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淮海平原综合开发
【黄淮海平原农业综合开发概况】2000年全区农业综合开发工作,认真实施两个转变(一是由过去的以改造中低产田和开垦宜农荒地相结合,转到以改造中低产田为重点,把农业综合开发与保护生态环境有机结合起来;二是由以往追求增加主要农产品产量为主,转到积极调整结构,依靠科技进步,努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上来),紧紧围绕“统一规划,集中连片,开发一片,成功一片”的基本原则,积极实行四个“综合”(综合投人、综合治理、综合利用、综合开发),切实落实两个“配套”(工程措施与技术措施和生物措施相配套),取得了明显成效。开发项目涉及确山、泌阳、西平、上蔡、汝南、平舆、新蔡、正阳等8县的25个乡(镇)、46个行政村,耕地面积17.76万亩,人口12.59万人。投放开发资金4244万元,其中:中央、省财政投资2536万元,地区县财政配套840万元,落实群众集资868万元。完成中低产田改造及节水农业示范项目11.5万亩,建优质小麦生产基地3.5万亩,优质饲料粮基地0.5万亩,扶持多种经营及龙头项目9个。
一、农田水利项目完成投资2047.43万元,开挖整修沟渠385.35公里,完成土石方116.4万立方米,硬化渠道23.68公里,新打机井749眼,修复配套机井130眼,铺设地下输水管道20.4公里,建桥涵闸等建筑物626座,修建排灌站13处,架设输变电线路12公里。
二、农业项目完成投资148.92万元,改良土壤7万亩,建良种基地0.35万亩、晒场1500平方米,仓库200平方米,购选种设备2套,整修机耕路246.3公里。
三、林业项目完成投资160.15万元,营造和完善农田林网0.51万亩(折合造林面积),基本实现了每200~250亩一个网格的目标。
四、农机项目完成投资90.5万元,购置大中型拖拉机13台,配套农机具187套(件),
五、科技项目完成投资75万元,开展技术培训6.73万人次,印发技术资料6.22万份,推广先进、实用农业技术8项、面积7.25万亩。项目区基本实现了每百人有一名技术员,每十户有一户示范户,每户有一个明白人,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科技推广网络。
六、优质小麦基地及优质饲料粮基地建设项目完成投资250万元,建晒场800平方米,仓库676平方米,新打配机井54眼,培训人员1.2万人次,建优质小麦基地3.5万亩,优质饲料基地0.5万亩。
七、多种经营及龙头项目在认真抓好土地改造与治理,确保粮食提质增产的前提下,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基础,以效益为中心,充分利用开发项目区各种农业资源和经济技术优势,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积极发展多种经营,逐步建立起以公司为龙头、公司加农户、基地连市场的农业产业化生产体系,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完成投资1406万元,扶持多种经营及龙头项目9个,其中:种植业6个,养殖业3个,汝南百合生产基地、确山县中药材生产基地、汝南县优质肉兔生产基地、新蔡县孙召养牛基地等项目,选项科学,设计合理,建设周期短,发展速度快,当年投资,当年见效,起到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经过开发治理,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抗灾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8.16万亩,改善灌溉面积3.15万亩,新增除涝面积6.1万亩,改善除涝面积4万亩,旱涝保收田面积由开发前的2.26万亩增加到11.5万亩。机耕、机播、机收率分别达到100%、68%、44.2%。作物良种覆盖率达100%。农业综合开发不仅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农作物产量,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农业及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2000年项目区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928.14万公斤,棉花19.24万公斤,油料412.51万公斤,新增农业产值8191.7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920元,较开发前的1999年增加327.6元,比非项目区高出176元。(孟祥锋)
【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特点】2000年,全区的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呈现以下特点:
一、动手早,抓得紧。为争取开发工作主动,各县克服了阴雨天气干扰、资金到位晚、施工难度大等困难,积极组织人力,乘天抢时筹物备料,为开发工作争时间、抢速度。泌阳县7月份就逐乡、逐村召开群众动员大会。10月份土方工程全部完工。西平、汝南等县也都实现了硬件工程年前大头落地的目标。为促进全区开发工作高质量、快节奏、同步调发展,先后召开了土方工程、建筑物工程、植树造林等项检查评比会,为实现全年计划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起点高,框架新。全区各开发县按照“农田网格化、灌溉节水化、种植模式化”的基本设想,打破乡、村界限,按流域规划,按区域治理,对水、电、田、林、路等多项措施,合理配置,统筹考虑,同步安排,大部分县2000年开发项目实现了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框架格局美、整体面貌新。特别是汝南、新蔡、西平、平舆等县项目区选择合适,规划科学,建设标准较高,方田建设、框架结构较好,项目区真正形成了田成方、林成网、沟相通、路相连的新格局,看后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三、标准高,质量好。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各类建筑物均达到了省颁布的《建设标准》。桥石结构、大孔径、坚固耐用、标志醒目,机井内径40cm以上,浅井区井深达30~40米,深井区100米以上,且井管管线垂直,井台井盖齐全。沟、渠、路达到了面平线直,棱角分明。农田林网多数县实现了乔灌结合、多品种搭配、绿化美化结合。树木栽种质量较高,达到了高度一致,纵横成行,网格规整,大部分项目区成活率达到95%以上。(二)生物与技术措施得到落实,成效明显。通过推广优良品种、配方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技术,开发区农作物植株整齐,丰产性突出,病虫轻,无杂草,农业生产登上了一个新台阶。(三)图表、资料、帐册、制度等软件建设内容齐全,制作规范。通过采取人员统一培训标准统一制定,版面统一制作,提高了软件质量。汝南、确山、正阳等县,县、乡、村三级室内软件均由县黄开办负责整理、制作,达到了设计规范,标准一致,整齐划一。
四、土方最大,组织有力。泌阳、新蔡、确山、平舆等县针对往年方田建设和路、树、林网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在高标准规划的基础上,开通新路较多,土方工程量大。由于县、乡领导重视,组织措施有力,采取全乡统一行动打歼灭战,成效显著。特别是新蔡县,在计划调整较晚、资金尚未下达的情况下,干群齐心协力,背水一战。共开挖整修沟渠21条25公里,建硬化渠13.5公里,动土方11万立方米,土方量比上年多40%,质量也明显上了一个台阶。
五、结构调整突出,开发效益明显。为提高农业综合开发效益,全区把项目区农业结构调整作为开发工作的中心工作来抓,精心组织,周密部署。一是开展了以建设正阳优质小麦基地、西平优质饲料粮基地和泌阳“旱改水”为重点的种植业结构调整,已初见成效。特别是泌阳县项目区,开发前,由于缺少渠道及配套工程,农民群众守着水库却用不上水,农业生产望天收。开发后,修了渠,建了闸,引来了水,组织群众“旱改水”。开发当年,5000亩水稻平均亩产达到600多公斤,最高亩产700多公斤仅此一项,农民增加收入230万元,人均增收152元。二是积极推进养殖业结构调整,重点扶持了汝南县优质肉兔、平舆县奶牛、新蔡县肉牛等养殖项目,起到了很好的龙头带动作用。汝南县肉兔养殖场,以场带户,分散喂养,集中出售。2000年出栏肉兔19.2万只,增加产值980万元,创利润256万元,带动了2.5万户农民走上富裕之路。三是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在稳定传统经济作物面积的基础上,积极发展中药材、食用菌等特色农业。2000年中药材种植面积4000多亩,食用菌130万袋。确山县竹沟镇种植百花、蛇舌草等中药材2500亩,总产值676万元,利税468万元。该镇王岗、杨庄、李楼等三个村村民由此发了家,家家户户盖起了新楼房,添置了新家俱。 (孟祥锋)
185图
【世界银行贷款加强灌溉农业Ⅱ期项目】该项目2000年计划改造中低产田6万亩,涉及遂平县属板桥水库灌区内的5个乡(镇)、17个行政村,重点建设灌区内水利配套工程,以改善项目区农业基本生产条件,增强农业发展后劲。计划投资1756万元,其中世界银行贷款592万元,省级财政配套264万元,地级配套60万元,县级配套240万元,群众集资600万元。截止年底,全区完成投资1756万元,占计划的100%;完成6万亩中低产田改造任务,改善灌溉面积4000公顷,新增除涝面积1000公顷,改善除涝面积3000公顷,旱涝保收田面积达到4000公顷,病虫害防治面积4000公顷,占耕地面积的100%。作物良种覆盖率达100%。世界银行贷款加强灌溉农业Ⅱ期项目的实施,对于加大农业投资力度,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区内农业及农村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 (孟祥锋)
186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