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古建筑
第一节 寺院 衙署
明以前,县内寺、观、宫、祠、塔、亭、楼阁等建筑颇多,明末战乱后尽为瓦砾。清代陆续重修,清末再次受损。民国时期,曾对部分重要古建筑进行修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尤其20世纪50年代末和“文化大革命”期间,县境古建筑几乎全被拆毁。80年代初,为防止对文物的再破坏,县人民政府对现存古建筑开始采取保护措施。
法隆寺 原址位于古城外东南隅,系唐末志公和尚所建。明正统元年(1436年),僧人法云迁建于古城内东北隅今址,并置僧会于其内。民国时大殿、天王殿尚存,佛像俱全。今天王殿并所有佛像被毁殆尽,仅存大殿3间,为新蔡县教师进修学校所用。
金粟禅林寺 位于县城南关外,原为张九一南塘别墅故址。清康熙二年(1663年),宋祖法购之,修建佛堂、斋殿、客堂、宿舍数十间,并将附近的水月庵、白衣阁旧址归入,改建为寺,康熙十年(1671年)落成。原寺西院为游憩之所,建有瑞芝阁、白衣阁、水月庵、宛在堂、醒花草堂、清心厅、卧梅轩、此君亭、浮云亭、水心亭等,亭台水榭、板桥曲经相连;东院为寺观,建有大雄宝殿、弥勒殿、准提殿、方丈寝殿、藏经阁、拈花阁、观音静室、钟鼓楼、云水堂、延寿堂、斋堂、客堂、香积厨等,殿宇轩阁,巍然耸立;周有回廊,后院有“三宝花园”,外有山门2座,门外东西各有一“放生池”并草房数十间。附近有塔园2处,大小佛塔20余座。寺内供有释迦牟尼、观音菩萨和九头佛铜像、八手佛像等圣像并藏有全部《大藏经》,系十方僧人常住之地,被誉为江北名刹。民国以来,几经沧桑,佛像并大部建筑早已无存,《大藏经》散失至今不得其踪,仅存藏经阁、大雄宝殿和方丈寝殿亦因年久失修倒塌在即。该寺址今建为县人民医院家属院。
文庙 原在县城东关。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迁城内东南隅今址。明末战乱后屡经重修,规模空前,有大成殿、名宦祠、乡贤祠、金声祠、宗圣祠、明伦堂、尊经阁、棂星门、戟门、礼门等数十间,圣贤像、.御书匾额并一应陈设俱全,县儒学设其内。清末至民国年间,当局曾先后于此设立县劝学所、两等小学堂、模范初级小学和城厢中心学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直为城关镇(古吕镇)第一完全小学校址。原建筑大部拆毁,唯大成殿和金声、宗圣2祠尚存。“文化大革命”期间,殿内全国唯一的铜铸孔像被砸,1985年经有关部门修复重置于殿,原大门两侧的“奉旨文武官员军民人等至此下马”碑改立殿前,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吕书院 在城内东北隅,建于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有典礼堂、观德堂、斋房等数十间,其间竹林、假山、凉亭、莲池等修建有致,点缀幽雅。光绪三十年(1904年)设县高等小学堂于此,后屡为公私立各类学校所用,现为今是中学家属院。书院大门并观德堂、山基、竹林等久废无存。20世纪50~70年代,“居仁”、“成德”、“由义”、“达材”4斋房等建筑亦先后拆除,唯主体建筑“典礼”、“时雨”2堂尚存,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衙署 明以前在城内东北隅,明末战后尽为瓦砾。清顺治十年(1653年)改建于县城东街路北。同治八年(1869年)最后一次重修,系单檐重梁硬山式砖木结构建筑、五门对三进四合天井院。有大堂、二堂(楼式)、三堂(高台建筑)和退堂、后楼各五间、东西楼各三间;后楼两侧有小楼各2间;大堂前有东、西厢房各3间。另有“旌善”、“申明”2亭和仪门、谯楼各一座。中华民国成立后,为县行政长官办公处,楼、亭大部被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一直为县公安局办公处,衙前照壁、大堂、东厢房及大堂、二堂间的廊房等建筑被先后拆除。现存二堂、三堂、西厢房、西花厅已由县文物保护部门委托使用单位严加保护。
第二节 塔园 石坊
塔园 位于金粟禅林寺附近,分南、北2园,占地10余亩,始建年代不详。园内有大小佛塔20余座,明清碑刻数十通,俱于20世纪50年代初拆毁。塔园夷为耕地,南园址建为县人民医院。
龙口塔 位于龙口集西北1公里的塔王庄东侧,高43米,基周37.7米,平顶,据传原有碑刻,系唐尉迟敬德督工建造。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陆续拆毁。
石坊 俗称石牌坊,全县多达72座。其中县城22座,多建于东西南北4大街,俱为明代建筑。各坊均以巨大青石板块垒积而成,犹如天桥,下可通行车马人等。造型大同小异:两边为巨大立石,上有梁、脊,雕花刻纹颇具匠心。少数石坊上另建有小石坊1座,民称双牌坊。明清至民国时期部分废毁,20世纪50年代初全行拆除。
第三节 宗祠会馆
明清至民国时期,新蔡县城宗祠、会馆颇多,其中以宋氏宗祠和湖广会馆规模较大、保存较好。
宋氏祠堂 位于县城老城北街路西、莱市场路南,座西向东,现为古吕镇人民政府驻地。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后焚于兵。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重建,嘉庆十六年(1811年)重修。主要建筑有“含元楼”、“迎辉堂”等。“含元楼”3间,3层,高约15米。“迎辉堂”系单檐硬山式、一斗三拱重梁砖木结构建筑,面阔5间,长18.5米,宽10米,高12米,走廊宽1.1米,墙厚0.45米,进深8米;格灵门窗20扇;柱16根,俱为青石素面柱础。“迎辉堂”前,南有“厢房”、北有“卧隐堂”各3间,建筑形式与“迎辉堂”相仿。前有大门3间。院中立石旗杆1根。20世纪50年代,旗杆被砸,大门改建,“含元楼”于1983年拆除。“迎辉堂”、“厢房”、“卧隐堂”尚保存完好。
湖广会馆 位于县城老城西街路北今县商业局东侧,清道光十年(1830年)湖北黄陂籍商贾胡鹏友捐资兴建。有穿厅5间、后殿5间、东西厢房各3间,呈四合天井院形,俱为单檐硬山式重梁砖木结构建筑,现基本保存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