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 象
【气象工作概况】2000年,《气象法》的颁布和实施,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气象事业的发展,起到了进一步的推动和保障作用。驻马店地区气象局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紧紧围绕全年气象工作的主要目标和任务,从实际出发,坚持把气象服务工作放在首位,不断提高气象服务水平,大力推进气象科研和现代化进程,狠抓自身业务建设和整体素质的提高,在为工农业生产趋利避害、防灾减灾、提高气象服务的社会经济效益、气象科技服务、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扎实的成效,为推动全区气象事业的改革、稳定和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为工农业生产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为此,全区气象系统有8个县局受到县委、县政府嘉奖;地区局荣立抗洪抢险先进集体二等功。
一、气象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效益十分显著。2000年,地区气象局在认真做好气象服务工作的同时,抓住有利天气时机,积极开展高炮增雨作业,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在麦收期预报服务工作中,经过科学分析、精心会商,做出了麦收期天气预报,向当地党政领导农业部门、新闻媒体等发布书面材料300余份,行署根据所提供的预报结论,及时向各县、乡政府发出传真电报,并在《驻马店日报》头版发出《抢收抢打小麦的紧急通知》。使全区农民在麦收中后期雨水较多情况下,抓住咕好天气抢收抢打,颗粒归仓。极大限度地避免或减少了麦收损失,间接经济效益达1000万元,
汛期中,地区气象局充分利用VSAT和人机交互系统、卫星云图接收和天气笛达等技术装备,获得和处理大量的气象信息,把指导预报和各种气象资料及时传输到各县局,加强了对县局综合办公系统业务运行的指导以及对关键性、转折性、灾害性天气动态跟踪监测的预报,为各级政府指挥生产与防灾减灾提供了及时准确的决策服务。共发布关键性、转折性天气预报10条次,跟踪预报20条次,预报准确率达93%,发书面服务材料3000余份,其间,向地委、行署、防汛指挥部每天电话汇报不少于8次,灾害性天气联防150条次,向北京、省及有关单位传递汛期电报、气象情报2000余份。科学而严递的预报服务为各级政府的决策,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气象保障,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同时继续做好森林火险等级预报丁作,并及时通过电视、121电话自动咨询向林业部门、各大林区和社会发布,有效地排除了林火隐患,取得间接经济效益500万元。
二、强化业务管理,狠抓业务质量。全区9县局及地区局观测站以目标管理为重点,严格岗位责任制度,全年基本业务质埴稳中有升。全区短期1~2天一般降水预报量81.7分,较上年80.3分提高了1.4个百分点,中期预报质量较上年也有大幅度提高,预报质量居全省前列。测报错情率0.1%。,较上年的0.3下降0.2%。,年终目标考评达到A级。农业气象观测错情率0.04%,较上年的0.1%。下降了0.06%。情报服务材料由上年的352篇增加到532篇。
三、积极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提高文明单位的内在质量。全区各级气象部门在围绕目标管理狠抓落实的同时,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学习,大力倡导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全区气象干部职工的精神风貌保持健康向上的良好状态。全区地级文明单位创建率已达100%,两个示范窗口单位不断提高内在质量,在规范化服务、树立部门良好形象活动中产生着积极影响。 (张红卫)
【人工增雨】2000年入春以来,驻马店遭到历史上五十年一遇的严重旱灾。2月18日至5月7日,全区累计降水比历年同期减少94.7%,累计平均温度比同期偏高2.8摄氏度,干旱持续了80天,土壤失墒严重。据4月28日测墒结果显示,全区农田耕作层土壤含水量仅为5~8%,严重干旱面积达822.6万亩,这一状况使夏粮生产面临严峻的减产形势。面对严重旱气象局在主动、准确、及时、全面地为全区及涉农部门提供气象决策预报和气象信息服务的同时,认真按照地委、行署“密切关注天气变化,随时准备实施人工增雨作业”的要求,于5月8日至5月9曰,抓住有利时机,组织23门高炮,全面实施人工增雨作业,正值小麦灌浆高峰期,据科学测算可使小麦千粒重增加5克左右,对夏粮生产在大灾之年获得好收成起到关键作用,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年内全区共投入人影资金261.65万元。鉴于驻马店气象部门在成功实施人为增雨工作中做出的突出成绩,被驻马店行署通令嘉奖。 (张红卫)
【气象现代化建设】气象业务的发展依赖于气象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气象科研的不断深入。2000年,驻马店气象局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努力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在现代化建设和科研方面取得可喜成绩。全区完成了VSAT单收站的组建工作,安装并开通了地委、行署及防汛指挥部的气象情报政府远程终端全区气象系统计算机并网投人业务运行,网络建设形成一定规模。地区人影指挥中心的指挥系统建设竣工并投人使用,为人工增雨作业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可靠保障。改进了地级天气预报业务工作平台,实现了天气预报无纸作业;数值预报产品资料不断得到开发应用,情报信息区县共享,大-暴雨分县预报、大-暴雪预报业务系统、大风预报方法、强降水预报方法、要素预报系统等14个短时短期、中长期预报系统,预报方法进入区县网络和政府终端,提高了天气预瞀监测的精度和服务质量。完成了县级专业气象服务系统工作,在专业气象服务中,效果较好。组织研制的“气象历史资料数据库系统”、“气象要素预报系统”获省市科技进步一等奖;“713”数控天气雷达的全国联网,实现了监测适时资料的双向传输,在灾害性天气预防和人工增雨工作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张红卫)
【2000年气候评价】2000年全市总的气候特点是:温度正常偏低,日照偏少,降水偏多。春季出现了严重的气温偏高、干旱;夏季降水严重偏多有洪涝,并伴有龙卷风、冰雹等灾害性天气;秋季雨水持续偏多,严重影响麦播。连续三季出现灾害性天气,成为全区瞩目的重大气候事件。夏季无高温酷暑天气出现,冬季继1994年开始连续出现6年暖冬后,转入正常年份的一个冬季。
一、气候要素时空分布
(一)气温。全年平均气温为14.9~15.8℃,距平值为0.3~0.8℃,除泌阳、汝南、新蔡3县为0.3~0.4℃属正常外,其余7县市为0.5~0.8℃属偏高。年内除8月份正常偏高,1、6、10、11月4个月偏低,其余7个月均偏高年极端最高温度为35.8~37.0℃,出现在7月17日;极端最低温度为-14.2~-9.8℃,出现在元月25日。
冬季气温正常。全区平均气温为2.2~3.1℃,较常年值偏高0.1~0.3℃。其中:12月份高出常年值0.5~1.8℃,元月低于常年值1.5~2.2℃,2月份高出常年值0.5~12月和元月下旬、2月中、下旬均偏高;元月下旬是有史以来的低值,1月中、下旬,2月下旬偏低。从1994年开始连续出现长达6年暖冬后,今年是转入正常年份的一个冬季。
春季气温严重偏高。全区平均气温为16.7~18.0℃,较常年值偏高2.0~月3个月均高出常年值。3月下旬达历年同期最高值。
夏季气温正常<全区平均气温为26.1~27.0℃,较常年值偏高0.1~0.6℃。6月份低于常年值0.3~0.9℃,7月份高出常年值0.2~1.0℃,8月份新蔡、正阳、遂平、西平、确山5县高出常年值0.2~0.7℃,其余5县市低于常年值0.1~0.2℃。6月上、下旬,8月上旬偏低月中旬、8月中旬、7月均偏高。
秋季气温正常略偏低。全区平均气温为14.6~15.3℃,泌阳、正阳较常年值偏低0.6℃.其余8县(市)正常9月份高出常年值0.3~0.9℃,10月份低于常年值0.5~0.9℃,11月份低于常年值1.2~1.8℃。9月上旬、10月中、下旬,11月上、中旬偏低;特别是11月中旬为建国以来最低值;9月中、下旬,10月上旬,11月下旬偏高。
(二)降水。全区降水最为1089.6~1560.9毫米,距平百分率为14.5~68.6%,除泌阳为14.5%属正常,平舆、新蔡、汝南3县为61.6~68.6%属严重偏多,其余6县市为偏多级。年内12、2、3、4、5、8月6个月偏少(12月份除西平有1.0毫米的降水,其余9县市均无降水),其余6个月偏多。夏、秋两季雨日多且量大。
冬季降水偏少。全区降水量为39.5~71.6毫米,较常年值偏少5.6~25.9%。12月份只有西平降了1毫米的降水,其余9县市均无降水;元月份偏多41.6~139.3%;2月份偏少36.4~61.7%。元月上、中旬,2月中旬偏多;元月下旬,2月上、下旬偏少。
春季降水偏少。全区降水量为46.6~125.2毫米,较常年值偏少45.3~73.6%。3、4月份降水量只有0~3.8毫米和2.2~12.7毫米月份达历史同期最少值;4月份除平舆外,其余9县市均为历史同期最少值;5月份除汝南、正阳和确山偏多,其余7县市偏少。上、下旬偏多,中旬偏少。
夏季降水偏多。全区降水量为666.8~1000.6毫米,较常年值偏多34~128%。6月份较历年同期偏多2~3倍,尤其上、下旬分别偏多3~9倍和2~6倍,中旬只有遂平、上蔡、西平降了0.1~0.6毫米,其余7县市均无降水;7月份较常年值偏多14~207%,中旬偏多4倍;8月份较常年偏少16~60%,季暴雨日数为5~6天,降水时段主要集中在6月24~7月15日。
秋季降水偏多。全区降水量为222.1~507.1毫米,较常年值偏多14.8~147.2%。9月份较常年偏多11.1~178.5%,尤其是下旬偏多1~5倍;10月份较常年偏多1~2倍,下旬偏多2~4倍;11月份较常年偏多,尤其是中旬偏多2~3倍。季雨日为48~52天。
(三)日照。全区年日照时数1767.5~2219.6小时,距平百分率-18~4.8%,除遂平、新蔡2县为-18~15.4%属偏少级,其余8县市为正常级。年内12、2、3、4、5月5个月偏多,其余7个月偏少。
冬季日照时数为356.9~517.5小时,较常年相比正常略偏多。12月份较常年相比偏多16.1~55.6%;元月份较常年偏少30.4~61.1%;2月份新蔡、正阳、遂平3县为正常,其余7县市偏多2.1~44.1%。12月、2月逐旬均偏多,元月各旬均偏少。
春季日照时数为590.9~750.4小时,较常年偏多10.5~33.9%。3月份较历年同期偏多17.9~49.9%;4、5月份较历年分别偏多6.0~31.5%和1.1~24.9%。春季逐旬除5月下旬偏少外,其余各旬均偏多。
夏季日照时数为397.8~578.8小时,较常年正常稍偏少。6月份较历年同期相比偏少8~30%;7、8月份较常年分别偏少13~38%和11~31%。季内各旬除6月中旬和8月下旬偏多,其余均偏少。尤其是6月下旬和7月上旬分别偏少33~48%和29~67%,是历年同期最少值。
秋季日照时数为328.8~393.0小时,较常年偏少19.3~34.1%。各月逐旬均偏少。
二、主要天气气候事件
(一)大暴雪。1月15日和1月24日,受强冷空气影响,区内出现大范围降雪天气降雪量分别达1.8~10.2毫米和3.2~9.8毫米,最大积雪深度达5~12厘米。特列是元月25日,最低温度达-14.2~-9.8℃,给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了不利影响,输电线路被雪压断,造成全区大部分乡村停电,交通受阻,小麦部分受冻,经济损失达数百万元,
(二)春旱。全区从3月1日至5月7日连续68天中降水量仅有2.1~11.2毫米,出现干旱少雨的天气阶段。据4月28日全区各县的测墒情况看,大部分县10~30厘米的土壤含水;在13%以下,干土层达10~20厘米,加之温度偏尚,风速大,严重影响小麦的抽播和开花。据抗旱办与农业部门调查,全区800万亩小麦全部受旱,其中西平、遂平、确山三县西部,泌阳大部因无灌溉条件,小麦绝收100万亩左右。
(三)暴雨。全区从6月24日下午至28日汛雨开始,25、26、27日三日均达暴雨,是区内6月下旬进入第一次汛雨阶段年份中降水量的最大值。其中:上蔡县三日降水量达322.8毫米,仅26日降水量达184.1毫米。降水过程中流经上蔡县境内的小洪河水位急剧上涨,26日最尚水位达到53.63米,超警戒水位0.53米,超水位运行达8个小时。全县有10万群众和县直机关单位抢洪抢险民兵应急分队上堤,前去支援抗洪的250名武警战士守在最险处。大暴雨造成广严重的内涝,全县23.2万亩秋作物上水,倒塌房屋725间,霉变小麦0.6亿公斤,据县救灾办统计,损失折合人民币8000多万元。
西平县降水量多的达300~400毫米,少的达250~280毫米,由于降水集中,雨量异常偏大,造成全县多数乡镇尤其是京广线以东的乡镇出现明显内涝。由于本地和上游地区连降大暴雨,洪河水位猛涨。6月26日的降雨过程降水量268.2毫米,大多数乡镇过程降水S250~350毫米,洪河上游的石漫滩一带雨量为280~340毫米,26日一日最大降雨量为1260.7毫米,是该县历年同期平均值(20.9毫米)的12~17倍。6月26日小洪河杨庄水文站水位66.5米,超警戒水位2米。桂李水文站水位66.52米,超警戒水位3.02米,26日16点26分至28日6点20分桂李闸开启向老王坡分洪,滞洪量3600万立方米,淹没农田6.4万亩。7月13~15日连续3天暴雨、大暴雨天气,本次过程降雨S286.9毫米,杨庄以西的大多数乡镇降雨量在250~300毫米,上游的石漫滩降雨量为425毫米,是历年平均值(26奄米)的10~12倍。7月16日杨庄水文站水位高达66.57米,超警戒水位2_07米,超水位运行13小时;桂李水文站水位63.45米,超警戒水位2.95米,超水位运行227小时。7月13日16点30分至17日16点10分桂李水闸开启分洪,老王坡累计蓄洪量1.33亿立方米,坡心水位37.17米,最大水深2.67米,淹没面积186平方公里。
汝南县入汛以来,连降4次暴雨,6月24至7月15日总降水量达684.9毫米,特别是7月13日凌晨30分至14时20分降大暴雨,累计降水量260.9毫米,接近20年一遇,日最大降水量265毫米。宿鸭湖水库水位持续上涨至53.83米,已超汛限水位1.33米。沿湖水屯、罗店、老君庙、张楼、韩庄、三桥、三里店、留盆等8个乡镇被水围困22个自然村。全县大面积田地被淹,城市积水,汝河、北汝河河道水位超出保证线。全县受灾面积103万亩,成灾64万亩,绝收21万亩;受灾人口60万人,倒塌房屋867间,毁坏房屋1991间,冲毁道路45公里,冲毁桥、涵、闸283座,毁坏输电线路13100米,通讯线路7500米,毁坏粮食158万公斤,树木6万棵,直接经济损失1.08亿元。
(四)龙卷风、冰雹、飓线,6月25日下午14时30分至18时西平、平舆两县5个行政村、7个自然村遭受了历史上罕见的强龙卷风袭击。从西平县焦庄乡东南部郝庄村到重渠乡东北部的前寨村,影响范围长度为5~6公里,宽约10多米,17点30分左右在一家农户院中突然刮起了10级以上的大风,使直径30厘米左右粗的树木,从根部刮断20多棵,3间房屋被砸坏,重渠乡南徐村有100多棵15厘米粗的树拦腰刮断。同日,平舆县射桥镇南3公里处的里湾河出现龙卷风,形成范围约100米,自西南向东北方向移动,影响刘庄村委时范围增大到800米左右,影响十字路乡三秦、小圣村时范围增大到近2000米。龙卷风影响各地的时间约15分钟左右,影响时伴有雷雨大风,雨势如飘泼,阵风10级以上。开始时西南方向乌云翻滚,影响时天空漆黑,伸手不见五指,声音呜呜作响,空中伴有很多杂物,龙卷风形成如蘑菇状。现场调查访问时,60岁以上的老人都说是一生中第一次碰到。在这次强龙卷风袭击中,严重受灾农户213户,房屋倒塌162间,其中刘庄中心小学、郭庄小学102间房屋遭损,房屋损坏1111间,拦腰折断离压线杆4根,损坏高压线杆12根,卷走鸡鸭鹅200只,刮断、连根拔起损害树木10608棵,房屋树木倒塌砸死、压死猪15头、羊21只。
7月5日下午15时01分至17时30分,汝南县境内出现暴雨一特大暴雨,降水量达133.8毫米,其中1小时最大降水量达65毫米,当天下午15时30分至15时50分,汝南县大王庄乡境内出现龙卷风,刮倒树木120棵,通讯电线杆16棵,砸毁农机14台,冲毁房屋283间,冲毁公路6公里。
7月6日16时55分至17时30分,西平县人和乡东部、宋集乡的朱明村一带,出现了强雷雨大风、雹线天气,影响范围南北长8公里,东西宽10多公里。影响时,雷鸣电闪,乌云翻腾,风雨交加,东南风风力达10级左右,大风持续10多分钟,其中人和乡半小时降雨量58毫米,刮倒直径30~50厘米树木5000多棵,砸坏房屋494间,砸伤4人,重伤2人,刮倒玉米、蔬菜等农作物28000多亩,刮倒高低压线杆110多根。宋集乡刮倒树木1100多棵、房屋120多间,刮倒玉米、烟叶等农作物4000多亩,损坏低压线路、电话线路5000多米。
7月9日下午上蔡芦岗、大路李、百尺三个乡遭受大风、冰雹、龙卷风和强降水袭击。14时40分到14时45分下了冰雹,最大直径8毫米。14时43分到14时47分出现大风,最大风速达21米/秒,同时大路李、芦岗乡的局部还遭受了龙卷风袭击,农田受灾面积达25000亩,成灾8000亩,绝收3000亩,房屋倒塌23间,部分树木被折断。7月9日下午15时30分到16时30分,遂平县东北部及中部出现飑线,导致20多个行政村先后遭受大风袭击,风力达8~10级,并伴有暴雨、冰雹,持续40分钟,秋作物倒伏4.32万亩,刮倒树木9620棵,高压电力线杆折断78根,通讯线杆58根,损坏变压器2台,房屋698间,受伤8人。
7月14日16时10分左右,西北-东南走向,宽度约2公里的龙卷风先后袭击了汝南县的王岗、三桥、三门闸三个乡镇,刮倒房屋30多间,电线线路5.2公里,树木5860棵(直径40cm以上的63棵),砸坏变压器一台,毁坏庄稼3900亩,刮倒围墙120米,共计损失606多万元。
(五)连阴雨。10月21~28日,受欧洲阻塞高压和东移小槽影响,全区出现长达8天的连阴雨天气,过程雨量为59.8~113.0毫米,加之前期的雨日多且量大,给全区的小麦播种带来严重影响。11月8~16日(12日间歇1天),再次出现长时间的连阴雨天气,过程雨量为30.2~35.6毫米,使小麦播种再次受到影响,造成小麦播期持续后延,部分地块到11月下旬才播种。
(六)寒潮。11月6~8日,受强冷空气影响,全区明显降温,7~8日24小时降温达8.7℃左右,6~8日48小时降温达12~14℃,达到寒潮。
三、气候对社会生产的影响
(一)气候与小麦生产。本年小麦生育期间(1999年10月~2000年5月,下同),秋季气候条件较好,小麦一播全苗;冬季偏暖,利于小麦的田间管理,但小麦有旺长现象;春季干旱严重,水浇条件差的地方,不利于小麦成大穗,造成穗粒数出现不同程度的减少。而对水浇条件好的地方,因光温较好,极有利于小麦灌浆和千粒重的提高。后期基本以晴雨相间为主,天气条件基本有利于小麦的顺利收打。全区小麦平均亩产262公斤,比上年减产3.5%,但仍获较理想收成。
(1)播种一出苗期。去年麦播期间,天气气候条件较好,麦播和出苗都较顺利,达到一播全苗。人冬以后,区内降水偏少,温度偏高,光照充足,有利于小麦的田间管理,但小麦已出现旺长现象。12月下旬,出现几天低温天气,起到抑制小麦旺长作用。
(2)越冬返靑期。隆冬时节,区内气温偏低,且中、下旬严重偏低,对冻死麦田病菌、虫卵有利,但部分小麦有冻害现象。
(3)返青抽穗期。2月4日已立春,温度回升较快,良好的天气条件,有利于早春麦田管理,促进了小麦早返青,早生长。据2月26日卫星遥感监测,全区一类苗57.1%,二类苗5.7%,三类苗3.3%,偏旺苗33.9%;与上年同期相比,一类苗增加23.1%,二类苗减少35.3%,三类苗减少11.7%,偏旺苗增加23.9%。农谚有:麦盖三床被,来年枕着馒头睡。小麦未受明显冻害,越冬顺利。加之2月17日区内又普降小到中雨,给小麦浇了一次返青水,小麦苗情长势普遍较好。进入3月份温度偏高,降水稀少,光照充足,月内无出现明显的降水过程,加之温高光足,土壤墒情下降较快,各县市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干旱,不利于小麦成大穗,造成穗粒数出现不同程度的减少。另外,由于今年小麦群体偏大,持续干旱有利于小麦蚜虫等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
(4)开花一成熟期。进入4月份全区温度继续偏高,光照充足,小麦发育期提前,至4月中旬起小麦相继进入抽穗、开花期,灌浆期较常年提前较多。月内降水稀少,仍无明显的降水过程出现,旱情加重,800万亩小麦全部受旱。其中西平、遂平、确山三县西部、泌阳大部因无灌溉条件,小麦绝收100万亩。因水浇条件差,干旱严重的地区小麦干枯死亡。而对有水浇条件,墒情较好的地块,因光温条件好,有利于小麦灌浆和千粒重的提高。5月温高光足,降水时空分布不均,本月前期干旱少雨,严重影响了小麦的正常生长和发育,并诱发多种病虫害的滋生和蔓延。5月8日,地区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根据地区气象台8~9日有一次天气过程的预报信息,组织全区实施高炮人工增雨作业,此次作业全区平均降水量达32.8mm,正阳最大达48.7mm。使区内持续81天的严重干旱得到了有效缓解。部分地区旱情得到解除。后期天气基本以晴雨相间为主,天气条件基本有利于小麦的顺利收打。
(二)气候与玉米生产。夏玉米生育期间,夏季热请基本充足,日照偏少,降水严重偏多,但时空分布不均。前期降水偏多较集中,暴雨频繁,有洪涝、龙卷风、大风等灾害性天气发生后期降水偏少,光照不足,严重影响夏玉米的生长发育。9月,温度偏高,日照偏少,降水偏多,雨日多,有暴雨、连阴雨发生,对玉米的后期生长不利,全区玉米平均亩产256公斤,比去年减产12.3%。
(1)播种—出苗期。6月(2~3日)各县市出现大暴雨,使长期的严重春旱得到彻底解除,光湿适宜夏玉米播种,出苗顺利,且苗齐、苗壮。
(2)出苗—拔节期。6月24~29日出现大暴雨,加之温度偏低,光照较差,对夏玉米的苗期生长不利。7月全区正处于汛雨阶段,降水日多、置大,造成北部、东部地区田间大面积积水,西平、上蔡的部分乡镇出现较严重的洪涝灾害,使夏玉米生长受到严重影响。
(3)拔节—开花期。7月下旬至8月中旬,适宜的温度保证了玉米生长所需要的热量,但光照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玉米的正常生长发育,加之前期部分地块发生内涝,苗情长势较差,对产量造成严重影响。
(4)灌浆—成熟期。由于前期降水过多,土壤透气性差,玉米根系过早衰退,玉米植株提前凋萎死亡,籽粒不饱,导致玉米减产。
(三)气候与旅游。2000年五一节、国庆节两个节日均放假7天,是有史以来假期最长的一年,两个节日期间除5月6日和10月1?2日有小雨外,其余时间天气啃好,正是旅游的大好时段。崦岈山、薄山、铜山出现了游人如潮的壮观场面,游客达7万多人,经济收入十分可观。除本地、本省游人外,还有许多北京、上海、云南、海南等地游客来区内观光旅游。
(四)气候与卫生。2000年,夏季阴雨天气多且量大,到处杂草丛生,蚊虫较多,造成肠道病发病率明显增多,特别是上蔡、西平、平舆等地发病率严重,给人民的生活和身体健康带来不利影响。
(五)气候与其它行业。2000年夏、秋两季雨日多、量大,对道路修筑影响较大,特别是区内的高速公路修筑,由于天气的影响延长了工期。另外,夏季的洪水冲毁机井、桥涵等造成较大损失。对建筑、交通也带来了很大影响。
四、气候评价
纵观全年气候,从整体看,气候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是弊大于利。虽然小麦前期生长较好,但中、后期遭受严重干旱,夏粮减产;夏季雨水偏多,灾害频繁,造成秋粮减产。2000年夏、秋季农业产量为减产年型。对其它行业,前半年较有利,后半年由于雨水多且最大,对建筑、交通、修路等行业都不利。
气象灾害是直接制约全区农业生产及各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旱涝是出现的主要灾害性天气。各县乡首先要下大力气搞好农田基础设施,提高抗灾能力。(孙西凤 何桂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