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科学研究
第一节 科研活动
科技情报 1958年县科学技术工作委员会设科技资料室,1984年起,县科学技术局增设科技情报股,均配有专人负责收集和传递科技情报、信息资料,并建立相应的情报、信息网络,先后同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150多个科技单位建立有经常性联系,共收用各种科学技术和信息资料6500多份(条),获经济效益约38万元。
课题选择 新蔡县科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开发研究、中间实验和科技成果的引进与推广,不同时期,研究课题的选择和实施方法各异。20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主要是面向生产、生活,为当时当地服务,大搞群众运动。1980年以后,在为经济建设服务总方针指导下,注意课题的先进性、完成的可能性和经济上的合理性,采取领导干部、群众和科技人员推荐课题、主管部门提出项目、县科学技术委员会下达和签定合同、回收经费办法。在课题执行过程中,认真搞好部门协作,加强同中共各基层组织对实施课题的领导。
能源开发 1975年3月,县成立沼气推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隶属县科学技术委员会领导),并开始在涧头公社的北杨庄首次试建沼气池,经配套使用,照明、煮饭俱佳,遂在全县推广。翌年3月,又在砖店、十里铺2公社试建箱式、伞式太阳灶21个。后系管理不善等原因,各沼气池、太阳灶陆续报废。1982年4月,县政府增设农村能源办公室,开始推广风力发电和太阳能热水器,再次号召兴办沼气。至1988年,全县共建沼气池53个,推广太阳能热水器3个,风力发电机100多台。1983年3月,国家农牧渔业部定新蔡县为全国改灶节柴试点县,开始在农村由点到面开展改造旧锅灶的群众性改灶节柴活动。至1986年5月,建新灶(回风灶)者137376户,占全县总农户的90.84%,年节柴1.5亿公斤。经农牧渔业部和河南省农村能源环境保护管理总站联合验收,普及率、合格率、测试合格率分别为96.76%、93.56%和100%,获驻马店地区农牧局科技成果三等奖。
第二节 科研成果
民国时期新蔡县无专门科学研究组织,唯县农业技术推广所从事一些诸如果木嫁接之类的简单科研活动,成效甚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级人民政府注重科学研究,全县科技人员积极开展科研活动,先后获取名类科研成果数百项。兹选录数十如下:
净浆试饼抗折机 系一土法快速测验水泥标号的简易设备,1972年县水泥厂技术员韩新生研制。该机投资少,易操作,快准率高,尤其适合小型水泥厂使用。
水剂浸出法提取芝麻油脂蛋白工艺 该项目始于1980年,由县科委、县粮食局与郑州粮食学院共同研究。经反复试验,1982年小试成功。经有关部门鉴定,出油率92%,蛋白粉出粉率17.6%,蛋白粉残油率3%,蛋白粉含蛋白率75~77.38%,油品质量达省一级标准,且工艺简单,生产安全,易操作,无污染,经济效益显著。1985年获国家商业部科技成果四等奖。
前路均衡出粉工艺 1982年县粮油加工厂张进堂研试成功。标准出粉率83.5%,产品合格率96%,吨粉耗电133.67千瓦·时。已在驻马店地区全面推广。
HBJ~1型行输出变压器检测器 县广播电视局李延超等研制,是一种检测黑白、彩色电视接收机的行输出、行推动及开关电源变压器等线圈绕组是否有故障的专用检测设备,具有设计新颖、理论依据正确、技术先进、性能可靠、操作简便、测试迅速、判断准确、便于携带等优点,在河南全省尚属首创。1987年获驻马店地区行署科技成果二等奖。
新蔡县工业污染源调查与评价 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李天民等,1986年4月至1987年4月,按照国家规范要求,对全县主要污染企业所产生的“三废”和噪声及其资源、能源的利用现状,进行系统的统计、分析和评价,并预测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影响,为全县的环境管理、制定环境污染防治对策提供了科学依据。该项研究达到省内同类研究先进水平。1987年获驻马店地区行署科技成果三等奖。
涤纶花制造技术 县塑料花厂苏醒民等1987年12月开始研究开发,1988年12月获得成功。该产品造型新颖,色泽与植物花色接近,焊接牢固,居国内先进水平,试销全国10多个省、市,受到用户好评,年产值50万元。1988年获驻马店地区行署科技成果一等奖。
尼龙雨披 县制伞厂李木等1988年研制并获得成功,填补了河南省雨具行业的一项空白。该雨披具有设计合理、款式新颖、柔软舒适、防雨性能好和牢固耐用、携带方便、老少皆宜等优点,是塑料雨披的更新换代产品。经在省内外试销,深受用户青睐,产品供不应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当年,获驻马店地区行署科技成果三等奖。
造气炉液压控制打炉盖自动装置 1987~1988年县化肥厂宋肃林等研制。该装置设计合理、工艺正确、性能可靠、质量稳定、操作简便、安全可靠、维修方便,与人工打炉盖相比,具有省工、省时、省力、污染小和可杜绝工伤事故、增加造气炉有效制气时间等优点,填补了河南省化肥生产上的一项空白,在国内县级小型化肥生产行业居先进水平。1988年获驻马店地区行署科技成果三等奖。
φ48-φ50毫米热嵌柱齿钎头 1984年县水工机械厂与中南工业大学等单位共同研制。1985年通过省级鉴定。经实地工程考核证明,在同等条件下,其寿命分别是芬兰同类钎头和世界王牌钎头的156%和85%,超过国家钎头攻关指标。获河南省重大科技成果二等奖。
XZT190、230型双螺杆制砖机 1985年县水工机械厂张俊山等研制并通过省级鉴定。经使用考核,其有效工率、泥坯致密度分别较国内同类单螺杆制砖机提高20%和10.98%,能耗、泥坯成本和维修费用分别降低28.4%、19%和60%,成砖标号达100#以上,工作噪音70分贝以下。
棉铃虫在新蔡的消长因子研究 始于1972年。县植保植检站周山旺等经过长期系统地测报、研究证明,新蔡棉区棉铃虫的主要消长因子为作物布局、间作套种、天敌存量、雨量多少和施药次数等。1980年获驻马店地区行署科技成果四等奖。
利用6月中旬降雨始期预报二代棉铃虫的防治适期研究 始于1972年。目的在于为大面积防治、及时控制二代棉铃虫危害提供科学依据。县植保植检站周山旺等在经过长期观察、探索出二代棉铃虫产卵期与降雨始期相关性的基础上,通过回归运算等手段得出的预测预报式为y┴^=4.0570+0.8398X±0.997。1982年5月获驻马店地区农牧局科技成果三等奖。
新蔡棉区主要棉虫综合防治方法研究 始于1974年。县植保植检站周山旺等经过长期系统的测报、试验与示范,得出的综合防治方法是“三道防线”、“八项措施”,即田外消灭虫源、田间防止蔓延、害虫发生迅歼和麦棉间作、清洁田园、药剂拌种、杨柳枝束诱杀、以瓢(虫)治蚜、生物防治、菌药普杀、化学农药扫残。1982年获驻马店地区农牧局科技成果四等奖。
小地老虎越冬虫源与防治研究 县植保植检站与河南省农林科学院共同研究。该项研究始于1976年。经系统诱蛾、反复观察、记载、分析和实验、示范、筛选发现,新蔡县小地老虎越冬虫源均系来自南方,以天津产“1605”和辛硫磷农药浸种防治为最佳,可减少缺苗30%左右,增产15%~30%。1983年分别获河南省农林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二等奖和河南省农牧厅、农科院、农学院联合颁发的重大科技成果三等奖。
小麦亩产400公斤技术措施探讨 始于1976年。系县农校牛洪业与驻马店地区农业系统协作项目。经研究试验证明:抓好适时播种、合理密植、重施基肥、巧施追肥、促控结合等栽培技术和管理措施,是充分利用温光水气等自然资源、协调群体与个体关系、发挥良种优良种性、达到亩产400公斤产量的主要构成因素。1981年获驻马店地区农牧系统科技成果四等奖。
豆天蛾生物学特性、卵与幼虫分布型及其防治方法研究 1979~1983年,县植保植检站周山旺等,通过定田系统观察、饲养、毒力测定与药剂防治相结合的方法,掌握了豆天蛾的生物学特性、卵与幼虫分布型及其防治方法,有效地提高了测指质量和准确性,为经济有效地开展豆天蛾害虫防治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经河南省农牧厅鉴定,获河南省人民政府重大科技成果三等奖。
夏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 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站郑振宽等,针对新蔡县玉米品种混杂、栽培技术陈旧等问题,1985年开始从事夏玉米的高产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工作,即选用优良杂交品种,采取抢时早播、合理密植、氮磷肥配合和及时防治病虫等措施,至1987年,累计推广面积71万多亩,产量由1982~1984年的139.3公斤,提高到249.5公斤,总增7721.7万公斤,纯增效益2778.9万元。获驻马店地区行署科技成果三等奖。
地膜覆盖杂交西瓜技术承包与推广 1983~1987年,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站韩绍举等在推广地膜覆盖杂交西瓜和模式化栽培技术中,采用技术联产承包等措施,累计推广面积43万多亩,其中承包面积3617亩,品种西瓜由1983年的50亩发展到2.53万亩。1985~1987年,年平均亩产值450元,较当地西瓜亩产增收2倍,总增收1272.7万元。获驻马店地区行署科技成果二等奖。
泰山18型弥雾机的引进与推广应用 县植保植检站周山旺等,1983年起,引进推广泰山18型弥雾机,以植保专业户的形式,承包、代治农作物病虫害,功效高,防效好,成本低,方便群众,是防治技术的一大改进。至1988年,普及全县23个乡(镇)、235个行政村,推广弥雾机488台,发展专业户436家,累计防治面积480万亩次,仅1988年,即净增经济效益508.4万元,获驻马店地区行署科技成果三等奖。
豆杆蝇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研究 1979年始,县植保植检站周山旺等通过系统观察、饲养与防治证明,豆杆蝇在新蔡县为年繁4代,其中以后3代为害为甚。最佳防治适宜期为7月下旬至8月上中旬,以3%夫喃丹拌种、40%氧化乐果喷治2次,防治效果可达95%以上。1981年获驻马店地区农牧局科技成果一等奖。
“徐薯18”良种的示范与推广 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站韩绍举等于1980年开始引进。经试验与示范栽培,该品种在同等条件下,较20世纪50年代初期引进的“胜利百号”红薯产量高出15%左右,且具有品质好、出粉率高,尤其抗病力强等优点,先后在全县推广栽植25万亩。1985年5月获驻马店地区农牧局科技成果一等奖。
红墨水溶液染色检验种子发芽率 县种子公司于1980年研究并试验成功。此法较常规测定法具有快速、准确、简便宜行、不受种子休眠期限制等优点。1981年获驻马店地区农牧局科技成果四等奖。
砂姜黑土的利用与改良研究 始于1981年。县科委、县农牧局等单位与河南省农林科学院土肥研究所,以棠村的任小寨为基点,重点研究深耕改土效果与主要农作物的最佳配方施肥及土壤养分动态平衡,并提前2年于1984年达到预定技术指标。同1981年相比,粮食总产与农业总产值均递增26.3%,人均口粮和年均纯收入分别递增23.9%和42.1%,至1984年,全县累计推广56.1万亩,净增产值3022万元。获河南省重大科技成果三等奖。
棉花地膜覆盖的试验与推广 县农牧局李宗明于1981年开始试验推广。至1984年,全县推广14665亩,平均亩产皮棉69公斤,较不覆盖者每亩增产17.8公斤。获驻马店地区农牧系统科技成果三等奖。
“南阳41”油菜的引繁与推广 1981年县农牧局王瑞华等与驻马店地区农业系统协作试验项目。当年成功。1982年和1984年分获河南省人民政府重大科技成果三等奖和驻马店地区农牧系统科技成果一等奖。
拟除虫菊酯类新农药的推广应用 县植保植检站周山旺等,从1981年开始引进第三代农药2.5%敌杀死、20%中西菊脂、20%速灭杀酊、10%氯氰菊脂等拟除虫菊酯类新农药,边引进,边试验、示范,边推广,1983年在全县全面铺开。至1988年,累计推广160多吨,广泛应用于小麦、棉花、大豆、玉米、瓜果、蔬菜等作物的虫害防治,防治面积1275万亩次,占防治面积的90%以上,有效地控制了鳞翅目和半翅目(不含蝻类)等害虫的危害。用于大田防治害虫效果达85~100%。防治2~4次,棉花增产19.5~23.4%,小麦增产12.8%,大豆增产21.2%,蔬菜增产20%;农药投资降低26.7%,人畜中毒事故减少85%,为全县农民增加收入4000多万元,经济、生态效益在驻马店地区居领先地位。1987年获驻马店地区行署科技成果三等奖。
粘虫早期防治依据及适期指标研究 始于1982年。县植保植检站经3年的重点试验与示范,研究探索出田间卵量㎡0.1~0.2块、幼虫㎡5~7头为粘虫早期防治、施药的适期标准和主要依据。1984年获驻马店地区农牧系统科技成果三等奖。
小麦叶面喷肥试验 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站韩绍举与驻马店地区农业部门协作,于1984年小麦抽穗期,以磷酸二氢钾0.2公斤+尿素0.725公斤+增产氯3克+水50公斤的混合剂喷施1亩小麦叶面试验成功。全县当年推广15万亩,平均每亩增产10%。获驻马店地区农牧局科技成果三等奖。
芝麻茬间隔年限、施肥水平与病虫害发生关系研究 县农牧局王瑞华等,通过对双因子的试验与调查发现:芝麻茬地土壤中病菌的致病能力与间隔年限成反比,同时探索出中等肥力的最佳施氮量。1984年获驻马店地区农牧系统科技成果三等奖。
麦棉套种技术推广 县农牧局周金兆、李宗明经多年探索、试验小麦与棉花套种,使之达到“夏收粮、秋收棉,一亩种成二亩田”的目的获得成功。1983年推广0.88万亩,1984年扩大至15.8万多亩。获驻马店地区农牧系统科技成果一等奖。
小麦种子活力生理测定与测定休眠期小麦种子发芽率研究 1984年,县种子公司李永庆,采用种子活力预测小麦种子萌发后幼苗长势研究获得成功。试验表明,高活力种子较低活力种子每亩可减少种子播量2公斤,亩均增产18.5公斤。1985年,李又从事采取低温预措方法筛选测定休眠期小麦种子发芽率研究获得成功。该2项研究成果分获驻马店地区农牧局科技成果一、四等奖。
小麦不同类型及生产技术规程的推广应用 1985年,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站韩绍举在参加河南省小麦不同生态类型及生产技术规程的推广应用效益项目中,每亩单产由150公斤提高到250公斤,获河南省农业科技进步二等奖。
“郑州64-1”大豆高产联片示范 1985年驻马店地区“星火计划”项目。当年,新蔡县示范播种4.7万亩,平均亩产113公斤,较同等条件下其它豆种每亩平均增产42公斤。
无白痢鸡群培养 1978年,县畜牧站采取切断病源、加强饲养管理、定期检疫和严格淘汰等措施培养无白痢家鸡群,当年成功。后经连续推广,效果良好。1981年获驻马店地区农牧系统科技成果三等奖。
提高马属种公畜精液利用率试验 1979年,县畜牧站王醒仁等以扩大精液稀释倍数、减少输精量等方法,使马属种公畜的精液利用率提高4~6倍,受胎率为84.3%。1979~1981年,采用上述方法输精配种6000余头次,每头种公畜平均配种较前提高3.63倍。获驻马店地区农牧局科技成果一等奖。
激光磁疗在兽医临床上的应用 1982~1984年,县畜牧站赵淑轩对其收治的279头不同类型病例(外科183例、内科15例、产科47例、风湿34例),采用不同穴位照射疗法,治愈率达95%。获驻马店地区农牧系统科技成果四等奖。
牛冷冻精液配种改良黄牛技术推广 1983年,县畜牧站先后建立无畜配种精液网点25个。当年,该站王醒仁等即开始从事牛冷冻精液的研究与试验并获成功,先后推广冷配母牛8952头,准胎率90%,出生小牛个大体壮,节约种公牛投资和各项费用62万元。获驻马店地区农牧局科技成果一等奖。
畜禽寄生虫调查 1982~1985年,县畜牧站通过对县内畜禽寄生虫的调查和解剖检验,初步弄清了全县畜禽寄生虫的种类、名称、寄生主、寄生部位、感染程度、感染率及其赖以生存和流行的主要条件,为控制和消灭畜禽寄生虫病、制定综合防治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对指导全县畜禽生产具有重大意义,获驻马店地区农牧局科技成果二等奖。
新蔡槐山羊调查 1982年7~12月,县兽医院徐华士等,通过对全县槐山羊生产情况有代表性的重点调查和科学试验鉴定,证实新蔡槐山羊具有发育良好、适应性及抗病能力强、耐粗饲、易饲养、肉味正和板皮质量高等优点,其缺点是体型小、长速慢,为发展、改良和指导全县槐山羊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1984年获驻马店地区农牧系统科技成果三等奖。
承德无角山羊引进及与本地槐山羊杂交改良研究 1986年驻马店地区“星火计划”项目。新蔡县以由河北省承德地区滦平县引进的体型大、长速快、肉质鲜嫩、肉毛皮兼用的无角山羊,与本地体型小、长速慢的槐山羊杂交。经对33只杂交羊跟踪纪录,1月龄平均体重:公羊6.01公斤,母羊5.71公斤;6月龄平均体重:公羊15.66公斤,母羊14.75公斤。在同等条件下,是本地羊体重的2~3倍。
五子衍宗丸与自制骨痨膏治疗骨结核 1983年4月至1988年10月,顿岗乡卫生院杨树亮,先后接收24例经县级以上医院拍片确诊、西药治疗无效的骨结核患者,经内服五子衍宗丸主方加减、外敷自制骨痨膏治疗6~10个月,23例痊愈,1例好转。获驻马店地区行署科技成果三等奖。
创伤药酒治疗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的临床研究 1985年5月至1988年10月,县人民医院胡殿英,研究试制骨伤科外用搽剂中药创伤药酒,并应用于临床治疗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获得成功。通过100例不同程度的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的临床疗效观察并与红花酒外用搽剂组对照,总有效率为95%。获驻马店地区行署科技成果三等奖。
对胃镜受检者幽门弯曲样杆菌试验的研究 1988年3~11月,县人民医院韩杰、曹广汉、张虎,运用尿素酶试验法和胃镜加活钳,对100例胃镜受检者进行幽门弯曲样杆菌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胃镜下诊断慢性胃炎“幽弯菌”阳性率70.7%,从而对慢性胃炎的治疗提出新的方案。获驻马店地区行署科技成果三等奖。
β肾上腺能受体兴奋剂在先兆早产中的应用研究 县人民医院黄丽,1987年1月至12月应用β肾上腺能兴奋剂治疗先兆早产76例,成功率75%。疗效迅速,方法简便,妊娠早、中晚期均可施行,宜于推广应用。1988年获驻马店地区行署科技成果三等奖。
翼状胬肉切除烧灼移植术疗效观察 县第二人民医院刘青云,1982年1月至1988年12月,改进手术方法,采用切除烧灼移植术治疗进行性翼状胬肉100例,复发率仅3.51%。获驻马店地区行署科技成果三等奖。
疟疾防治综合技术研究与应用 新蔡县是河南省高疟区之一。县卫生防疫站与驻马店市卫生防疫站郑滋良、徐桂林等,自1979年起,在新蔡县开展以控制和消灭传染源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如疟疾休治、复治、现疟疾病人管理、高压峰预防服药、发热病人疟原虫镜检、防蚊灭蚊、病灶点处理、环境改良和流动人员管理等)的研究与应用,疟疾发病率逐年下降,1985~1988年,疟疾发病率连续4年控制在1‰以下,其中1988年全县疟疾发病人数由1979年的573551人降至2251人,各项指标均达到或超过国家卫生部颁发的“控制疟疾县标准”,获驻马店地区行署科技成果三等奖。
板兰根冲剂新工艺研究 县制药厂王国鉴1982年开始研究改传统“水煎煮法”为“水煎煮乙醇提取法”板兰根冲剂制作新工艺,1984年获得成功并投入试生产。经河南省和驻马店地区药检部门检验,产品质量合格,符合中国药典标准的有关规定,各项技术指标均被列入《河南省药品标准(汇编)》(1982年版)中。1988年获驻马店地区行署科技成果三等奖。
力学综合实验器 县第一高级中学杜广鼎,根据其多年的教学实践,于1983年开始研制,1986年获得成功。该实验器能做物体匀、变速直线运动、牛顿第二、三定律、弹性碰撞及动量传递、机械能的转换、验证牛顿第二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等多种演示与实验,工艺技术先进,设计性能指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先后获驻马店地区自制优质教具一等奖、驻马店地区行署科技成果二等奖和河南省优秀发明奖,并获国家专利。
关于三角中条件等式的证明 县第一高级中学田孝友,根据其多年的教学实践,研究出三角中条件等式证明的基本方法与技巧。该论文分别发表在《河南教研资料》(1982年4期)和驻马店地区《教学研究》(1982年2期),对数学教学具有一定的推动和指导作用。1988年获驻马店地区行署科技成果三等奖。
人工降雨试验 1977年,县科委建立火箭厂,从事土火箭生产和人工降雨试验。是年,在河南省气象局组织的全省土火箭试放中,新蔡县土火箭射程为2000~2500米,居全省18个试放单位的第三位。后因条件限制,奉省有关部门通知,生产和试验中止。
寒潮天气的短期预报方法 1977年2月始,县气象站李旭阳等,在天气学理论指导下,根据多年的预报经验,从本站气象要素的演变规律和特征中,总结、归纳出春、秋、冬季寒潮天气的预报指标、模式和方法。1980年正式投入预报使用。该项研究成果在实际应用中,可提前2~3天预报出各个时期的寒潮天气发生时间,准确率在90%以上。1987年获驻马店地区行署科技成果三等奖。
三秋期的连阴雨及连晴天气的中短期预报方法 县气象站李旭阳等1979年10月至1982年12月,以天气学理论为指导、本站预报实践和经验为线索,依据本站气象要素的演变规律和特征,总结、归纳出三秋期连阴雨和连晴天气的预报指标、模式和方法,在1983~1987年的预报实践中,准确率均在85%以上,其中连阴雨预报成功率为5/5=100%,连晴天气成功率为6/7=86%,,获驻马店地区行署科技成果三等奖。
三夏期间重要降水过程的短中期预报方法 县气象站李旭阳等,1979年10月起,根据三夏期间的高空主导环流形势和影响系统的变化特点,以及它们在高空指标站和本站的气象要素上都有相应的反应原理,从单站和高空指标的气象要素特征中,摸索出当地三夏期间重要降水过程的开始时间及其强度的预报指标、模式和方法。经1986~1988年的预报实践,预报成功率为3/3=100%。1988年获驻马店地区行署科技成果三等奖。
第三节 科技成果管理
20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新蔡县虽在生产和生活领域中,从事一些科学技术项目的研究、试验和新技术的引进、应用与推广,并取得一批成果,但对成果缺乏系统、规范化的管理。进入80年代,县科学技术管理部门开始重视并加强对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的管理,把贯彻中国共产党和国家的科技方针、政策及制定本地区、本部门科技成果管理条例、有关规章制度并组织实施、组织对科技成果评价、鉴定、转让、交易、交流和促进推广应用,作为管理的主要内容,并对成果的鉴定、上报、审查、公报、奖励等程序作出具体规定。管理的主要范围为:(一)为解决某一科学技术问题而取得的具有一定新颖性、先进性和实用价值的应用技术成果;(二)在重大科学技术项目研究进程中取得的有一定新颖性、先进性和独立应用价值或学术意义的阶段性科技成果;(三)消化、吸收引进技术取得的科技成果;(四)科技成果应用推广过程中取得的新的科技成果;(五)为阐明自然现象、特征或规律而取得的具有一定学术意义的科学理论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