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岁时节日
第一节 传统节日
春节 俗称“年下”、“过年”,系民间最隆重、延续时间最长的节日,从农历腊月初八开始直至次年元宵节结束,有“吃过腊八饭,快把年来办”和“一过祭灶,年味闻到”之说,多数于腊月二十过后开始置办年货。俗云:“二十三祭灶官,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割块肉,二十七捕鱼杀鸡,二十八蒸馍炸疙瘩,二十九打坛酒,三十儿年办齐儿”。正月初一凌晨,各家男主人争相起早,称起“五更”,穿新衣,点蜡烛,放大爆竹3响,称“开门炮”,意为“开门大吉”。继之,全家皆起,俱着新衣,家长于门前横置木棍1根,称“拦财棍”,意为杜财外流。而后以白面馒头、“刀头”(许有愿者用猪头、尾)等供品敬奉诸神,祭祀祖先,焚香叩头,祈祷新的一年风调雨顺,财源茂盛,合家平安。祭拜结束,全家吃素饺子。其中1只饺子中包有小硬币1枚,吃到者有福气。同时,在牲口槽内投馍放面条,说是“打一千,骂一万,初一五更(让它)吃顿饭”,表示对牲畜的怜爱。亦有以白面、杂面馍各1个同时抛向家犬占年景者,家犬若先吃白面馍,预示来年夏季丰收,先吃杂面馍预示来年秋季丰收。自古以来,县民于春节闲遐之际,探亲访友,尊长隆师,互相往来致拜问好,恭贺新年快乐,称之“拜年”。从农历正月初一至元宵节前,拜年盛行,其中初一至初六为拜年高峰期,正月十六以后拜年称“拜晚年”,极少数人延至二月初二,此后不再称“拜年”。拜年顺序一般为:初一本族叔伯长辈、初二舅,初三、初四拜姨、姑,初五、初六拜岳父(今多初二拜岳父),之后次要亲友之间相互交拜。拜年时,赴拜者需给主人携带一些诸如糕点、糖果(农村多带油疙瘩)之类的礼品。凡拜客至家,主人均以丰盛酒宴招待,临走时,主人只收下部分礼品,余下留作“压筐底”,并给随拜儿童“压岁钱”。新女婿给岳丈首次拜年,礼品均较丰富(走时原封退回),岳丈备佳宴款待,并请人作陪(作陪者多系岳丈家至亲),席礼颇为讲究,姑嫂们有包辣椒水饺斗新女婿取乐者,席间或临行时,岳丈要给新女婿赠红包封钱(部分乡村每个陪客亦均向新郎封钱)。同辈或朋友之间,先是年轻者至年长者家拜年,受拜者必回拜,否则为不礼貌。旧时,晚辈行拜年礼为“叩头”,平辈相拜礼为“作揖”,今均改为握手,问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法定放假3天,县乡村机关开展拥军优属活动,领导干部向烈军属、鳏寡老人和值班值勤人员拜年慰问。余习仍旧。
破五 旧时,春节期间禁忌颇多,正月初五破禁,俗称“破五”。如正月初一至初五期间,忌抖床、扫地、动土、倒垃圾、泼污水、赴井担水、用剪刀等。是日起,撤去“拦财棍”,开始正常扫地、倒垃圾、担水。旧时,是日五更人们均将垃圾送至村外路口,焚香叩头,谓之“送穷”,意为送走穷神,可望富裕;首次担水,要在井边化纸放鞭炮祭井神,此俗今已少见。是日妇女忌作针线,早晨吃水饺,晚上喝面叶(面片),谓之“补窟窿”,可望新的一年无债务。“破五”过后,方可洗衣、抖床晒被,但妇女做针线需待初八以后,有“初七缉着佛爷眼,初八扒(缝)着自己眼”之说。“破五”过后,各商店开始正常营业。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亦名上元节,旧称“灯节”,俗称“十五”。早晨吃饺子,晚上吃汤圆,旧时,蒸“灯盏”、“布袋”馍。入夜,家家门首悬挂灯笼,堂屋几案点燃蜡烛、置供品敬神祭祖,放烟花爆竹。小孩手提灯笼满村(街巷)串游拾炮,大人们将“灯盏”点放村外,孩子们给未生子的嫂嫂或长辈年轻妇女“偷”灯盏,祝早生贵子不烂眼。龙灯、狮子、高跷、旱船……纷纷出动,走村串街、表演各种传统文艺节目,直至深夜,称“闹元宵”,次日复如是,甚至连续数日方休。新婚妇女节日前走娘家“躲灯”,至十六日上午方回。下午,人们结伴到附近集镇闲逛看热闹或郊游,称“跑百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扎灯笼、挂彩灯、闹元宵之俗依旧,迷信活动逐渐消除。近年,有关部门除组织民间传统文艺表演外,还举办灯展或灯谜活动,县城昼夜摩肩接踵,游人如潮,热闹非凡,部分农村迷信活动开始复兴。
二月二 农历二月初二,俗谓“龙抬头”日,此后,阴雨天可闻雷声。是日晨起床后,以木棍或擀面杖敲打床梆、门头、门闩、门枕,边敲边说:“二月二敲床梆,金子银子乱放光;二月二敲门头,金子银子往家流;二月二敲门闩,金子银子往家钻;二月二敲门枕,金子银子往家滚。”而后,于屋外墙周撒草木灰,意防毒虫;有磨者,将上片磨支起,让“龙”得以抬头。是日早餐吃年下剩饭菜,中午吃饺子(俗称“扁食”),俗云:“二月二吃顿扁,一不呼嘘二不喘。”晚上吃煎饼,谓“煎蝎子尿”。当日妇女忌做针线,以免刺着龙眼,多下野地剜菜,俗云“二月二跑河(港)湾,(一年中)腰不痛来腿不酸”。
清明节 一早,家家户户门楣两边插柳条,妇女皆取柳梢1束插于头,男孩以柳条编圈戴头上,说是“清明不戴柳,死了变个老黄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机关、学校、人民团体组织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祭扫烈士陵墓,敬献花圈,举行悼念活动,开展革命传统教育,陶冶革命情操。民间习俗仍旧。
端阳节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阳节,俗称“五月端五”(端读dǎng)。节日前后,小儿佩戴香囊(俗称香布袋),穿黄布绣花鞋。是日晨,各家门楣两边插艾蒿,妇女头插艾梢、石榴花,以避五毒,谓“端五不戴艾,死了变个老鳖盖”、“端五不戴石榴花,死后变王八”。家家炸油货、包棕子、煮鸡蛋和蒜,人们饮雄黄酒或以雄黄酒涂鼻孔、耳际,谓可“祛毒”。有的于日出前捉蟾蜍泡制药酒,用以疗疮,故有“癞蛤蟆躲端五”之说。今饮雄黄酒、泡蟾蜍酒及小儿穿黄布绣花鞋者渐少,他俗依旧。
六月六 农历六月初六,俗谓“晒衣节”,各家将所有衣、被、书籍放室外曝晒,以防霉杀虫。俗云“六月六晒红绿”。是日,人们多吃麦仁糟①怯寒,媳妇回娘家探亲。此俗今废。
七夕节 农历七月初七为七夕节,亦名“乞巧节”。是夜,少女对月穿针引线,向织女乞求智巧,青少年躺茄子棵或葡萄架下,听牛郎织女哭泣话语,以表对婚姻自由的向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此俗渐废。
①一种近似于醪(俗称酻子)的食品,以大麦仁为原料,制法、味道同醪,夏季常有荷担叫卖者。
中元节 农历七月十五为中元节,俗称“鬼节”。旧时,是日夜,人们在道路、沟塘、坑边及坟上点灯、烧纸、插火柱祭鬼。此俗久废。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俗称“八月十五”。节日前以礼品馈赠亲友。是日,家家户户炸油货、杀鸡、买鱼、割肉、烙焦馍。旧时,入夜各家举行“愿月”活动,家人团聚月下,设香案,置月饼、瓜果等供品,主妇主持,焚香祈祷(民间有男不愿月之习)。祭毕,合家欢宴,分享果品,共赏明月,故中秋节又名团圆节。饭后,农村男女青年三五成群,至野地拣柴、拔菜、摘棉花,谓之“摸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秋节前互赠月饼之俗依然,“愿月”之习消失。近年,城镇居民与父母分居者,除向父母敬献月饼外,时兴送鸡。
重阳节 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节日食品为素饺子。旧时,人们于是日郊游、登高、赏菊。今废。
十来一 农历十月初一,俗称“十来一”、“鬼节气”。是日,人们赴坟地化纸祭奠祖宗,谓为死者“送钱做寒衣过冬”。各家“杀鸡烙油馍”,有“十来一,杀小鸡”之说。
冬至 即头“九”第一天,俗称“交九”。农民有“冬至不过冬(不把冬至当节过),扬场没正风”之说。民传:冬至不吃饺子,冬天必冻掉耳朵,故冬至吃饺子相沿成习。
腊八 农历十二月初八称“腊八”。是日早饭,家家用大米或小米、糯米为主,杂以红薯、红枣、花生、栗子、核桃等做粥,谓“腊米粥”或“腊八粥”,贫富作粥原料不一。将粥涂果树上,谓来年可多结果。旧时,民间尚有腊八穿耳之习。
腊月十五 旧时,除向上天许愿者杀猪宰羊奉祭天神外,不杀猪者,均于是晨于院中置案,摆4素供品,焚香化纸、放鞭炮,往猪羊耳内浇酒或拉其耳、尾使之鸣叫;无猪羊者,将请(买)回的纸扎猪、羊同时焚烧,以谢上苍。此俗20世纪50~70年代废弃,近年农村有复兴之势。
祭灶 农历腊月二十三日为祭灶日,俗称“小年下”。是日,家家打扫庭厨,称“扫灶”。晚上烙油馍,擀糖瓜(灶糖),并以灶糖涂于锅脸或灶君画像嘴上,以此来祭奉灶君;焚香化纸时边向灶神祈祷“二十三日去,初一五更回”、“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并在鏊子上放碗清水和草料,意饮灶君之马,而后取灶君画像焚之。主祭者多为男人,县民素有“男不愿月,女不祭灶”之说,祭毕,全家吃油馍,品灶糖。祭灶过后,置办年货,人人洗澡、理发,俗云:“有钱没钱,剃个光头过年。”今城镇祭灶之俗多废,余习仍旧。
除夕 农历一年的最末一天,俗称“年三十”,与正月初一合称“大年”。早上,各家贴门画(春联)、灶画,更换中堂和神祖牌位。上午,打扫庭院,储水满缸,年货未办齐者继续赶集上店购置,俗谓“三十晌午半拉集”。下午,百业封门,各家携纸、鞭炮、祭品至祖坟“请”已故先辈“回家过年”。晚上,设香案列猪头(或大块“刀头”)、酒肴、果品,焚香烧纸放鞭炮,举家依辈次、年岁大小跪垫叩拜。然后,合家吃过年团圆饭。年饭尽其所有,以丰盛为好。饭后撤席,家长端坐堂中上方,晚辈依次叩头,向老人“辞岁”,老人赏赐“压岁钱”。拜毕,全家吃汤圆,包饺子,围坐吃点心、瓜子,通宵达旦,彻夜不眠,谓之“守棉袄”。妇女们用热水洗脚(今男女皆然),俗云:“三十儿晚上洗洗脚,打的粮食没哪搁”。5炷香后,男主人到村外路口或屋外门前焚香化纸“请财神”。近年,“请财神”之俗渐废,城镇及近郊守夜多看电视文艺节目,并逐渐兴起一种午夜钟声一过,家家爆竹声顿起的社会新习。
回族民众传统节日,主要有大尔代(亦称开斋节)、小尔代和圣纪。尤其重视开斋节,节前家家打扫庭院,炸“油香”。是日沐浴净身,穿新衣到清真寺举行会礼仪式,听诃訇讲经。亲友互访,馈赠礼品。下午,阿訇至墓地念《古兰经》,谓之“走坟”。
第二节 新节日
民国实行公历以来,倡导以公历为时序的纪念日,但未能普及民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公历命名的新节日,逐渐为人们所重视。1月1日为元旦节,3月8日为国际妇女节,3月12日为植树节,5月1日为国际劳动节,5月4日为中国青年节,6月1日为国际儿童节,7月1日为中国共产党诞生日,8月1日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9月10日为教师节,10月1日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其中国庆节法定假2天,元旦和“5·1”节法定假各1天。节日届时,政府或团体、机关、学校一般都要组织集体庆祝活动,或开展文娱、体育活动,或举行会议表彰先进,或宴请贵宾和著名英模功臣;学校在校内外张贴庆祝“特刊”(壁报);一些单位的党、团、少先队组织多借“7·1”、“5·4”、“6·1”举行接收新成员仪式;部分男女青年多选择“元旦”、“5·1”和“国庆”节结婚。城镇及其近郊的部分居民,每逢“元旦”、“国庆”2节改善生活正逐渐形成习惯,几乎象过“端阳”、“中秋”节一样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