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南县
位于驻马店市中部,东与平舆县接壤,南靠正阳县,西与驿城区和遂平县毗邻,北连上蔡县,处在东经114°04′~114°35′,北纬32°29′~32°11′之间,总面积1580平方公里,可耕地125.8万亩。2000年末总人口中82.7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5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0.2%。辖汝宁、老君庙、和孝、马多、王岗、留盆、金铺、水屯8个镇和三里店、三门闸、板店、张楼、罗店、韩庄、官庄、舍屯、常兴、大王庄、南余店、张岗、三桥13个乡,302个村(居)委。县政府所在地汝宁镇辖新华街、南大街、西大街、东大街4个居委会和东关村、西关村2个村民委员会。
中共县委书记 杨崇林 副书记 付伟、戚存杰、杨莲(女)、余惠全 县委常委 杨崇林、付伟、戚存杰、杨莲(女)、余惠全、贾国印、张桂平、王更寅、赵奋发、杨正超、李新中、杨学范
县第十一届人大常委会主任 杨培玉 副主任 杨玉珍、刘世花(女)、余鸿典、刘军(女)
县长 付伟 副县长 贾国印、宋江春、刁建国、张怀德、柳正学、李谊人
县政协第九届委员会主席 贺国超 副主席 刘正彦、杨富松、陈国民、刁素梅(女)
县人民法院院长 赖大国
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冯振龙
2000年全县坚持以财源建设为中心,以发展特色经济为突破口,以保持社会稳定为前提的工作思路,不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加央工业发发展,扩大对外开放,发展第三产业,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全年国内生产总值257494万元,比上年增长9.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8l34万元,比上年增长3.7%;第二增加值88603万元,比上年增长14%;第三产业增加值60757万元,比上年增长11.6%。农民人均纯收入1912元,比上年增长5%,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3692元,比上年增长8.7%。
农业 围绕发展高效特税农业,以间作套种、温棚开发和规模养殖为重点,大力调整农业种植结构、产业结构和城乡经济结构,向优质和多样化方面发展,形成了多元化的发展格局。种植业战胜了严重旱涝灾害,获较好收成。全年粮食总产量386400吨,比上年减产14.8%,其中夏粮277248吨,减产2.1%,秋粮109152吨,减产35.8%。棉花种植面积减少,全年棉花产量2671吨 ,比上年减少15.6%。烤烟产量1756吨,比上年增长50%。油料产量104783吨,比上年增长10.8%。经济作物播种比重上升。粮经比例由过去的55:45调整为52:48。2000年全县落实间作套种面积46万亩。新建日光温室700余座,塑料大棚1200座。新发展花卉、油桃、芦荟等应税品种和高档瓜菜10000亩,露地瓜菜30万亩,绿色农业高效示范园1个。林业生产、平原绿化工作不断加强。完善农田林网面积30万亩,四旁植树350万株,林业育苗4000亩,农田林网控制率达到80%,绿色通道工程绿化率达80%,森林覆盖率达11.5%。畜牧养殖业保持稳步发展,规模养殖不断完善。已建成肉狗、兔、鹅等特种养殖小区36个,畜禽养殖专业户发展2万多户。全县年末黄牛存栏79万头,比上年增长8.2%;山绵羊存栏58万只,比上年增长4.5%;兔存栏82万只,比上年增长17%;肉狗、海狸鼠等特种动物养殖也呈发展态势。全年肉类总产量达78343吨,比上年增长7.6%。其中,猪牛羊肉总产量72227吨,比上年增长8.4%;禽蛋产量15680吨,比上年增长5%。实现畜牧业产值9.6亿元,畜牧业已成为农村最活跃的经济增长点。水产养殖业,以发展“一优双高”为重点,积极调整水产业结构,使水产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全年水产品产量达6970吨,比上年增长3%。繁殖水花0.5亿尾,培育大规格鱼种700万尾,发展名特优养殖2000亩。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59.5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0.3%。农用拖拉机和农用运输车分别达到43983台和3810辆,农用排灌机槭2.82万台(套)。植保机械3380部,播种机2.6万台,大中小型收获机械1.24万台,农副产品加工机械0.82万台(套)。农业机械总量居全市前列。以兴利为主,努力扩大灌溉面积。全县新打机井2210眼,配套1500眼,洗修旧井1560眼,整修渠道988条,修建拦蓄节制工程20座,农田有效灌溉面积57050公顷,比上年增长1.4%,其中节水灌溉面积890公顷,比上年增长28.9%。
工业 以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以招商引资为主要手段对内改机制,对外寻合作。通过嫁接改造、租赁承包、技术合作等多种形式,盘活了一批工业企业。县通达鞋厂等与双星集团的合作层次进一步提高,二期工程又开通8条生产线;天中酒厂与五粮液集团合作生产的“源江春”系列白酒已投放市场。同时,县水泥厂与遂平汝河水泥厂,县造纸厂与台湾客商等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使大批闲置资产得以盘活,为汝南县工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全年工业增加值76463万元,比上年增长12.4%。国有工业企业和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规模工业企业增加值20549万元,增长10.7%。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值10055万元,比上年增长8.4%;集体企业完成增加值9413万元,增长12.6%。产销衔接状况有所改善,全年限额以上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人52468万元,比上年增长4.3%,产销率达97.5%与上年持平。实现利润总额2358万元,比上年增长10.3%。完成技改投资4760万元(其中引进外资2300万元),产品质量优质品率达98%以上。完成新产品开发项目56项,其中,广源车辆集团公司研制出轴转动、多功能、全家福系列三轮车、偏转犁等12个新产品;豫园锅炉厂研制开发IG、IGN、lGQN三个系列7个品种。旋耕机、环保锅炉、中压锅炉、燃油燃气锅炉、特殊用途锅炉等.扩大了市场份额,提高了市场竞争力。
乡镇企业以改革为动力,发展为主题,加大投资力度,放手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全面提高乡镇企业整体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使全县乡镇企业遂步走上高效快速的良性发展之路。全县有一定规模的乡镇企业878家,已改制和二次改制的企业709家,占80%,其中改制为股份合作制企业50家,股份制4家,组建企业集团4家,租赁企业5家,完善经营承包企业646家。通过改制,激发了企业活力。个体私营经济,坚持“放开、放宽、放手、放胆”的原则,按照“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使个体私营企业发展到13660家,实现营业收入280000万元,企业增加值72000万元,实现税金2090万元,利润总额22000万元,分别占全县乡镇企业总额的51%、48%、51%、53%,已成为乡镇企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000年,全县乡镇企业总产值530000万元,比上年增长18%。其中,工业企业产值完成320000万元,比上年增长14%;营业收入完成520000万元,比上年增长18%;增加值完成130000万元,比上年增长14%。累计同定资产68000万元。
财政 金融 保险 全年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9375万元,比上年增长6.3%;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先成14846万元,比上年增长6.5%,保证了干部、教师的工资发放和必要的办公经费,财政收支基本平衡。金融运行基本平稳,各项存款持续稳步增长,年末全部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43587万元,比上年末增加13856万元。其中:企业存款余额为7007万元,比上年末增加1304万元,城乡居民存款余额为131737万元,比上年末增加10748万元,各项贷款余额为156942万元,比年初减少4193万元。保险事业稳步发展。全年人寿保险业务收入760万元,给付寿险金、养老金70万元。全年财产保险费收入179万元,给付财产赔款金额161万元。
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9990万元,比上年增长16.1%。其中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投资10176万元,增长11.7%。基本建设投资5079万元,增长310.5%,更新改造投资3537万元。
331图
科技 教育 体育 继续推进科教兴县,立足自身实际,开展科技服务,促进农业依靠科技进步持续发展,建成各类科普示范基地(园)80多处.占地面积达10万多亩。引进新技术182项,新品种130多个,新项目88个,推广应用面积选40多万亩,如金铺建成了4000亩连片麦、瓜、豆套种高产示范园;水屯镇形成以温棚蔬菜为主的“五大”示范基地;常兴乡建成水稻、莲藕、百合、花卉、林果、食用菌“六大”支柱产业基地;台屯多建成6000亩的经济与观赏相结合的花木生产基地等等。实施科技发展计划,完成科技研究成果10项,均获驻马店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加强技术市场管理,促进技术市场的发展。审批建立技术贸易机构80多个,完成技术交易金额1080万元,实现技术贸易金额191万元,评审民营企业专业技术职务22人。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全县有27所学校被评为市县文明单位,有66个班级被评为市县级文明班级;有125人分别被评为省、市、县级文明教师和文明学生。有122名教师被评为师德教育先进个人“两基”教育得到全面巩固提高。在校小学生87563人,小学生毕业率达到99.9%;在校初中生1.4万人,入学率110.5%。举办农业科技实用技术培训班87期,培训人员近万人次。职业教育发展迅速。3所职业技术学校在校学生达1500人,培训各类技术人员3200多人。全年新建教学楼8栋,面积达1200多平方米,新建厕所15处,大门7座,新建围墙1800多米,新建操场1700平方米、添置桌凳1100套,电脑、彩电等各种电化教学仪器230部,购置图书20000册。强化了中招报名和高中迎接高考工作。初中生报考普通中专(中师)共705人。高考成绩过省专线582人,取得年增79人的好成绩。对口升学全县报名l26人。跨世纪“园丁工程”全面启动。全县620名教师被推荐为省、市、县“中青年骨干教师”。在职业技能训练和优质课评选活动中,有165人分别被评为职业技能标兵和优质课教师。完成小学教师职业技能培训1900人。体育“达标”工作,通过市检查验收,再次被推荐为全省体育“达标先进县”。
文化 卫生 全县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个,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有线广播刚得到加强,全县发展大喇叭102只,占全县任务的102%;发展乡至村专线12条,占全年任务的100%;更新275W扩大机6部,为繁荣农村文化、活跃农民文化生活创造了较好的条件。加大广电事业建设,投入85万元购买一套5000W电视发射设备,已投入使用。投资4万元用于增添电视设备及零件,改善了摄、录、编、播条件,使全县广播电视新闻、广告节目有了明显提高。全年共播出电视新闻稿件1641篇,广播新闻稿件2530篇。有线电视线路改造县城区电线杆450多根、新架线路改造l6000多米,安装新户600余户,并对部分300兆线路进行改造,有效地提高丁有线电视播出质量。坚持不懈地开展“扫黄打非”,有力地打击文化市场中的非法经营活动,进一步净化文化市场。组织各种艺术表演团体和放映队,送戏下乡演出500多场。送书下乡10000册次,图书流动借阅10万人次,使科学、教育、文化、信息等功能得到危分发挥。全县各级医疗机构(包括个体诊所)549个,床位1162张,卫生技术人员2378人。卫生防疫机构一个,卫生技术人员120人。共诊治门诊患者53.3万人次,抢救急诊病人2.6万人次,收治住院病人3.63万人次。新建医疗生活用房6300平方米。引进新技术10项,开展新项目20项。获市县以上科研成果7项。投资113.73万元,购买医疗设备62台(件)。计划免疫工作力度加大,共接种卡介苗8730人次,脊髓灰质炎糖丸25115人次,百白破三联制剂24923人次,麻疹疫苗8070人份,乙肝疫苗26370人份,乙脑疫苗56300人份,甲肝疫苗49800人份,流脑菌苗60000人份。0—7岁儿童“四苗”接种66847人次,接种率保持在99%以上。
交通邮电 电业公路建设不断加强。干线路:驻新路城关段、开龚路南段40.3公里大修改善工程已完成49%的路基工程和20%的右灰底基层施工。二线路:完成和孝至大王9.5公里,确山路汝南境3.5公里大修工程;王岗至余店8公里大修工程,已完成5.6公里石灰、土基层施工,油面铺筑3公里工程。完成好路率76.7%。运输事业稳步发展。全年完成社会客运量172万人次,客运周转量5727万人公里,货运量109万吨,货运周转量6752万吨公里,水运量4.6万吨,水运周转量1336吨公里。邮政电信通讯业发展迅速。邮政业务总量5640万元。电信业务总量3160万元。公用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到40448门。新增电话用户23882户,其中市内电话装机4244户,农村电话装机19638户。基本实现了自然村村村通电话。2000年共架杆路152公里,线路17000公里,光缆240芯公里。马乡、和孝开通21个人网点。完成4个交换机,4个网户扩容。农活平台从原来的50000线升级至100000线。移动通讯网络覆盖全县,年末共拥有用户6086户,其中新增用户ll26户。电力事业不断发展。全年供电量8034.6万千瓦时,农网改造投资2714.18万元,已改造79个村委,287个台区10010千伏安,改造10千伏线路61.79千米,400伏线路13042千米;新建10伏线路119.364千米;400伏线路641.35千米;新增配电变压器164台5440千伏安,改造配电变压器123台4570千伏安,新增用电户2300户。投资52万元进行城网改造。改造10千伏线路5千米,400伏线路4千米;新增10千伏线路3千米,400伏线路4千米;新增配电压器7台400千伏安,新增用电户380户。保持了“省级文明单位”称号,6座35千伏变电站、调度室保持了省级标准化变电站调度室称号。
招商引资 采取多种形式,改进招商策略,改善投资环境,千方百计扩大与发达地区的合作。全年外出招商人数达416人次,引进东西合作项目64个,其中建成项目50个,在建项目14个。协议引资1.15亿元,到位资金8700万元。引进技术63项,引进各类人才84人,引进设备143台(套)。落实全国乡镇企业东西合作经贸洽谈会签约项目引进资金1380万元。如:从遂平县汝河水泥有限公司引进资金500万元,启动了县水泥厂;从台湾引资1500万元共同开发舍屯七十二泉农场土地1000亩,建立花卉基地等项目;由江苏南通马志坚先生投资200万元在汝南卫校建成鸿升医疗器械厂等,实现了以资产换资金,以存量换增量,进而盘活存量资产,使企业重新回到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执法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重点流域污染防治成果得到巩固,生态环境保护得到加强。年末全县共有环境监测站1个,环境监测人员7人。全年完成环境污染限期治理项目4个,总投资275万元。强力推进了工业污染源达标工作。全县达标企业ll家,达标率由“八五”时期的零达到“九五”时期的90%。对“十五小土”企业擅自恢复生产的加大了查处力度,并对全县建设项目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对新、改、扩建项目加强了监督、管理,完善了环境审批手续。2000年共办理非生产建设项目环评5个,生产性建设项目环评1个。(王怀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