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工人、农民团体
第一节 工人团体
同业公会 县内同业公会多属帮会性质。凡同营一业者,例须人会,各会均有一定约章,凡事均由会首负责。对内,凡关于价格及一切规则,由该会会首召集各家店铺,共同商议,议决后任何人不得违抗;对外,凡遇国家发行公债或各机关有征询事务,会首召集各店铺讨论分担公债或答复征询。民国元年(1912年)始,县内陆续成立的有土布业、文艺业、杂货业、馆菜业、粮业、酒业、食品业、牛马猪行业、竹木业、铁货业、油业、染业、医药业、时货业、烟业14个同业公会。民国24年后,又相继成立工商、理发、铁业、缝纫、船员业和竹木泥石画(即建筑业)6个同业公会,会员900余户,2000余人,以店员和泥木工匠为多。各同业公会统归县商会领导。民国31年,县城搬运工人成立运输同业公会,时称“脚行”,分南、北2队,近200名搬运工全员参加,每年春节、中秋节,集中县城北关财王庙聚餐(实为聚会)2次,共商大事,以便采取统一行动。民国33年,某盐商从安徽芜湖由水路运抵新蔡一批食盐,请县城“脚行”搬运。因当时货币贬值迅猛,盐商拟以现金支付“脚钱”(搬运费),搬运工则要求以现金折粮支付,遭盐商拒绝,双方发生争执。经过一番周折和斗争,搬运工终于获得胜利。抗日战争爆发后,各业工人、店员和学校师生一道,多次举行抗日示威游行,开展抗战募捐和抗日救亡宣传。民国37年,各同业公会相继解体。
总工会 1949年9月,成立新蔡县工会代表大会筹备委员会,先后在搬运、建筑等行业的工人和店员中发展会员232名,组建3个基层工会。翌年4月,召开首次全县工会会员代表大会,成立新蔡县总工会,选举阎玉堂为主席。时全县有基层工会8个,会员358名。1953年8月10日起,总工会改称工会联合会,设组织、宣传、财务3部,主席、副主席、会计、办事员各1名,各部设部长1名。当年,基层工会发展到49个,会员1829名。1958年秋,全县工会组织取消。1960年10月恢复工会组织,县级工会组织仍名总工会,基层工会组织发展到83个,会员4036名。“文化大革命”运动开始后,各级工会组织停止活动。1968年12月,召开全县革命职工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新蔡县革命职工代表委员会(简称“职代会”),取代县总工会。1973年3月,成立县工会筹备领导小组,10月召开第七次工会会员代表大会,重新恢复县总工会工作机构。总工会设主任1名,副主任2名,会计1名。1979年后,总工会恢复正常工作,整顿组织,发展会员。1981年,全县基层工会恢复发展到124个,会员4903名。。县总工会设组宣部,有主席、副主席、部长、秘书、会计、出纳员、办事员各1名。1987年7月31日至8月1日,召开第十次会员代表大会,选举常务委员9名,委员23名,主席1名,副主席2名。县总工会设办公室和组宣、生产劳动保护2部。旋增财务、女工、民主管理3部,组宣部分设为组织、宣传2部,共1室6部,各部设部长1名,办公室设主任、副主任各1名。1988年,全县共有基层工会245个,会员18355名,占全县职工人数的94%。
县总工会成立以来,围绕中国共产党的中心工作开展活动,发动职工参与政治和生产活动、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对职工实施文化教育、技术培训、开展文娱、体育活动等。
1950年,全县职工在生活十分困难的情况下,自动募捐人民币350多元,衣被200多件,救济上海失业工人。同年9月,千余名职工响应世界和平理事会号召,开展和平签名运动,反对美国入侵朝鲜。与此同时,县总工会在城关区,经过与劳资双方协商,订出改进生产、逐步改善职工待遇的《劳资协商条例》和《协议书》,对工人工资、发薪时间、提留比例、伙食标准、疾病医疗、埋葬,以及职工的理发、洗澡等福利事项,均作了具体规定。在支援抗美援朝捐献飞机大炮活动中,全县职工共捐款1.07万多元。在参加“三反”、“五反”运动和增产节约劳动竞赛活动中,县总工会号召职工向单位领导人的官僚主义作风开展批评,帮助基层改进工作,对不法商贩的投机倒把、偷税、漏税行为检举、揭发和批判,全县职工共提合理化建议999条,推广先进经验78项,革新技术、技术改造200多项,为国家节约大笔资金。
1981年,县总工会再次组织全县职工开展增产节约劳动竞赛和企业挖潜、革新改造、提合理化建议活动。1985年10月,协同商业、卫生和交通运输系统,开展职工技术(业务)进步选拔赛活动,先后涌现出“五好企业”①、“五好班组”②299个,“五好职工”③2646名。1988年,在全县工交、基建和财贸系统30多个企业基层工会中开展“龙年杯”增产节约劳动竞赛活动,在能源资金紧张、原材料大幅度上涨的情况下,被考核的27个单位的工业总产值比1987年增长8.1%,提合理化建议6413件,创经济效益270多万元,节约资金71.6万元,县丝织厂、粮油加工厂被评为“龙年杯”增产节约劳动竞赛先进单位。
县总工会在组织职工参与各项政治和生产活动的同时,利用各种形式对职工实施文化教育和技术培训,不断提高职工的文化和业务技术水平。1951年建职工俱乐部1处。1968年俱乐部建礼堂1座,设有图书室、阅览室、游艺室等。1966年以前,县总工会对职工实施文化教育的重点是扫除职工中的文盲。1973年后,在巩固扫盲成果的同时,陆续让脱盲学员转入业余初中、高中班学习,并实施技术培训。先后参加各种文化班学习的职工约6200多人次,1130名职工参加各种形式的技术培训。1988年,全县工会组织共拥有职工教室、阅览室、游艺室434间、乒乓、篮球场地40多个、体育器材600多套、图书5.8万多册。
①思想政治工作好、完成国家计划好、企业管理好、生活福利管理好、干部思想作风好。
②政治思想好、生产学习技术好、学习文化好、生产管理好、互相协助好。
③政治思想好、完成任务好、学习文化技术好、团结互助好,遵守纪律好。
第二节 农民团体
农林社会 新蔡县农林社会(简称农会),成立于清光绪末年,会员极少,且多系官绅加入。民国3年(1914年)奉令取消。
农民协会 民国17年(1928年)7月,中共新蔡县执行委员会,设农运委员,领导农民开展反帝反封建斗争,先后在关津、河坞、陈店等地建立农民协会(简称“农协”或“农会”,亦称农业同业公会),吸收贫、雇农民人会,会员200多名。民国20年4月,全县农协会会员发展到1051名,经中国国民党新蔡县党部批准,成立新蔡县农民协会。民国30年11月4日,县农会改组为官办组织,全县有乡、镇农会12个,会员代表35名,民国36年秋解体。民国38年9月,中共新蔡县委根据斗争需要,在农村重新建立农民协会,会员迅即发展到万余名,1950年达11万名。在清匪反霸、减租减息、土地改革运动中,农协会员均发挥重要作用。1951年后,农村各级政权机构相继完善,农协组织自行解散。
贫下中农协会 1964~1966年,在开展社会主义教育(即“四清”)运动中,县社相继建立贫下中农协会(简称贫协)、生产大队、生产队普遍建立贫协小组,其主要成员是农村贫农、下中农出身的人民公社社员。各级贫协组织在“社教”中是“四清”工作队的依靠力量和助手。“文化大革命”初期,根据上级指示,曾组织贫下中农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进驻机关、学校、街道,领导上层建筑领域里的所谓“斗、批、改”,参与城镇居民下放农村工作。1976年底,各级贫协组织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