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群众文化
第一节 民间艺术
民间音乐
〔玩会打击乐〕明清以来,新蔡县民间社火玩会表演常以打击乐伴奏,借以鼓舞演员士气,烘托气氛,调动观众情绪。常用乐器有鼓、铙、钹、镲、大锣、小锣等。常见曲牌有“三千头”(亦称“散点头”)、“狗龇牙”等,均以2/4节拍进行曲速度演奏,演奏时常有变化。
三千头
冬冬冬--冬|:锵锵哐哐|锵锵哐哐|锵锵哐锵|
哐锵 哐|锵哐哐锵哐哐|锵哐哐 锵|哐锵哐锵|
哐哐 锵|哐哐 锵锵|哐哐 锵锵|哐锵 哐锵|
哐哐锵:
狗龇牙
||:冬 冬 |冬冬冬冬丨○冬冬|锵. 锵
锵锵 锵锵|○锵 锵|冬冬 冬|锵锵 锵 |
冬冬锵|冬锵 冬锵|冬冬锵|锵 锵
锵锵 锵锵|锵锵 冬|锵锵 锵锵|锵锵 冬|
锵锵 冬|锵锵 冬|锵冬 锵冬|锵锵 冬:||
〔唢呐吹奏〕新蔡民间音乐大宗。一般富庶人家,凡婚丧嫁娶和祝寿、生子等喜庆诸事,多聘唢呐班助兴,此习至今犹存。
新蔡唢呐班始于清末,时仅刘金河、韩金声、孟继堂3班。民国时期发展为12班,其中县城3班,练村3班,化庄、棠村、野里、砖店、黄楼、余店各1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唢呐班又相继发展到关津刘菜园和涧头、佛阁寺等地,演奏形式分坐奏和行奏2种。坐奏时间杂魔术,如挑旗杆、吹戏楼、吃香烟等,称之“玩彩”;行奏时间演杂耍,如掷唢呐等,各具特色。其演技以涧头刘氏、县城孟氏2班为最,蜚声邻近的息县、淮滨、平舆、项城和安徽省的临泉等县,尤其涧头班的刘登丰,兼收众家之长,擅于吹奏各种戏剧名段、曲牌,所奏《百鸟朝凤》、《抬花轿》、《云里游》、《一枝花》等,多次获县和驻马店地区唢呐调演奖。县城班的孟宪海向以“武手”著称,多以五声宫调、徵调、羽调演奏,亦多次荣获地、县调演奖。
〔宗教音乐〕亦称寺庙音乐,专供僧道参神拜佛或为民间祝寿殡丧演奏,乐器有笙、笛、管、云锣、铙、钹、铎、手鼓等。执铎者为指挥,一般由长老充任。乐曲庄严肃穆、朴实圆润、和谐委婉,尤其殡丧乐章,幽怨凄凉,催人泪下。明清及民国时期,每年农历二月二十五日的县北人祖庙会,县城寺僧均赴会参拜,自县城开始一路演奏直抵庙堂,随观(听)者数百人,煞是热闹。今失传。
民间舞蹈 自古以来,新蔡县流行的民间舞蹈有龙灯、狮舞、犟驴、高跷、旱船、小车、花轿、火伞、花棍、大头舞、二虎扳鳖、蛤蜊舞、肘阁、姜公背姜婆、抬阁(今失传)、抬撅杆等近20种。清末民国时期,县内民间舞蹈艺人自发组成许多艺班,表演活动多为帮会组织,用以相互拜年、喜庆祝贺或为重大节日、庙会助兴;演唱内容多为民间小调,“五四”运动和抗日战争时期增添反帝、反封建、争取民主、自由、平等和民族解放等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扭秧歌、打腰鼓等新的民间舞蹈形式开始传入新蔡并迅速流行,表演活动多由文化部门、居民委员会或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庆祝节日、举办物资交流会期间临时组织艺班上街或赴会助兴。演唱内容多为歌颂工农兵英雄形象和宣传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其它一些诸如“扯羊羔”、“打瞎驴”、“摸褛”、“挑兵”之类近20种不需音乐伴奏、服装道具和化妆的简易儿童游戏舞蹈,则是遍及每个村镇,几乎每晚皆有玩耍。
纸扎 新蔡民间纸扎工艺种类繁多,有供节日观赏的各种彩灯,有为儿童游戏编扎的各类风筝,亦有用于对已故亲人表示敬仰和怀念之情的各种焚化品。其中单是用于祭奠焚化的即有摇钱树、聚宝盆、元宝桌和人、马、箱、轿等10余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提倡破除迷信,干部职工多改用花圈、挽联。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传统纸扎祭品近乎绝迹。1980年后,传统纸扎祭品在民间重新兴起,并开始出现自行车、小轿车、电视机、电风扇之类反映现代生活的祭奠纸扎工艺品。彩灯、风筝之类的观赏游戏纸扎品日渐减少。
剪纸 剪纸是新蔡县的另一古老民间艺术,题材多样、内容丰富、用场各异。有为刺绣制作的各类底花图样、用于装饰纸扎工艺品的各种图案和在嫁娶或春节时贴于门窗、家具等器物上用以表示喜庆、吉祥的各式装璜图案等,用场不同,内容有别。刺绣底花用于衣着者多为花卉,诸如牡丹、荷花、竹、菊、梅、兰之类;用于枕面者多为连枝石榴、并蒂莲花、喜鹊闹梅、莲生贵子、富贵牡丹、岁寒三友、龙凤呈祥、鸳鸯戏水、福寿康乐、百合如意、五子登科等;用于嫁妆者多为莲枝蟠桃、对月石榴、蝴蝶牡丹、万年如意、百合鸳鸯、合欢花草等
刺绣 刺绣艺术在新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城乡闺秀多为刺绣巧手,但皆为手工操作,其绣品常用于衣裙、枕套、鞋帽、手帕、荷包、门帘、窗帘等用品的装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妇女同男人们一样参与生产和社会活动,习绣者渐少。20世纪70年代后,县内开始出现机绣,绣品逐步进入商品市场,刺绣工艺不断发展,用场日趋广泛,种类逐渐增多。除上述诸种外,桌面台布、沙发垫布及茶具、酒具、电视机、电风扇、收录机等家用器具的罩布亦多用绣品装饰。旧时的剪纸图案多为绘画图案所替代,并增添一些诸如“百花齐放”、“莺歌燕舞”、“劲松翠竹”、“万紫千红”、“花好月圆”、“熊猫”、“奔马”、“驰鹿”、“雄狮”、“金鱼”和“飞机”、“舰艇”、“卫星”、“火箭”之类反映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的新内容。部分绣品,如桌面台布及茶具、酒具罩布等渐被棒(钩)针编织品所取代。
棒(钩)针编织 20世纪50年代以前,县内会棒(钩)针编织者极少。60年代中后期逐渐发展,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基本普及,爱好者多为中青年女性。织品多为手套、衣、裤、袜、帽等。
附:新蔡县主要民间舞蹈表演与道具制作方法
龙灯 以其着色不同分彩龙、火龙、青龙、苍龙等若干种,均以竹篾绑扎成型。首、尾各1节,外糊以纸,点缀着色;腹身11节,外罩长布,绘以鳞甲。首、腹、尾节节相连,长约15米,可任意弯曲。每节有一长约1.2米的固定木杆,内点蜡烛或安装直流电珠。舞龙多在晚间,由14人表演,13人手执上述木杆要“龙”,1人耍宝(绣球)前导,成“一”字波浪形,在重型打击乐伴奏下先跑圆场,继之作翻滚、盘曲动作。表演的主要节目有“蛟龙探海”、“滚龙盘柱”、“飞龙腾空”、“苍龙摆尾”、“金龙戏珠”等。
狮舞 多为双狮舞,主要流行于县西余店、蛟停湖一带。道具狮子,头以竹篾绑扎成型,裱糊点缀后与用布料着色并点缀以须、毛的腹尾连为一体。每狮由2人表演(1人作狮头,1人作狮身),另有一身着短衣、头裹青巾、手执绣球的“武士”以绣球斗狮,在重型打击乐伴奏下,雄狮张牙舞爪,摇头摆尾,边走边舞。表演的主要节目动作有钻、蹦、跳跃、翻滚、揉球、大场路(狗尾巴圈)和捎芦头、剪二股、铁锁、四门斗等。
犟驴 道具驴,以竹篾绑扎、黑布或草纸裱糊点缀而成,由2~3人表演,配以鼓乐和民间小调。动作分碎步、上坡、下坡、跪卧、弹扬、蹦跳等。主要节目有《村姑探亲》、《马虎官骑驴》等。
高跷 采高跷艺术在新蔡由来已久,民国及20世纪50~60年代遍及城乡。表演人数不限。表演者双脚各踩一1米左右的等高木拐,扮成民间故事或戏剧中的生、旦、净、末、丑各类人物,手执扇、帕、马鞭、拂尘等饰物,在鼓乐伴奏下,先走圆场,而后表演各种动作,并配唱以各种民间小调。
旱船 亦称花船。以竹木绑扎,装饰裱糊而成。一般为2人表演:1人乘舟(多为女性或男扮女妆),1人饰艄公划浆。表演时,乘舟者居舟中空洞处架舟,双脚着地,衣裙下伸出假腿、假足以示乘坐,艄公在旁划浆。乘舟者架舟迈碎步、蹉步走圆场,在鼓乐伴奏下,2人共同表演顺水行舟、逆水行舟、搁浅、推舟、打漩涡等动作,悠闲自得,妙趣横生。表演节目有《赵匡胤千里送京娘》、《陈妙常赶船》、《白蛇大闹金山寺》等。新蔡旱船多与清唱相配,清唱开始,停船小憩;唱段结束,再行表演划船动作。
小车 亦称彩车,以竹木扎成独轮车型,车身封以布或以草纸裱糊色绘。每车一般由分别装扮成村姑、老汉、傻小子和老、少丫环的5人表演。乘车者(多为女性或男扮女妆)居中架车,双脚着地,两条假腿置于车上以示乘坐,老汉推车,2丫环帮车。老丫环(妖婆)耳坠红辣椒,右手摇扇,左臂扛篮,傻小子拉车嬉逗。在鼓乐伴奏下,5演员共同表演推车、上下桥、退坡、倒拉、车落耳、傻小子乘坐下坡车等动作,边舞边唱,逗人取乐。
花轿 道具花轿系竹扎布、纸裱糊点缀而成,由1名坐轿“村姑”、2名肩披彩绸的“轿夫”合作表演。在鼓乐伴奏下,边舞边唱数板或地方小调。表演动作有上下岗、倒坐轿、闪轿、歇轿等。
火伞旧称灯班,清末由豫南传入,流行于涧头、顿岗等县境东部地区。道具“火伞”系在一长1.5米的竹竿或木棍上端用竹篾或秸秆扎成伞状灯笼、内点蜡烛或装一直流电珠而成,伞檐以镶穗红绸围之。表演时执“伞”者上着白褂、下穿皂裤领舞,并在装扮成各种人物的5名演员中跑场、穿插、滚翻,6名演员依照“一”字波浪形或插花、别钯齿等队形、套路,在鼓乐伴奏下边舞边唱灯调、四季调等民间小调。
花棍 又名霸王鞭。其制作方法为:在长1.2米左右的竹竿两端适当处顺竿并排刻挖成4~7个长2厘米、宽0.7厘米左右的小孔,将以铁丝穿在一起的制钱固定孔内,每孔置制钱4~6枚(以能在孔内活动碰击为度),另在竹竿两端分别系以彩色绣穗即成。花棍表演称之打花棍,分单打(手执1棍)、双打(双手各执1棍)2种,1人独舞或多人列队表演均可。表演时,演员以花棍碰击自身的各个部位,在鼓乐伴奏下(亦可不加伴奏),边耍边唱民歌“打樱桃”等小调。步法分前弓、后撤、剪子、躺腰、横叉、竖叉、卧鱼、翻身等;队形有“一”字形、“二”字形、穿花形、梅花形多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新蔡城乡打花棍活动极为盛行。
大头舞 俗称大头和尚(舞)。主要道具为大头面具,分男、女2种。其制法为:用泥土捏成特大人头,将纸浆糊其上,凉干取下纸质头壳绘制以耳、鼻、口、眼等即成。20世纪80年代后,各种大头面具多直接从商店购买。表演内容,民国及其以前多为“和尚戏尼姑”之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物和表演内容多有变化。表演时,装扮各种人物的演员各顶一头壳,在鼓乐伴奏下,做各种舞蹈动作。
蛤瓢 主要道具为特大蛤蜊壳和白鹤,俱以竹篾绑扎裱糊彩绘而成。演出时,分别由身披蛤壳的旦角、头顶白鹤的生角和扮作渔翁的老生3人表演圆场、相争、八字串花、渔翁撒网、蛤蜊卧泥等舞蹈动作,寓以“鹬蚌相争,渔人得利”之意。
姜公背姜婆 1人表演。表演者(姜婆)上身着肥大女装,下身穿男裤,将竹篾扎制而成、身着男装、绘以姜公脸谱的半身“人体”捆绑在表演者胸前,另在表演者腰部两侧将裹成的假腿、假足平曲绑置于身后使成姜公背姜婆状。表演动作有蹦跳、圆场、赶路、跳涧、下叉等,配以鼓乐,边舞边唱。
二虎扳鳖 亦称二虎扳跌,1人表演。表演者上着大褂,胳膊和下身各穿以裤、扮作2人状。在鼓乐伴奏下,表演翻滚、躺腰、摔打等动作。
肘阁 将一长约2米左右、顶端为瓜皮或莲花盆状的铁制道具从扮作“武士”演员的宽大袖口经肘部卡在腰部,把化妆好的少儿固定在道具上呈“站立”或“站花”、“骑鹤”状,少儿不作表演动作,由“武士”晃动使其摇头、摆袖,做出各种舞姿。多为4对或多对同时表演。
抬撅杆 亦称抬撅官。将一长5米、直径10厘米左右的木杆架在宽2米左右的木架上成“十”字状,前端固定坐椅1张,后端坠一50公斤左右的沉重物。表演时,4人抬木架,1名装扮入时或化妆成马虎官的“官老爷”手执长杆大烟袋端坐椅上,另1小丑手拎便壶、肩背粪筐围着'官老爷”逗趣,不时喊叫“请老爷用饭喽!”民国时期在县城常有表演。
第二节 民间故事
县内民间故事自古有之,内容丰富,寓意深刻,或抑恶扬善,或褒忠贬奸,或教忠孝节义,或讥世态人情,流传至今,数以百计,皆为县民口头创作。仅选录数篇,以启后人。
洪、汝河的传说
早在远古时候,一年,新蔡一带闪电、雷鸣,大雨滂沱,县境一片汪洋。大禹治水,路经此地,只见有2条头顶“金”字的大泥鳅,由西向东弯曲游动。之后,大水流尽,地上现出2条大河,就是现在的洪河和汝河。
神龙除妖
县北20公里龙口集西北,原有一高约百米的巨塔。很久以前曾有一妖魔藏匿塔中作祟,致使当地常年阴雨连绵,庄稼或难以下种,或屡种屡淹,方圆数十里百姓叫苦不迭,纷纷焚香祈祷,求上神降临除妖,为民消灾。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终于感动了上神。一天,突然晴天霹雳,乌云翻滚,天空旋即现出一条巨大的神龙。只见那神龙循着香烟缭绕处,张牙舞爪,对准巨塔,将尾用力一甩,巨塔顷刻断为3截,上部腾空飞落于潢川县城,中部抛至息县包信集,妖魔遂被神龙吞入口中。从此,新蔡一带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百姓安居乐业。
仁义巷
县城西街路北有一小巷名曰“仁义”。此处原本无巷,清咸丰年间这里住有3户人家:当街者为湖广迁新商贾胡氏,已与北邻吴氏结为秦晋;西邻大户管氏。胡家大掌柜胡朋友常感邻人北去关爷庙、玉帝庙进香拜谒需绕道二三里,多有不便,心想若能在3家宅间辟一小巷,与人方便,与己方便,殊为乐事。一天,胡氏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吴氏,吴氏亦有同感,遂携手同至管家商议。管家亦深明大义,欣然同意,当场拍板定案:3家各将已宅让出1米,刻下动手。10日后,1条宽2米、长110米的南北小巷笔直辟就,县民无不拍手称快,盛赞3家“你仁我义,争之不足,让之有余”美德。“仁义巷”由是得名。
耙和尚
据传,明朝有位小王千岁曾受教于一位和尚。小王登基后为报恩师教诲,便在新蔡县专为那位和尚敕建1座取名“教寺”的寺院,这就是新蔡县杨集北1公里处的“北教寺”。该寺和尚自恃有功受宠,常在杨集一带敲榨勒索、奸淫妇女,为害乡里,百姓纷纷上告,府州县衙皆莫奈他何。最后告到京城,有位大臣将状纸呈与皇上,皇上一看告的正是本人恩师,便顺口说句“罢了!”意欲搪塞了结。那位大臣早闻朝廷恩师恶贯满盈,只当朝廷恩准将其处以耙刑,皇上一声“罢了”刚落音,那位大臣即令下合所属有司衙门速赴“北教寺”将那些和尚处以耙刑。下属得令,急速赶往“北教寺”,将那些和尚统统埋在地下,露出头颅,套上牲口,拉起铁齿木耙直把那帮害群之马统统耙死,为民除了一大害。事后那位大臣经过一番唇舌,巧言周旋,非但未遭处斩,还受到了皇上的称赞。
张班请客
清朝末年,李庄桥集上有位自幼家贫、虽天资聪慧却无力进学读书的风流义士。此人姓张,乳名小班。他蔑视权贵,痛恶地痞流氓,专事报打不平。对那些达官贵人、流氓恶棍,他深知力不能抵,便设法以智取胜,往往把他们弄得啼笑皆非,莫奈他何。
这个集上当时住有一帮专爱吃请的土豪劣绅、流氓赌棍,不论谁家有个红白喜事,总要赖着去吃,对他们的所作所为,张班早已深恶痛绝,便同妻子商量寻个机会嘲弄他们一番。
一天,张班一大早就让他的几位要好把“张班今天响午要设宴请客”的消息故意放给那些赖皮狗,并让妻子上街张罗着买了2斤青菜、水豆腐。可眼看天快响午了还不见人来。妻子说:“只怕他们是不来了。”张班不慌不忙地说:“会来的,会来的。”夫妻话音刚落,“客人”们果真来了,陆陆续续一下来了七八十来位。张班热情地将“客人”一一迎至堂屋(正室)就坐;妻子赶忙烧锅炒菜炕豆腐,吱吱啦啦香气扑鼻。张班提起酒壶张罗温酒,尔后一面端水请“客人”净手,一面拿抹布抹桌子准备开宴,直引得那帮赖皮狗个个流涎。可1分钟,2分钟,10分钟……,仍不见上菜。只见张班又来抹桌子,并自言自语地说:“哎呀,这客真难请,该来的还没来,不该来的倒来了。”听了张班的一番自言自语,那些赖皮狗都在心里嘀咕:“难道我不该来?”有几位一赌气走了。又过了一阵子,眼看日头偏了大西,剩下的几位肚子饿得咕噜噜响,还是不见上菜。一会儿,张班又来抹桌子,见已经走了几位,便又边抹桌子边自言自语:“唉,真是!该走的还没走,不该走的都走了。”剩下的几位听了张班的这番自言自语心里都觉不是味儿。待张班走出堂屋以后,其中一个道:“听话音,咱们几位好象都是不该来的啦?”另一个道:“那些不该走的都走了,咱还坐这干个啥!”说罢一赌气全走了,连口凉水也没沾上牙。这就是“张班请客-闲坐坐”歇后语的来历,至今仍在新蔡一带广为流传。
第三节 文艺创作
民国及其以前,新蔡县无专门文艺创作组织和专业文艺创作人员,业余文艺创作人员亦少,且多集中于美术、书法方面。明清时期,张(九一)、曹(凤)、刘(大恩)、宋(训)四大家,世代书香,书法多有成就。清末、民国时期,周崇银的人物绘画《十缺图》(今佚)堪称一绝;钟德安、宋百川、吴德甫等人的山水、花卉,孙氏、梁氏的石刻、泥塑造诣较高;张霞生、任润生、张祖厚(子躬)、张志远、钟金捷、宋勤斋、徐子汇、李洪乐等人的楷书和行、草、隶、篆等,功底深厚,颇负盛名。民间故事、民间歌谣均为劳动人民口头创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初于县文化馆配文艺创作辅导干部1名,后于文教局配专业文艺创作人员2名。1980年,县文化局始设文艺创作组,专职文艺创作并组织全县业余文艺创作活动,发展壮大业余文艺创作队伍。1984年11月,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成立。翌年5月,4个县级文学艺术协会(文学工作者协会、美术书法摄影工作者协会、戏曲音乐舞蹈工作者协会、民间艺术工作者协会)同时成立。1986年12月,美术书法摄影、戏曲音乐舞蹈、民间艺术3个协会分设为美术、摄影、书法、音乐舞蹈、戏曲杂技5个协会,共有会员119名。至1988年,全县约有专业、业余文学、美术、书法、摄影、音乐、舞蹈创作人员2000多名,先后创作各种文艺作品2万余件,不少作品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或在国内外展出。县文化馆馆长王东方的音乐创作较有成就;教师张绍中的魏碑在省、地,县和豫南书法大赛、展览中多次获奖;职工张习普的小楷、洪宝明的篆书、王文亚的隶书、金正兴的草书以及李宝德、孙新民的摄影、吴震、洪宝明的绘画等,均有较高造诣。1985年,少年何青锋(男,14岁)的隶书、张小晶(女,7岁)的小楷分获全国少年书法比赛三等奖和日本高野山书道协会奖。其中以寓居上海、广州、郑州、山西太原和安徽阜阳的李丁陇、金景山、魏德忠、陈建华、梅钟音等人,成就最为显著。李丁陇专攻书画,尤擅长卷;金景山长工艺美术,尤工染织美术;魏德忠、陈建华俱擅摄影;梅钟音长于戏剧和民间文学创作,均有专著梓行。
第四节 管理机构与活动形式
管理机构 明清各代,县内向无专门群众文化管理机构。民国16年(1927年)设通俗教育馆(后改称民众教育馆),专司全县群众文化教育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相继建立起人民文化馆、文化工作站等群众文化专门管理机构。
〔民众教育馆〕原名通俗教育馆,民国16年(1927年)建。初址县城小南海,后迁韩公祠,设有图书室、阅览室、游艺室等,统管全县民众识字、体育游艺、戏曲改良及文化娱乐等,为全县的民众文化教育娱乐中心。年经费1670元,主要用于馆内办公、民众教育、图书购置、运动场和戏曲改良,群众娱乐活动经费由各界募捐。民国21年改称民众教育馆,民国27年馆址复迁小南海。民国36年关闭。
〔人民文化馆〕原名人民教育馆,民国38年(1949年)3月县民主政府于县城东街原“文化服务社”旧址创建。次年9月迁大十字街西侧路北刘氏祠堂改称人民文化馆。经费初由省文教厅直拨,1955年起改由县文化主管部门拨给,不足部分由县财政补贴,年额由建馆初期的400元,渐次增加至8000元。1984年于周潢路中段路东新建“一”字形、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的3层48间办公楼竣工后迁入新址。内设办公室和群众文化、阵地宣传、财务3组,工作人员18名。
〔文化站〕新蔡县有农村文化工作站始于1953年。是年3月,关津、练村、李桥、龙口、化庄、韩集、砖店7个区级农村文化工作站相继建立,各配国家干部1名、幻灯机1部、黑板2块、图书1000册。1956年4月各站撤销。1978年恢复重建,先后建立22个公社文化站,每站配站长、专职干部各1名。文化站行政属公社领导,业务归县文化馆管理。1980年县文化局成立后,业务改归县文化局。1988年,全县计有乡(镇)文化站22个,其中宋岗、陈店、野里3个乡文化站被评为文化中心站。各站均购置有电视机、录音机、照相机和乐器、棋类、球类等文娱、体育活动器材,设有图书室、阅览室、游艺室、电视室和运动场等。
〔文化室(俱乐部)〕新蔡县有农村俱乐部(文化室)始于1955年。初在文化基础较好的关津区梅李庄、李桥区大李庄、练村区詹庄、化庄区黄楼、龙口区李楼等8个农业生产合作社试建农村俱乐部,当年即发展到826个。各俱乐部经常开展的活动有:读报、听广播、学文化、图书借阅、图片展览、幻灯放映、演讲、唱歌、演戏、扭秧歌、打腰鼓和各种民间传统文艺等。“文化大革命”期间,农村俱乐部被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所取代,“忠字舞”、“样板戏”、“赛诗台(会)”风靡一时,民间传统娱乐活动俱禁,俱乐部自行解体。1978年后,农村业余文化组织陆续恢复,俱乐部改称文化室。1988年,全县共有农村文化室370个,各室均配有书报和棋类、球类、乐器等体育、文娱活动器材。
活动形式 县内群众文化活动的集中时间和主要形式为元宵灯会和业余文艺演出、出板报、放幻灯、举办展览及演讲比赛、歌咏比赛等。
〔元宵灯会〕由来已久,尤以丰年为盛。每年农历正月十四至十六日,城乡街巷,张灯结彩。入夜,到处灯火通明,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各艺班走村串乡,要“龙”舞“狮”,推“车”跑“船”,踩高跷,直至深夜人们方尽欢而散。灯会期间,县城和练村等地还有放焰火的惯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元宵灯会又增添一些诸如扭秧歌、打花棍等新的活动形式。“文化大革命”期间,元宵灯会被视为封建迷信遭禁。1977年元霄灯会恢复后,活动规模越来越大。1980年后,县城几乎每年均举办灯展、灯谜活动,各单位门首张灯结彩,县工人俱乐部为灯展、灯谜活动中心,集各种传统灯、工艺灯、电转灯数十乃至百余盏,各艺班纷纷进城表演。
〔业余文艺演出〕抗日战争时期,县城和部分集镇中小学校师生为宣传抗日救亡,纷纷组织各种形式的文艺宣传队,利用课余时间编排文艺节目赴街头、农村宣传演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配合中国共产党在各个时期的中心工作、政治活动和节日庆祝活动,全县农村和城镇机关、学校、工厂、街道普遍建立业余文艺宣传队,从事业余文艺演出。“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县业余文艺宣传队最多时达600多个。从1953年起,除1959~1961年经济困难时期和“文化大革命”初期外,县文化馆几乎每年都要举办业余文艺汇演或调演。1976年后,随着传统戏的开放、电影的普及和电视的发展,除部分基础较好的乡镇业余文艺宣传队转为业余剧团外,大多解散。
〔板报、读报〕抗日战争时期,部分学校开始办板报,宣传抗日。1949年秋,县人民教育馆(文化馆)成立后即办黑板报2块,设活动宣传栏2架、壁报栏8个。农村文化站、俱乐部建立后,黑板报逐渐增多,并开始组织读报组,开展读报活动。20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中期,全县读报组上万个,黑板报千余块。70年代末至80年代,读报组渐少,尚有常年板报近千块。
〔幻灯放映〕1951年,省文教厅配给县文化馆汽灯光源科普式单镜头幻灯机1台,灯片内容多为配合当时中心工作的宣传口号。1953年后,各农村文化工作站、俱乐部开始配置幻灯机、片,放映幻灯。1962年后,县文化馆和农村文化站、俱乐部相继使用双镜头或三镜头幻灯机。1965年后,县文化馆和县电影公司开始自制彩色幻灯片。至1988年,全县共自制幻灯片10余套400多片。其中县电影公司自制的反映全国劳动模范吴素兰事迹的《牛马倌》和“75.8”特大洪水期间中国人民解放军来县抗洪抢险、全国各地对新蔡灾区无私支援的《不是亲娘,胜似亲娘》2套彩色灯片,分获1981年驻马店地区幻灯汇报表演一、二等奖。
〔展览〕民国及其以前,县内极少举办展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县文化馆、工人俱乐部协助有关部门先后举办的大型展览有农业展览、工业展览、阶级教育展览、美术书法摄影展览、英雄模范人物事迹展览和花卉展览等。各乡镇亦采取不同形式举办类似的小型展览。“文化大革命”期间,各人民公社普遍举办各类阶级教育展览,引导人们忆苦思甜,向“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开展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