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广播 电视
第一节 广 播
有线广播 新蔡县有线广播始于1951年。是年春,附设于县文化馆的县人民政府收音站成立,开始以中共中央中南局配发的1台4管电子管收音机作新闻记录,将每天的记录内容于次晨在县城大十字街口向县直机关的干部、职工和市民作口头宣读,并油印成《广播小报》向各区、乡和县直各机关、企事业单位散发。同年冬,收音站购置“远程”牌收音机、300瓦扩大机各1台、供发电用的匈牙利产8马力柴油机1台,在县城主要街道安装高音喇叭5只。
1956年秋,根据毛泽东主席关于建立农村广播网的指示,县收音站改称新蔡县人民广播站,直属中共新蔡县委宣传部领导。广播站配专职副站长、编辑、播音员和机务、线务、电工各1名,于县城西北郊(今人民路中段路北)另建新址,并购置300瓦发电机1台,安装舌簧喇叭100只,翌年3月1日正式播音。1958~1959年,十里铺、涧头、砖店3个农村广播放大站先后建成开播。1960~1962年国民经济困难时期农村广播放大站全部撤销。
1964年后,农村广播站重新恢复,并开始实行喇叭收费(只/月收费0.30元,“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取消)。1968年后农村有线广播迅速发展,至1974年底,共有公社级广播放大站20个、大队站22个,县至公社的广播信号全部改为电话线路载波传输;公社至生产大队架设专杆、专线,全县共安装喇叭8.1万只,入户率58.2%。
1975年8月,全县广播线路多被特大洪水冲毁,设备遭受严重损失,农村有线广播全部中断。在上级的扶持下,灾后县至公社的广播信号网络逐步恢复。1988年,全县共有乡(镇)级广播放大站22个,广播专用扩大机24台(其中县站2台,乡镇站22台),总功率12500W。
1984年5月,县广播电视局成立,县广播站直属其辖,实行局、站合一体制。
无线广播 民国时期,唯县政府和极少数机关、学校购有简易收音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收音机数量逐年增加。1985年,全县共有各种收音机12万台(其中农村9.86万台)、收录机700多台,1988年收音机发展到15万多台(其中农村13万多台),收录机发展到万余台。
随着广播事业的发展,县政府于1983年开始筹建专门用于转播县广播站节目的调频广播电台,1985年建成开播。县调频广播电台与县电视差转台使用同一铁塔、同一人员编制、合署办公。有TPFZ型、TF7050型50W调频广播发射机各1台,以3层蝙蝠调频发射天线发射,频率为100.5MHZ,覆盖半径50公里。
广播节目 县广播站成立初期,每天的播音时间为:第1次,5点55分开始,8点结束;第二次,18点25分开始,21点30分结束,均以转播中央和河南人民广播电台的节目为主、自办节目为辅。1966年秋起实行每天3次播音:第1次,5点25分至8点;第2次11点25分至13点10分;第3次,18点25分至21点40分。尽管每次的开播与结束时间屡有调整,全天播音时间始终保持7小时45分钟左右。随着编辑力量的加强和转播技术的提高,县广播站开办的各种形式的自办节目逐渐增多。先后开办的自办节目有:
〔本县综合〕始于1957年3月。内容包括“本县新闻”、“报纸选播”、“生活知识”、“科学常识”等,日播2次,每次70分钟。1958年更名为“本县新闻”,翌年停办。1962年恢复后仍名《本县综合》,“文化大革命”运动开始后停办。
〔文艺〕始于1957年3月,以播送戏曲、曲艺、歌曲为主。1959年冬停办,1962年春恢复。1964年开始自录文艺节目磁带。初为日播2次,1966年后日播3次,总播出时间约占全天播音时间的50%左右。1986年起改为日播4次,总播出时间减为1小时45分钟。
〔天气预报〕始于1957年3月,由县气象站供稿。日播2次:早晨播音结束前预告当天白天和夜间天气、晚上播音结束前预告当夜和以后3天天气,1985年并入《为听众服务》节目,仍为每天早、晚播音结束前播出。
〔本县新闻〕始于1958年,日播2次,每次10分钟,1959年冬停办。1962年恢复后并入《本县综合》节目。1968年秋重设《本县新闻》,仍为日播2次。1979年改为日播3次,每次仍为10分钟。节目形式由过去单一的消息报道增加“录音报道”、“广播对话”、“录音讲话”、“广播评论”、“通讯”、“访问记”和“口头报道”等。
〔科学与知识〕始于1968年。内容以农业技术为主,同时选播与人民生产、生活有关的其它科学技术知识。日播2次,每次15分钟。1979年改为间日播出1次,1985年改为星期六晚上播出,次晨重播1次,后改为每周播出3次,每次仍为15分钟。
〔解放军和民兵〕始于1979年。间日播出1次,每次15分钟。1984年底停办。
〔为听众服务〕始于1979年,间日播出1次,每次15分钟。1985年改为日播3次,均为每次播音结束前播出,每次3~10分钟。主要播送天气预报、通知、广告以及寻人、寻物启事等。
〔理论学习〕包括专题节目。原名《学习》节目,始办于1979年,间日播出1次,每次15分钟。1985年改称今名。初为每星期一晚上、星期二早晨播出,星期五晚上和星期六早晨重播1次,后改为每周播出3次,每次仍为15分钟。
〔农业技术〕始于1985年。初为每星期二、四晚上播出,星期三、五早晨重播1次,后改为每星期播出3次,每次均为15分钟。
〔地区新闻〕始于1985年。驻马店地区新闻中心供稿,每星期固定发稿2组,分别于星期三晚上和星期日早晨播送新稿,星期四早晨和星期日晚上重播1次,后改为每星期播出3次,每次10~15分钟。
〔普法专题〕始于1986年。每星期播出3次,每次15分钟。
〔古吕风采〕1986年开办。每星期播出3次,每次15分钟。
〔音乐〕始于1985年。日播2次,每次5分钟,选播中外歌曲。
第二节 电 视
电视机 电视接收机(以下简称电视机)传入新蔡始于1969年。是年底,驻马店地区电视转播台为了解其转播信号情况,分配给新蔡县人民广播站黑白电视机1台。翌年,县城部分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始购置电视机。1975年以后,县内电视机陆续增多,1978年后逐渐进人居民家庭。1988年,全县共有各种型号的国产、进口黑白、彩色电视机近7000台,其中农村约占9.6%,彩电约占10%。
电视差转台 新蔡县电视差转台位于县城北关外、新临路北侧百米处,地理座标为北纬32°22'、东经114°59'。1983年筹建,1985年11月底建成,12月22日试播,28日19时正式向全县转播。设备有GSZ300瓦彩色电视转播机1台、107米高发射铁塔1座,覆盖半径30公里,可接收2、3、6频道即河南、安徽、中央(一套)电视台的电视信号,以12频道的发射频率发射。为提高接收效果,县电视差转台正在筹建地面卫星接收站。该台共有干部职工(含调频广播电台)6名,其中台长1名,值机、铁塔维护、勤杂5名,直属县广播电视局。
闭路电视 1984年初,淮阳县电视录像放映队首次来新蔡,在县城人民影剧院放映闭路电视,吸引观众颇多。继之,外地电视投影和闭路电视录相放映队陆续进入新蔡城乡。同年8月,县电影公司投资11万元购美国产312英寸“五星”牌大型电视投影机1台,建立起新蔡县第一个电视投影队。与之同时,城关镇蔬菜队薛金海等联户集资购置20英寸闭路电视设备1套,开始在县工人俱乐部礼堂营业放映。从此,集、个体电视投影、闭路电视录相放映队迅速发展,1985年,全县有各种投影、录相放映队达22家,其中县城8家,农村14家,固定放映厅9个,后经整顿减少为17家(录相14家,投影3家)。1988年,全县从事闭路电视营业的尚有10家,多为投影。同年,城镇部分居民开始购置录放像机。
随着电视事业的发展,县广播电视局拟于近期在县城筹建1座有线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