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驻军 设施
第一节 驻 军
春秋周灵王三年(前569年),楚因陈叛,驻军繁阳(今县北韩集一带)镇之。
东汉建武元年(25年),刘茂叛乱,刘秀命景丹讨之,驻军县西南铁丘台。
西晋永嘉六年(312年)二月,石勒克豫州诸郡后,屯兵葛陂(今县西北葛陵)。六月北行于邺南北朝宋元嘉二十七年(450年)春,北魏拓跋焘掠抄淮西六郡。刘义隆遣刘康祖为前军往阀,驻军新蔡。泰始二年(466年),汝南人周伯符兵侵淮西,驻军县东南金丘冢。
唐广明元年(880年),黄巢自江南回师北进,驻军县城东关法隆寺。
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十一月,蒙古军于今县城置新蔡戍,以忽察、李家努所统之兵戍守。
民国7年(1918年),省当局将巡缉队20余营分驻各地防卫地方,其第七营驻守新蔡县城。不久他去。
民国11年11月,县当局报称县境被“老洋人”部“骚扰不堪”。直系军阀后方总司令靳云鹗派田维勤-混成旅来新蔡驻防镇压,旅部设县城大吕书院旧址。民国14年底撤离。
民国13年,直军田维勤部吴建昌团来县驻防。民国15年被正阳袁英绿林武装击溃。
民国15年11月,国民十二军安永昌部来新蔡。师部驻扎县城,余部分驻陈店、宋岗、练村、孙召等地。民国17年春离境。
民国16年2月,国民十二军贺国光部奉命来新蔡“剿办”王老八、程新科股匪。王、程被收编后离境。5月,冯玉祥部程希贤师张汝奎旅来县驻防。翌年11月移防。
民国18年春,秦庆麟以国民十二军先遣司令名义率百余人来新蔡,分驻县城山陕会馆和文庙红十字会。后遭县民团袭击退驻潢川。
民国19年10月29日,国民十二军七十五师宋天才部进驻新蔡“清剿”刘崇善所部武装。次年撤离。
民国20年3月,国民军骑兵十四旅奉命来新蔡“清乡”。未几撤离。
民国27年,国民政府第三集团军驻县,民国30年离境。
民国32年12月,以国民十三军军长张轸为总指挥的豫南挺进军总指挥部和以程潜为主任、张轸为副主任的蒋介石武汉行营相继移驻县南关津枣林村。民国35年移驻县城,次年撤离。
民国33年秋,原西北军某师李汉章部团长王正中,率400余人号称“新五旅”,由沈(丘)来新(蔡)招兵,所部分驻杨集、顿岗、练村一带。翌年被当地村民消灭。
民国38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十三师十三团奉命来新蔡驻防,协助清匪反霸、保卫新建人民政权,稳定社会秩序。翌年2月离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自1958年9月起县境始有少量驻军,除担负看守、押解、逮捕罪犯等任务的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新蔡县中队和担负消防任务的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新蔡县消防中队外,尚有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某部二连驻防。
第二节 军事设施
烽火台 境内有2,俱在县北。一为烟堆,一在蚓冢北。据传皆为春秋时所式。
城池 自春秋迄于南北朝,境内先后修筑城池多座(详见本志《文物·古迹》卷第1章第1节“故城遗址”)。今县治城垣,明以前为土筑,“高8尺,上阔3尺,覆以陶瓦”。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始易以砖,“高1丈5尺,阔如之”,城濠深、宽各4米,除东、西、南、北4门楼外,城垣4角均建有哨楼。民国30年(1941年),因日机不断轰炸县城,为便于人口紧急疏散,部分城垣被拆,城濠填平。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重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城垣及4门楼全部拆除,城濠除部分因城市建设填平外,大部尚存。
演武教场 始建年代及原址无考。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迁建于今县城北郭古城外。清末废。
射圃亭 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建,明末废。遗址在县城东关外今县第二高级中学西侧。清末废。
交通沟(防空壕)、防空洞 民国29年(1940年)5月上旬至6月中旬,为防日军人侵和日机轰炸,县当局与驻县第三集团军奉令于县城四周及各主要交通干线开挖深、宽各2米的壕沟数百条,并于县城周围修建简易防空洞数十。1969年,出于战备需要,县城一些机关、工厂、学校纷纷修建临时性防空洞,后多废,仅辛亥革命烈士祠后的1座坑道式砖砌混凝土结构、面积约80平方米的永久性防空洞尚存。
守望岗 位于今县城老城大十字街口,民国31年(1942年)1月始设。配照明灯1盏,有武装警察日夜巡逻。民国35年拆除。
碉堡 民国32年(1943年)12月,河南省于新蔡设立豫东南行署(亦称新蔡行署,行署机关驻县南关津镇),武汉行营及河南省第八行政区督察专员公署相继迁驻新蔡,先后分别于县城4关、关津、李庄桥及关津枣林村修建碉堡数十座,其中以李庄桥周围为多。抗日战争胜利后陆续平毁。
飞机场位于县西曹庄、八楼与腰刘庄、马油坊之间,民国24年(1935年)国民政府修建,面积约150万平方米。抗日战争胜利后渐废。
民兵预备役训练基地 原在县城北郭古城外丁湾村东南隅,1966年始建。1984年迁县城东北张庙大桥北侧1公里处重建。主要设施有靶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