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科学普及
第一节 科普宣传
20世纪50年代以前,县内科学技术知识传播的主要形式是私人带徒。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县卫协会开始利用古庙会、物资交流会等场合,以板报、图片展览等形式向群众广泛宣传新法接生、疾病防治等医药卫生知识。随着科学事业的发展和各种科技组织的建立,普及科学技术知识的宣传内容更加广泛,形式日趋多样化。
放映科教幻灯、电影 1978年前,各电影院、队在放映正片前,均放映1~2部科学教育幻灯或电影片。1978年,县科委构置16毫米电影放映机1台,全县在城乡巡回为居民免费放映各种科教影片。
编印科技报刊、资料 1966年起,县人委办公室、县科委、科协先后创办《农村科技》(“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停刊)、《新蔡科技》、《新蔡科技报》(1984年3月停刊)等小报、期刊,至1988年共刊出60余期,近10万份(册),编印农业科技资料小册子18000多册。
科技展览 1958~1969年,举办大型农业展览2次、中草药展览1次。1983~1985年,先后举办全县性美术书法摄影展览3次、花卉展览和砂姜黑土改良成果展览各1次。与此同时,自1984年起,各乡(镇)开始举办“普及科学知识、破除封建迷信”挂图展览。至1986年,全县23个乡(镇)共展30余次。
厨窗、板报 县科技部门设置科技宣传厨窗始于1968年,年平均更换内容3~5次。1980~1986年,共编写科技知识宣传板报185期。
开办科技专题广播节目 1968年,县广播站开办《科学与知识》专题节目,后改同县科协、电子工程学会联合举办,由科技人员供稿。
农业科学技术报告团 始于1984年,县科协与县农业学会共同组织,成员均为县内有实践经验的农业科技工作者,巡回向全县农民和基层干部宣讲小麦、玉米、棉花、大豆等各种农作物的高产栽培技术知识。至1986年,听众达6.8万多人。
通过宣传,县内相信和依靠科学技术的人越来越多。广大农民开始重视选用优良品种、合理施用化学肥料和农药等,逐步由落后的生产方式向先进的科学种田方面转化。1988年,全县小麦生产基本实现良种化。
第二节 人员培训
1978年以后,为适应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县、乡两级科协和县级有关学(协)会、研究会,根据各自的工作条件和技术力量,以普及型为主,围绕“星火计划”和各项科研项目的实施,开展技术培训。至1988年,共举办食用菌、小子西瓜、新品种葡萄栽培和果林种植与管理、农机节能与维修、家用电器维修、裁剪与刺绣、玉米皮编织、塑料大棚种植、提取胆红素等34个项目的实用技术培训班64期,培训各类专业技术人才4458人次。县农技推广站培训农民技术员443名,其中许多人成为全县著名的科技示范户和专业大户。陈店乡刘港沿村民刘亚禹,1986年开始,每年种植2.5亩小子西瓜,年均收入2125元;野里乡宋庄村民宋保富,1985年开始栽培平菇,年均收入1500元;化庄乡刘庄村民邹静,1987年开始在0.3亩土地上,利用塑料大棚种植黄瓜、芹菜等,春节前后上市,2年收入2000多元。
第三节 咨询服务
新蔡县科学技术咨询服务始于1985年。县科委、科协及其所属县级学术团体先后在县城设立的正式或临时性科技咨询服务组织有:科技开发咨询服务部、农业技术咨询服务站、疑难病症咨询服务站、科技咨询服务中心等。部分乡(镇)科协亦在各乡(镇)政府所在地或较大集镇设立科技咨询服务站(点)。各种科技咨询服务组织,均由各类科技工作者轮流值日,向农民开展咨询服务。至1988年,各级咨询服务组织共接待技术咨询2870多人次。咨询内容:农业方面,主要有农作物病虫害的表现及其防治,多种优良品种的适宜播期、播量和田间管理等;医疗卫生方面,先后解答20多种疑难病症的治疗及其应注意事项;养殖方面,重点解答有关快速养猪技术与畜禽疾病防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