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 述
【农业概况】2000年,全区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新阶段的要求,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大力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在进受严重自然灾害的情况下,全区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了稳定发展的良好势头,展现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一、粮食生产因灾减产,农村经济运行基本保持稳定,2000年区内天气先旱后涝,夏、秋作物分别受到干旱和严重洪涝灾害的影响,特别是7月份洪汝河流域遭受50年一遇的大水,造成流域内秋作物部分地块绝收和大面积减产。全区全年粮食总产369.89万吨,比上年减产9.65%(其中夏粮242.9万吨,减产2.1%;秋粮126.98万吨,减产21.3%);油料总产68.22万吨,比上年增产4.4%;棉花总产2.59万吨,较上年增长1.5%;蔬菜总产230.77万吨,比上年增长20.2%。农民人均纯收入1905元,较上年增长4.2%。
二、种植业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2000年全区粮食作物种植面积1465万亩,较上年减少95.9万亩;经济作物面积816.41万亩,较上年增加115.51万亩;粮经比例由去年的68.9:31.1调整到64.2:35.8。在粮食作物中,夏粮933.08万亩,比上年增加15.48万亩;秋粮531.9万亩,比上年减少111.4万亩;水稻、红薯、小杂粮面积增加,玉米、大豆面积减少幅度较大。在经济作物中,油料面积539.64万亩,比上年增加81.64万亩;瓜菜面积192.71万亩,比上年增加17.51万亩。同时积极发展饲料作物,逐步实现由粮经二元结构向粮经饲三元结构的转变。在品种结构上,按照市场需求,有计划地引进、选育推广了一批具有特殊用途的专用优质品种,优质小麦种植面积达到180万亩以上,比去年增加100多万亩;玉米中单9409等高蛋白玉米种植8.95万亩,比上年增加8.1万亩;优质粳稻种植13万亩;优质品种花生种植面积206万亩,占花生播种总面积的70%;芝麻豫芝4号、6号、10号等纯白芝麻面积已占95%以上。名优瓜类、精细蔬菜、优质水果、花卉等种植面积,也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在种植业区域布局上,城镇郊区、107国道和驻新公路沿线大力发展立体高效集约农业,开发蔬菜、瓜果,西部浅山丘陵地区扩大了小杂粮面积,发展林果、土特产品,水库灌区和东部低洼易涝区,发展水稻生产,平原地区搞好粮、棉、油生产,保证市场需求。主导产品优势明显增强,农产品区域化、规模化生产水平显著提高,泌阳县成为全国最大的香菇生产县.正阳县成为全国最大的花生生产县,平舆县的芝麻,新蔡县的花卉、生姜、黄麻,西平的延秋辣椒、平菇等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初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经济格局。
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较大成效。一是继续实施“种子工程”,种子产业的基础设施得到了强化,种子质量明显提高,种子产业化规模不断扩大,良种在农业增产中的份额稳定增长,主要农作物品种的更新换代步伐进一步加快。全区共引进农作物新品种56个,建立良(原)种生产基地31.7万亩,生产合格良(原)种9400万公斤,种子统供率、包衣率、精选率、标准化包装率明显提高,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5.二是“沃土工程”实施力度加大,全区共积造有机肥3450万方,秸秆还田面积达570万亩,配方施肥860万亩次,补施钾肥650万亩次,增施微肥490万亩,化肥深施500万亩次,土壤肥力得到改善,施肥技术水平取得较大进步,化肥利用率显著提高。三是“植保工程”发挥了作用,保产减灾能力增强。全区共编发病虫预报234期,印发病虫情报18720份,中长期预报准确率达85%,短期预报准确率达95%,基本做到了及时、准确、全面。全区主要农作物病虫害发生面积7013.3万亩次,防治5171.92万亩次(其中综合防治3500万亩次),挽回经济损失4.8亿元。
四、科技兴农成效显著。一是农校、农广校招收新生1256人,向社会输送合格毕业生1066人。二是继续实施“绿色证书”工程,培训各类人员52545人,颁发证书19796人。结合农村季节举办各类培训班230期,培训农业管理干部1800人次,县、乡技术人员2800人次,基层农技骨干和农民296万人次,印发技术资料300万份。三是突出抓好以间作套种为主的15项先进农业实用技术,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41%。
五、农业法制建设得到加强。一是抽调专门人员充实加强了农业综合执法队伍,并在省农业厅的扶持下,购置了专门车辆,改善了工作条件。二是对全区农业行政执法人员进行了农业法律、法规和相关法律、法规的集中培训,使执法人员的业务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三是广泛开展了农业法制的宣传教育。四是加大了执法力度,全区共检查种子、农药生产、经营单位1900多家,审验核发《种子经营许可证》346份,《农药经营批准证书》1350份,取缔了313家不符合经营条件的单位和个人,查处违法案件720起,封存、扣押非法种子18.6万公斤,查处违法农药120吨。进行种子生产产地检疫16.3万亩,产地检疫合格种子2864万公斤,种子调运检疫896批次、395.1万公斤,查处违章调运98批次、46.9万公斤,严厉打击了农业生产资料的违规生产和经营,保护了农民的利益,维护了农业生产的安全和稳定。
2000年全区农业生产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农业发展由单纯受资源制约转变为受资源和市场的双重制约,农业的市场化和组织化程度还很不适应阶段的要求;二是农业基础设施和物质技术条件水平低,抗灾能力弱,农业基础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和稳固;三是农业科技整体水平低,服务手段落后,推广机构不稳定,推广机制不灵活,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四是农业结构不合理,农产品价格持续下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缓慢,农民收入增幅下降的势头没有得到有效遏制。(赵和平)
【植物检疫】2000年全区植物检疫部门进一步贯彻《植物检疫条例》和《植物检疫条例实施细则(农业部分)》,采取植物检疫执法和植物检疫服务相结合的方法,迎接加入WTO对植物检疫工作带来的挑战。
一、搞好法规的学习宣传。组织全区16名专职检疫员,参加了省植保站举办的植物检疫知识培训班;地区植保站对全区41名兼职检疫员和90名相关人员进行了检疫知识培训,同时对市辖区内47户种子经营单位发放了植物检疫登记证,实行了植物检疫规范化管理。
二、实施产地检疫。按照产地检疫操作规程,深入种子公司、农科所及一些国营农场、良(原)种场等地,对小麦、油菜、花生、芝麻等作物进行产地检疫,产检面积15.75万亩,产检合格种子7790.45万公斤。
三、严把调运检疫关。全市共检疫省内调人调出各类种子2060批次、2186.2万公斤;省间调人调出种子416批次、930.1万公斤;新蔡、泌阳、确山等县还对商品粮、烟草、水果、蔬菜等开展了产地检疫,有效防止了检疫对象的传播、蔓延。
四、进行检疫对象普查研究。根据省植保站安排,全区开展了检疫对象普查丁作,上蔡县在小岳寺乡13个行政村发现了小麦全蚀病,发生面积2000亩,地区植保站组织开展的《美洲斑潜蝇发生规律与综合防治技术研究》项目通过地区科委鉴定,获地区科技进步二等奖,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基本查清了美洲斑潜蝇在区内的发生规律、分布范围和寄生作物,掌握了防治技术。 (灵方)
【农作物病虫害测报与防治】2000年全区主要农作物病虫草鼠属中度发生年份,全区共发生各种病虫草鼠7013.2万亩次,其中小麦3465.5万亩次,玉米846.27万亩次,大豆268.28万亩次,棉花256.50万亩次,水稻173.17万亩次,花生612.17万亩次,芝麻362.72万亩次,油菜53.53万亩次,果树56.03万亩次,蔬菜85.34万亩次,烟草27.95万亩次。按危害类型,分别为蝗害83.70万亩次,草害1675.55万亩次,鼠害71.30万亩次。2000年病虫害发生的特点一是病虫害种类多,发生面积大。二是病虫危害程度差异大,病害重于虫害,这主要是气候原因造成的。麦播期持续雨日十几天,冬前良好的墒情是小麦纹枯病、土传花叶病、麦田杂草发生较重的主要原因。2月下旬至5月上旬连续干旱、高温造成麦蜘蛛、麦穗蚜发展快,发生重,吸浆虫不能出土,小麦病害发生较轻,秋季作物病害重于虫害,玉米锈病、芝麻茎点枯病、大豆卷叶螟、造桥虫等发生较重,蚜虫、叶螨、玉米螟、豆天蛾等常发虫害发生较轻。三是杂草严重发生。麦田杂草发生面积750万亩,杂草平均密度每平方米365.1株;秋田草害重发生,发生面积800.5万亩次,平均密度每平方米300~2500株,高者5000株以上。针对主要农作物病虫害发生特点,重点抓好小麦、花生、芝麻、瓜果等病虫害和蝗虫的防治工作。全区共防治面积5744.55万亩次,其中防治小麦病虫害1884.68万亩次,增收小麦1亿公斤;防治蝗虫33.54万亩次,挽回损失459.58万公斤;防治棉花病虫360.6万亩次,挽回损失6163.57万公斤;防治油料病虫面积823.67万亩次,蔬菜319.32万亩次,挽回损失16961.71万公斤;防除草害131.81万亩次,挽回损失10843.54万公斤;防治鼠害面积33.25万亩次,挽回损失365.96万公斤。(吴方)
【农村能源环保】2000年,全区的农村能源环保工作紧紧围绕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推动农业增产与经济发展,环境与社会进步协调发展,促进全区农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步提高,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一、积极开展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模式研究。“鸡-猪-沼-鱼”、“鸡-猪-沼-果”、“鸡-猪-沼-大棚蔬菜”等以沼气为纽带、种养结合的生态农业模式,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实现了农、林、牧的可持续发展。2000年累计发展各类型试点200多户。二、继续推动农村能源-环保工程示范区建设,2000年共在各示范区发展沼气综合利用1500户,三、稳步推进“城镇生活污水净化池”建设。全年共建城镇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20座,总容积450立方米。四、确山县“九五”全国农村能源综合建设试点县项目实施完毕,顺利通过验收。五、全年推广各类型太阳能热水器4000平方米;新建小型户用高效沼气池1100口。(罗亚斌)
【土肥利用与管理】2000年全区土肥工作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总体目标,以“提高七壤肥力、发展壮大自己”为根本出发点,坚持以科技兴农树形象、物化服务增实力、体系建设固基础为指导思想,积极开展工作,全面完成省农业厅下达的各项目标任务。全区共积造有机肥3450万方,推广配方施肥860万亩次,补施钾肥650万亩次,增施微肥490万亩次,其中平衡配套施肥80万亩,较上年增长90.5%;化肥深施500万亩次;新建测配站3个,配制BB肥1万吨,推广面积25万亩全区化验室共测土化验1720个土样6880项次,其中地区中心化验室完成1000项次土壤化验,为全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被评为全省土肥工作先进单位。(谢芳 阎东林)
【全面实施“沃土工程”】为提高土壤肥力,确保全区农业持续、稳定发展,2000年,地区土肥站继续按《驻马店地区“沃土工程”实施方案》总体部署,认真组织实施“沃土工程”。6月下旬,根据省农业厅要求,印发了《关于认真开展夏季高温积肥、秸秆还田工作的通知》,将任务分解到各县。8月份,地区成立了“高温积肥”检查组,分别对各县市高温积肥开展情况进行了全面检查,全区积造高温堆肥2800万方。同时,狠抓了秸秆资源综合利用,5月中旬,起草了《关于严禁焚烧秸秆的紧急通知》和《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由行署向各县政府发了传真,并刊登在《驻马店日报》上。在实施中,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和科技下乡活动,宣传秸秆还田技术和好处,推广秸秆快速腐熟新技术,鼓励农民购买秸秆还田机。全区还田秸秆258.3万吨,其中应用快速腐熟剂处理秸秆1万吨,还田率达38%。(谢芳 李培红)
【增微工程】据全区第三次土壤养分普查,全区土壤微量元素(锌、锰、钼、硼)含量普遍不足,部分严重缺乏,对农业持续发展影响很大,已成为农业高产高效的制约因素。为此,地区土肥站根据《河南省“增微工程”实施方案》,结合全区实际,制定了《驻马店地区“增微工程”实施方案》,主要在玉米、小麦、水稻、烟叶上推广锌肥,在豆科作物上推广钼肥,在棉花、花生、油菜、大豆等作物上推广硼肥。2000年增施微肥490万亩次,“增微工程”初见成效。 (谢芳)
【种子管理】2000年,全区的种子管理工作紧紧围绕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的,积极实施种子工程,加大种子管理力度,加强种子管理队伍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圆满地完成了工作任务。
一、加大“种子工程”的实施力度。全区共引进新品种56个,安排试验、示范项目18项,建立小麦、油菜、玉米新品种展示田21处。筛选出适合区内推广种植的高产优质新品种19个。全区建立原(良)种繁育基地31.7亩,生产合格原(良)种9400万公斤。2000年,全区共落实小麦统一供种面积5000万亩,杂交玉米、水稻统一供种面积410万亩,良种覆盖率达95.7%。包衣种子推广面积510万亩,其中:小麦310万亩,豆米180万亩,其它作物30万亩,种子精选率和标准化包装率均达到100%。“种子工程”的实施和这些专用、优质新品种的推广应用,对全区调整农产品结构,提高全区的种子加工机械化和种子标准化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加大《种子条例》及《种子法》的宣传力度。全区在种子管理宣传过程中,共出动宣传车295辆次,印发宣传资料18.6万份,制作和复制录音带160盘,播放专题资料158次,领导作电台、电视台专题讲话121次,制作固定标语862条,临时标语2235条;受宣传人数达391万人次;投人宣传资金21万元。全年共发放《种子经营许可证》360份,共查处种子案件121起,没收种子52万公斤。通过打击、整顿,加大了执法力度,提高了执法成效,规范了种子市场。
三、加强种子质检机构建设,奠定质量管理基础。按照省种子管理站的要求,对市、县各级种子检验机构进行严格的达标验收。据统计,全区共购置检测设备、扩建检验室、投资72.6万元,培训检验员120人次。普查玉米种子3次,小麦油菜种子两次,共抽检种子4870万公斤,查处不合格种子52万公斤。通过开展种子质量普查、抽查、统检工作,促进了种子质量的提高,减少了种子质量案件,挽回因种子质量给农业造成的经济损失2100万元。(刘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