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平县
总面积1089.7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14.6万亩。总人口828829人,其中农业人口741100人。辖柏城、师灵、权寨、出山、五沟营5个镇及环城、酒店、芦庙、吕店、谭店、宋集、人和、盆尧、重渠、焦庄、专探、二郎、蔡寨、杨庄14个乡和国营老王坡农场。
中共县委书记 郭绍伟 副书记 高书志、杜志傲、刘光辉、邓志棠、王晓白(9月离)、董心奎(8月任) 县委常委 郭绍伟、高书志、杜志傲、刘光辉、邓志棠、王晓白(9月离)、董心奎(8月任)、张卫国、黄庆伟、蒋英(女)、张道军、张泽泉、马迅、杨胜义(4月离)、梁太和(4月任)
县第十一届人大常委会主任 胡全德 副主任 冯守民、张培乾、田荣林、高庆民(兼)
县长 高书志 副县长 张道军、冀富银、盛新亚、王梅军(女)、李斌周、史保存、耿发正、艾建平(12月任)
县政协第五届委员会主席 (缺) 副主席 李保林、焦群忠、韩文汉、王英才(9月任)、高沛(兼)、关禹石(兼)
县人民法院院长 张更新
县检察院检察长 赵红(女)
农业 在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的情况下,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37.6万吨,较上年减产30.4%。优质专用小麦面积达到30万亩,高蛋白玉米面积达到4.8万亩。经济作物面积进一步扩大,粮经比例接近6:4。全县发展经济作物39万亩,落实干部示范田8000亩,新建温棚7300多座,仅107国道沿线就落实3000亩,新建温棚1340座。盆尧4000亩延秋辣椒,权寨万亩烟叶,环城、人和万亩蔬菜,二郎、重渠万亩西瓜,人和、师灵、宋集、吕店、焦庄高效农业示范园等都已初具规模。全县间作套种面积占种植业总面积的40%,蔬菜总产量达79万吨,较上年增长61%。畜牧业保持稳定上升的势头,肉类总产最9.4万吨,禽蛋总产量3.1万吨,分别较上年增长10.7%和8.9%。食用菌生产、庭院经济、农副产品加工业也得到新的发展。全县农业总产值20.9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4.7%,其中畜牧业产值9.6亿元,增长14.4%。
对外开放 招商引资 举办了“千年禧”项目签约、漯河信息发布会,参加了河南投资经贸洽谈会、河南产品(乌鲁木齐)展销会,全国乡镇企业东西合作经贸洽谈会。组织了35批500多名干部外出招商,选派30名干部挂职锻炼。四大班子领导外出招商达70人次,乡局级干部380人次,厂长、经理50人次,促成外商到西平考察395人次。村级引进项目占全部引进项目的40%以上。王店、于营、人和等村全年新引进项目都在5个以上。王店村工业产值已实现超亿元目标,纳税突破一百万元。于营村新上项目吸纳劳动力达到1500多人。2000年全县引进县外合作项目190个,其中引进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10个,500万元以上项目22个;引进资金1.81亿元,县外到位资金1.56亿元,引进技术40项、人才130名;兴办“三资”企业2家,实际利用外资150万美元。泰国正大集团投资2800万元的生态农业园项目正在实施;日本丰强株式会社食品加工项目完成投资1000万元;县油脂厂油脂精深加工项目,到位设备、资金780万元。东西合作、招商引资在搞活县乡工业中的作用日益明显。招商引资企业工业增加值占工业总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0%,纳税额占限额以上工业的35%。越西棉纺纳税120万元。华中石油城纳税突破100万元。
工业 乡镇企业 全县工业和乡镇企业正逐步摆脱不景气的状况。全县限额以上工业实现产值8.6亿元,增长16.1%;产销率97.6%;实现利润2739万元,税收2522万元,分别增长9.2%和10.5%。乡镇企业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全省东西合作先进县、全省20强。全年工业用电量达1.42亿千瓦时,增长13.6%。实现工业增加值14.1亿元,增长13.9%。粮办工业产值增幅超过l00%,棉纺、化肥产值增长2倍以上,男儿风服装被确定为河南农行系统全省行服定点厂,棠溪龙泉剑被国家博物馆确定为“中华第一剑”。棠河酒业、丰盛粮油等10个乡镇重点骨干企业产值、利税增长都在20%以上。60%以上的限额企业产品实现了零库存。全年新开发名牌产品12个,重点技改项目进展顺利。河南省人本轴承有限公司投资1200万元的9条低噪音精密轴承生产线已经完成,县面粉厂投资400万元的等级面粉改造项目、县油脂厂投资300万元新上色拉油生产项目、县制杆厂投资200万元的薄壁电杆生产项目,西平县水泥厂两条8.8万吨水泥生产线,越西同兴纺织厂2万锭扩建项目等已投入生产。个体私营经济进一步发展。按照公有制形式多样化的要求,县乡干部直接参与个体私营经济的人数已达590多名,10O多名干部直接创办、领办企业。完善市场功能,加快小城镇开发,鼓励农民进城,个体工商户比上年增长11.9%。以招租、连锁等形式,搞活国有流通企业。仅柏城商场就招租个体经营户50多家。全县发展超市、连锁卖店80多家。新发展个体工商户3108户,注册资金2409万元,从业人员4774人。新发展个体私营企业30家,注册资金1144万元,从业人员510人。个体私营企业实现产值49.5亿元,比上年增长20.6%。全年市场成交额lO.2亿元,个体私营税收占工商税收总额的4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4亿元,比上年增长7.1%。
固定资产投资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8.3亿元,较上年增长10.4%。在争取国家和省投资的重点项目上取得突破性进展。省计委批准立项22个项目,安排20个项目的建设资金1.1亿元。已下达资金计划5477万元,其中农网改造追加投资1750万元,小洪河治理2000万元,老王坡安全工程建设1400万元,5个学校和6个卫生院灾后重建116万元。
财政 金融 全年实现财政收入1.25亿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03亿元,分别较上年增长3.6%和6.9%;财政支出1.9亿元,其中一般预算支出1.7亿元,分别较上年增长14.3%和18.1%。金融机构年末各项存款余额17.9亿元,比年初增加2亿元;贷款余额14.6亿元,比年初减少0.2亿元。
交通 公路建设完成柏城大道0.977公里改建工程,总投资88万元;完成棠溪路1.2公里中修工程,总投资40万元;完成107国道231万元的破碎板修复工程;车站街1.5公里改扩建工程,预算投资260万元。公路养护投资114万元。全年组织非交通部门完成客运量152万人次,旅客周转量4750万人公里,货运量165万吨,货运周转量5640万吨公里。加强了运输市场管理,完善了客、货停车场配套设施,增设客运站,解决“车归站、人归点”,实现“货畅其流,人便于行”,维护了良好的交通运输秩序。
邮电 邮政业务总量完成460.4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4.21%,业务收入完成671.17万元,较上年增长21.49%。全员劳动生产率完成8.39万元,较上年增长38.45%,收支差额完成187万元,占年计划的100%。其中函件收入完成60.67万元,较上年增长5.21%;包件收入完成19.03万元。较上年增长7.9%;报刊收入完成87.71万元,较上年增长21.13%;特快专递完成79.31万元,较上年增长49.66%;汇票收入完成15.12万元,较上年增长4.7%;集邮收入完成93.72万元,较上年增长105.12%;邮储收入完成264.85万元,较上年下降9.59%。邮政服务满意率达到95%,实现了85%以上的邮政支局所电子化和储蓄业务电脑化。电信业务收入累计完成3530万元,占年计划的88%。两话累计净增25000部,占年计划的98.5%。数据基础业务完成14部,数据增值业务完成4962户,IC卡电话完成98部,来电显示完成13588部。建成电话乡(镇)11个。通信建设,上半年完成19个乡(镇)交换机的扩容,8个乡(镇)杆线到村延伸工程已投入使用,12个乡(镇)接入网点已开通投入运营。2000年农话净增19358部(1949年10月到1998年底农村电话总数只有7939部)。
城市建设 按照创建“文明卫生县城”的工作标准,把城管工作作为树立西平形象的重要任务,坚持常抓不懈。完成了柏城大道高标准改造工程,对棠溪路、车站路、解放路、文化路、东西大街、新洪路等主干道的路面和基础设施进行了全面维修,新增绿化面积5300平方米。各类公用设施逐步完善,县域综合环境质量进一步提高。
科教文卫 科教兴县战略深入实施,紧紧围绕经济结构调整,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分赴全县20个乡镇、场,297个村委,开展技术培训,技术咨询。实施一优双高农业综合开发,加快优质麦基地建设,科教兴农,促进经济增长速度和效益。教育系统深入学习贯彻江总书记《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精神,落实各级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减轻学生过重负担,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巩固“普九”成果。文化、卫生事业进一步发展,巩固省级文化建设先进县成果,争创全国文化建设先进县。
计划生育 全县计划生育率达到96.7%,人口自然增长率7.5‰,出生统计符合率98%,计划生育工作继续保持先进位次,被国家计生委授予“全国县级计划生育‘三为主’先进单位”称号。(谭春芳)
335图
【7.13水灾】 7月13日至15日,小洪河上游地区普降暴雨和特大暴雨,3日降雨达423毫米,石漫滩水库14日6时开闸泄洪,最大泄量900秒立方,杨庄滞洪区最大入库流量2432秒立方,小洪河桂李站引洪水位63.45米,超保证水位0.45米,高水位运行216小时。老王坡滞洪区13日16时开闸分洪,进洪96小时,蓄洪1.47亿立方米,水位达57.28米,淹没耕地1.04万公顷,进水村庄36个。杨庄滞洪区13日17时落闸控洪,蓄洪1.25亿立方米,水位达70.52米,淹没耕地0.58万公顷,被洪水围困的庄台及村庄69个。两滞洪区被洪水围困群众7.6万人,5万多人缺粮断水,加之漯河干江河、澧河洪水漫堤并多处决口,洼坡地区造成内涝,全县受灾农作物5.06万公顷,成灾4万公顷,绝收3.07万公顷,受灾人口56万人,成灾43万人,损失牲畜1.2万头,倒塌房屋9428间,损坏16960间,损失粮食约1000万公斤,交通、电力、通讯、水利等基础设施不同程度损坏,累计造成经济损失5.2亿元。洪水发生后,省领导李克强、李志斌、王明义,市领导马万令、卢大伟、路国贤、王振国及省市水利、财政、民政等部门负责人,先后亲赴杨庄、老王坡滞洪区了解灾情,慰问群众,部署抢险救灾,指导生产自救。同时县境外100多个市直单位、兄弟县(区)及企事业单位和个人,伸出援助之手,捐赠款物,鼓励支持灾区恢复生产,重建家园。(谭春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