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灾工作
【灾情】1992年是驻马店地区自然灾害较重的年份。上年全区大部分县、乡干旱少雨,底墒严重不足。200多万小麦播期推迟一至两个月,50多万亩抢种的小麦缺苗断垄,10万亩麦田因旱失种。虽在麦田中后期管理上采取了积极措施,1992年夏粮仍损失26418万公斤。
进入夏季后,全区普遍降水较少,旱情持续发展,特别是七月下旬至八月下旬,正值秋作物吐穗、扬花、授粉需要大量水分的关键时刻,全区降雨量仅有29—94毫米,较常年同期减少6—9成,且持续36℃以上高温达二十多天,致使秋作物遇到严重的“卡脖旱”。由干高温少雨,地表温度升高,蒸发量大幅度上升,地下水位普遍下降2—3米。0—20厘米土壤几乎接近干土状态。90多万亩玉米早期被旱死;200多万亩玉米花期不遇;20多万亩水稻无水浇灌;芝麻、大豆、棉花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危害。因长期干旱,大型河流流量锐减;中小河道断流;5000多个塘、堰、坝干涸;四个大型水库总蓄水量只剩1.2亿立方米;宿鸭湖水库蓄水降到死水位以下。全区23.3万人,18.27万头大牲畜饮水发生困难。
7—8月份,泌阳、遂平、西平、正阳、上蔡、汝南、新蔡、确山八县30多个乡、镇还分别遭受龙卷风、冰雹袭击,直接经济损失1000多万元。
8月下旬,全区112万亩作物出现虫灾。新蔡县11个乡镇较为突出,5万多亩大豆,23万亩红薯因灾减产。
1992年全区累计受灾面积1836万亩,占播种面积的90%。其中旱灾1658万亩,风雹灾66万亩,虫灾112万亩,成灾面积1447万亩。其中旱灾1348万亩,风雹灾47万亩,虫灾52万亩。损失粮食89821万公斤;油料减产8897万公斤;棉花减产1159万公斤;烤烟减产1695万公斤。死亡大牲畜228头,倒塌民房4493间,损坏1.1万间。成灾人口517万人。其中特重灾民147万人,重灾民200万人,轻灾民170万人,因灾缺粮人口382万人,缺粮24600万公斤。 (张富华)
【抗灾救灾工作】面对频繁的自然灾害,地委、行署始终坚持贯彻党的救灾工作方针,多次召开会议安排部署抗灾、救灾工作。地委书记刘心铭,行署专员杨金亮,副专员禹殿记等领导分别到干旱地区检查、指导抗旱工作,地、县领导带领大批干部深入旱情较重的乡、村组织群众抗旱。全区日出劳力最高达121万人,喷灌机1.6万部,水泵1.2万部,共浇地400多万亩,减轻了灾害报失。
为妥善安排灾区群众生活,全区组织3000多名干部深入受灾乡、村,核查灾情,对群众生活进行摸底调查,排出了自足户、自救户、扶持户、救济户。地区分三批下拨救灾款500万元,县市自筹142万元,解决了一部分重灾民的生活困难。
积极开展生产自救和互助互济活动。全区投入生产自救的劳力113万人,创收入6400万元,互助互济粮食1200万公斤,现金348万元,衣服6486件,棉被1232条。
充分发挥救灾扶贫基金会、互助储金会、福利企业的作用,增强灾区群众抗灾能力,1992年“两会”周转投放1829万元扶持兴办福利企业300多个,安排贫困户,优抚对象5000多人,创利润250万元。并为困难户购买化肥1200吨,农药6000多公斤。帮贫困户治病一万多人次,修缮房子一万多间。
由于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广大干部群众的努力,灾区群众生活得到较好的安排,实现了“不冻死人,不饿死人,不成批讨荒要饭,促进灾区经济发展”的救灾目标。(张富华)