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日常礼节
第一节 称 谓
父方亲属 即子女对父亲亲属的称呼。
〔长辈〕称曾祖父母为“老太儿”,曾祖父的兄弟及其妻以排行冠以“大、二、三、……”,再上称“老祖宗”;称祖父为“爷”,祖母为“奶”,祖父的兄弟及其妻以排行冠以“大、二、三……”,祖父的姐妹及其夫称“姑奶奶”、“姑爷”,祖母的姐妹为“姨奶”,均冠以排行;称父亲为“爹”、“大(dǎ)”,亦有少数称“叔”者,近年城镇多称“爸”;称父亲的舅父、舅母为“舅爷”、“舅奶”,父亲的兄弟及其妻为“大爷”、“大娘”、“叔”(排行最小者称“小叔”或“老叔”、“小爹”、“小大”)、“婶子”,父亲的姐妹及其夫为“姑”、“姑父”,均冠以排行;称兄弟的岳父母及姐妹的公婆为“大爷”、“大娘”或“叔”、“婶子”。
〔平辈〕称兄为“哥”,以排行冠以“大、二、三……”;称兄妻为“嫂子”,冠排行省“子”字;称弟为“兄哩”,一般口头多呼其名;称弟妻为“弟妹”,亦冠以排行;称姐妹及其夫为“姐”、“哥”、“妹子”、“兄哩”,并冠以姐、妹的夫姓(对堂兄弟、堂姐妹及其配偶的称呼同;对姑母的子女及配偶的称呼,改夫姓为“表”)。
〔子侄辈〕对本人子女直呼其名,儿媳多称“您嫂子”,或以排行称“您x嫂”,女婿多以其姓称“您x哥”,近年对儿媳、女婿亦多直呼其名;侄儿夫妻称“侄子”(或直呼其名)、“侄媳妇”;侄女以其排行称“您x姐”(或直呼其名),侄女夫以其姓称“您x哥”;姐妹的儿子及其妻称“外甥”①(或以排行称大、二、三……,或直呼其名)、“外甥媳妇”,姐妹的女儿及其夫称“外(甥)女”、“您x哥”,或直呼其名。
〔孙辈〕称儿子的子女及其配偶为“孙子”、“孙子媳妇”、“孙女”、“孙子女婿”,近年多呼其名(称侄子的子女及配偶同上)。称女儿的子女及配偶为“外孙”、“外孙媳妇”、“外(孙)女”、“外孙女婿”,但口语中均将“孙”误读为“甥”。
母方亲属 即子女对舅家的称呼。
〔长辈〕称母的祖父母统为“老太儿”;称外祖父母分别为“姥爷”、“姥娘”或“姥姥”、“姥儿”;称母的舅父母为“舅老爷”、“舅姥”,母的姑父母为“姑姥爷”、“姑姥”,母的姨父母为“姨姥爷”、“姨姥”;称母的兄弟及配偶为“舅”、“妗子”或“妗儿”,母的姐妹及配偶为“姨”、“姨父”,有2个或2个以上者,均以排行顺序称呼。
〔平辈〕称舅的子女及配偶为“表兄”、“表弟”、“表姐”、“表妹”、“表嫂”、“表弟妹”、“表姐夫”、“表妹夫”。姨母的子女及配偶同上,“表”改“姨”称之。
〔小辈〕称舅的孙子、孙女为“表侄”、“表侄女”,对其配偶的称呼与父方子侄辈同,一般不加表;姨母的孙子、孙女及配偶同。
夫方亲属 即妻对夫方亲属的称呼。
〔长辈〕对丈夫父母、叔伯及配偶、姨父母、舅父母、姑父母的称号与丈夫同,在他人面前称“老公公”、“老婆子”、“老叔公公”,余均在同丈夫称呼前加“老婆子”3字,如“老婆子姨”、“老婆子妗子”等。
①“甥”,新蔡话读作“塞儿”(sαir)。
〔平辈〕旧时,官宦豪富或书香之家,妻称夫“官人”、“老爷”、“相公”,普通人家有子孙后称“他爹”、“他爷”或以孩子名呼“xx爹”、“xx爷”,今年轻人多直呼其名,在他人面前多称“前头人”、“外闲人”、“当家的”或“孩子爹”;夫的兄弟姐妹和姑、姨表兄弟姐妹及其配偶的称呼与丈夫同,在他人面前,除称夫的兄为“大伯子哥”外,余均在同丈夫称呼前加“老婆子”3字。
〔小辈〕对子侄与孙辈的称呼同丈夫。
妻方亲属 即夫对妻方亲属的称呼。
〔长辈〕对妻子的祖父母、叔伯及配偶称呼与妻同,在他人面前分别称“老丈人爷”、“老丈人奶奶”、“岳父”、“岳母”、“老丈人大爷”、“老丈人大娘”、“老丈人叔”、“老丈人婶子”,口语中“人”皆误读为“儿”。
〔平辈〕旧时,官宦豪富及有地位的人家,夫称妻为“夫人”、“太太”,普通人家有孩子后称“xx娘”,今年轻人多直呼其名,在他人面前多称“后头人”、“家里人”或“当家的”、“孩他娘”;对妻的姐妹和姑姨表同妻一样称呼。在别人面前称妻的兄弟及其妻为“内兄”、“内弟”,“妻嫂”、“妻兄的媳妇”或“小孩舅”、“小孩妗子”;妻的姐妹称“妻姐”、“妻妹”或“小孩姨”、“大姨子”、“小姨子”,称其夫为“连襟”;妻的姑、姨表同前。
〔小辈〕对妻兄弟的子女及配偶与妻同样称呼,连襟的子女及配偶称“外甥”、“外甥媳妇”、“外(甥)女”、“外甥女婿”,在别人面前均冠以“妻”字。
此外,夫妻双方的父母间彼此称“亲(读“庆”音)家”,拜认的干亲属依辈份称呼前加“干”字;对社会上的非亲属称谓,旧时称有钱有势有地位者为“先生”,其妻为“太太”,姑娘为“小姐”、“女士”,儿子为“公子”;被雇佣者称主人为“掌柜的”(“的”读“哩”音);师徒之间称“师傅”、“徒弟”,徒称师妻为“师娘”,对其子女称“师兄”、“师弟”、“师姐”、“师妹”,徒徒之间称呼与对师傅子女同;学生称教师为“先生”或“恩师”。20世纪50年代起,称教师为老师,人际间皆称“同志”。80年代以来,人际间称“师傅”者渐多。
第二节 应 酬
问慰 熟人见面主动打招呼,旧时拱手,今多握手问好,分别时互道“再见”。农历岁首相见,互贺“过年好”或“春节好”。用餐时间或餐前餐后不久见面,多问“吃饭没?”或“吃了饭啦?”逢约会,后到者对先到者一般要表示歉意,说声“对不起,来晚了。”生人相会,则问“尊姓大名”、“府舍”;对老者喊“大爷”、“大娘”;对同龄或年轻人喊“大哥”、“大嫂”、“老兄”、“老弟”、“大姐”、“小妹”;双方或一方如乘车(或骑马),需提前下车(马),而后攀谈,互致问候。亲友有疾,其宗族、亲友皆携果品之类前往探慰。亲友邻里家遭不幸,上门慰藉时,劝慰主人“把心放宽些”、“不要太难过”。父母亲携儿女探望长辈或平辈,多以儿女身份向对方致问候。看望产妇一般说:“生了贵子”、“添了千金”。祝贺老人多说“高添福寿”、“长命百岁”,今多说“健康长寿”、“身板扎实”。祝福别人孩子常说“真乖”、“长得多富态”、“聪明伶俐”。
迎送 凡有客来,不论小坐还是久留,主人均热情接待,敬烟敬茶,同时端出花生、瓜子、水果之类的土产或糖果点心。餐时来客,主人必留客用餐,并恭请客人上坐。稀、贵客人上门,主人设盛宴隆重款待,并请人陪酒,农村一般都要杀鸡、烙油馍或炸油货,饭前以荷包蛋加糖代茶。客人辞别时,主人再三挽留,说“再坐会儿”,“吃罢饭再走”、“明天再走”、“住一天再走”等;离别时,主人送至门外或村外,并向客人道歉“对不住,让你空坐这么久”、“招待很不够”,“没让你吃好”、“怠慢了”之类,同时欢迎客人再来做客,一般说“没事来玩”、“闲了再来”。若客人带小孩同来,主人还要给小孩衣兜里塞些糖果、点心之类零食,如属首至,一般还要给小孩若干“见面礼”钱。最后叮嘱客人“慢走”、“走好”,目送客人走远方转身回屋。客人或主人受礼后,常说些“还让您破费”之类的客气话。客人带来的礼物,主人一般不能收完,或者再拿自家的部分礼品让客人捎回,礼尚往来。
酬谢 凡受人关顾、款待或馈赠,道谢时一般说“麻烦您了”、“多谢”、“吵闹您了”。年节时主人受客人礼物一般酌量给予回赠,称“回篮子”;农村一般收半,另半让客人带回,称“缠篮子”。凡受人宴请,要适当给予回请,请客时一般客气地说:“请到家吃顿便饭”、“请到我家(旧时称敝舍或寒舍)坐坐”。
除此,邻里之间,有喜事,互相道喜;有丧事,互予帮忙;有困难,帮助解决;有纠纷,主动劝解;有求借,尽量满足;孩子做错事,家长陪情道歉……。上述社会交往中的传统礼节,在县民中至今犹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