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自然灾害
第一节 水 灾
新蔡县降雨季差较大,70%的降水集中在夏秋季节,洪、汝河上游万余平方公里的来水汇于境内,河流极易决口泛滥,因而新蔡素有“洪水招待所”之称;加之境内地势低洼,微地形复杂,泄水不畅,易成内涝,故历史上洪涝灾害频繁,民谓之“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历代“春旱、夏涝、秋无收”的年份颇多,一年数水或连续数年水灾者亦属不少。西汉高后三年(公元前185年)至公元1988年,已知有文字记载的大水年份212个,平均每10年左右一遇,其中特大洪水年份26个,平均80~100年一遇;民国元年(1912年)至1988年的76年间,有水灾年份52个,平均1.5年一遇。
〔西汉〕高后三年(前185年)秋,汝水漫溢,冲毁民舍。
高后四年(前184年)秋,汝水溢,平地皆水。
元光五年(前130年)夏,大水,坏民庐舍。
地节四年(前66年)九月,大水。
永光五年(前39年)夏、秋大水,坏民稼,溺人畜。
建昭五年(前34年)秋,大水。
〔东汉〕延平元年(公元106年)夏、秋大水。
永初二年(108年)六月,大水。
建光元年(121年)大水伤稼。次年复如是。
永建四年(129年)夏,淫雨伤稼。
永兴元年(153年)秋,河水漫溢,流涌道路,漂民庐舍。
〔三国〕魏景初元年(237年)九月,淫雨,大水,漂财产,溺人畜。
〔西晋〕泰始四年(268年)九月,大水。
咸宁二年(276年)七月,大水,溺死百余人。
咸宁三年(277年)九月,大水伤稼。明年七月,复大水,坏民屋室,溺人畜。
太康五年(284年)六月,大水。
太康八年(287年)九月,大水。
元康五年(295年)夏,大水。
元康八年(298年)九月,大水。
永宁元年(301年)九月,霖雨淹害秋麦。
〔东晋〕义熙八年(412年)大水,溺死人畜。
〔南北朝〕宋昇明三年(479年)十一月,大雷雨,平地积水3寸。
北魏太和九年(485年)大水,溺死千余人。
北魏景明元年(500年)七月大水,平地水深1丈5尺,居民保全生命者十之四五。
东魏武定五年(547年)大水。
〔隋〕开皇六年(586年)七月,大水。明年复大水。
开皇十八年(598年)大水。
大业三年(607年)秋,大水,漂没居室。
大业七年(611年)大水,没禾稼民居,“江淮之间则鞠为茂草”。
〔唐〕贞观七年(633年)八月,大水。明年七月复大水。
贞观十八年(644年)秋,大水。
延载元年(693年)五月,大水。
开元十年(722年)五月,汝水溢,漂没民居数千家,溺死人畜甚众。
开元十一年(723年)十一月,大雨,平地水深3尺余。
开元十二年(724年)六月,大水。
开元十八年(730年)春,大水。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十月,大水。
贞元八年(792年)秋,特大洪水,漂没官民庐舍殆尽,溺死人畜甚众。
贞元十八年(802年)春,大水。
元和二年(807年)六月,大雨水,平地水深数尺。
长庆二年(822年)七月大水。
大和三年(829年)大水。
大和五年(831年)大水。
大中十三年(860年)七月,特大洪水,平地水深1丈,田稼屋宇淹没殆尽。
〔五代〕后唐同光三年(925年),六月始,连续降雨75天,百川皆溢,居民流徙道路。
后晋开运三年(946年),四至七月霖雨不止,川泽泛涨,麦秋尽毁。
后周广顺二年(952年)七月,暴风雨,平地水深2尺,坏墙屋不可胜计,河渠泛溢害稼。
〔北宋〕建隆元年(960年)秋,大水,陆地行舟。
开宝二年(969年)始,连续3年大水,坏庐舍,害民稼。
淳化四年(993年)秋雨害稼,明年复如是。
天圣四年(1026年)六月,大雨,平地水深数尺。
治平元年(1064年)夏,大水。
绍圣元至二年(1094~1095年),连续2年大水。
政和八年(1118年)夏,大水,人畜溺死者众。
〔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大水害稼。
绍兴三年(1133年)七月,雨水害稼。明年五月水害蚕麦。
〔金〕天德四年(1152年),大水。
大定三年(1163年)六月,大水,县民流徙江南者众。
天兴二年(1233年)六月,连日暴雨,平地水深数尺。
〔蒙古〕宪宗五年(1255年)九月,大水,立栅水中,可使宋、陈、蔡、颍、息皆通。
〔元〕延祐元年(1314年)十二月,大水。次年复大水。
延祐六年(1319年)六月大水。
延祐七年(1320年),五月霖雨伤麦,七月大水。
泰定三年(1326年)六月,大水。
至正三年(1343年),四至七月,淫雨不止。
〔明〕宣德元年(1426年),汝水泛溢。
正统二年(1437年)五月,大水。
天顺四年(1460年)秋,大水。
天顺五年(1461年)六月,骤雨弥旬,河水泛溢,漂流民居,淹没禾稼,谷粮、草子颗粒无收。七、八月复大水,没军民田庐,淹禾苗。
弘治二年(1489年)六月大水,坏民庐舍。
正德十二年(1517年),六月大水。
嘉靖十六年至十七年(1537~1538年),连续2年大水。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四至七月,淫雨不止,坏民田庐舍。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秋,大水,坏民屋,民多溺死,邻河村店舟行入市。
隆庆三至五年(1569~1571年),连续3年大水。
万历元年(1573年)五月,淮水暴发,千里汪洋,没室淹田,滨河居民多溺死。明年秋大水。后年夏大水无麦,秋大水无禾。
万历六年(1578年),夏、秋大水。
万历十八年(1590年),山洪暴发,汝水徙10余里越官丘台南东下。
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夏,洪水自西北彭湃而来,洪、汝2河泛溢,自李庄桥、孙召等处,凡人、物、房舍冲陷殆尽。
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春,淫雨7旬,麦禾俱坏。
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八月,大水。
天启元年(1621年)夏,大水。
天启四年(1624年)秋,大雨伤禾。
崇祯五年(1632年)八月,淫雨,大水坏民舍,平地行舟,鱼人街市,民死者众。
崇祯七年(1634年)夏,大水连发7次。灾似万历二十一年。
崇祯九年(1636年),大水伤禾。
崇祯十四年(1641年)秋,大水。
崇祯十六年(1643年),三月大雨坏麦,七月大水伤禾。
〔清〕顺治三年(1646年),夏、秋大水。明秋复大水。
顺治五年(1648年)秋,大水伤稼。明年五月,大雨弥月,水溢道路,庐室、人畜多溺,被害甚烈。
顺治八年(1651年)秋,大水伤禾。连续3年,秋水伤稼。
顺治十二年(1655年)秋,大水,禾苗尽毁。
顺治十五年(1658年),五至八月大雨,洪汝皆溢,民稼为伤。明年二至三月淫雨不止,坏民庐舍;五至六月大水,滨河诸地秋禾尽溺。
康熙七年(1668年),夏、秋大雨连旬,洪、汝河决,田禾没,人畜多溺死。
康熙八年(1669年),淫雨弥3月,洪河决,大水没禾为甚。
康熙九年(1670年)三月,大雨连旬,平地水深数尺。
康熙十四年(1675年)秋,河水泛涨,田禾淹没。
康熙十九年(1680年),秋大水。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三月淫雨,麦不收;秋大水淹禾。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三至八月淫雨,洼地一望如湖,无麦;高地禾稼被淹十之五。
雍正七年(1729年),大水淹麦,秋雨伤禾。
乾隆四年(1739年),七月上旬,降雨如注,河水涨发,近河洼地尽淹。
乾隆七年(1742年)大水。
乾隆十年(1745年),四月二十七、八等日,连降大雨,洪、汝河猝然水发,下游渲泄不及,以致漫溢,沿河洼地,二麦尽淹。
乾隆十一年(1746年),六月初一、二,初五、六、初八、九至十三、十四等日,连绵大雨,低洼处所,间有被水致淹;六月二十一日至七月初五、初九等日,复降大雨,加之河水泛滥,积水难消,晚禾不能补种。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六月初一至初五日,初十至十五日,迭被大雨,河水泛滥,洼地积涝,至秋甫退。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全县猝被水灾。
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夏,境内无雨,上游山洪暴发,河水暴涨,决堤漫溢,人畜溺死甚众,民谓之“旱发水”。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秋,黄河自中牟决口流注汝水,汝水大溢与洪、淮通流,沿河村庄漂没无数。
嘉庆七年(1802年)季夏,洪汝泛涨,堤防大溃,两岸田禾尽没,近河诸村如海中岛屿,罗列浮于水面。
道光八年(1828年),六月二十七日至七月初五日,连降大雨,溪河盛涨,溢漫四流。
道光十二年(1832年),六月初九至七月初,大雨连旬,平地水深三四尺,房屋间有坍塌,秋禾被淹;八、九月间复大雨连旬。
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七月,大水18涨,汝水漫溢,北岸陆地行舟,房屋倒塌大半,谷禾漂没殆尽,余皆受涝歉收。
咸丰九年(1859年),六月底至七月初,连日大雨,河水骤涨,沿河及低洼地秋禾尽淹。
同治五年(1866年),六月初一日起,大雨霖漓,月余方止,积涝淹稼,城垣、庐舍间有坍塌。
光绪四年(1878年),七月下旬至八月中旬,阴雨连绵弥月,山洪暴发,河渠漫溢,久雨积涝。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夏、秋淫雨,低洼地积水,涸过迟,麦秋受害为重。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秋,连日大雨,山洪暴发,河流漫溢,滨河低洼村庄多被淹浸。
宣统二年(1910年),夏秋之交,大雨如注,溪河漫溢。
〔中华民国〕5年(1916年)6月,连日大雨,河水漫溢,县城东关等290余座村庄被淹,房屋倒塌。
6年(1917年)9月,连降暴雨,河水漫溢,村庄淹没,秋禾无收。
10年(1921年),夏、秋大雨连绵百日,墙屋倒坏无数,谷荒殆尽;近河洼地尽淹,洪河班台流量1350立方米/秒。
12年(1923年),大水,年降雨1390.6毫米,相当50年一遇标准。
13年(1924年)夏,淫雨为灾,河水漫溢,平地行舟,禾黍庐舍尽被水淹,全境受灾过半。
14年(1925年),8月13日始,连降大雨3昼夜,河水漫溢,秋禾尽淹。
15年(1926年)夏,大雨滂沱,河水陡涨,溢堤横流,沿河及低洼地被水成灾。
17年(1928年)夏,涧头以北地区连降大雨,涧头集上旱发水,倒塌房屋百余间。
19年(1930年),洪、汝河堤溃决,五六十里尽成泽国,被害者150514人,流离失所者5000余人。
20年(1931年)6月17日,大雨如注,河水横溢,县城南、北、东3面一片汪洋,五六十里内尽成泽国,尤以城东为甚。下旬复降暴雨如初。7月9日始,阴雨兼旬,陆地尽成江河,遍野鸿嗷,求生无术。至秋,如此大水连发7次,半年降水997.6毫米。被灾1884村,33647户,251189人,溺死1091人;被淹耕地567157亩,全部冲毁者850亩;溺死牲畜349头,房屋倒塌49351间。
21年(1932年)7月始,连续降雨40余天,8月一次集中降雨177.7毫米,洪水先后暴发13次,城墙砖淹没13层。民谓之发“老水”,天寒如冬,全县绝收。
23年(1934年),县境河漫成灾。
25年(1936年)夏,淫雨不止,河水漫溢。
27年(1938年)8月,汝河上游决口,水自十字坡等处直奔新蔡,蛟停湖、河坞等地积水为湖,高粱仅见穗头,草屋土墙倒塌殆尽。
28年(1939年),夏秋之交屡遭淫雨,山洪暴发,各河泛溢,沿河尽成泽国。
30年(1941年)3月,全县大雷雨,河水灌城,小南海一带平地水深2尺,县西南水冲村庄数十,溺死人畜无数。
33年(1944年),水、旱、蝗、雹相继,全境被灾。
34年(1945年),入夏,阴雨连旬,沿河洼地俱遭水灾。
35年(1946年),7月1日起,大雨连绵4昼夜,洪、汝河泛滥成灾,平地水深数尺,全县土地被淹723126亩,倒塌房屋22856间。
37年(1948年)秋,2次大水,土地被淹24万亩,11万人受灾,关津尤甚。
38年(1949年)9月,洪、汝河泛溢,秋禾被淹24万亩。
〔中华人民共和国〕1950年,大水,淹地483920亩,倒塌房屋25651间。
1952年,8月24~9月7日,连降大雨,洪、汝河决堤7处,34处漫溢,1245个自然村被灾,淹地463559亩,其中近23万亩绝收,房屋倒塌3693间。11月中旬始,雨雪近月,50%的红薯霉烂地下。
1953年7月,连降大雨,沿河堤防大部漫溢溃决,平地积水成灾。
1954年,7月4日始,连降大雨20余天,洪、汝河堤防溃决27处,漫溢128处,坍塌98处,沿河尽成泽国,全县普遍受灾,83万多亩作物被淹,倒塌房屋19651间。
1956年,6至8月,连降暴雨,269565亩小麦颗粒无收,373445亩秋作物绝收,倒塌房屋30298间。
1963年,8月上旬,连续降水,河水猛涨,洪、汝河两岸及湖洼地区一片汪洋,水围村庄186个,117.1万亩秋作物受灾,其中30余万亩绝收,房屋倒塌12100间。
1964年3月18~5月18日,全县降雨30天,近70万亩小麦受灾;9月1日~10月31日又连续降雨,76.3万亩秋作物严重受灾。
1965年,洪河流域遭50年一遇暴雨袭击,县境段高水位持续30余天。沿河及湖坡洼地积水成涝,45.3万亩作物被淹。
1968年,6月19~7月20日,连降大雨,近50万亩农作物受灾。
1972年6月,阴雨连绵,麦多霉烂生芽。
1973年,4月28~30日,连降暴雨,平地积水成灾,59.2万亩作物被淹,水围村庄478个,房屋倒塌8146间。
1975年8月,洪、汝河上游普降特大暴雨,板桥、石漫滩、田岗水库相继垮坝,县境洪汝河堤防漫溢溃决174处,到处汪洋,舟行无阻,通讯中断;灾民或遁高阜,或栖于树,或抱漂浮物随波逐流,藉以求生。县北蚓蚯冢近3000平方米冢面聚灾民万余。县城如洋中孤岛,官民沿城垣旧址筑堤,城幸得保。
1979年8月,阴雨连绵,全县41.5万亩土地被淹,11.8万亩绝收。
1980年,洪、汝河上游失控,汛期连续泄洪,县境屡遭水灾,沿河34万亩作物复种复淹,颗粒无收。
1982年,7月8日至8月中旬,连降暴雨和特大暴雨,一些支河流及洪、汝河故道堤防漫溢溃决,129万亩秋作物受灾,其中54万亩绝收,倒塌房屋2.4万多间。
1984年,6月12日中午突降暴雨,次日中午方息,降水344.9毫米,麦场积水,冲流、霉烂小麦4323万公斤。7~9月,上游客水加境内降雨,洪水连发5次,倒塌房屋10300间,毁坏7000余间,沿河洼地63万亩作物复种复淹,一无所获。
第二节 旱灾
由于境内降水季节分配不均,伏夏高温缺雨时,“五天一小旱,十天一大旱”。加之境内60%以上的耕地为砂姜黑土,尤其浅位砂姜黑土,漏水、漏肥、漏气,民谓之“三漏土”,极易干旱成灾。据史料记载,自东汉建武五年(公元29年)至公元1988年的1959年中,大旱年份141个,平均每14年左右一遇,其中特大旱灾年份21个,约100年左右一遇;民国元年(1912年)至1988年的76年间,旱灾年份38个,平均每2年一遇。历史上,连续数年大旱,或一年2旱、3旱乃至春、初夏、伏、秋4个时段皆旱者屡见不鲜,且多伴有蝗虫灾害。
〔东汉〕建武五年(公元29年)四月旱。天赤3月,泽物枯,万物皆死。
永平十五年(72年)七月旱。
永平十八年(75年),春三月大旱。
建初元年(76年)大旱,牛死甚剧,民多流徙。
元和四年(87年)春、夏大旱,至六月无雨。
永元九年(97年)六月旱,至秋不雨。
熹平五年(176年)夏,天下大旱,天子开三府请雨。
〔三国〕魏太和五年(231年)大旱。去冬至是年五月不雨。
〔晋〕义熙元年(405年),秋大旱,汝水竭。
〔南北朝〕宋元嘉十九年(442年)大旱。
东魏武定六至七年(548~549年),连续2年大旱。
〔隋〕大业十三年(617年),淮北大旱,数百里水绝无鱼。
〔唐〕武德四年(621年)大旱,春至七月不雨。
永徽四年(653年),夏、秋旱。
仪凤二年(677年)四月大旱,冬无雪。
永淳二年(683年)夏,大旱。
贞元元年(785年),特大干旱。春大早无麦,夏、秋复旱,井水竭。
贞元六年(790年),春、夏大旱无麦苗,井皆无水,人渴。
贞元十八年(802年)夏,大旱。
大中十二年(858年)春早。自上年十月以来不雨。
咸通二年(861年)五月旱。秋、冬不雨,早至明年六月。
〔五代〕后唐同光三年(925年)春、夏早。
〔 北宋〕乾德二年(964年)四月,大旱。
端拱二年(989年),三至五月大旱。明年七月复旱。
淳化三年(992年)七月旱。
治平元年(1064年)春旱。
宣和元年(1119年),秋旱,饥民流移。
〔南宋〕绍兴七年(1137年)春,大旱70余日。六月复旱。
〔金〕贞祐三年(1215年),春、夏大早。
〔元〕大德二年(1298年)大旱。
至大元年(1308年)旱。
泰定二年(1325年)七月旱。四年(1327年)始,连续4年旱。
至顺四年(1333年)六月,两淮旱。
〔明〕正统四年(1439年),春夏大旱。
成化六年(1470年)大旱。八年(1472年)复大旱。
成化十八年(1482年)始,大旱4年,赤地千里,尸骸枕籍。二十三年(1487年)复如是。
正德三年(1508年),五月至次年正月,连续9月不雨。
嘉靖六年(1527年)始,连续3年夏大旱,赤地千里。
嘉靖十八年(1539年)大早。
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春、夏大早。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秋早。
隆庆四年(1570年)夏大旱。
万历二年(1574年)夏大早。
万历十二年(1584年)大旱。
万历十六年(1588年)秋大旱。明年自春至秋不雨。
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春旱。
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大旱。
方历四十一年(1613年)始,连续5年大早。
天启元年(1621年)秋旱。明年复旱。
崇祯七年(1634年)五月大旱。继之,连续6年皆有早。
崇祯十五年(1642年)春早。
〔清〕顺治元年(1644年),夏、秋早。明春复早,无麦。
顺治十年(1653年)春旱。
顺治十二年(1655年),夏大旱,秋大水,禾苗尽毁。
顺治十七年(1660年),春旱,秋不雨,菽谷不收。
顺治十八年(1661年),夏秋之交大旱,禾稼不登。
康熙十八年(1679年),五至八月百日无雨,禾苗尽枯,人多饿死。明夏复旱,麦伤。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七月旱,明年六月复早。
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四月旱。
乾隆八年(1743年)秋旱。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大旱,凉水诸湖水涸见底。
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秋,全境不雨,苗尽枯,不能种麦。明年夏大旱,禾苗尽枯。
乾隆五十年(1785年),特大旱灾,五至九月不雨。
嘉庆十八年(1813年),四月旱至八月。明年夏秋复旱,禾不收。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夏、秋大旱。
咸丰六年(1856年),夏秋大旱,稻粱无收。
同治三年(1864年)五月始,360天不雨,井泉涸。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夏旱。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夏大旱,七月后始雨,菽皆枯死。
宣统元年(1909年)春,天气亢旱,二麦枯干,秋苗半焦。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秋至次年夏,全县不雨。
9年(1920年),久旱成灾,野无青草。
17年(1928年),自春至夏,滴雨未落,秋仍旱。
21年(1932年)春,大旱。
31年(1942年),入夏亢旱,二麦被风吹残。麦后百日无雨,田禾尽枯,秋作物多未下种。
33年(1944年)8月,全县久旱不雨。
34年(1945年)春,全境亢旱不雨,土地干涸。
〔中华人民共和国〕1950年,麦收后45天不雨,作物枯萎。
1957年7月下旬至10月下旬,全县百日无雨,秋季缺水率达64%至81%,75万多亩晚秋受灾,其中34万多亩接近枯死。
1959年,6~8月,全县大早83天,累计降水57毫米,120万亩作物受灾。
1961年7~8月,县境大部地区未雨,成灾面积近50万亩。
1966年,夏大旱,缺水率达57%至87%,近80万亩作物受灾。
1973年,秋旱,成灾面积37万亩。
1976年夏、秋旱,成灾面积65万亩。
1981年伏旱,成灾面积40余万亩。
1985年秋,县北大旱,秋稼无收。
1986年,人秋持续高温、干旱30余天,农作物大面积绝收。
第三节 其它灾害
虫灾
〔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秋,。蝗虫遍野,民捕蝗以石斗缴官领钱。
〔东汉〕永平九年(66年)夏、秋蝗。
永平十五年(72年)七月蝗起,谷不收。
永初四至六年(110~112年),连续3年大蝗。
永兴元年(153年)蝗,群飞满天,为害广远。
〔唐〕开成二年(837年)夏,大蝗,草木叶皆食尽。次年,蝗蝻害稼,食草木叶皆尽。
〔五代〕后梁开平元年(907年)六月,螟生,野禽群飞蔽空,禾稼尽为所食。
后晋天福七年(942年)四月,飞蝗害田,食草木叶皆尽。明年四月复如是。
〔北宋〕端拱二年(989年)三至五月,飞蝗遍野。明年七月复蝗。
淳化三年(992年)七月蝗,蛾抱草自死。
〔元〕至大元年(1308年)二月蝗。明、后2年八月蝗。
泰定四年(1327年)始,连续4年蝗。
至正十八至十九年(1358~1359年),连续2年蝗灾,飞蝗遮天蔽日,漫地云涌,所落沟堑尽平,残害农苗一空。
〔明〕嘉靖七年(1528年),蝗食禾穗殆尽。明年七月,飞蝗蔽天。
嘉靖十八年(1539年),飞蝗蔽天。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飞蝗蔽天。
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夏、秋蝗蝻毁稼。
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蝗。明年秋,蝗无翼遍野。
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蝗。
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蝗自北来,无翼遍野,纠缠相抱,如滚渡河,延城而进,入人房厨、卧塌,啮人衣,久则生羽飞去。之后,连续4年蝗蝻害稼。
天启元至二年(1621~1622年),连续2年蝗虫伤禾。
天启六年(1626年)秋,飞蝗蔽天遮地,食禾殆尽。
崇祯十年(1637年)夏,飞蝗食禾。明年复如是。
崇祯十二年(1639年),夏秋飞蝗蔽天,蝗蝻为害。明年复如是。
〔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是年始,连续3年飞蝗食禾。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春,蝗蝻生,食禾稼一空。
咸丰七年(1857年)七月,蝗蝻繁生,如蜂聚而来,接连不绝。九月又过飞蝗,蔽天盖地,秋禾尽为所食。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七月,蝗虫为虐。
〔中华民国〕3年(1914年),入夏后2月不雨,蝗虫大起。
5年(1916年)秋,蝗虫危害全县。
32年(1943年)9月,飞蝗自西南来,田禾食尽。至秋,跳蝻遍地,室内外如团,民作饭扑锅。明年复遭蝗灾。
35年(1946年)4月下旬,害虫繁生,麦收不及2成。
〔中华人民共和国〕1952年5月,全县近70%的农作物遭受虫害,小麦尤甚。
1967年5月,全县普发小麦粘虫,麦叶几被食尽,部分穗被咬落,高粱、玉米多为光杆。
风灾
〔东汉〕永宁元年(120年),三至十月大风。
延光元年(122年)十二月,大风伤人,有卷入高空致死者。
〔西晋〕永嘉四年(310年)五月,大风折木。
〔五代〕后周广顺二年(952年)七月,暴风,倒墙坏屋。
〔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七月,大风揠禾拔木。
万历十八年(1590年)三月清明日,黑风西来,扬沙拔木。
天启四年(1624年)秋,大风伤禾。
崇祯十一年(1638年)春,红风蔽天,白昼如夜。
崇祯十三年(1640年)七月,大风拔树,村屋多卷去。
〔清〕顺治五年(1648年)六月二十三日,大风发屋拔木。
顺治十五年(1658年)二月二十九日,雷雨大风,拔巨桑碎如飞叶。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六月,热风十八天,禾苗尽焦。
〔中华民国〕3年(1914年)5月,禾遭风患。
34年(1945年)春,二麦花期,烈风旬日,收成锐减。
〔中华人民共和国〕1956年夏,县境部分地区遭台风袭击。
1961年5月7日夜,全县遭10级暴风袭击,毁房十之八九,重者掀顶,轻者覆草飞散。
1971年6月14日,棠村、龙口、韩集、野里、练村5公社遭龙卷风袭击。
1972年4月18日晚,暴风,阵风8级以上。
1984年8月13日,部分乡村遭台风袭击。9月9日,台风复来。2次台风共摧毁农作物近10万亩、房屋3334间。同年9月7日,棠村乡陈庙、任小寨一带遭龙卷风袭击,为害面积0.1平方公里,毁房700余间。
1985年6月16日下午3时,县北、县东遭10级大风。次日下午3时复如是。
雹灾
〔明〕万历九年(1581年)七月,雨雹伤稼。
崇祯十六年(1643年)七月,雹,大如卵。
〔清〕顺治五年(1648年)六月二十三日,雹,大者如升,击中屋舍,梁栋立折。
顺治七年(1650年)夏,雨雹伤麦。
顺治十五年(1658年)二月二十九日,县东涧头、禹家庙、邹家庄等处冰雹十里。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十一月初七日,大雷雹。
光绪元年(1875年)五月初五日午后,雹雨如注,大者如碗,深尺余,碎木杀禾,人畜有被击死者。
〔中华民国〕3年(1914年)5月,禾遭雹打。
29年(1940年)5月,降雹,大如鸡子,积厚2寸。
33年(1944年),雹灾。
〔中华人民共和国〕1971年6月14日,棠村、龙口、韩集、野里、练村5公社遭冰雹袭击。
1972年4月18日晚,降雹,大如鸡子,小如米粒,房屋、菜、豆严重受损。
1985年6月16日,下午3时许,县东、县北降雹,大如鸡子,小如豆,积深3~4厘米。次日下午3时复降。
霜灾
〔南北朝)北魏延昌四年(515年)三月,陨霜成灾。
〔金〕明昌二年(1191年)九月,稼禾皆毁于霜。
〔中华民国〕31年(1942年)10月22日,隆霜,荞麦尽毁。
〔中华人民共和国〕1953年4月11日夜至12日晨,全县突降严霜,小麦普遍受灾,茎叶干枯。
雪灾
〔南北朝〕北齐河清二年(563年)二月,大雪连旬,平地数尺。
〔金〕大定二十五年(1185年)冬大雪,至次年正月,淮汝诸水冰厚尺余,连日不解。
〔明〕弘治二年(1489年)冬大雪,人有冻死者。
弘治六年(1493年)冬,大雪弥月,平地积雪数尺,天奇冷,民死于饥寒者甚众。
万历六年(1578年)冬大雪,极寒,大树裂死,民旅于途,弱者多死于雪。
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正月,大雪,严寒连旬,禽兽冻死十之七。
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正月初九始,大雪40天。
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正月,雷电大雪。
天启元年(1621年)正月,大雪弥月。
崇祯十四年(1641年)冬,大雪3尺,人多冻死。
〔清〕顺治元年(1644年)冬,大雪。
〔中华民国〕20年(1931年)1月6~20日,连日大雪,重裘不暖,炉火无温,人冻死伤者众。
30年(1941年)冬,全境大雪,洪汝河封,沟塘冻实。
〔中华人民共和国〕1954年冬,大雪数十日,交通被阻,极寒,牲畜冻死万余头。
1963年冬,2降暴雪,积深数尺,人有坠雪死者。
地震 新蔡不在现代已知的地震活动带上,亦未发现现代活动性断层构造。建县以来发生的30多次地震,多属外地地震波及。县境直接发生的5次地震均无灾害记录。
〔东汉〕建武二十二年(46年)九月戊辰,地震。
〔西晋〕元康四年(294年)十一月,地震。
〔元〕延祐三年(1316年)十月,地震。
〔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二月,地震。
成化五年(1469年)十二月丙辰,地震。
成化十七年(1481年)地震。
弘治十三年(1500年)八月甲辰,地震,有强感。次年八月丁卯,地震,有强感。
弘治十五年(1502年)九月十七日始,地震连日。
正德十四年(1519年)十月壬午,地震,屋瓦有声。
嘉靖元年(1522年)正月初一日,地震,民居四壁皆动摇。
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十二月十二日午夜,有轻微地震。
隆庆二年(1568年)四月癸未,地震。
天启二年(1622年)二月癸酉,地震有感。
天启五年(1625年)七月,县西九沟一带地震,南北30里。
〔清〕顺治六年(1649年)二月十五日夜三更,县境连续地震3次,波及南北千里。
顺治八年(1651年)正月,地震。次年二月十五日,县境发生地震。
顺治十年(1653年),地震。次年十月,再震。
康熙元年(1662年)八月三十日午刻,地震,有强感。
康熙七年(1668年)六月十七日戌时,县境发生地震。九月十一日,复震。明年五月,再震。
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四月六日,山西临汾大地震,县境有感。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十二月二十一日辰时,地震。
同治十三年(1874年)夏,地震。
光绪四年(1878年)九月某日卯时,地震。
光绪六年(1880年)五月十二日,地震。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五月十三日,地震。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六月二十一日,地震。
〔中华民国〕2年(1913年)2月7日,地震。
6年(1917年)1月24日,地震。
25年(1936年)9月,某日下午地震,有强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