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生活
【城市居民收入】 2000年,在国家进一步大内需,加大积极财政政策实施力度的作用下,全区经济运行环境进一步改善,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居民收入继续增加。据城调队对570户城镇居民家庭生活情况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00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406.54元,比上年的3961.40元,增加445.14元,增长11.24%,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2.13%。工资性收入减少,比重继续下降。在可支配收入中:国有、集体职工工资性收入仍居主导地位,但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逐年下降。2000年居民家庭来源国有、集体单位职工的工资性收入人均2749.94元,比上年减少3.27%,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由1999年的71.77%减少到2000年的62.41%,下降9.36个百分点。工资性收入的减少主要受职工下岗,工资发放不正常等因素的影响。个体经营收入、其他劳动收入逐步成为居民收入新的增长点。由于各级政府重视各类市场的培育和发展,通过制订各项优惠政策,优化经营环境,减轻经营者负担,促进了个体和私营经济的发展,使许多城镇待业人员和下岗职工转变择业观念,积极投入个体经营,增加收入。2000年居民家庭来源个体经营收入人均223.94元,其他劳动收入人均122.02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13.70%和12.49%。收入差距有所大。2000年城镇居民家庭中:10%的最高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495.21元,而10%的最低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仅2047.39元,高低收入户的收入差距由1999年的3.36:1扩大到2000年的4.11:1。不同县、市之间,由于经济水平、财政收入、投资环境等差异,导致地区间居民收入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2000年城镇居民收入普遍得到提高。但很不平衡。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驻马店市为5433.66元,其次泌阳县为4639.37元,而最低的汝南县人均仅3691.70元,比全年平均水平低714.84元。高低收入相差的绝对值由1999年的236.27元增加至20000年的1741. 96元,净增505. 69元。(曾信军)
【城市居民支出】 国民经济的增长,居民收入的提高,市场物价的稳定,为居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消费结构的优化,提供了有利条件。2000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378.16元,比上年增长13.34%,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4.25%,增幅较上年分别提高10.94个百分点和8.13个百分点,食品支出减少,食物结构改善,质量提高。人均食品支出1191.21元,比上年减少2.57%。居民在饮食消费中,主食继续下降,副食明显上升,食物结构改善,营养构成日趋合理,肉禽及奶制品支出比上年分别增长4.13%和30.30%。衣着消费继续向时装化、个性化发展。中高档服装已成为消费者的首选目标。人均衣着消费445.13元,增长7.01%。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增势强劲。随着居民居住条件的改善,家庭设备明显增多,支出增长转快。人均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232.75元,增长45.01%,其中:电冰箱、空调器等家庭设备用品增长161.85%。居民保健意识增强。生活水平的提高,保健意识的增强,医药费个人负担比重的增加,使该项支出增长。人均医疗保健支出205.09元,比上年增长35.66%。其中:医疗保健服务增长43.63%,医药费增长37.77%。摩托车、电话机、手机、家用电脑等交通、通讯工具更多地进入居民家庭。人均交通、通讯支出213.34元,比上年增长24.03%。百户拥摩托车12.85辆、电话机79.65部、手机34.74台、家用电脑1.44台。教育投入越来越受重视。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人们更加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注重子女的教育。人均教育支出217.09元,增长22.15%。居住支出继续保持增长势头。福利分房制度的取消,住房商品化进程的加快,房租及水、燃料价格的提高,使居民居住支出增加。人均居住支出592.84元,比上年增长32.18%。人均居住面积17.44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7平方米。旅游消费成为新时尚。城镇居民收入的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多,人们在紧张工作之余,开始讲究休闲消费。国庆、元旦、春节长假为居民出游提供了时间。2000年,城镇居民人均旅游支出增长39.91%。(曹信军)
【农民收入】2000年,驻马店地区普遍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旱、涝灾害,农业生产受到一定影响,但是由于各级政府积极采取有力措施,不断加大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合理组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农民收入水平稳步提高,农村经济仍保持了平稳发展态势。据地区农调队的抽样调查资料表明,2000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905元。比上年人均增收76元,增长4.2%。
一、农民各项收入全面增长。在2000年人均纯收入构成中,农民人均生产性纯收入1777元,比上年增长5.1%,其中工资性收入413元,比上年增长12%,家庭经营性纯收入1364元,比上年增长3.1%。家庭经营收入中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二三产业收入比重稳步提高。2000年全区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中,因粮食总产减少和粮价下跌,农民人均来自第一产业的收入有2005元,在上年减少0.76%的基础上持续减少,下降4.3%,占家庭经营收入的比重为90%,比上年下降1个百分点;农民来自二二产业收入得到稳定增长,人均达208元,与上年持平略增,占家庭经营收比重达10%,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近两年农民非农产业收入下滑的失调格局得到有效遏制。
二、农民现金性收入继续保持恢复性增长。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农民商品意识逐步增强,尽管粮价持续低迷,但由于畜牧业的平稳发展和农民工资性收入的不断增加,农民现金性收入继续保持恢复性增长。2000年农民人均现金性收入1791元(不包括储蓄借贷性收入),比上年人均增收200元,增长12%,人均现金性纯收入1046元,比上年增加45元,增长4.5%。
三、各县(区)农民收入增减不一且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从分县(区)情况看,2000年农民收入除西平县由于洪涝灾害较重,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减少9%以外,其余县(区)的农民收入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驿城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达2712元,再度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前锋”;正阳、上蔡和遂平县首次突破“2000元”大关;收入最高的驿城区和收入最低的平舆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相差979元,与1999年相比高低县收入差距再次拉大了85元。
四、农民收入仍处于缓缦增长状态。自1997年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步入新阶段,农民收入也开始进入了缓慢增长时期,如在1997~1999年的三年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幅度分别为21.6%、4.3%、5.3%,农民增收明显趋缓,而200O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仅增长4.2%,农民收入仍处于低幅增长状态。
五、从农民收入的形成要素看,农民收入能够保持稳定增长,有其一定的推动因素,而农民增收难以实现快速增长,也有其客观的障碍存在。首先工资性收入持续增加是农民收入得以稳定增长的关键。近年来农业机槭化程度的迅速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日益丰富,而“全国东西部乡镇企业合作会议”连续三次在驻马店成功召开,不仅为乡镇企业的腾飞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拓宽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空间;与此同时,政府及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大了对劳务输出的有效组织,一些地方已从规模、形式上开辟了农村劳务输出的新内涵,如平舆县利用本地部分农民具有“建筑防水”高技术优势,向西部地区输出大批高素质农村劳动力;行署有关部门组织并与新疆农场签订了摘棉劳务输出合同,使灾情较重的东部五县剩余劳动力得以有效转移。据抽样调查,2000年全区农村外出务工的劳动力比重已超过10%,平均每百户农民家庭就有29人外出打工,比上年增长14%。农民劳务输出规模、层次的不断扩大和延伸,为农民工资性收入的提高打下了坚实基础,全区农民人均工资性收人达413元,比上年增加44元,仅此一项拉动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提高2.4个百分点,并成为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关键。其次畜牧业再度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近年来,驻马店地区畜牧养殖业一直保持着稳定发展态势,并迅速成为农民收入新的“增长点”,1998年以来由于畜牧业产品价格的低谜,畜牧养殖的效益下降,以生猪为代表的畜牧业生产曾一度出现滑坡。农民来自畜牧业的纯收入持续下降。而2000年各级政府从疏通渠道入手,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在饲料价格下降的同时,确保了占畜牧业半壁江山的生猪价格较为稳定,饲料价格总体水平比上年减少16.1%,其中玉米、大麦和高粱的平均市场价格只有0.83元/公斤、0.79元/公斤和0.90元/公斤,分别比上年可期下降9.4%、8.4%和6%,而猪肉价格却与上年基本持平。畜产品和饲料价格的“一稳一降”,使畜牧养殖效益不断提高,有效调动了农民发展畜牧业增加收入的积极性,促使畜牧业尤其是生猪养殖得到稳步发展。抽样调查资料表明。2000年全区出栏生猪609.36万头、羊270.3万只、家禽3149.51万只,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3.06%、2%、8.93%,全年肉类总产量已达62.7万吨,比上年增长10.75%。全区畜牧业的稳步发展,加之饲养成本的下降,使农民来自畜牧业的收入有了大幅度增长,全年人均畜牧业纯收入达360元,比上年人均增加114元,增长46%,由此推动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提高了6个百分点。第三是部分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下降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民收入的稳定增加。据调查,2000年饲料、化肥、农药和机械化农具等主要生产资料价格分别比上年下降16.1%、4.5%、2.4%和1.9%,使农民购同等量的生产资料支出相对减少,农民家庭经营农业生产支出仅有290元,比上年人均减少23元,占农民人均纯收人增加额的30%,农民畜牧业纯收入所占比重也由1999年的40%提高到近50%。部分主要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下滑对农民收入的增长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第四是以粮为主的农产品价格低迷使种植业成为农民收入快速增长的障碍。多年来,农业大区决定了农民收入的主体是农业,农业收入的丰欠是农民收入能否得以迅速增长的关键,在过去农产品价格不断提高时期,农民农业收入增长较快,农民人均纯收入也得到了迅速增长,但近年由于农产品市场流通不畅,以粮为主的农产品实际出售价格开始下跌,甚至部分农产品价格步入低谷,虽然国家从宏观上对粮食流通体制进行了较大改革,实行顺价和保护价敞开收购粮食,各级政府也在调整产业和种植结构上加大力度,但以粮为主的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仍导致农民农业收入出现下滑。从农产品总产量上看,2000年全区粮、棉、油、菜等主要农作物中,粮食总产比上年减少9.65%,油料、棉花和蔬菜因种植规模大幅度增长,总产分别比上年增长4.37%、1.54%和20%;而农产品价格上,2000全市农产品收购价格总指数比上年下降7.8%,其中粮食综合收购价格的下降幅度更高达19.4%。尽管油料、烟叶总产的增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粮价下跌给农民带来的损失,但农民来自种植业的收入依然减少205元,直接阻碍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11个百分点,是农民收入迅速增长的最主要障碍。从长远发展的角度分析,全区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中还存在着诸多不利因素。一是产业结构上“唯农、偏种、重粮”的传统生产模式没有得到根本性转变,尽管农村产业结构逐步趋向合理,农民家庭经营的第一、二、三产业收人比重由1999年的91:2:7调整为2000年的90:2:8,但第一产收入在农民家庭经营收入中比重仍没有突破90%以下,第一产业纯收入在农民入均纯收入中的比重仍高达64%,“偏农”型的收入结构使农民增收对农业的依赖性较强,一旦农业欠收也就意味着农民收入难有大的提高;农业科技上农业生产仍处于“低科技”水平,2000年农民人均粮食播种面积2.5亩,而人均优质粮食的播种面积仅有0.84亩,优质比率不足35%,这种“低科技”的农业生产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多样化需求,其转化升值的能力不足,农民农业收入增长的空间愈来愈小。二是农村劳动力配置上受“农业束缚”较重,农村劳动力以农业为主的比重高达89.3%,且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平均时间超过7个月,外出打工的劳动力比重仅有10%,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束缚于“小农”生产,与“加快顺向流动、合理配置劳动力”的要求极不协调。因此,在今后的农村经济工怍中,必须立足实际,在确保稳定农业生产的前提下,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步伐,大力推进“科技兴农”战略,逐步实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流动,也只有这样才能尽快改变驻马店“农业大区、工业小区”的经济面貌,达到迅速增加农民收入之目的。(海保国)
【农民生活消费】2000年,随着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特别是农民现金性收入继续保持恢复性增长,对农民生活产生一定影响,农民生活得以逐步改善。据地区农调队的抽样调查资料表明:2000年全市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总支出1210元,比上年增加16元,增长l.33%,扣除物价因素后,实际增长2.63%。在农民生活消费的食品、居住、衣着、用品及交通、文教娱乐等各项支出中除食品消费支出呈减少趋势外,其它各项消费支出与上年相比均有不同程度增长。食品消费继续下降,消费结构有所调整。据调査,农民在解决温饱问题之余消费结构逐渐由过去的“吃饱”向“吃好”方向转变,加之1999年农村居民生活消费及商品零售价格的下跌,使农民更加偏重于低价格、高营养的食品,食品消费支出继续下降。2000年全区农民人均食品消费支出616.11元,比上年减少1.64元,下降0.27%,其中人均主食消费220.55元,人均副食消费265.46元,人均其他食品消费117元,人均在外饮食32.4元,分别比上年减少0.27%、增加3.5%、增加25.77%和增加37.53%,主食消费占食品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下降到35%,而副食及其他食品消费支出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在粮食、豆类、蔬菜、油脂、水产品及肉类等主要食品消费中,由于1999年农产品价格普遍下跌,增大了农民对各类食品的选择余地。食品稍费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除水产品的消费量与上年基本持平外,其余食品消费量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其中人均消费粮食251公斤,比上年增长35%;人均豆类及其制品4.77公斤,增长21%;人均消费蔬菜及其制品77. 83公斤,增长25%;人均消费油脂类5.75公斤,增长17.59%;人均消费肉类及其制品14.27公斤,增长7.89%。尽管农民膳食结构得到调整,副食及其他食品消费比重不断上升,但从农民的营养素量上看,农民生活的营养状况仍有待提高。据营养学家建议,我国平均每人每日的食品营养素分配应以热2400千卡、蛋白质75克、脂肪65克最为适宜,而据2000年农户调查资料测算,全区农民人均实际摄入热量、蛋白质和脂肪分别为2921千卡、73.98克和50克,除热量已达标准外,农民的蛋白质和脂肪摄入量仍有一定差距。居住消费大幅度增长,住房条件明显改善。在保证“吃”的前提下,讲究居住条件的宽敞、舒适和美观是当前农民的消费时尚。加之近年建筑材料价格持续下跌,刺激了农民建房投资的积极性,居住消费支出大幅度增长,居住条件明显改善,2000年农民人均居住消费支出达170.62元,比上年增加61元,增长56%,其中住房消费支出人均79.74元,比上年增长8.4%。农民购买的主要建筑材料数量也均有大幅度增加,其中购买水泥数量增长8.15%,钢材数量增长15.74%,农村“建房热”居高不下。2000年末全区农民人均拥有住房面积已达20.12平方米,与上年相比增加2.71平方米。砖木、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住房比重已超过95%。衣着消费有所回升,成品衣着仍是农民消费的主流。2000年农村衣着消费价格普遍下降及农民现金性收入的恢复性增长,对农民表着消费产生了一定影响,农民衣着消费支出有所回升。据调查2000年全区农民人均衣着消费支出62.29元,比上年增加7.84元,增长14.4%,是近年来农民衣着消费支出持续下滑后的首次回升。其中用于购买服装及鞋帽袜类的人均支出50.15元,比上年增长20%,占农着消费总支出的81%,而购买衣着材料和加工费支出人均仅有3.29元,比上年减少50%,其所占比重也仅有5.28%,成品衣着仍是农民消费的主流。家庭设备、用品支出显著增长,年末拥有量持续增加。随着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村居民对自行车、缝纫机、钟表、收音机等“老四件”需求已基本饱和,而一些“物美、价廉”的中高档耐用消费品普遍看好,且越来越多地进入农村千家万户。2000年农民人均用于购置家庭设备、用品的支出达69.8元,比上年增长45%。洗衣机、电冰箱、彩色电视机、照相机等中高档耐用消费品平均每百户拥有量分别达5.7台、4.0台、30.5台、0.8架,别比上年增加1.5台、0.3台、6.8台、0.5架。文教娱乐及服务消费增幅较大,农村居民学杂费偏高。近年来,随着国家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和学生负担政策的逐步实施,农村学杂费稳中有降,但2000年由于部分地方农村居民的学杂费出现反弹,使农民学杂费平均支出偏高,人均109.65元,比上年增长40%,学杂费支出占农民文教娱乐消费总支出的比重高达78%,比上年增加6个百分点,学杂费的增加使农民文教娱乐及服务消费的增幅较大,人均支出141.15元,比上年增加33.35元,增长31%。交通和通讯消费支出再度增长,通讯消费急剧增加。随着农村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农村与外界环境的联系也越来越密切,农民对交通工具及信息的需求程度不断增强,用于交通和通讯的消费再度增加,人均55.6元,比上年增加20.45元,增长58%,其中交通和通讯工具的消费支出15.26元、比上年增长1.5%,而通讯消费由于农村电话的快速普及,农民邮电费急剧增加,2000年农民邮电费人均17.06元,是1990年的3.8倍。消费序列渐趋合理化。改革开放以前,“以吃饱为主”是农民生活消费的主要特征,消费序列为基本生存型的“吃、住、穿、用”。而随着农民收入的提高,农民生活逐步实现了由贫困向温饱有余的转变,农民消费结构也有了一个质的飞跃,消费序列更趋合理,在食品、住房得以保证的前提下,对衣着、用品的需求程度发生变化,用品消费较为强烈,2000年农民家庭设备、用品支出增幅达45%,比衣着消费高出近30个百分点,温饱型的“吃、住、用、穿”消费序列更加明显。生活水平渐趋富裕化。恩格尔系数(生活消费支出中食品消费支出所占比重)是反映居民生活水平的主要指标,居民收入越少,其消费支出中用于食品支出的比重越大,即恩格尔系数越大,反之恩格尔系数的降低就意味着居民物质生活水平丰裕,营养状况改善,消费结构优化。联合国指出,恩格尔系数在60%以上,表明居民目生活仍处于绝对贫困阶段,50~60%为温饱阶段,50%以下为富裕阶段。据调查资料测算,近年来全区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一直在56~52%之间浮动,其中200O年下降到52%。比上年减少l.3个百分点,与1996年相比下降3.9个百分点。恩格尔系数稳中有降,表明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正处于由温饱向温饱有余的稳定提高,距富裕仅差2个百分点。生活消费渐趋商品化。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农民现金性收入的恢复性增长,使农民购买力不断增强,大大促进农民生活消费的商品化进程。1996~2000年五年间全区农民人均生活消费现金性支出由669元增加到808元,增长21%,年均递增3.9%,占生活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也由56.6%提高到66.8%,提高10.2个百分点;在农民生活消费的吃、穿、住、用等主要生活消费支出中,食品现金消费支出比重由34%提高到43%,居住现金消费比重由62.6%提高到63.7%,衣着现金消费比重由97%提高到99.6%,用品已基本实现商品化。现金性消费支出比重的不断提高,表明农民生活消费正渐趋商品化,消费质量渐趋“城市化”。农民收入增加的不断增长,使农民传统的消费观念得以改变,表现出明显的“城市化”消费时尚。食品消费质量提高;衣着消费成衣化,成品衣着消费比重超过80%;住房条件改善,部分农民的住房已向楼房庭院式、住宅别墅式发展,2000年末全区农村居民楼房比重已达15%;用品追求新时尚,影碟机、摩托车、寻呼机、移动电话、空调机和电冰箱等高档消费品已开始进入农民家庭,2000年末全区平均每百户拥有量已分别达4.75台、5.92辆、3.19台、0.95部、0.19台和3.96台。(海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