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生活习俗
第一节 服 饰
衣服 清代,新蔡男女均着大襟式上衣和大腰便裤,冬棉、夏单、春秋夹,妇女和多数老年人穿扎腿裤(裤腿较长),少女及多数青壮年穿吊腿裤(裤腿较短),部分男子劳动时穿棉衩裤(无裆、腰,以线带系于腰间);面料,冬季多为蓝、黑色土布,春夏秋多为蓝、白、月白或土黄色土布。士绅富户,冬季男穿大襟棉袍或皮袍,外罩马褂,女穿大襟式棉袄或皮袄,男女均着大腰棉便裤,皆以绫罗绸缎作面料;春夏秋男穿长衫或对襟式短褂,女着大襟式短衫,大腰便裤或裙,有单有夹,面料非绸即纱。民国时期,农村男子冬季多穿黑色对襟式棉便袄或蓝色大襟棉长袍,腰间外系7尺(约2.3米)长、尺半(50厘米)宽的白色或蓝色土布条(称大带子),春夏秋着立领、双兜对襟褂,单、棉裤式样仍旧;中青年妇女多穿印花布和紫色、红色、绿色、白色或浅蓝色土布,乡绅富户多穿细平纹布,式样无大变化。20世纪30年代起,城镇出现中山装、西装,蓝色细布、士林布风靡一时,城镇青年妇女流行旗袍。50年代,长袍、马褂、旗袍绝迹,干部、工人、学生着中山装、列宁装、工人装、青年装,农民仍穿对襟式上衣和大腰裤,其间大腰胖腿单棉短吊裤风行一时,斜纹布、卡几布、府绸和棉毛衫裤、卫生衫裤等针织内衣颇为流行。70年代中后期起,化纤布、化纤混纺布服装普及城乡,城镇中青年妇女多穿对襟式大翻领上衣,下着旁开衩、紧腰裤,城乡男子,除老者仍穿对襟褂、大腰裤外,青壮年多着中山装、军干服、毛呢褂、毛呢大衣等,各式时装开始在城乡男女青年中流行。进入80年代,城乡中青年春秋着西装者日增,间有穿牛仔裤者,青年妇女间有穿长袖旗袍者;冬季多穿棉袄、皮袄、毛呢大衣,鸭绒袄、茄克衫等;夏季男穿白衬衣或花衬衣,下着筒裤或西装短裤,女穿汗衫、各色衬衣,下着筒裤或短裙,亦有穿连衣裙和短袖旗袍者。
冠戴 清代、民国时期,县内男子多戴黑缎瓜皮帽,俗称帽垫,帽顶外嵌黑色或红色顶子(疙瘩);富户望族、乡绅官吏及知识阶层中风行呢礼帽。儿童多戴绣花虎头帽及风帽。老年妇女多戴双叶帽(无顶,两叶片护额两侧),后渐为绒帽所代替。中青年女子一般不戴帽,农村妇女喜用黑绉包头、印花布或黑毛巾裹头。农村男性老人多戴“一把抓”帽(俗称“马虎帽”),此帽系棉线针织,顶有缨,前中有孔,平时将下部折卷戴至耳际,隆冬外出,下部伸开拉至颈部,从帽孔外视。20世纪50年代后,城乡居民盛行戴布质解放帽、八角帽,冬季多戴火车头帽,有的围棉线或毛线围巾,中青年妇女喜戴彩色头巾,老年妇女多戴黑色平绒帽。进入80年代,中青年男子戴鸭舌帽者渐多,妇女多戴各种颜色和式样的毛绒针织帽或纱巾、围巾等。
鞋袜 清末民初,新蔡城乡皆穿玄色低帮圆口或尖口布鞋,分单、双脸2种;冬季为蚌壳形布棉鞋(以桐油油底、帮者称“油鞋”),有的穿桐木底、帮用麻绳和苇穗拧制的草鞋(至今仍有穿者)。各种单、棉草鞋均不分左右脚。雨天穿油鞋或木屐(俗称泥屐子)。青年女子多穿红色或青色绣花鞋,儿童穿花鞋或绣花虎头鞋。城乡男女皆穿布袜,分单、棉2种。20世纪30年代起,双脸鞋逐渐淘汰。富人开始穿皮鞋或皮底布鞋,雨天穿低帮橡胶雨鞋或皮泥屐(俗称皮刷子:半截牛皮帮,木底带钉),布袜渐为线袜所代替。穷人少数穿线袜,多数仍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布袜和圆口、尖口鞋渐少,长、短腰线袜、尼龙袜、锦纶袜、方口鞋、气眼鞋、带襻鞋(女穿)及各种球鞋开始在城乡流行。雨天穿胶鞋或胶底鞋、高、低帮球鞋等。70年代起,夏季,塑料、人造革凉鞋、拖鞋等遍及城乡,冬季多穿大头鞋(黄或草绿色帆布帮、各种色皮为里,橡胶底)。今男青年盛行穿中跟皮鞋,夏天则穿人造革或牛皮凉鞋;女青年喜穿高跟皮鞋,冬季多穿高帮棉皮鞋和卡普隆丝袜及各种合成纤维袜,夏季穿长筒袜,袜长及膝或过膝。
发式 清代以前,县民男女皆留满发,幼年散发披肩或梳辫垂后,成年男子发盘头顶,妇女发盘脑后,结而为髻,罩黑网,别银簪。清代,男子头顶前部剃光,留发梳辫后垂。年轻姑娘梳独辫,额前留盖额短发(俗称“刘海”),婚时梳圆头,绾发髻。民国初年,男子剪发,城乡男子初为光头,后乡绅、官吏、知识阶层和城镇青年多留平头、分头或背头(时称“洋头”),妇女剪去发髻,改为短发,老年妇女和农村妇女仍绾发髻,乡间姑娘仍留独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男性老人光头,青壮年多留分头、背头、偏分头和青年头等西式发型;妇女剪发或留双辫。20世纪70年代后期,女子开始烫发,流行的发型有青年式、学生式、波浪式、马尾式、雪花式等。今男子普遍留西式发型,青年中多蓄西式长鬓发,少数剃光头,蓄短胡;女青年多为披肩发,少数亦有绾髻者。老年妇女多为剪发或窝发。
足型 民国以前,新蔡女子七八岁即以布条紧扎双足,日久使脚骨变形,双足尖小,步履艰难,美其名曰“三寸金莲”,否则会受人嘲笑,难配佳偶。清康熙三年(1664年)诏禁缠足,七年(1668年)罢禁。辛亥革命后,特别是五四运动后,屡倡妇女放足,境内缠足陋习渐废。
佩戴 清代以前,境内女子多穿耳戴环。姑娘出嫁时,富家备有金、银、玉、翡翠之类的簪、钗、耳坠、手镯等饰品。平民酌情置办。儿童通常戴银手镯,亦有戴脚镯者,颈挂长命锁片,帽缀银制八仙人或罗汉。辛亥革命后,簪、钗等发髻饰品逐渐淘汰,中上层人士盛行戴戒指、手镯、耳环等饰品。戒指以戴纯金者居多,中老年亦有戴翡翠戒指和玉镯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尚修饰佩戴,佩戴之风一度中断。“文化大革命”期间,胸前佩戴金属毛泽东主席像章风行一时。今青年男子戴戒指、女子戴戒指、耳环、项链者日渐增多。
县境回民服饰与汉族民众相同,唯冠戴稍别,男子戴黑帽或白帽,女喜顶黑、白纱盖头,尤以参加本族活动时如是。
第二节 饮 食
主食 县民向以面食为主,有馍、面条、稀饭之分。馍有蒸馍、油卷、花卷、窝头、锅巴、烙馍、菜包、油馍、煎饼、菜馍多种;面条有汤面条、捞面条(蒜面)、蒸面条(卤面)、炒面条;稀饭有面稀饭、大米稀饭、小米稀饭等。另有旧时贫民常食用的菜汤、菜糊涂、懒豆腐(拌面蒸野菜)和民间节日常吃的油疙瘩(油饼)、油炸菜角、糖糕、麻叶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富家多食麦面、大米,肉菜佐餐。穷人以吃杂粮为主,甚至野菜、红薯叶、芝麻叶亦为日常食品,早、晚餐吃杂面窝头、锅巴或菜窝头,喝面稀饭或红薯糊涂,有时只喝白开水或红薯茶(清水煮红薯),中午杂面条或菜糊涂,多以辣椒佐餐。20世纪50~60年代,农村仍以杂粮、红薯为主,城镇非农业人口以麦面为主,搭配杂粮。唯1959~1961年生活极度困难时期,农民俱以瓜菜代粮。1980年后,城乡多以麦面、大米为主食,蔬菜佐餐。
菜肴 城镇居民日常多以素菜(蔬菜、豆制品)为主,荤素搭配,农家常以蔬菜为主,自种自食。荤菜有猪、牛、羊肉和鸡、鱼等;蔬菜有白菜、萝卜、胡萝卜、韭菜、葫芦、南瓜、豆角、黄瓜、茄子、辣椒、甜椒、芹菜、菠菜、包菜、苋菜等;豆制品有豆芽、豆腐、豆皮、豆饼儿,近年又有人造蛋白肉。此外还有凉粉、粉皮、粉条、粉丝等。县民向有腌制酱菜之习,如酱豆、豆腐乳、萝卜干、大头菜、蒜瓣、蒜苔和鸡、鸭蛋等,供蔬菜淡季佐餐食用。招待客人,一般为4个菜,多者8个菜,4碗4盘,有荤有素;亦有一荤一素或2盘素菜的。喜庆宴席,通行方桌,每桌8人。20世纪70年代以前,城镇多为“八八席”,即8盘8碗。8盘,一般为8盘凉菜.4荤4素;8碗热菜,有鸡、有鱼、有肉,另有4~6个果碟和2~4个汤,咸甜搭配。农村一般无汤,多为8~12个菜,荤、素、冷、热搭配,稍丰盛的宴席外加4个果碟。1980年以后,宴席日趋丰盛,不论城乡,时兴冷盘、热炒,汤、菜俱全。不但碗、盘数量多为8~12个,荤、素、冷、热搭配,数量大增,且质量求高,山珍海味屡见不鲜。此外,婚嫁宴请,席间向有上“上水鱼”之俗,鱼头对上席,上席必多喝2杯酒。若上双鱼,必鱼肚相对。近年,面对鱼尾者亦必多喝酒。
酒类及其它饮料 明、清及民国时期,县民以饮自酿烧酒为主,蒸酒(白酒)为糟坊(酒馆)酿造,味浓价高,一般平民多不饮用。祭祖祀神、逢年过节、婚丧嫁娶、亲友聚会,备酒款待,以示礼遇,亦多饮烧酒。黄酒一般用作药引。铁、木、泥工、船工、搬运工多饮白酒。20世纪50年代,饮烧酒者渐少,一般饮白酒,间饮甜酒。近年,城乡盛行各种瓶酒、葡萄酒,夏季盛行啤酒、香槟、汽酒、果子露、桔汁等饮料,一些名酒和补酒作为礼品馈赠亲友。席间向有敬酒之俗,互敬2~3杯后行令划拳,多至喝得酩酊大醉方肯罢席。
饮茶 原仅城镇上等居民、乡绅和士人有饮茶之习,一般夏饮绿茶,冬饮红茶,平民饮生水或白开水。进入20世纪80年代,农村富户和干部家庭开始饮茶,“客来先敬茶”正逐渐成为人们的普遍习尚。
饮水 历来居民饮水多用公井,城镇每地数井,农村1村1井或2井,少数富户独家打井取水。沿洪汝河乡村多数农户饮河水,以明矾净水。1965年,县城居民开始饮用自来水。1975年后,许多农户开始自打小口压杆井,沿河乡村饮河水者渐少。
回民饮食,主食、素菜与汉族同。荤菜食鸡、鸭、鹅、鱼和牛、羊等反刍动物之肉,除鱼类外,牛、羊、鸡须经阿訇宰杀。禁食猪、马、驴、骡、狗及凶猛野兽之肉,忌食动物血和自死动物。回民不用他族人饮食器皿,不吃他族人饭,不随便饮水。
第三节 居 住
村落 县民向习群居,且多近河、溪高地建村。十多户或数十户自成村落,少数望族村落聚居上百户,多以一姓为主,兼有他姓。湖洼地带建村,多筑庄台,高数米,用以防水。各村周多挖水沟,前设通道(路坝子),大村亦有设2~4个通道者。沟内四周筑墙者称“寨”,通道上建门楼,用以防御匪盗。新蔡村落多以姓氏命名,兼以地势、历史传说、建筑物等命名。
宅院 县民宅院多南北向,正屋(俗称“堂屋”)座北朝南者为“正宅”,座南朝北者为“倒宅”,人们习惯住“正宅”。普通居民均习独家小院,正房3~5间,前有照壁;东西旁房2~4间,分别作厨屋(俗称“灶屋”)、客房、仓库、牲口屋之用;周围土墙,前修门楼(过道)或简易门楼(俗称狗头门楼)。穷苦人家正屋2~3间不等,无院墙。小康之家住四合院,内院为住宅中心,青砖铺路,在中轴线上南向为正房,北向为倒座(中为大门),两侧为厢房。富豪之家住深宅大院,三进或四进,皆青砖铺路。城镇居民多为独家小院,官宦富豪深宅大院,贫民多住杂院,三五家杂居,每家二三间不等。县城四条主街门面房,多为2层小楼,砖木结构,灰色小布瓦(即汉瓦,下同)盖顶。门面向内延伸为住房和客房,门面宽窄决定其后院的大小。集镇宅院临街闹市与县城类似,唯水平和质量较县城为差。20世纪50年代土地改革后,大部分农户住独家小院。70年代部分农村住宅统一规划为排房。进入80年代,农民多住排房,院落为座北向南独家小院,城镇基本无大杂院。
居舍 县民居舍后墙向不开窗,前墙明间开门,装木制双扇门;暗间开窗,装木制方格或长方格竖窗,富户多装木制狮子口窗(下部固定,上部有轴可撑起通风透光)。2山墙上部各有2个眺眼(城西城北多各4个眺眼)。城乡平民住砖基或无砖基土墙草房。小康之家多住瓦接檐(俗称“金镶玉”),茅草房檐接灰色小布瓦5~7排,脊与2山墙上皆盖小瓦,墙为砖坯合筑,砌砖7~9层,或“外包青”(外砖里坯),白灰构缝。富豪官绅多住混青瓦房或2层楼房,纯砖墙或“外包青”。房间以秫秸箔或竹、木“隔扇”相间,农家多用秫秸箔、城镇居民和乡绅富户多用竹隔或木隔隔离。里间称“屋房”,为卧室;外间称“当门儿”,后设条几、桌、椅,无客房人家,以“当门儿”兼客厅和餐厅。县城居民房间多打竹编纸糊顶棚代天花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布瓦淘汰,建瓦房均系纯砖墙,沙灰勾缝,红色大瓦盖顶,多3间1座,双扇门,玻璃窗。20世纪70年代末起,多建平房,每座三五间不等,砖墙,预制钢筋混凝土空心板为顶,或以钢筋混凝土整浇盖顶,房间以砖墙(硬山)相间,内间装单扇门。进入80年代,草房逐渐淘汰,县城开始建3层、4层或5层住宅楼,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或混合结构。内为成套住房,每套有客厅、卧室、厨房、卫生间等。私人建房,农村多为纯砖瓦房或平房,城镇多为平房和2层楼房,个别人家建3层楼房。
20世纪50年代以前,新蔡民间建房向有择基请风水先生(俗称阴阳仙儿)看地势、测方位之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此俗渐废。但破土动工和上梁择吉日①(俗称“看好”)等俗仍沿袭至今。上梁时,燃放鞭炮,引人围观,有的主人还抛撒食品、糖果,引儿童争而食之,以示喜庆。正梁居中悬挂红布或红绸,上写“吉星高照”4个大字,落款“x年x月x日修建”。当日中午,主人置办酒席,款待建筑工人,以示酬谢慰劳。凡搬迁新居,亲朋皆馈赠贺幛、对联及礼品(今多前往助迁或带些酒菜),以示祝贺“乔迁之喜”,俗称“燎锅底”。
第四节 器 具
行旅工具 20世纪50年代以前,县民出行乘车、骑马或步行。富户多骑马或坐轿马车,官绅多坐轿,民间婚嫁多用轿,平民外出多步行、坐红车、平头车或牛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轿和轿马车消失,农村多乘马车、牛车。20世纪70年代后期起,农村办喜事迎新人,普遍使用小型拖拉机,外出一般骑自行车,乘汽车、火车或机动三轮车。进入80年代,花轿复兴,农村婚嫁亦有用轿者,但仍以用小型拖拉机者居多,城镇居民婚嫁普遍用汽车。
家用器具 明、清及民国年间,县民家庭用具为竹、木、铜、铁、陶瓷等制品,以木器为多。一般家庭均有木床、木箱、木柜、木桶、抽屉桌、单桌、长凳、短凳、小凳、二号板凳(低短长凳)、马扎等;铜、铁用具有铁锅、铁锅铲、铜勺等;陶瓷用品有缸、盆、碗、坛、瓮、罐等。富豪之家,用具制作精细美观,种类繁多,木器有八仙桌、圆桌、书桌、琴桌、条几、供柜、茶几、衣柜、书柜、厨柜、大箱、板箱、顶子床、罗汉床、罗圈椅、太师椅等;竹制家具有竹桌、竹床、竹椅、竹(厨)-柜等;陶瓷用品有花瓶、花盆、金鱼缸等;铜制品有铜壶、铜脸盆等。一些用具上雕人物、花草或鸟兽,摆设亦颇讲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家具逐步更新。20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农村家庭添置家具者极少,不少农户用土坯桌子、土坯床。“文化大革命”初期,一些带有人物、花鸟图案的家具俱遭破坏。70年代中期起,城镇相继出现大立柜、高低柜、三斗桌、写字台、床头柜、茶几、沙发等新式家具,旧式家具逐渐减少。进入80年代,又出现组合式家具、席梦思床等,电视机、电风扇、洗衣机等,各种家用电器基本普及,部分农村富户亦争相仿效。
①多以农历每月的逢二、六、十为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