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 马 店 市 统 计 局
关于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
统 计 公 报
(2001年2月26日)
2000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人民深入贯彻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央关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认真落实市委工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积极增加投资,努力扩大消费,稳步推进各项改革。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基础建设得到加强,人民生活继续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
一、综合
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增长产业结构调整取得历史性突破。初步统计,2000年全市生产总值280.4亿元,比上年增长10.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6.1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110.1亿元,增长14.8%;第三产业增加值74.2亿元,增长9.9%。产业结构有所变化,二、三产业比重上升。全年一、二、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由上年的37.6:36.5:25.9变化为31.2:39.3:26.5。产业结构形成二、一、三的格局。全市人均国内总产总值3482元,比上年增长9.2%。
市场物价总水平显著回升,降幅逐步缩小。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0.8%,多数商品价格低于上年水平,其中食品类价格下降l.6%,衣着类价格下降2.1%,家庭设备及用品价格下降2.6%,交通通讯工具价格下降3.9%,服务项目价格上升8.0%。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1.7%。农产品收购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7.8%,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升3.2%。(详见附表一)
劳动就业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年各类职业介绍所机构146个,组织l8221人次参加了各类就业训练。通过实施再就业工程帮助4776人实现了再就业。年末全市职工总数34.03万人。其中国有单位职工24.52万人,集体单位职工7.66万人,其他单位职工1.85万人。年末劳动部门城镇登记失业人数10929人,失业率2.5%,比上年下降0.07个百分点。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社会有效需求不足的压力仍然较大;部分国有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物价仍未走出负增长。
二、农业
种植业获得较好收成。全年粮食总产量369.9万吨,比上年减产9.6%。总产为历史第4高产年。其中,小麦产量230.5万吨,减产2.0%,谷产量13.8万吨,下降0.2%,玉米产量77.1万吨,减产31.8%。经济作物有增有减。棉花和烟叶生产受市场需求影响,种植面积增加。全年棉花总产量2.59万吨。比上年增产1.5%,烤烟由于单产水平下降,总产1.7万吨,下降17.8%。油料产量68。2万吨,比上年增长4.3%。蔬菜、水果等作物持续增产。(详见附表二)
绿化造林事业继续发展。全年完成造林面积6554公顷,幼林抚育实际面积470公顷。
畜牧业生产发展较快。全年肉类总产量达63.9万吨,增长10.7%,禽类产量20.2万吨,增长4.6%。年末猪、牛、羊、寓存栏分别达504.6万头、186.6万头、312.9万只、3882.8万只,除牛存栏略减外,其他分别比上年增长13.1%、2%和5.6%。
渔业生产持续发展,水产品产量稳步增长。全年水产品产量2.78万吨,比上年增长7.8%。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5l2.9万千瓦,比上年年末增长13.7%,农用拖拉机和农用载重汽车达到31.34万台和5.02万辆;全年农村用电量65亿千瓦小时,比上年增长1.0%,农田有效灌溉面积418.2千公顷,比上年增长5.4%。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保持稳定增长。初步统计,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951186万元,比上年增长14.6%。国有工业企业及年产品销售收人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下同)增加值342593万元,增长9.1%。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增加值193708万元,增长4.3%;集体企业完成增加值102038万元,增长15.8%;股份制企业完成增加值32282万元,增长9.0%;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完成增加值9371万元,增长30.0%。分轻重工业看,全年轻工业增加值181764万元,增长9.5%;重工业增加值160829万元,增长8.9%。大中型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l26554万元,增长3.1%。
工业结构在市场竞争中进步优化。啤酒、三类卷烟、纱、胶合板、尿素、平板玻璃、卫生陶瓷等主要产品的竞争力进一步提高,产品同比有较大增长;合成洗涤剂、中成药、塑料制品、塑料加工设备、粮食加工机械等产品产量同比有较大下降。(详见附表二)
工业经济效益仍不乐观。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843928万元,比上年增长6.0%,产品销售率98.2%。利润总额l6193万元,比上年下降45.2%;亏损企业亏损额26149万元,增长300.5%;亏损面14.2%。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亏损12587万元,亏损面30.7%。年末产成品库存72078万元,比上年下降2.4%。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95.0%。
建筑业平稳发展。全市资质等级四级及以上建筑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8856万元,与上年持平;完成建安工作量60004万元,比上年下降11.8%。按房屋面积计算的工程质量优良品率为41.8%,比上年提高5.6个百分点。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初步测算,全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78284万元,比上年增长15.2%,其中,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投资完成292681万元,增长4.5%,集体经济投资67600万元,增长10.0%。从投资管理渠道看,基本建设投资完成投资195723万元,下降4.7%;更新改造完成投资72836万元,增长10.9%,房地产开发投资4368万元,增长1.7%。
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成效。农林牧渔业、电煤气水产供业、运输仓储邮电通信等投资增长较快。在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中(下同),电煤气水产供业投资完成44904万元,比上年增长53.9%;农林牧渔业完成投资19257万元,增长205.6%;运输仓储邮电通信先成投资72382万元,增长79.8%。
重点建设项目进展顺利。漯河高速公路全年完成投资51274万元、市电业局城市电网改造完成lll23万元、驻马店白云纸业有限公司制浆及治污工程完成投资1700万元、华康生物有限公司遂平分公司蛋白丝生产线完成投资1300万元、中原气化股份有限公司期工程完成948万元、市污水处理有限责任公司污水处理完成660万元。
全年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投资新增固定资产184379万元建成投产项目262个,项目投产率为60%,房屋建筑竣工面积83.18万平方米,竣工率为56%。
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新增主要生产能力有:新、改公路179.6公里、新增11万伏及以上输送电路347.6公里、新增有效浇灌面积13万亩、学生席位2180个、医院床位123张,新增客房数800间等。
五、交通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的货物周转量为206265万吨公里,比去年增长2.0%。其中公路完成179996万吨,增长1.8%,水运完成25986万吨公里,增长3.4%。旅客周转量203986万人公里,比上年增长1.5%,其中公路完成203519万人公里,增长1.5%。
邮电通信业迅速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62410万元,比上年增长32.4%。局用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到499832门。移动电话年末用户达到46498户,增长4.9%。电话机装机总数为528324部,增长40.1%。电话普及率选到6.58部/百人,比上年增加2部。100%的行政村通了电话。
六、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稳步运行。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5.3亿元,比上年增长9.5%。考虑物价下降因素,实际增长11.3%。按销售地区分,城市消费品零售额17.8亿元,增长8.0%;县的消费品零售额34.1亿元,增长10.6%;县以下的消费品零售额43.3亿元,增长9.2%。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55.0亿元,增长3.7%,餐饮业零售额11.7亿元,增长19.8%;制造业零售额I1.2亿元,增长14.6%。全市批发、零售贸易业商品销售总额66.0亿元,比上年下降7.3%。其中,限额以上企业、产业活动单位商品销售总额44.5亿元。增长13.5%;限额以下企业、产业活动单位商品销售总额21.5亿元,下降32.8%。
集贸市场相对平稳,全年成交额51.7亿元,比上年增长0.6%。
七、对外经济
外贸出口大幅上升。全年出口总额l832万美元,增长56.7%,进口总额84万美元,增长5.0%。进出口额合计1916万美元,增长53.4%。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额占全部出口额的33.4%。
利用外资显著回升。全年实际利用外资1672万美元,比上年增长99.0%。外商直接投资153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11.6%。外商协议投资总额254万美元,比上年下降86.6%。
八、金融和保险业
金融形势保持稳定。年来全部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76.59亿元,比年初增15.18亿元,增长9.4%。其中企业存款余额为2l.35亿元。增加0.09亿元。增长0.4%;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146.76亿元,增加15.18亿元,增长11.5%。各项贷款余额为166.62亿元,比上年末减少5.56亿元,下降3.2%。其中短期贷款余额为137.03亿元,增加6.53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为24.04亿元,增加0.92亿元。
保险事业进一步发展。全年保费收入18168万元。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5468元;人身险保费收入12700万元。赔款额4086万元,其中,财产险赔款金额2663万元;人身险赔款金额l420万元。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事业不断进步。年末国有企事业单位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82745人,比上年末增长0.9%。全市国有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13个。共取得市级以上重大科技成果111项;其中升级以上科技成果5项。技术市场更加活跃。全年签订技术合同57份,技术合同成交金额14706万元,增长23%。
综合技术服务进一步改善。2000年,全市技术监督系统共有产品质量检验机构11个;专业人员917人。全年监督抽查产品749家,抽查商品812个批次。全市共建立城乡天气预报服务网观测站点10个,卫星云图接收站点2个。建立气象防灾减灾警报系统35个,气象信息电话自动答讯服务系统10个,电视气象服务系统2个。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2000年,全市有普通高校2所,招生2020人,在校生3035人,成人高校2所,招生378人,在校生2711人;普通高中33所,在校生56008人;普通中等专业学校10所,在校生18814人;初中323所,在校生359478人,初中入学率96.8%;小学2890所,在校生895431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8%。成人中等专业学校19所,在校学生28l7人。成人技术培训学校培训学员260267人。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进一步繁荣。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3个,文化馆10个,公共图书馆10个,博物馆1个,档案馆11个。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l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100%。一千瓦以上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l0座,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100%。有线电视用户16.5万户。《驻马店日报》全年出版发行1365万份。
卫生事业继续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不含诊所)258个。床位11263张,其中:医院、卫生院10972张。卫生技术人员16341人,其中:医院、卫生院医生4969人,护师、护士2914人。年全市共有卫生防疫、防治机构11个,卫生技术人员990人;妇幼卫生机构9个,卫生技术人员467人。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得到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村乡(镇)有卫生院185个,床位4791张,卫生技术人员6462人,乡村医生和卫生员8609人。
体育事业成绩显著。全年全市在省级体育比赛中获奖牌54枚,其中金牌6枚,银牌19枚,铜牌29枚。全民健身活动在全市各地普遍展开。学校体育活动更加活跃,有102.7万名在校学生达到了《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体育进标段合格率95.7%。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力度继续加大。年末全市环境保护系统共有l138人,各级环境监测站11个,环境监测人员298人。环境法制建设加强,环境保护的执法力度进一步加大。年末工业废水排故达标率83.4%,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85.4%,废气处理率94.0%。全年完成环境污染限期治理项目27个,总投资3154万元。在城市中建成了6个烟尘控制市,面积达20.9平方公里。
十二、人口与人民生活
人口控制工作取得新的成效。全年人口出生率13.33%,死亡率6.l2‰,自然增长率7.21%。年全市总人口808.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9.23万人,占11.0%;农业人口为719.01万人,占89.0%。(人口为初步统计数)
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长,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407元,比上年增长11.2%;人均消费性支出3378元,比上年增长13.3%。全市在岗职工平均工资5601元,比上年增长8.2%。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905元,比上年增长4.2%。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新成绩,全市仅有5.6万贫困人口解决温饱问题。居民居住条件继续改善,城镇平均每人居住面积17.4平方米,农村平均每人居住面积20.2平方米。
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迅速。年末全市有16.5万职工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3.5万离退休人员参加了离退休费社会统筹。全市已有90%的乡镇建立了农村社会保障网络。
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发展。2000年,全市发放城镇最低生活保障资金164.8万元,享受城镇最低生活保障人数为3377人;发放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105.4万元,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为19116人。全市各类社会福利院床位4737个,收养3794人。
注:1.本公报各项统计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公报中国内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11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