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 述
【农村经济运行态势】 1997年,驻马店地区农村经济运行态势良好,发展速度较快。农业在秋季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的情况下获得较好收成,畜牧业快速增长.农民收入稳定增加,农村市场繁荣活跃。全年全区农林牧渔业产值达153.09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7.8%,其中农业产值为98.7亿元,增长3.5%.畜牧业产值为49.8亿元,增长17.1%。但农村经济运行中仍然存在农业生产基础薄弱,农产品购销不畅,农民负担偏重等诸多问题。
一、粮食生产再获丰收,突破40亿公斤大关。1997年,全区粮食总产量达40.25亿公斤,比上年增长3.42%,再创历史最高纪录。其中全区夏粮总产、单产均创历史最好水平,分别达27.495亿公斤和8l6公斤,较上年分别增长21.82%和37.16%。秋粮在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的情况下,总产达12.75亿公斤.较上年减少22%。重灾之年农业生产大丰收的主要原因,一是全区发展农业的积概性继续提高,全区全年粮食播种面积选978.47千公顷,比上年减步0.59千公顷,但夏粮播种面积增加,达到580.05千公顷,比上年增长1.45%。二是粮食生产科技含量不断增加。全区良种覆盖率提高较快,达到90%以上。三是粮食主导产品小麦的生产期气候条件较为适宜。
二、棉油生产适度降温,烟叶生产呈恢复性增长。受棉油市场持续疲软影响,1997年驻马店地区棉油种植面积缩减,总产量比上年有所减少,但仍保持较高的产量水平。烟叶生产则受市场供求关系变动的影响,实现恢复性增长。
(一)棉花生产。1997年全区棉花播种面积为53.31千公顷.比上年减少0.4千公顷。尽管干旱气候对棉花生产有所影响,但病虫害明显轻于往年,使全区棉花质量有所提高,总产量实现3.85万吨,比上年下降9.14%。全区棉花公顷产量达到722.19公斤,比上年的787.6公斤减少64.4公斤。
(二)油料生产。全区全年油料播种面积为290.06千公顷.比上年的298.52干公顷减少8.46千公顷,其中花生面积为139.68千公顷,比上年减少9.51千公顷;油菜籽面积为61.4千公顷,比上年减少5.89干公顷;芝麻面积为88.98千公顷,比上年增加6.94千公顷。从生产情况看,夏秋干旱气候对油料生产尤其是对花生生产影响较大,全年油料产量为54.8万吨,比上年减少13.28%。
(三)烟叶生产。全区全年烟时播种面积达到17.17千公顷,比上年增加7.73千公顷.烟叶总产量达2.67万吨,较上年增长94.5%,实现快速恢复性增长。
三、畜牧业生产继续保持全面增长。1997年驻马店地区畜牧业生产克服了多种不利因素,继续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全区全年肉类总产量迭44.3万吨,比上年的37.6万吨(农业普查)增长17.8%。年大牲畜存栏193。75万头,比上年减少3.03%,其中牛存栏比上年增长25.19%;年*生猪存栏达347.56万头,比上年增长34.08%;羊存栏246.3万只,比上年增长30.37%。全区畜牧业生产增长的主要原因:一是粮食生产丰收促使饲料价格下跌,饲料成本相对下降,农民养殖积极性提高,规模饲养也因粮足饲料丰而恢复较快。二是畜牧业生产的科技音量增加,使畜牧业生产水平有较大提高。1997年,全区生猪出栏率达108.6%.牛出栏率32.9%,羊出栏率79.8%,均比上年有所提高。
四、农民收入稳步增加。1997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人达到1666元,比上年增加296元,增长21.6%,扣除物价因素,比上年实际增长18.1%,农民收人的稳定增长,主要得益于全区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粮食生产虽然秋季因灾减产,但全年合计仍然丰收,使全区农民人均从种植业得到的收人达1519.54元,比上年增加1.63元,占人均全年总收入2718.16元的比重为55.91%;畜牧业生产的持续发展使全区农民人均从畜牧业得到的收人达604.9元.比上年增长61.4%,占农民人均总收人的比重也由上年的13.76%上升为18.7%。同时,全区农村非农产业的迅速发展,为农民人均纯收人的增加提供了有力支持。1997年,全区农民家庭经营非农产业人均收人达466元,比上年增加141元.增长43.3%,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和收入结构的良性转化,促进了全区农村小康进程的加快。全区小康村总数已达801个,占总数的27.5%。
五、农村市场繁荣活跃。农民收入的增加,农业生产效益的提高和农村物价涨幅的回落,促进了农村市场的进一步繁荣活跃。1997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73.18亿元,比上年增长21.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0%,其中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9.62亿元,比上年增长1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O%。(张志斌)
【农村经济运行特点】 1997年,全区农村经济运行的突出特点是:
一、农村各项政策进一步落实。一是继续落实和完善延长土地承包期的政策。止年底,全区9县1市除上蔡县因承包台同尚未到期,没有开展延长土地承包期工作,驻马店市正在进行外,其余各县已全部落实。大部分县已将《土地承包使用证》发放到户。并根据中央[1997]16号和省委[1997]29号文件精神,对个别地方存在的“两田制”等问题作了纠正。二是切实加强减轻农民负担工作,围绕中发[1996]13号和豫发[1997]l号文件的贯彻落实,全区从加强制度建设人手,加大检查监督力度,认真清理涉及农民负担的文件,严肃查处了一批非法加重农民负担的案件,有效地促进了“减负”政策的落实。1997年全区农民承担的村提留乡统筹费总额4.75亿元.人均67.8元,占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81%。地、县、乡三级共清理审核涉及农民负担的文件7409份,其中废止122份,修改30份。有2718个行政村实行了村务公开,占行政村总数的93.6%。开展审计148个乡镇,2200个行政村.占76%。纠正不合理收费项目29项,减轻农民不合理负担2986万元,发放《农民负担监督卡》175万份,入户率达94%。同时还开展了农民负担执法监督活动,全区共检查资金115627万元,查出非法加重农民负担资金8674万元.违纪资金13357万元,整改12874万元。全区共查处加重农民负担案件84起,处理98人,其中县处级干部3人,科级干部l5人,另有12人移交司法部门处理。三是严格执行粮食收购政策。在仓容不足,资金紧张的情况下,坚持严格按国家定购价和保护价向农民敞开收购粮食。全区共收购定购粮3.85亿公斤.保护价粮7.6亿公斤.投放资金16亿元,有效地保护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二、农业生产投入进一步增加。1997年,全区新建和整修渠道8927条,长8300公里。新增和整修提灌站24处,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4平方公里。特别是井灌建设成效显著,新打机井1.5万眼,累计达10万眼。全区新增有效灌溉面积90万亩,累计选到531万亩;新增早涝保收田50万亩,累计选到445万亩。竹淘水库复建工程提前3个月竣工验收。水利科技和产权制度改革也取得进展,全区新发展节水灌溉面积3.8万亩。确山、遂平、西平公开拍卖机井1000多眼,拍卖荒山、荒坡2.6万亩,承包荒山、荒坡5.3万亩。农机在发展中结构进一步改善.全区农机总动力达到361.84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2.7%。拖拉机拥有量23.6万台,增长10.95%,其中大中型拖拉机达到6173台,增长2.5%,联合收割机由上年的179台,猛增到520台,增长l.9倍。同时还发展精量播种机4120台.玉米灭茬播种机1734台,化肥深施机3569l台,秸杆还田机300台。机播面积949万亩.增长19%,机耕面积达1050万亩,增长7.6%,其中深耕面积495万亩,增长15.7%。机收面积771.6万亩,增长3.8%,在“三夏”和“三秋”期间,积极组织了联合收割机会战,全区共组织区内外联合收割机2233台,有力地支持了麦收和秋收工作。
三、农村经济出现较大的结构性变化。l997年全区把畜牧业和高技农业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组织专门人员实行专业作战。畜牧业重点开发范围扩大到垒区10个县市的32个乡镇。地区直接派驻专业人员指导的有l2个多镇。高效农业开发以发展温棚为重点,在狠抓数量增长的同时,努力提高温棚质量.增加种植品种,提高了温棚生产经营的经济效益。同时采取培植典型,对口帮带的办法,总结推广了泌阳县食用菌开发和正阳县熊寨养猪专业村的典型经验,起到了较好的示范带动作用。截止年底,全区建新日光温室l.1万座,达到6.68万座,新建大中小拱棚2.45万亩.达到9.2万亩,其中新发展砖馄结构温室6000座。瓜菜面积达到138.3万亩,比上年增加近50万亩。粮经比例达到68:32.林牧渔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0%,比上年增加4.2十百分点,其中畜牧业占33.3%。
四、农业科技运用水平进一步提高。地区把1997年确定为农业科技推广年,筛选了22项农业技术在全区范围内推广普及。一是实行农业科技承包责任制,行署与各县市和地直各郭门签订农业技术服务推广目标责任书,落实了奖罚措施。同时,大力推广了汝南、平舆、正阳等县的科技承包经验。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技术承包.实行工资与承包挂钩的办法.调动了科技人员开展技术承包和技术服务的积极性。二是广泛开展农业技术培训。重点抓了“绿色证书”培训。全年共培训3.8万人.其中1万人达到标准.并结合项目建设和农业时令,组织大批科技人员深^多村,进行科技宣传指导.对广大农民学科学、用科学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1997年,全区配方施肥面积达到1200万亩,经上年增加110万亩;化肥深施300万亩,比上年增加6%;小麦精播半精播面积350万亩,比上年增长5%。“一喷三防”面积708万亩。全区农作物良种利用率达到90%以上,猪、牛鸡良种覆盖率分别达到98%、36%和65%,比上年分别增加3%、5%和20%,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达到38%以上。
五、农业产业化逐步走上轨道。1997年,地区把农业产业化建设作为实现农业两个根本性转变的一项战略举措.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召开丁全区农业产业化工作会议.并下发了《关于切实加强农业产业化建设的实施意见》,确立了粮食、油料、棉花、畜牧养殖、林业,蔬菜、瓜果、烟叶、食用菌等10大主导产业和9大生产基地。并重点扶持了22个产业化龙头企业。止年底,全区已发展各类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组织1400多个,带动农户40多万户。泌阳县1997年香菇产量达到1万吨,产值5.2亿元.实现利税3.7亿元,带动农户4万户,人均增收600元,成为全国香菇生产大县。(张志斌)
【农村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1997年全区农村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
一、农业生产基础设施依然薄弱。1997年,全区受干旱灾害影响严重.秋作物普遍减产。说明农业生产基础设施薄弱,农业减灾、抗灾能力不强.农业生产的基本要素在数量和质量上尚未发生根本性改变。
二、农产品流通领域矛盾较多。1997年,全区农产品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随着农产品尤其是粮食市场价格下滑,加大了农产品生产的不稳定性和宏观调控的难度。农产品流通环节渠道不畅.市场渡动加剧,不仅暴露了弱质产业在进入市场时面临的较大风险,而且凸现了对生产发展中的无序状态调控乏力,因而在影响近期农民现金收入增加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对今后农村经济发展也将产生较大不利影响。
三、农民负捐仍然偏重。1997年,全区农民负担增长过快的势头得到初步遏制。但摊派项目的繁多和摊派现象的普遍,使农民在合理负担外承受了较大的经济压力.是一些地方的领导干部认识不到位,脱离实际,办公益事业步子迈的过大。教育集资审批权下放到县里后.个别地方出现了乡村重复搞教育集资的现象。对办公益事业集资太部分没有履行法律规定的程序,且集资数额大,集资项目多.超越了农民的承受能力。二是强迫种植和平均摊派农业特产税的现象仍有发生。三是一些地方存在强行服务和乱摊派现象.特别是摊派报刊杂志和各类宣传画版面.基层干部反映强烈。(张志斌)
【土肥工作概况】1997年全区土肥工作以为农业生产服务为中心,狠抓“沃土计划”、“补钾工程”的实施,大力推广“平衡施肥”、“化肥深施”技术,开展形式多样的土肥物化服务,自加压力,务实创新,圆满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一、全面实施“沃土计划”,重点抓好高温积肥工作,全区全年积造有机肥3200万方,种植绿肥20万亩;推广了生物有机肥的施用。二、狠抓“补钾工程”的实施。根据1994年第三次全区土壤养份普查结果,行署制订了400万亩小麦“补钾工程”实施方案。1997年.全区补钾面积380万亩,有效地减缓了全区土壤速效钾过速下降的趋势。三、推广“平衡施肥”、“化肥深施”技术。全年全区累计完成主要农作物平衡施肥800万亩.化肥深施900万亩,使化肥利用率提高5~10%。四、完成了土壤肥力监测网体系。l997年全区建立丁18个主监测网,100个辅助监测点,及时掌握全区土壤肥力状况,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五、进行化肥质量监测.狠抓化肥市场的管理和肥料登记工作。全年共监测化肥样品200个,其中区域站50个,查处了一批劣质化肥,维护了农民和正当厂家的利益。(闫东林)
【高温积肥】区内土壤有机质含量偏低,是制约农业高产、稳产的重要因素。增施有机肥是培肥地力,增强农业发展后劲,促进全区农业尽快步人可持续发展轨道的重要措施。高温积肥是有机肥料的重要来源,占有机肥总量的70%左右。1997年,地委、行署号召各县(市)抓住夏季高温多雨的有利时机,积极引导,组织发动,充分利用7、8、9三个月份,把杂草、树叶、麦秸、麦糠等混上塘泥和牲畜,家禽粪便进行高温堆沤。井要求做到“三多二戒三干净”(即多积、多造、多用有机肥;力戒形式主义、黄土搬家;做到路边淘边杂草干净、场边麦秸麦糠干净、圈、院垃圾干净),质量达到“黑、烂、臭”的标准。进人夏季全区掀起大积大造有机肥的热潮。7月23~24日,全省高温积肥现场会在正阳县召开,根据省农业厅的要求,地区行署发出通报,总结和推广正阳的经验。9月,行署组织5个检查团对全区9县1市的高温积肥工作进行检查验收,对正阳、西平、上蔡3个先进县进行了表彰,对3个落后县进行了通报批评。全年全区共完成高温积肥2700万方,较好地完成了预定目标任务。(闫东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