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统计局
关于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
统 计 公 报
(2001年2月8日)
2000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人民深入贯彻中央促进经济增长的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认真落实省委全会、省人大九届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抓住机遇,努力扩大内需,着力调整结构,稳步推进各项改革,积极实施东引西进和对外开放,努力加强社会土义精神文明建设。国民经济出现了重要转机,经济增长速度加快,质量 效益明显提高,城乡居民生活继续改善,各项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全省综合经济实力迈上一个新台阶,“九五”计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全面完成。
一、综合
国民经济增长加快。初步测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5126亿元,比上年增长9.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60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2410亿元,增长11.7%,第三产业增加值1556亿元,增长9.0%。三次产业结构为22.6:47.0:30.4。
市场物价降幅缩小。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0.8%,降幅比上年缩小2.3个百分点。其中食品类价格下降2.5%,衣着类价格下降1.2%,家庭设备及用品价格下降2.2%,交通和通讯工具价格下降4.4%,居住商品和服务项目价格分别上升1.6%和8.8%。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1.5%。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和农产品收购价格总水平分别比上年下降0.4%和3.2%。工业品出厂价格比上年上涨4.0%,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5.1%。
劳动就业工作进一步加强。年末全省城镇从业人员881.10万人。全年各类职业介绍所介绍56万人次就业,组织33万人次参加了各类就业培训。
通过实施再就业工程帮助国有企业28.l万人实现了再就业。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2.6%。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需求不足对经济增长的制约尚未根本缓解;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矛盾仍较突出;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社会就业压力依然较大;城乡居民收人增幅趋缓;安全生产管理需进一步加强。
二、农业
农业结构调整向优质和多样化方向发展。种植业战胜了严重早涝灾害,仍获较好收成。全年粮食总产量4101.50万吨,比上年减产3.6%,是历史上第二个丰收年。其中,夏粮2268.05万吨,减产2.2%;秋粮1833.45万吨,减产5.3%。优质专用小麦和优质水稻增长较快。经济作物播种面积比重上升。蔬菜、水果、茶叶、花卉等农作物持续增产,名优、新特、精细品种不断增加。棉花和烟叶在国家政策和市场导向的作用下,种植面积减少,全年棉花产量70.38万吨,比上年减少0.5%,烤烟产量27.18万吨,比上年减少1.5%。油料产量392.55万吨,比上年增长12.4%。
造林绿化工作取得新成绩。全年完成造林面积241.33千公顷,比上年增长2.6%;幼林抚育实际面积301.33千公顷,增长2.2%。林业资源的管理、保护工作取得新进展。
畜牧、水产业保持稳步发展。全年肉类总产量达517.00万吨,比上年增长6.6%。其中,猪牛羊肉总产量455.00万吨,增长6.8%。禽蛋产量270.00万吨,增长7.2%。奶类总产量20.20万吨,增长26.9%。水产品产量32.10万吨,增长11.2%。特种养殖业发展较快。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年末全省农业机械总动力达5780.58万千瓦,比上年末增长8.2%;农用拖拉机和农用运输车分别达到231.29万台和131.12万辆;全年农村用电量125.80亿千瓦小时,比上年增长2.7%;农田有效灌溉面积4727.00千公顷,比上年增长1.7%,其中节水灌溉面积944.00千公顷,增长8.9%。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增长较快。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2075亿元,比上午增长11.4%。国有工业企业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下同)增加值1154.39亿元,增长11.6%。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增加值692.79亿元,比上年增长12.9%;集体企业完成增加值265.43亿元,增长6.6%;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完成增加值85.72亿元,增长11.3%,分轻重工业看,全年轻工业增加值366。74亿元,增长9.0%;重工业增加值787.65亿元,增长12.8%。大中型工业完成增加值618.53亿元,增长12.6%。
工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煤炭、建材、造纸等行业关闭了一批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安全无保障的小企业。同时积极连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工业新产品产值比上年增长11.3%。
工业经济效益明显好转。产销衔接状况有所改善,全年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3278.30亿元,比上年增长l3.5%,产销率达98%,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总额135.15亿元,比上年增长69.9%。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57.14亿元,比上年增长2.2倍,是近年来的最好水平。亏损企业亏损额39.42亿元,下降22.4%,亏损面17.4%,下降3.8个百分点。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98.O%,比上年提高8.7个百分点,是1996年以来的最高值。但是,一部分企业的效益还不理想,亏损企业的亏损额仍然比较大。
建筑业增长加快。全省资质等级四级及四级以上建筑企业完成建安工作量353.78亿元,增长11.6%,企业经济效益进一步好转,实现利税15.75亿元,比上年增长19.0%,税金10.74亿元,比上年增长12.9%。工程质量稳步提高,按单位工程个数计算的工程质量优良品率为4l.1%,比上年提高l.9个百分点;按房屋面积计算的工程质量优良品率为45.6%,提高了3.5个百分点。
地质勘察工作取得新进展。全年完成1:50000区域地质调查980平方公里。地质勘察完成机械岩心钻探工作量11.60万米,新发现矿产地2处。提交可供工农业建设利用的地质报告6份。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全年全社会同定资产投资1475.76亿元,比上年增长11.5%,其中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投资878.86亿元,增长12.5%。从投资管理渠道看,基本建设投资594.82亿元,增长9.0%;更新改造投资163.36亿元,增长26.2%;房地产开发投资77.88亿元,增长10.6%。
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成效。在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投资中,交通运输邮电业投资增长较快,全年投资216.90亿元,比上年增长51.4%;农林牧渔水利业投资73.04亿元,下降10.7%,其中农业投资13.76亿元,增长23.6%,电力供应业(含城乡电网改造)投资76.37亿元,下降l.7%。
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小浪底工程两台水电机组并网发电,洛阳大化纤工程已顺利建成投产,平顶山、郑州等一批污水处理工程陆续建成投入运营。
全年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投资新增固定资产509.29亿元,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为58%。建成投产项目3932个,项目建成投产率为59.4%;竣工房屋建筑面积为1945.70万平方米,竣工率为42%。基本建设投资新增主要生产能力有:发电机组容量109万千瓦;新增11晚伏及以上变电设备能力308万千伏安;11万伏及以上输电线路长度890公里(包括城多电网改造);新增数字蜂窝移动电话交换机容量83万户;新增局用交换机容量222万门。
五、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结构得到调整。高等救育规模进一步扩大。2000年,全省有普通高校52所,成人高校34所,研究生培养单位20个。普通高等学校招生11.69万人,比上年增招3.81万人,在校生26.24万人,在学研究生3229人。成人高校招生7.6万人,在校生16.82万人。普通高中招生3l.48万人,比上年增招7.05万人,在校生75.15万人。全省普通初中入学率98.2%。中等专业学校在校生33.48万人;小学在校生1130.60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8%。全省又有4个县(市、区)完成了“普九”任务。截止2000年底,全省共有l54个县(市、区)完成了“普九”任务。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在枝学生14.64万人,成人技术培训学校培训学员713.87万人次。全年扫除青壮年文盲20.96万人。
科技事业持续发展。2000年末,国有企事业单位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33.8万人,比上年末增长6.1%。全省拥有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1009个,从事科技活动人员15.09万人,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8.82万人。全年用于科技活动的经费支出为39.76亿元,其中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16.94亿元。全省共取得省级以上重大科技成果471项。技术市场平稳。全年共签订技术合同4097项,成交金额21.16亿元。
综合技术服务进一步改善。2000年末,会省技术监督系统共有产品质最检验机构163个,其中省以上质量检验机构64个。全年监督抽查产品232批次,抽查商品1731批次。全省已建立气象防灾减灾寻呼网l7个,121气象信息电话自动答讯服务系统115个,电视气象服务系统84个。测绘、剂量和地震等其他服务工作继续取得进展。
六、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业发展平缓。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周转量1487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3.8%。其中,铁路1112.23亿吨公里,增长2.7%;公路363.94亿吨公里,增长0.1%,航空1404.98万吨公里,增长30.2%,水运10.69亿吨公里,增长3.9%。旅客周转量完成741.11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7.4%。其中,铁路378.03亿人公里,增长11.1%;公路353.78亿人公里,增长3.3%;航空8.10亿人公里,增长2.8%,水运3.0万人公里,增长0.7%。
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87.45亿元,比上年增长35.4%。公用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到976万门。电话普及率达到9.64部/百人,比上年提高2.84部。移动电话新增用户135.70万户,年末用户达到311万户,计算机互联网络用户达到101.60万户,比上年增长6.7倍。
旅游业稳步发展:2000年,全省接待国内旅游者521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7%;接待外国及港澳台旅游者32.5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8.3%,其中港澳台胞14.29万人次,增长5.4%。国际旅游外汇收入12390万美元,增长9.2%。
七、国内贸易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稳定增长。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86.67亿元,比上年增长10.6%。分城乡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874.21亿元,增长10.8%;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912.46亿元,增长10.4%。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113.01亿元,增长9.3%,餐饮业零售额209.60亿元,增长14.8%。全省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生产资料销售总额466.31亿元,比上年增长27.9%。
市场经营结构有所变化。全年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企业消费品零售额209.77亿元,比上年增长27.0%,占市场份额的1l.7%,比上年提高了1.5个百分点,限额以下企业和个体户消费品零售额1097.06亿元,比上年增长5.9%,占市场份额的61.4%,比上年下降2.6个百分点。各类集贸市场成交活跃,全年成交额1043.30亿元,比上年增长4.3%。
八、对外经济
外贸出口呈现恢复性高速增长。全年进出口总额22.7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0.0%。其中,出口总额14.93亿美元,增长32.3%;进口总额7.81亿美元,增长25.7%,对非洲、南美洲、北美洲出口分别增长24.8%,78.1%、33.8%。
利用外资继续有所增长;全年实际利用外资10.4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2%。其中,外商直接投资5.44亿美元,增长9.9%。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有新发展。全年承包工程、劳务合作和设计咨询业务新签同额22445万美元,比上年增长96.0%;完成营业额10870万美元,增长26.3%。
九、金融、证券和保障业
金融运行基本平稳。年末全部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4753.41亿元,比年初增加567.75亿元。其中:企业存款余额为1207.41亿元,增加212.51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3182.08亿元,增加236.10亿元。各项贷款余额为4356.94亿元,比年初增加420.77亿元。其中短期贷款余额为3114.58亿元,增加241.13亿元;其中长期贷款余额为905.95亿元,增加103.25亿元。
企业股票上市又有新进展。本年全省A股新上市2家公司。截止2000年底,全省A股上市公司已达24家,上市公司流通股市价总值382.69亿元,增长91.0%。全年通过股票市场直接融资21.41亿元。
保险业稳步发展。全年保费收入55.77亿元,增长16.5%。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7.99亿元;人寿险保费收入37.78亿元。全年赔付额12.60亿元。其中,财产险赔款金额10.11亿元,人身险给付金额2.49亿元。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继续发展。2000年末,全省共有艺术表演团体206个,文化馆190个,公共图书馆133个,博物馆70个。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得到加强,洛阳龙门石窟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年末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2l座,一千瓦以上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13l座。全省广播人口覆盖率94%,电视人口覆盖率92.5%。全年出版报纸12.98亿份,各类杂志9843万册,图书3.74亿册。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2000年末,全省共有卫生机构(包括个体诊所)10764个,床位19.9万张,其中:医院、卫生院l8.3万张;卫生技术人员26.8万人,其中:医院、卫生院医生8.3万人,护师、护士6.3万人。年末全省共有卫生防疫、防治机构236个,卫生技术人员l.5万人。妇幼卫生机构136个,卫生技术人员5945人。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得到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村乡(镇)共有卫生院2061个,床位50822张,卫生技术人员56816人;农村有医疗点的村教占总村数的97.5%,乡村医生和卫生员12.56万人。
体育事业成绩显著。2000年,在国内外的各项比赛中,我省运动健儿获得了3个世界冠军,创3项全国纪录。全民健身运动取得好成绩。在第ll届残疾人奥运会上,夺取5块金牌1块银牌。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意识增强,环保事业加快发展。重点流域污染防治成果得到巩固,生态环境保护得到加强。年末全省各级环境监测站130个,环境监测人员3388人。全年完成环境污染限期治理项目1438个,总投资6.88亿元。全省自然保护区19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6个。自然保护工作取得新进展。自然保护区总面积26.3l万公顷,占辖区总面积的1.4%。
城市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在全省37个城市中建成了142个烟尘控制区,面积达1018.58平方公里;在32个城市中建战了116个环境噪声达标区,面积达617.07平方公里。
十二、人民生活
城乡居民生活继续改善。2000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66.26元,考虑价格因素,比上年实际增长6.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人1985.82元,考虑价格因素,比上年实际增长3.9%;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1854.40元,增长9.5%。居民居住条件继续改善。全年城镇竣工住宅面积1904万平方米,农村居民住宅竣工面积7370万平方米。但一部分低收入的城乡居民家庭生活比较困难,农村扶贫任务仍然艰巨。
社会保障事业稳步发展。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大病医疗保险和离退休人员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保障制度继续推进,全省有77.2%的乡镇建立了农村社会保障网络。
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发展。2000年,全省发放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4974万元,享受最低生活费保障人数为63480人。全省各类社会福利院床位达5.73万张,收养4.11万人。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1.67亿元,筹集社会福利资金0.36亿元;接受社会捐赠4779万元。
注:1、本公报各项统计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公报中国内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人口有关数据因全国第五班人口普查数据仍在核查,结果将按国务院统一要求另行公布。
357图
358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