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其他社会团体
第一节 侨务团体
新蔡县的侨务团体唯归侨、侨眷联合会(简称侨联),成立于1984年9月16日,设主席和驻会专职副主席、秘书各1名,委员5名,均由归侨、侨眷代表选举产生。1985年3月,成立新蔡县华侨企业公司,在人民政府的扶持下,归侨、侨眷踊跃集资,相继创办侨谊皮鞋厂、罐头厂和华侨建筑企业公司3个经济实体,总资产人民币61万元,其中固定资产31万元,流动资金30万元,年产值285万元,从业人员521名,近20%为归侨、侨眷子女。翌年,侨谊皮鞋厂与中央军委总后勤部军需处签订长期供货合同,年供皮鞋1万双。
1984~1988年,县侨联和县政府侨务办公室共先后接待回县探亲侨胞16人次,落实华侨房产7户、46间、651平方米,为3名在“文化大革命”及其它政治运动中受牵连的侨眷落实政策改正纠偏、5名侨眷待业青年安排工作。全县侨务对象中,有1人加入中国共产党、6人选为县政协委员(其中2人为常务委员)、1人先后当选为县政协副主席、县人大常委副主任、3人选拔为科(局)级领导干部,归侨、侨眷中的15名知识分子,大都获取了技术职称。
截至1988年底,全县共有旅居国外的华侨37户87人、外籍华人16户66人、旅居香港同胞11户76人,分布于美、日、法、西德、泰、苏、马来西亚、新加坡、加拿大、巴西、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缅甸等14个国家和地区,涉及国内亲属78户441人(其中侨眷22户123人、外籍华人眷属47户251人、港胞眷属9户67人);归侨2人。其眷属先后接收侨汇227笔,折合人民币116万多元。
第二节 社会公团
抗美援朝分会 中国抗美援朝总会新蔡县分会成立于1950年11月。分会成立后即开始在全县开展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宣传活动。经过宣传,许多青年要求报名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抗击美帝国主义对朝鲜的人侵。县中学生屠建国咬破手指血书“献身祖国”。全县1300多名青年应征入伍。翌年6月27日,县抗美援朝分会组织全县人民举行大规模反美爱国示威游行,基督复临安息日会新蔡分会和信义会新蔡支会同时联合举行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实行“三自”(自治、自养、自传)革新示威游行,宣布不受总会节制。7月,县抗美援朝分会号召全县人民开展捐献活动,购买飞机大炮,支援抗美援朝,全县先后捐款人民币31万多元、小麦1.5万多公斤,可购买飞机2架。1955年2~3月,全县开展反对美国使用原子武器运动,签名者达35万多人。次年,县抗美援朝分会停止活动。
中苏友好协会 1950年12月,成立中苏友好协会新蔡县筹备支会,并开始发展会员。1952年1月下旬,召开首次会员代表大会,成立中苏友好协会新蔡支会,旋改称中苏友好协会新蔡总会。各区、乡、机关、学校、工厂等基层单位设立分、支会,会员884名,总会和分会均配有专职干部。同年,县中苏友协总会号召全县国营商业推销苏联花布,干部、群众穿花衣。翌年6月,全县会员发展到近15万名。此后,取消专职干部,停止发展个人会员,各界会员均按系统转为集体会员,后逐渐停止活动,县仅保有中苏友协名称。
红十字会 新蔡县红十字会成立于1988年4月8日。此后,名乡、镇及各医疗卫生单位均相继成立红十字会,至年底,全县共有基层红十字会75个,会员4160名。各红十字会均依照国际红十字会公约开展各项活动。
县红十字会附设于县卫生局,专职秘书1名,分管卫生工作的副县长兼会长。县红十字会成立后,先后开展的主要活动有举办卫生救护培训、为台湾同胞查人转信、医疗救护、接收并向县内灾民分发国内外红十字会的捐赠等。
第三节 宗教团体
基督教 县内有“信义会”和“复临安息日会”2个派系团体。
〔信义会〕清宣统三年(1911年)传入。是年,一美国人来新蔡县传教,发展教徒,设立信义会新蔡支会,隶属信阳总会汝南分会。民国12年(1923年)后,因军阀战争,社会混乱,停止活动。民国20年恢复活动,并于县城西街路北仁义巷西侧建教堂(福音堂)1座。民国22年创办教会学校1所。民国24年统计,全县共有美、奥籍传教士3名(男2、女1),教徒122名(男57、女65)、教堂55间。1951年该会与县基督复临安息日会联合开展“三自”革新运动,6月公开宣布不受总会节制,停止接受外国津贴,民国36年解体。1952年,重新设立信义会新蔡支会,信徒260名,隶属中国基督信义总会信阳分会,下设城关、史河湾、韩集、顿岗南、顿岗集、龙口、王庄、化庄、郭店9个布道所。1965年5月新蔡县改属驻马店地区后,县信义支会脱离信阳分会独立活动。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停止活动。1981年春,开放城关教堂,全县有家庭聚会点16处,信徒872名。同年12月,成立新蔡县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筹备小组,贯彻宗教自由政策,对全县教徒实行定点管理,并制订出《新蔡县基督教爱国守法公约》,实施爱国教育。1983年,家庭聚会点发展到24处。1982~1985年,相继开放韩集、顿岗、陈店3个教堂,家庭聚会点逐步取消。1987年,全县共有信徒4000多人,除李桥、黄楼2乡、镇外,其余21个乡镇皆有分布。县信义支会的长老、执事每2年选举1次。传教士的供给由上级补助和教徒自愿募捐。募捐分月捐、季捐、年终捐、2年捐、礼拜捐、节日捐、恩捐、特捐8种。
〔复临安息日会〕民国27年(1938年)7月,基督复临安息日会漯河总会派牧师张振海和女传道士张宣、张清心来新蔡县布道,发展教徒。9月,在县城马道街典当民房12间,设立基督复临安息日会新蔡分会,隶属漯河总会。仅有教徒17名,听讲者30余名。其负责人的生活费用由总会供给,教徒募捐上交总会。1958年停止活动。
伊斯兰教 14世纪中叶传入新蔡。民国时期,全县尚有清真寺9方,其中以李桥和县城北关2方清真寺建筑最为雄伟,县内回族中的成年男女,几乎百分之百的信奉该教。20世纪50年代后期宣传“无神论”后,原有教徒的宗教观念逐渐淡薄,加之许多清真寺阿訇被错划为右派分子,清真寺改作他用,该教停止活动。1978年后,贯彻国家宗教政策,错划的右派分子得到改正,并先后恢复县城北关、砖店吴庄、李桥、常湾4方清真寺,聘请阿訇主持宗教活动,发展教徒。阿訇生活费用由信徒集资供给。1988年,全县仅有伊斯兰教徒近200名,约占回族成年男女的6%。
佛教 传入新蔡年代不详。据民国31年(1942年)县城东关法隆寺出土文物推测,当在北魏之前。法隆寺为当时全县最大寺院,建筑雄伟,占地面积约3万平方米。清代,全县佛教寺庙多达80余处,以县城南关外的金粟禅林寺规模最为宏大,占地百余亩,系十方僧侣常住之所,被誉为江北名刹。寺内僧侣近百名,县内庙宇悉属其辖,寺权不断扩大。其对外联系的庙宇,远至浙江的灵隐寺,近及汝南的广慧寺、正阳的宝王寺和汝州的风穴寺,一时县内社会间纷纷以当一名佛门属士为荣。尤其民国抗日战争时期,县内风头人物,多半皈依佛门,以保自身,全县僧尼发展到600多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90%以上的僧尼返俗,参加工农业生产或其它社会公益事业。据1958年调查,全县尚有僧侣4名,尼姑21名。1985年后,教徒有所发展。1988年,全县僧尼已达50多名。
天主教 民国时期,外地职业人员曾来新蔡布道,搭棚讲经传教。因其在新蔡活动时间较短,且未建活动场所,在县内发展信徒极少。1964年宗教调查时,仅涧头一带有教徒2名。1985年7月宗教普查时,棠村袁营一带新增教徒13名,目前仍在缓慢发展中。
道教 该教为新蔡县内最早的宗教团体,活动场所遍及全县城乡。民国初期,全县尚有宫、观、庙等道教活动场所40多处,每处有道士(姑)1至数名或十数名不等,全县文、武道士(姑)约300余名。民国17年(1928年),省府颁布“庙产兴学通令”。次年冬,全县开展破除迷信活动,除孔子、关羽、岳飞及火神像外,其余神像俱被打破,道士(姑)多数返俗归家,仅在偏僻农村庙宇中尚有少数道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逐渐停止活动。1964年和1985年2次宗教普查,境内均未发现道徒。
第四节 会道门
县内会道门组织由来已久,多属民间迷信组织,以宣传某种信仰、聚众拜神或传习武艺为名,发展会(道、门)徒,藉以反抗封建统治,成员多为中下农民和小手工业者,会(道、门)首多系农村有权势者充任。
孝义会 民间互济性组织。新蔡孝义会创于明代,盛于民国,县城及四乡皆有,每会成员数名、十数名、数十名不等,由1~2人倡导组成。倡导者为会首,均系当地德高望重之人;人会者为会友,均系父母在世者。会首的权利和义务是:推动、保证本会活动的正常开展,监督和制止影响正常活动的发生。孝义会中,不论会首或会友,其父母去世,人会者每人均须吊送一定数量(多为3斗)的小麦或现金,并参与吊祭活动、主动帮助担水、烧火、迎来、送往,同孝子一样头戴孝帽、腰系散麻、守灵、送殡,直至丧事办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老有所安,孤有所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孝义会组织自行消失。
白莲教 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宋岗李店李奇生发起组成。时,李拥立一少年,托称明太子,以“反清复明”为口号,聚众千人起义,攻克商城后,转攻光州(潢川)不克,被官府镇压。
其他会道门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在京、津等地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影响下,新蔡许多中下农民及小手工业者,以求神念咒、传习“硬肚”为名,密组“义和团”、“红枪会”、“扇子会”等群众性反帝爱国组织,开展反洋教斗争。民国2年(1913年),县东北耿集朱x、王x组织“中原道会”,发展会徒数千,密谋起事,被镇压。民国16年5月,县红枪会聚众7000余人起义,占据县城,驱逐县知事。此后,一些会道门渐被地方当局或豪绅利用,不少会(道、门)徒加入国民党特务组织。民国36年秋,国民党新蔡政权覆灭后,一些地方残余势力组织部分道会密谋暴动,企图颠覆中共新生政权,均先后被人民政府公安机关侦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