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 述
新蔡县位于黄淮平原西南部豫东南边陲,地处北纬32°34′至32°58′、东经114°38′至115°13′之间。南部、东南部靠息县、淮滨,西南连正阳,西部、西北部接平舆,北部、东部与安徽省临泉县毗邻,总面积1453平方公里,属淮北冲积湖积平原、大陆性季风型亚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气温适中,雨热同期,光、热、水资源丰富。境内有洪河、汝河、谷河3大水系,除过境水外,有充分的地表水和浅层地水,总量约6.5亿立方米;土壤肥沃,分黄棕壤土、砂姜黑土和潮土3大类,适于各种农作物栽培。1988年,全县辖5镇18乡、353个行政村、3 147个自然村,88.56 万人,有汉、回、蒙古、壮、彝、满、土、布依、拉枯、藏、苗、土家12个民族,汉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9.4%,农业人口占94.7%;耕地129.25 万亩,农产以小麦为大宗,其次为大豆、玉米、芝麻、棉花、红薯等。已探明的矿藏有铁矿和石油、天然气,其中铁矿属鞍山式,地质储量在10亿吨以上。
新蔡古为东方夷族之域,虞、夏之际为吕国地,春秋蔡平侯迁都于此,始称新蔡,秦置县,西汉新莽时期易名新迁县,东汉复名新蔡县,隋开皇、仁寿间曾先后改称广宁、汝北县,屡为州、郡治所。蒙古忽必烈至元三年(1266年)省入息州,明洪武四年(1371年)复置至今。县人民政府驻地古吕镇,位于县境中部偏南,南临汝河,北靠洪河,西距京广铁路、行署驻地驻马店市102公里;北京至广州“106”国道和驻(马店)新(蔡)、明(港)临(泉)3条省、国道干线公路交叉通过,水路运输可通江达海,是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
新蔡历史悠久,早在距今约1.5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这里即有原始先民活动,新石器时代开始在此大量定居,境内现存历史遗留名胜古迹57处,其中春秋蔡国故城、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郭冢被列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金丘冢、殷冢、周冢、大吕亭遗址、春秋墓、大成殿、大吕书院、葛陵故城和闹天寺古槐等。晋代新蔡人干宝,官至散骑常侍,一生多有著述,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之一,所著《晋纪》,直而能婉,时称良史,其《搜神记》是我国志怪小说的代表作,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具有深远影响。
自古,新蔡遭受兵、匪祸患为最,因而新蔡人民具有光荣的革命斗争传统。春秋末,楚、蔡的多次战争和蔡国的被迫迁徙,使蔡人几乎丧尽;秦末,新蔡为陈胜、吴广等农民起义军活动区域之一;东汉末,为黄巾军的重要基地之一;魏晋南北朝时,新蔡处于南朝北朝交界地带,往来拉锯战争,使县民被迫多次迁徙;宋金时代,县民又数次被劫往他地;明末,李自成义军多次转战于此;清道光至咸、同年间,县境为捻军的发祥地和重要活动区域之一;民国初的反袁(世凯)斗争失败,新蔡大批进步青年被杀;1913---1943年间,县境先后出现百余股杆匪、驻军、过军,骚乱地方,肆虐乡里,闹得民无宁日,地无净土;1947年底至1949年初,地方官绅纠集70余股武装,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地方武装相对抗,往来拉锯于县城和洪、汝河南北。战争的摧残,兵匪的滋扰,官府的横征暴敛,地主的压榨与剥削,致使生产受到严重破坏,城乡凋蔽,苦不堪言,迫使新蔡人民多次拿起武器,奋力抗争。从陈胜、吴广起义到捻军的揭竿而起,县民无不积极响应;辛亥革命前后,豫省同盟会员以新蔡殊多,其中的阎梦松、刘纯仁、刘积学、任芝铭等,在推翻清廷、建立民国及以后的反袁斗争中,均起过重要作用;中国共产党诞生不久,新蔡青年李惠民、梅子美、肖辅华、叶俊岭、杨凯、周定一等,即于1925---1926年先后分别在开封、商城、广州、武汉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 年8月,建立中共新蔡县独立支部,发展党员,领导全县人民开展反帝反封建斗争,是河南省有中共县级地方组织较早的县份之一。
常遭水、旱灾害尤其水灾威胁,是历代民困、至今仍制约新蔡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新蔡地处洪、汝河下游,夏季降水过于集中,加之地势低洼、河道比降大、下游排水不畅的地理环境,每当大雨,上游板桥、薄山、宿鸭湖诸水库及10余县市的地表水,倾泻汇集于境,致使河水顶托,水位抬高,洪水倒灌漫溢,水灾经常发生,故新蔡县素有“洪水招待所”之称。除水灾外,旱、虫、风、雹等自然灾害亦时有发生。缺水时,上游段段拦蓄,节节断流,新蔡旱灾自然较他县为重。已知有文字记载者,自西汉高后三年(前 185 年)迄公元 1988年的2173年间,境内发生大水灾年份共212个,平均每10年左右一遇。民国元年(1912年)至1988年的76年间,有水灾年份52个(主要集中于民国年间),平均1.5年一遇。连年甚至一年数次受灾。民国21年先后发生洪水13次,民称之发“老水”。大旱年份,自东汉建武五年(公无29年)迄公元1988年的1959年间,共有141个,平均每14年一遇。民国元年至1988年,旱灾年份38个,平均每2年一遇。历史上连续数年大旱,或一年2旱、3旱乃至春、夏、伏、秋4个时段皆旱者屡见不鲜(详见本志《自然环境》卷第4章)。旧时,每遇灾荒,民俱以糠菜度日,树皮野草食尽,卖儿弃女,饿殍载道,井邑空虚,生产元气大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治理河道,兴修农田水利,水旱灾害大为减少。40 余年来,境内共发生水旱灾害34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各级政府帮助下,县民均能战胜灾荒,安心生产,经济得到飞跃发展。1988年全县社会总产值5.5亿元,工农业总产值4.8亿元,国民收入3.07 亿元,人均国民收入 350元。
新蔡经济向以农业为主。20世纪50年代以前,生产力受到束缚,耕作粗放,农作物产量极低,正常年景平均亩产粮食50公斤左右,“上等5 斗(1斗小麦约重22.5公斤),中等2斗5升,下等1斗9升”,“食料每年不足供给”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变革生产关系,生产力得到解放。随着各种农用机械设备、农村用电量和化学肥料施用量的不断增加(1988年,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13.6万千瓦,农村用电量389万度,施用化肥5.5万吨),劳动生产率大为提高,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恢复和发展。特别是1980年推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生产责任制后,农村形势发生巨大变化,农业生产水平迅速提高,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1988年,全县农业总产值35.401万元,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较1949 年增长 2.33倍,比1978年增长67.9%;粮食总产量248494吨,比1949年的102295吨增长1.4倍多,每亩平均产量由 1949 年的 44 公斤提高到139公斤,增长215.9%;棉花、油料等经济作物的播种面积、总产量、亩产量亦均有较大幅度提高。1988年,棉花播种面积20.06万亩,总产量6931吨,比1949年增长11.8倍;,平均亩产 34.5 公斤,是1949 年的7倍;油料,1987年播种面积39.2万亩,比1949年增长2.45 倍,总产量 2.8万吨,平均亩产 72 公斤,分别是1949年的11.2倍和3.3倍。
全县宜林地面积 30.6万亩,其中林地面积14.9万亩,占宜林地面积的48.7%,林业资源多分布于四旁隙地,有各类林木 70余种。北部为农田防护林、薪炭林区,西南部为农田防护林、竹林、经济林区,沿洪、汝河两侧为用材林、防护林、生物排水林区。1949~1988年,全县累计四旁植树1.7亿株,采伐木材9.1万立方米。1988年末,全县大牲畜存栏20.5万头,生猪存栏17.3万头,山绵羊存栏21.7万只,与1949年相比,分别增长1.3倍、2.8倍和2.6倍;禽蛋产量1625吨。境内河流、沟港繁多,坑塘密布,共有水面 5.2 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2.4%,其中可养鱼水面3.5万多亩,占水域面积的 68.6%,大部分水面水质良好,饵料 丰富。1988 年,全县水产品产量 1050 吨,比 1949 年增长21.5%。农业内部结构发生明显变化。
工业基础薄弱。民国时期,县内仅 1 家县营民生工厂和一些私营、个体手工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蔡工业从无到有,由小而大,相继建立起机械、电力、丝绸、皮革、印刷、酿酒、化肥、医药、卷烟、服装、制鞋、塑料制品、粮油食品加工、建材等 22个工业门类,产品质量不断提高,所产凿岩钎头、塑料花盆景、丝绸被面、晴雨伞及四头凤尾酒、安宫牛黄丸、虎骨酒、香砂养胃丸、小磨麻油等,先后跻身于省、地优质名牌产品行列。1978 年后,乡镇企业、私营个体工业迅速崛起,许多乡镇工业产品远销江、浙、津、沪等地。1988 年,全县计有各类工业企业4727 个(其中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 102个),工业总产值1.3亿元,(其中乡及乡以上工业总产值6593 万元); 乡镇企业9964个(其中乡镇办2036个、村办2070个),从业人员58363人,总产值1.16亿元。工业总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明显提高。
新蔡商业,除历史上少数战乱年代时有萧条外,一向较为发达。早在东汉末年,县城即为全国著名商业城市之一。抗日战争时期,新蔡系河南省极少数未沦陷的县份之一,县城曾有“小上海”、“小汉口”之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商业贸易得到进一步发展,商品流通逐步扩大。1949--1988 年,全县社会商品国内纯购进总值13.33亿元,纯销售总值15.93亿元,其中1979---1988年纯销售总值8.48亿元,纯购进总值7.65亿元,分别占国内纯购进和纯销售总值的57.4%和53.2%,是1949---1958年纯购进和纯销售总值的9.98倍和 9.34 倍。 1988 年,全县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4亿元(其中全民所有制商业6090万元,集体所有制商业5533万元),国内纯购进总值 1.03 亿元,纯销售总值近1.2亿元,分别是1949年的45.7倍、43.8倍和259.9倍。
历史遗留的交通闭塞、运输艰难、通讯不便的状况,逐渐得到改善。1988年,境内共有国道、省道和县、乡公路31条,总长351.7公里,其中高级、次高级路面194.6公里;民用汽车520辆,民用运输船536艘,其他机动车943辆。全县年货运量90.9万吨,货物周转量11852万吨公里,分别是1949年的101倍和39倍;客运量52.1万人,旅客周转量2063万人公里。全县现有邮电局(所)23个,邮路长1830公里,邮电业务总量61.1万元,电话交换机容量2830门(其中长途机容量30门),载波终端机3部。驻(马店)新(蔡)地方铁路和县自动程控电话、无线传呼电话正在修建和筹建中。
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体育事业均有较大发展。1988年,全县拥有各类科技人员6399名(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395名);各级各类学校388所,在校学生13.66万名,学龄儿童入学率91.4%,分别是1949年的2.98倍、15.7 倍和11.01倍。1949年以前时常流行的各种传染病、地方病、寄生虫病逐步得到控制。1988年,全县有各级医疗卫生机构58个(其中医院26所),病床1476张,卫生技术人员1864人,分别是1952年的1.5倍、11.3倍和8.7倍,其中卫生技术人员是1949年10.9倍。 全县有电影放映单位136个,专业艺术表演团体2个(剧团、马戏团各1个),业余艺术表演团体88个(剧团31个,杂技、武术、马术、气功等57个),县级文化馆、图书馆各1个,乡镇文化站23 个,县广播站、电视差转台、调频广播台各1家,乡镇广播放大站22个。
随着生产的发展,收入的增加,城乡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 1988 年,全县职工每人平均工资收入(不含奖金和各项补贴)1025元,是1949年的6.07倍;农民人均纯收入229元,每百户农民家庭拥有自行车87辆、缝纫机 26台、收录机、电视机各 3 台、收音机 77 台、手(钟)表90只(台)、大型家具81件;人均占有住房面积12.6平方米;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111万元,人均储蓄存款35.5元。
新蔡是河南省29 个贫困县之一,也是国务院确定的全国 33 个重点扶贫县之一,工农业生产落后、基础设施薄弱,人民生活水平较低。但人力资源、自然资源丰富,发展生产的内在潜力极大,有待进一步地开发和充分利用。一向勤劳朴实的新蔡人民,正在团结奋进,求实苦干,为振兴新蔡,努力拼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