓跳叫,士绅集聚县大堂,各家逐疫颂喜,商民扮士农工商随官师士大夫出东郊迎春,四方男女同往观看土牛与芒神毛色,以占当年水旱吉凶:芒神跣足则旱,着屐则涝,衣红人有灾,开颐民食艰……,谓之拗芒。官绅着吉服,持彩杖,绕土牛击鼓,唱赞歌。赞歌词意:“惟神职司春。今德应苍龙,生意诞敷,品汇萌达。某等恭牧,是邑具礼迎新,戴仰神功,育我黎庶。”行一跪三叩首礼。然后共同击碎“土牛”,谓之“鞭春”,俗称“打春牛”。“牛”腹中栗子、核桃、白果(银杏)及五谷杂粮散落满地,围观者纷抢食之,以示五谷丰登;好事者竟相取“牛”身之土涂灶以为吉。立春前后,民间吃萝卜、麦饼。此俗民国初期尚存,后渐废。
入学礼古时,凡文武新生入学,俟上方红案发下,县主亲行起送礼。届时,新生聚集县堂,县主升堂,行谒见礼。继之,彩旗鼓乐前导,县主至儒学领行谒庙礼,再至明伦堂,县主、学正交拜,诸生拜师长,分班就宴。宴毕,县主按录取名次启文敦武。而后诸生拜辞,县主送至城门,由彩旗鼓乐导出城外。清末废科举制后,此礼遂废。民国时期,新生入学需行拜孔、拜师礼。
喜庆 除婚嫁、生子、建宅、乔迁等喜庆外,旧时,凡新春开市、新业开张、新船下水启航、新科得中、升官进爵、破土开挖、开镰收割、新谷初尝等,均举行不同形式的喜庆活动。官宦富豪之家,喜庆活动声势浩大,宴请乡里和亲朋至友,甚至搭台请戏3天;一般家庭设宴招待前来祝贺的亲朋好友;贫寒人家亦略有庆祝表示。20世纪50~70年代,各种喜庆活动被视为“四旧”,或活动从简,或令禁革除。80年代起,各类喜庆活动逐渐复兴。开市、开业放鞭炮示众;新产品试制成功,敲锣打鼓向上级报喜;新厂新楼等大型建筑破土动工举行奠基仪式;新厂、新店、新楼或大型建筑竣工使用及新路、大桥建成通车、大型展览开幕、新船下水等,举行剪彩仪式;考取大学(或中专)、参军入伍、选送出国、立功受奖,乃至转正晋级、入党、提拔等,所在单位及亲朋好友亦纷往馈赠祝贺。农村喜庆时多鸣炮示众,或设宴招待,或请放电影,以示隆重。
分家 即另立门户并割父母财产(包括动产不动产),分担父母债务。旧时,城乡家庭中,有诸弟兄成家后即行分家者,亦有父母去世后分家或诸弟兄中尚有未成家幼弟而先行分家者。分家前,由父母提出分家方案,诸弟兄各得1份,有些士绅之家,长孙亦得1份。分家时一般请舅舅、姑父之类公亲作公证人。若有争执,公亲从中斡旋或断决,然后请人写分家契。分家之日,公亲及近族聚集一堂,祀神祭祖。礼毕,诸弟兄分别在分家契上画押确认,请诸亲友聚餐。分家后,父母单独立灶或与某子同居,诸子共同负责赡养,农家多为父母吃轮家饭,半月或一月一轮。今分家礼俗简化,吃轮家饭习依旧;城镇男子成家后多与父母分居,另起炉灶。
结干亲 两家原非亲戚关系,因彼此相处要好,情投意合,以子女关系结为亲戚,为“结干亲”,俗称“打契家”。旧时,结干亲程序一般为:一方提出认另一方子女为干儿或干女儿,经另方同意,择吉日邀人监证,并请亲朋至友参加。届时,宾朋至家,鸣炮奏乐,燃烛焚香化纸,干爹(俗称干老儿)备“长命锁”、“洗儿钱”,同放桌案之上。两契家同拜祖先,干儿(女)向干爹、干娘跪拜叩头,干娘为干儿(女)亲手挂锁、赐钱、换新衣,此后即可正常往来。今俗从简,双方同意后,略行仪式即可。逢年过节,干儿(女)均携礼品往贺干爹、娘,干爹干娘照例给干儿(女)赐钱、添制新衣等,礼尚往来,彼此破费,俗云:“干亲礼上亲”,“打契家,谲自家”。
第二节 陋 习
迷信
〔敬神〕旧时,几乎家家供神。所供之神一般为天爷(玉皇大帝)、灶君、财神、龙王、保家大仙等。城乡大多建有龙王、城隍、关公、火神、菩萨等神庙,逢年过节上供进香,叩头跪拜。信神者妇媪为最。
〔算卦、看相、求神驱邪〕均属预测命运占卜吉凶活动,旧时颇为盛行。卦的种类有文王八卦、六爻卦、鸟啄卦(叨签)、抽签、测字、鬼八卦等。迷信者每遇灾祸或接连生病、五谷不丰、六畜不旺、事不顺心、生意蚀本等事,往往求之于卦或请人看相,或请巫婆、神汉至家探问吉凶、捉鬼驱妖,求术解救。婚嫁、丧葬、建房等择日之举亦多求签卜卦以图吉利。民国年间,游乡串村或于集镇摆摊算卦、看相者颇多,操此业者多为盲人,巫婆、神汉在家“坐堂”。今虽明令禁止,仍未禁绝,近年,以算卦、看相、装神弄鬼、捉妖拿怪骗取他人钱财为生者又有所发展,尤其以为他人算卦、看相为生者,大街、小巷随处可见。
〔许愿〕某家有人久病不愈或财气不旺、办事不顺等,家长在家或携香纸至庙,焚烧叩头,向菩萨或上天等神灵许愿:如神仙显灵,保佑近期家运好转,合家平安,定于某月某日捐资修庙或请唱大戏3天,或过年杀猪、宰羊,以报仙恩。
〔看风水〕旧时建宅、造屋选茔地皆请人堪舆,俗称看风水。迷信者以为风水好,以后可人丁兴旺,官运亨通,发家致富,否则会有凶险灾祸,故建房造屋、择茔定穴等多请风水先生指点定夺。今此俗渐废。
〔祈雨〕旧时,大旱之年县民祈雨之俗颇盛,方式有2:其一为“背雨”。1人赤脚赤身头顶柳条帽,身负陶制罐,一路缄言步行,2~3人同扮陪行至驻马店西老乐山龙王庙焚香叩头,祈求神灵发慈悲降甘露,民谓背雨者是“光身赤脚穿裤头,头戴柳条不回头”,以示祈雨者的虔诚。其二为“掏井”,几乎村村皆为之。陶井时,杀猪宰羊,全村男女聚集井边焚香叩头,向井王爷求雨,而后下井挖出淤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背雨”俗废,掏井祈雨之习渐少,仪式从简。
〔求子〕俗称“拴娃娃”,旧时此俗极盛,尤其人祖庙、奶奶庙会期间,求子者络绎不绝,以人祖庙会为最。求子者于神像前焚香许愿,用红线拴一泥塑或纸娃娃带回。倘若生子,须上供还愿或敬献匾、绫,上镌(写)“求子有应”或“有求必应”等。今此俗近废。此外,旧时尚有生男不生女或生女不生男的妇女相互交换腰带以求男女双全之俗。
〔诅咒〕某家丢失畜禽或物品,怀疑为某人所窃,即扎草人绑于树,以滚烫开水浇之,亦有捏面人用滚油浇者,以之诅咒偷窃者,意欲使之不得安宁。
〔叫魂〕小孩受惊吓,父母拉着孩子在受惊吓处,以手摸地抚孩头顶,边唤孩名“xx来家来”、“摸摸头顶心,xx魂上身”。又,某人有疾以为魂被摘走者,其亲属2人一前一后,从百米外的东南方向为之喊魂,前喊“xx来家来”,后呼“来了”!边走边呼喊,直至病人床塌。
〔招魂〕婴儿夜间啼哭不止,视为受凶神惊吓,家人用纸写上“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个吵夜郎,过路君子念七遍,一觉睡到大天亮”字样的招魂榜文,将之贴在村外路边树上,以此招魂。
〔驱鬼避邪〕旧时,病人昏迷呓语,以为鬼妖作怪,家人往往在病人头下置刀矛或桃树枝条,以驱鬼避邪。今此俗渐废。
〔愿语〕某人突然患病,以为撞着坡头野鬼或某某“鬼魂”,家人在病人床前向“孤魂野鬼”说些许愿或安慰之类的话,或请巫“游坠”(巫手持一筷,另端系线绳下坠一小块灶心土,在盛有清水的碗上游荡)定鬼魂方位、姓名,而后携纸至村(街)外路口焚烧将“鬼魂”送走,以求病人痊愈。今农村此俗尚存。
〔冲喜〕旧时父母生病,要未过门儿媳提早成婚进门,以为一喜百解,病可痊愈。
〔鸟鸣报喜忧〕民间以为早上喜鹊(俗称麻嘎子)迎门或迎面叫大吉,有“早报喜,晚报忧,半夜黑的贼来偷”之说。若遇乌鸦迎面而鸣,则以为不祥,谓之“乌鸦拦头叫,灾祸必定到”。
赌博 清末至今,县境赌博形式有抹纸牌、掷骰子、推牌九、打麻将、押宝等,以金钱作赌注论输赢。旧时,城乡赌博之风盛行,尤以官绅富豪及无业游民最为嗜好。春节期间以及城乡庙会或演戏时,“会头”或“戏头”开设赌场,招人聚赌,亦有在家办赌场者,称“园子主”,赌者每赢1局,园子主即抽一定赌金,称“打头钱”。赌徒有的大发横财,有的典庄卖地,甚至妻离子散,倾家荡产,沦为乞丐或盗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明令禁赌,但仍有人暗中偷赌。赌注多寡不等,有几角、几元、几十元、上百元乃至数百元者,有的一夜间输掉上千元、数千元。公安机关曾惩治一批首要分子,赌风有所收敛。近年赌风有回升趋势,主要赌具为麻将、牌九,间有以扑克牌作赌具者。
吸毒 民国时期,县内吸毒者初为官绅富豪流氓之类,后波及劳动阶层,县城及各大集镇均设有明暗烟膏店铺。民国25年(1936年)河南省禁烟视察员报告称:“新蔡城乡毒品颇为充斥,贩卖吸食,实繁有徒。”“全县吸食鸦片、吗啡等物者,男占百分之二,女为千分之一。”一些人吸毒成瘾,形容枯瘦,精神萎靡,不吸则魂不附体,不少人为吸毒而负债累累,有的甚至倾家荡产,景状可悲。官府虽令禁烟,但收效甚微,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始被严令禁绝。
娼妓 旧时,县城及部分大集镇有之,多为暗娼,县城有不挂牌公开妓院3处。沦娼卖淫者多为生活所迫,亦有少数长相漂亮好逸恶劳者,既有本地妇女,也有外地娼妓,其晚年生活景状多较凄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严禁嫖娼卖淫,受害妇女跳出火坑,改邪从良,就业成家。近年,又有个别暗娼出现,一经发现,即被依法处理。
第三节 公 德
传统德行 新蔡自古民风淳朴,崇尚美德,尊老爱幼、勤俭持家、乐善好施、扶危济贫、热心公益、见义勇为、真诚宽厚、邻里互助等,世代相传不衰。据旧志记载,明初即于县城东南隅置“养济院”1所,后移城东门外,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改置于县署东后侧,“凡民之鳏寡者收养之……每口月给米3斗外,捐俸给花(絮棉)、布,病给药,死给棺,周恤如制。”民国时期县城设有“养济院”、“普济堂”,增收孤儿、盲、残者。
明隆庆年间,县北绿波楼人张苹(都察院右佥都御使张九一之父)等捐资于城北三里港(丁港)通衢要津处修建石拱桥1座,名“三里港桥”(俗称三里桥),并筑堤植树。后因水势冲击,久则必坏。清乾隆五年(1740年)监生方惠捐银500余两,重修垫桥,南北大路加高5尺(约1.7米),长50余丈(170多米),官民往来甚便。类似修桥筑路者,历代不乏其人,为民称颂,俗谓“修桥补路当时的功”。明万历年间,城南宋庄人宋训(通政司参议),辞官归里,“见二流东注,秋涨怒涛,常至城下,将污邪蔡治”,即捐银数千两,于故城东、耿大庄西修筑洪河防洪大堤7里许。自此,河水不再威胁县城。清代监生马国龄,热心公益,捐私田200亩入大吕书院。民国年间,县西北25里刘营村(今属孙召乡)屡遭土匪洗劫。某夜,土匪结伙再次来该村抢劫,该村村民刘包为保护全村居民生命财产,手持匕首混入匪中,接连刺死数人,余匪尽逃。由是,周围土匪再不敢袭扰该村,刘包驱匪的故事在当地流传至今。
社会新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级政府在号召广大民众继承并发扬传统社会公德的同时,经常宣传、表彰尊老爱幼、舍己为人、助人为乐、拾金不昧等好人好事,开展拥军优属活动。1958年,县和部分人民公社开始创办光荣院、敬老院(亦称幸福院、福利院),收养鳏寡孤独,给予“五保”,即保吃、保穿、保住、保医、保葬、孤儿保教。1988年,全县共有县、乡、村敬老院57所,乡、村集体供养五保户2049人,其中在院供养460人。至1988年,全县各级敬老院累计供养2000余人。
1963年,全县普遍开展“学雷锋”活动,做好人好事,人人争当无名英雄。1975年8月特大洪水期间,练村公社甘湾大队民兵营长王新安,为堵闸门缺口,英勇献身,使洪河下游近2万人民的生命财产免遭摧残,被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英雄民兵营长”称号。
1979年起,开展创“五好家庭”活动,至1988年,全县累计评出“五好家庭”5352户,“好媳妇”1230名,“好婆婆”818名。余店乡一等残废军人娄元福,下肢瘫痪,生活不能自理,妻子彭社英精心照料,数年如一日,被驻马店地区行政公署授予“新型家庭”称号,彭被评为河南省“三八红旗手”。
1981年起,定每年3月为“全民文明礼貌月”,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学雷锋,树新风”、“送温暖”等活动。青少年团体组织“青年服务队”、“助耕队”、“包户组”等,为社会做好事,一代新风蔚然兴起。据县实验小学统计,1986年,全校共出现好人好事2500多人次,拾交手表6块,衣服、钢笔等123件,现金198.07元,自行车1辆。该校1983年以来,共组织“学雷锋小组”130多个,各个“学雷锋小组”经常利用星期天帮助军属、五保户担水、扫地。1987年,一年级一班少先队员高华,在县汽车站附近拾到钱包1个,内装人民币500多元,立即送交当地公安派出所。1988年某日,有位拾破烂废品的老人,从该校楼梯跌倒,头破血流,刘涛等同学发现后,立即组织全班同学凑钱将老人送往医院治疗,老人十分感动。同年10月,古吕镇卫生院职工陈灵华在县城周潢路北段发现7头无主黄牛,价值5000多元,遂牵至家,并报公安机关招领,终于找到失主。
1985年起,全县开展创“文明单位”活动。至1988年底,共评出县级文明单位286个,地区级文明单位75个,省级文明单位和军民共建文明先进单位各1个;县级文明村64个,地区级文明村5个,省级文明村2个;县级精神文明先进个人39名,地区级精神文明先进个人14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