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遗址 墓葬
第一节 文化遗址
郭冢 位于县城西南4公里、关津乡属郭冢村东北250米处。遗址平面呈圆形,占地4万平方米,高9米,多为五花土;文化层较厚,地表散布遗物较密,属新石器时代屈家岭文化遗址。1988年7月11日公布为河南省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金丘冢 位于县城东南23公里、练村镇属郑寨北1公里处。南北长57米,东西宽49米,原高9米,后筑路取土夷为7米。民国时东北部冢面有塌陷,多黑土、红烧土外露。文化层厚4~6米,地表散布遗物较多,属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遗址。民传殷纣王有位名叫“金丘”的妃子葬身于此,故名金丘冢;一说东汉光武帝刘秀的“金狗”为救其主累死于此,俗称金狗冢;一说金兀术被牛皋生擒后一气而亡,牛皋亦大笑殒躯,俱葬于此,又名金兀冢,但均无据可查。南宋泰始二年(466年)汝南人周伯符叛宋降魏侵犯淮西时曾屯兵于此。
大吕亭 位于县城东北1.5公里的洪河北岸,北、东侧为洪河故道,今称蔡台。遗址高3米,长宽各44米,部分被洪河大堤覆盖。1984年文物普查时探孔2.5米,下有灰陶片发现,属新石器时代夏文化遗址。
窑岗 位于县城东南5公里的汝河故道南岸、宋岗乡属关庄西北200米处。遗址多为红烧土,高1.5米,长宽各51米,上部已被沙土覆盖,北半部坍入河床。属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蚓蚯冢 亦名蚓丘,位于县北15公里“106”国道东侧、孙召乡属小侯寨北200米处。民传,古时,此地有位国王,终日荒淫无度。一天,国王外出狩猎遇一美貌村姑,遂纳为妾。经村姑规劝,国王遂改邪归正。不久村姑因遭另一妃子谗言被国王杀害。后国王得知村姑乃一蚓蚯精所化,遂令将村姑尸骨掘出厚葬于此,故名“蚓蚯冢”。一说冢前原有一寺院,每日黎明前总有只雄鸡在此高叫。听到鸡鸣,老和尚便催小和尚起床打扫寺院。一天老和尚外出未归,几位小和尚欲乘机将那只雄鸡除掉,可只听鸡鸣不见雄鸡,最后才发现鸡鸣声系从院内一块大石板下发出。小和尚撬起石板一看,原来是条巨大的白色蚯蚓作怪,遂将其斩为数断仍放石下。从.此,寺院再无鸡鸣声,小和尚也渐渐懒惰起来。老和尚得知后颇觉蹊跷,遂将那条白蚯蚓葬于寺后,取名“蚓丘”。今冢高9米,南北长81米,东西宽70米,呈椭圆形,土质灰色;文化层厚7米左右,起于稍高的鼓形地面。地表散布大量片、蚌壳、蛤蜊、鹿角、石器、骨器和草泥红烧土块,属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1975年特大洪水时冢面曾聚集灾民万余人。
清凉寺 位于县城东南8公里、宋岗乡属李店村东南300米处。遗址高5米,长宽各75米,形如锅盖,多为黑土,夹少量红烧土,文化层较厚。址上原有明代寺庙,民国时拆毁,今垦植为田。地表满布哈蜊和陶、石、骨器残片,延用时间较长,属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魏冢 位于县西砖店集西南2公里处。东西长95米,南北宽61米,高4米,呈椭圆形;周围地势低洼,土质灰色,文化层较厚,冢周多有红烧土,地表遗物分布较广。经钻探,中心孔较浅,1.8米出生土;中心孔东西各10米处分别探孔3.6米、1.7米出生土,各孔多见黑土和不规则残片。初步鉴定为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遗址。
铁丘台位于县城西南24公里、佛阁寺乡属台子刘庄东南120米处。遗址高5米,长67米,宽66米,呈宝盒状;土质灰色,文化层较厚,地表散布器物残片颇多。1958年南坡掘出仰、卧、立、蹲、俯各姿人体骨架十数具。1972年又于西半坡掘出人体骨架1具,旁置石斧1把,3米深处出土敛口卷领圆腹小底黑彩陶罐1只,初步鉴定为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遗址。据传,东汉建武元年(公元25年)光武帝刘秀讨伐刘茂叛乱时曾驻军于此。古诗《铁丘台》有“汝蔡中间古铁丘,光皇曾此驻骅骝。当时残贼悲新室,唾手将军复旧州。花木尽随明主笑,海山若为汉平忧。金戈甲马俱尘土,空使游人吊往幽”的描述。台上原有庙,民国时为铁台镇公所所在地,今庙废,垦植为田。
望城寺 位于县东涧头乡南杨庄东北隅。遗址高3米,呈不规则五边形,占地11487平方米,址上原有僧寺,1958年拆毁。民国时期曾于寺内设蔡东中学,现为涧头乡望城小学校址。文化层破坏严重,地面流散器物有完整的青石锛、石斧、柱形鼎腿、低裆鬲腿和一些不成型的残陶片等,初步鉴定为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遗址。
冢子怀 位于县南8公里、关津乡属大李庄西北95米处,西临汝河故道,北部被水冲垮,家面被垦植。现存遗址高3米,东西长75米,南北宽62米,多为黄焦土和红烧土,文化层极薄,延用时间较短,流散文物仅见板状划纹红陶残鼎腿、红陶残鬲腿、红陶夹砂坩锅和灰陶壶、罐口沿等,初步鉴定为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遗址。
凉马台 位于县城西南28公里、佛阁寺乡属前康店西北约0.5公里处,西近汝河故道,东距明(港)临(泉)公路1公里。台基为东南西北向斜坡状长方形,长335米,宽216米,多为黄焦土和红烧土,文化层薄,地表流散文物较多,初步鉴定为早商文化遗址。民传,台上原有市集,名“康家店”,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破正阳后,率部泅水渡汝北进新蔡曾在此台凉晒军马,“凉马台”由是得名。民国修筑新蔡至正阳公路时台基被劈为二:东部建村前康店,西部现为佛阁寺乡粮食收购点。
人祖庙冢位于县城北4公里、野里乡属人祖庙前200米处。遗址高3米,圆形,占地8100平方米,冢面被垦植,文化层较薄。地表散布陶片、残器等遗物颇多,初步鉴定为商周早期文化遗址。
坟冢 位于县城西南1.25公里、关津乡属坟庄北300米处。遗址呈椭圆形,东西长59米,南北宽47米,高5米,冢面垦植为田,文化层较厚,黑土,地表散布大量蛤蜊、兽骨、蚌壳、红烧土、残陶片及石凿、石箭头等遗物。初步鉴定为商代文化遗址。
周冢 位于县城西北5公里处的洪河南岸。原冢颇大,呈东南西北向,后经水流长期冲刷断而为3:西称周冢,长56米,宽47米,高6米;东日黄冢,长208米,宽123米,高4米;中谓平冢,长182米,宽92米,高2米,总占地面积44960平方米。1955年8月考古学家裴文中来此考察,鉴定为商周文化遗址。
北泉寺 今名闹天寺。位于县北17.5公里、韩集乡属东彭庄东侧。1969年寺庙拆毁改建为学校。遗址东西长55米,南北宽46米,高1.5米,文化层较薄,四周散布器物、残片较多。初步鉴定为商周文化遗址。
蛤蜊冢 位于县西15公里、砖店乡属陈墩村北约150米处,以其地表散布蛤蜊特多故名。遗址为圆形,占地625平方米。原高3米许,1970年平冢造田夷为1.5米,文化层混乱,陶片多打碎埋于地下,代表器物较少,初步鉴定为商周文化遗址。
问津台 位于县南5公里的关津集南首、“106”国道西侧,系春秋楚昭王为纪念孔子自楚及蔡使子路于此问津而筑。后湮。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知县王廷俊重筑,“高数尺,周围砌以砖石,四面方而3丈”,并建祠于台上,明末战乱后,片瓦无存。清末,台基复湮,唯阔0.5米、高2米余的《子路问津之处》碑碣尚存,现仍立于原处。
制币炉遗址 位于县城东门外北侧200米处,今名炉巷。暴雨过后,常有碎金块、片露于地面。1982年夏,县民于地表拣金币“郢爱”1枚。1983年7月探孔,多见残留冶炼渣块。系战国时期楚国制币炉遗址。
第二节 故城遗址
蔡国故城 即今新蔡县治。原为古吕国都,春秋蔡平侯迁都于此始筑。城垣周长8615米,占地580余万平方米,今多平毁,唯东南隅1415米残垣保存尚好,高2~10米,宽20~50米,均为夯土建筑。城内宫殿、庙宇、作坊、冶炼等遗址多被破坏叠压。秦汉以后,屡为州、郡、县治所。1963年6月20日公布为河南省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葛陵古城 位于县西北25公里处,今名葛陵集。南距洪河500米,东邻党湖,北近葛陂(bēi),西毗奶奶湖,系东汉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铫丹所筑,并置葛陂县治此。城久废,遗址呈龟背形,长1330米,阔1200米,占地159.6万平方米。
沈岗古城 位于县东12.5公里处,今名老沈岗。遗址呈龟背形,长823米,阔621米,占地约51.1万平方米。明、清《新蔡县志》谓楚令尹沈诸梁别墅。据出土文物鉴定为楚汉故城。民国《河南通志》:“新蔡县东顿家岗有楚王城。”
壶丘城 城址失考。古籍载:春秋鲁文公九年(前618年)夏,“楚侵陈,克壶丘”。各注俱称:壶丘,在新蔡县东南。据今地形和地表、地下流散出土器物考之,城址似在今宋岗乡属胡庄、唐庄、王里店一带。
栎城《大清一统志》:“在新蔡县北20里,亦曰栎亭,今呼野栎店。春秋鲁昭公四年(前538年)“吴伐楚入栎'即此①”。
四望城 位于县东约10公里处,俗传为项羽屯兵处,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年)豫州刺史王肃修筑,太和十七年(493年)置新蔡郡治此。《大清一统志》:“梁太清二年(548年)豫州刺史羊鸦仁,以二魏交逼,粮运悬断,乃弃悬瓠归于义阳,仍留夏绍等停于四望城防备,即此城也。”
舒城故城 城址失考。《大清一统志》:“舒城废县,在新蔡县北”。隋开皇十六年(596年)置,并置舒州治舒城。大业初州废,县省入新蔡,后复置。唐贞观元年(627年)省入沈丘(今安徽省临泉县)。据民传及今地形考之,故城遗址似在今县北韩集。
永康故城 城址失考。《大清一统志》:“在新蔡县东南。新蔡后齐置永康县,后改为澺水县,大业初废入新蔡县。”按今地形考之,似在今县东老沈岗。
①按《中国历史地图集》和《水经注》诸书标述,据今地形考之,故城似在今县西北10公里洪河故道东南侧之李楼村。“李”“栎”音通。
第三节 古墓葬
吕侯墓 古吕国x侯之墓。位于县城外东北隅,20世纪50年代墓迹尚存,高5米余,占地约600平方米,后被县石油公司夷平建为油库。
春秋墓 位于县城北关外“106”国道东侧60米处,北距洪河120米。墓为圆形,原高10余米,五花土,有明显堆积夯土层,因其高若山丘,民呼之为“摩天擎”,亦有称之“皇冢”、“王冢”者。20世纪50年代扩建公路时,墓基被铲,今址仅高4米,占地900平方米。
战国·楚顷襄王墓 民国3年(1914年)重刊《河南通志》称:“新蔡县东顿家岗有楚王城,城有襄王墓。”据民传,墓址在今杨庄户乡马营行政村属阎庄南。村民马大八称,清末他在该墓前放牧时,曾见镌有“楚襄王”字样的墓碑尚存。
东汉·铫丹墓 位于县城西北25公里的葛陵集东北隅,民称“葛王冢”。旁有葛王庙,今废。民国3年重刊《河南通志》谓:“东汉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封铫期子丹为葛陵(陂)侯,故有墓。”
明·张九一墓 位于县北4公里绿波楼村西100米处。今高3米,占地16平方米,附属物尚有石香炉、祭祀桌各1具,墓碑2通。
明·阎调羹墓 位于县城东关外阎洼村西北70米处。今高1米,占地100平方米。
清·袁象谦墓 位于县城南郊吴庄村前,今高2米,占地25平方米。附属物尚存墓碑1通、祭祀桌1具、石猴2尊。
清·苗芬墓 位于县城北关外酒厂西侧、“106”国道东侧170米处的苗氏墓地。今高1.2米,占地23.04平方米。现有墓碑1通。
清·曹氏太君墓位于苗芬墓南侧约5米处。今高0.5米,占地20.25平方米。现有墓碑1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