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生产习俗
第一节 农业生产习俗
春耕 元霄节过后,农家即开始修整农具,收拾粪土,准备春耕,有“过了正月半,人人找活干”之说。二月初,春耕进入高潮,农谚:“过了惊蛰节,犁耙不能歇。”
冬耕 留作来年春播的土地,县民素有冬季勤耕深犁之习,且一次加深一次。冬耕不仅可以消灭越冬害虫,亦可增加土地肥力,农谚有“冬耕深一寸,顶上一遍粪”之说。
晒垡 对脊薄地块,县民向有以“晒垡”之法增加地力的习惯。即麦收后将麦茬地犁起,使之让阳光充分曝晒,并于每次雨后深耕一次,一次较一次加深,直至麦播前耙平保墒待播。农谚:“种上晒垡地,一季顶两季”。今人均耕地逐年减少,肥料充裕,晒垡之习渐废。
试芽 俗称“芽芽”。即在作物播种前,农户一般都要将自己选留或串换、购买的种子,任意取出10粒或百粒埋入潮湿土壤,试试发芽率,以便确定下种量。
治虫 20世纪50年代以前,县民囿于迷信和缺乏农作物病虫防治知识及药品,除对瓜、菜等小面积农田害虫以闹羊花、苦树皮熬水喷洒等土法防治外,对大田作物中的害虫从不加防治,认为“虫嘴里有余粮”,麦田发生行军虫说是“麦布袋”;豆田发生豆天蛾,说过老豆虫是“天意”;将蝗虫看作“神虫”,一旦蔓延起来,唯焚香祈祷而已,别无他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农民们逐渐懂得了科学种田知识,扑杀和以药物防治作物害虫渐成习惯,几乎每个农户平时均备有防治害虫的农药和器械。
灌溉 20世纪50年代以前,新蔡农民除对瓜菜园之类小面积农田遇旱尚有浇灌习惯外,对大田作物尤其麦田,向无灌溉习惯,作物遇旱,唯有靠天等雨或采取许愿、掏井、“背雨”等方法向神祈雨。此后,由于政府提倡破除迷信,兴修排灌设施,多次组织农民抗旱,现在农民对棉花、玉米等作物“遇旱即浇”已成习惯,但对小麦、高粱等作物仍无灌溉习惯。
吃垛饭 小麦收割完毕经脱粒后的秸杆需及时集中堆垛,称之垛垛。垛,多系上为弧形的长方形(小户人家秸秆较少,亦有垛成园形的)。一般中上等农户垛垛时,皆有本村青壮年男子前往主动帮忙,主人中午必炸油饼(俗称油疙瘩)、买肉改善生活,用以款待帮工者,谓之“吃垛饭”。此俗沿习至今。
第二节 工副业生产习俗
新蔡历代多灾,渡荒靠自救,农民“各扒门路”从事工副业生产,积习成俗。
养殖 饲养种类有鸡、鸭、鹅、猪、羊、兔、鱼、蚕、蜂等,富庶人家尚有养鸟之习。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鱼、蚕、蜂多改为集体饲养,养鸟者近乎绝迹。1978年以后集体养殖渐少。1985年以后,城镇养鸟者日多。
渔猎 县民捕鱼狩猎之习由来已久。捕鱼活动多在冬闲、干旱季节或暴雨过后溪河沟塘漫溢之时,人们利用各种工具捕捞鱼虾。狩猎活动主要在冬闲季节,以网、笼、夹或土枪等工具,捕捉兔、雁、水鸭、黄鼠狼等野生动物。
作坊 20世纪50年代以前,县内手工业作坊遍及城乡,多为个体或2~3家合伙经营。主要的作坊有粉坊、油坊、豆腐坊、糟坊、糖房、染坊等。50年代初期,各种作坊相继被取缔、淘汰或改由集体经营。1980年后,各类作坊陆续恢复个体经营。
粉坊 原以豌豆、绿豆、蚕豆、高粱为原料,石磨加工,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逐渐改以红薯为原料,机械加工。主要产品有粉面、粉皮、粉条(俗称细粉),远销省内外。
豆腐坊 以黄豆或绿豆为原料,石磨加工。以黄豆为原料的产品有水豆腐、干豆腐、腐竹等,以绿豆为原料的产品有豆饼儿等,出售时多以成品换原料。
油坊 原料以芝麻为主,次为棉籽、油菜籽,以木制油榨(分打榨、轧榨2种)人力加工。产品多以成品换原料或来料加工,亦有市售油品者。20世纪60年代起,陆续改为机械加工,并增产豆油。
糖房 原以谷子、高粱、麦芽为原料,20世纪50年代末渐改以红薯为原料、以麦芽糖化加工。主要产品有饴糖(俗换糖稀)、灶糖(俗称糖瓜)、麻糖、气糖等。产品多在当地市场或走村、串户销售。
糟坊 以高粱、大麦为原料,主要烧吊小曲酒。20世纪50年代渐被取缔。
染坊 以地产土靛为原料,缸染或池染,县内农村几乎每个农户皆可操作。染色多为月白、浅蓝、钢青、印花等。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多买市售色布,自染之习渐废,染坊自行淘汰。
此外,新蔡城乡,尤其农村妇女,素有将白布以椿叶煮水浸泡后,再将布平展以坑塘污泥敷之反复抹磨使变为黑色和以红烧土(窑渣土)粉碎加水捶染“紫花头(近乎柿黄色)布的习惯。此习亦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渐废。
酱菜坊 县民素有腌制豆酱、咸菜、蛋类习惯。酱菜作坊规模皆小,主要生产酱油、醋、大头菜、豆腐乳等调味、腌制品。20世纪80年代起,城镇居民自制变蛋(皮蛋、松花蛋)日渐成习。
纺织 新蔡纺纱、织布历史悠久,农村素有自纺自织习惯,均系采用传统纺车、布机手工操作,产品为窄面(幅宽40厘米)土布。所织土布每长5米称1“条子”或“半拉”布,2“条子”为“一个”布。20世纪60年代中期,传统纺车、布机渐被淘汰,自纺自织之习遂废。
编织 新蔡农村,素有利用农闲季节就地取材从事编织生产习惯,至今依然。按编织原料的不同分条编、竹编、草编、苇(荻)编多种(详见本志《工业》卷第2章第8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